云龙桥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跨于栖云、兴龙两峰间的峡谷上,为古代榆中县八景之一,是兴隆山古建筑之一,也是兴隆山的标志之一,由兴隆山风景管理处管理。
云龙桥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云龙桥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此桥曾多次修建,又多次被洪水冲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省布政使岑春煊拨银一千两重建。榆中知县陈昌以其桥架栖云、兴龙二峰之间,取两山地脉通气之意,改名“云龙桥”。1981年,因桥身倾斜,相关部门对云龙桥进行改建,同年,云龙桥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兰州市园林局重新彩绘此桥,将陈昌所题的对联删字后,由甘肃书法协会副会长赵正书写,悬在亭前。
命名
按道家的义理,“龙腾云,云从龙”,这座桥使栖云、兴龙两峰贯通一气,所以叫做“云龙桥”。
历史沿革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县邑候唐鸣钟始建云龙桥。后冲毁,乾隆五十年再建又毁。嘉庆八邑侯李醇和依山重建,以迎拜善士,更名“迎善桥”。嘉庆十五年再次冲毁,又有悟元道士刘一明募化建造,较以前高而大,稳而坚,并在桥头两岸建牌房三间。光绪十五年该桥第四次冲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省布政使岑春煊拨银一千两重建。榆中知县陈昌以其桥架栖云、兴龙二峰之间,取两山地脉通气之意,改名“云龙桥”。
现存桥式为1900年设造,1981年榆中县人民政府拨款仿修。
方位
云龙桥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跨于栖云、兴龙两峰间的峡谷上。
建筑特征
云龙桥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廊内雕梁画栋,廊顶覆盖琉璃瓦。桥头篆刻着一副对联:“云比泰山多,霖雨苍生仙人悦;龙入沧海外,扑峦翠霭灵气来。”
开发与保护
1981年,云龙桥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兴隆山风景管理处管理。同年,甘肃省政府拨款进行改建,因为当时桥身已经倾斜。1985年,兰州市园林局重新彩绘此桥,将陈昌所题的对联删字后,由甘肃书法协会副会长赵正书写,悬在亭前。
相关文化
传说
经明末战乱之后,山里的香客已经绝迹,只留下寂静的空山。谷内原有一座卧桥,当时已被洪水冲毁,只剩下两个桥墩。刘一明触景生情,无限感伤,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复“兴隆”胜兴隆山迹。于是他行医治病,为兴隆山募集资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阁亭楼,还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木拱桥,当时取名“迎善桥”,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从此,兴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后来山洪暴发,桥又被冲垮,刘一明非常惋惜,束手无策。他有一个徒弟叫唐童,一天在边采药,见有人落水,便不顾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个又瞎又聋的老婆婆。唐童没有嫌弃老人,而是替她换好衣裳,找来许多食物给她吃。老婆婆觉得唐童善良,就送给他一根三寸长的麦秸,说遇到河流挡路,它可以当桥。唐童接过麦秸,正要道谢,老婆婆忽然不见了。唐童想验证老婆婆的话,来到河边,把麦秸放在河上,转眼间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桥。从此,这座桥再也没有被洪水冲垮过。
作品
书画家杨牧青:这里的天,蔚蓝的如孩童般地纯洁;这里的地,悠然的如宝盆似的有祥气;这里的人,厚道的如古柏苍松一样的淳朴正直。故诗之:栖云名胜今兴隆,无限绿荫映风情;落墨提笔点苍生,把酒笑谈暖心肠!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7日以来,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有民众拍到云龙桥被山洪冲毁。8月8日下午,榆中县文旅局值班工作人员表示,道路被阻断,通信也已经中断,无法与景区内部取得联系。
参考资料
【榆中·旅游】西北风光何处秀 当数榆中兴隆山.微信公众平台.2025-08-09
历史文化.历史文化.2025-08-09
甘肃榆中县兴隆山卧桥被洪水冲毁 始建于1763年.今日头条.2025-08-09
兴隆山.兰州市人民政府.2025-08-09
老王说陇史丨云龙桥,陇右名山第一桥.百家号.2025-08-09
榆中山洪亲历者:房子冲走了几百米,小汽车被拧成麻花,河道淤积比马路高.中国青年网-新闻.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