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都赋》是东汉辞赋家、史学家班固,在刘庄永平年间创作的汉大赋。
《两都赋》作品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两个人物,借他们围绕迁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的辩论,表现了提倡、歌颂法度的主题。同时,歌颂了汉朝京都的繁荣昌盛、四邻臣服朝贡的盛况、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及汉代帝王功德等。《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东都赋》中,作者借东都主人之口,否定了西都宾所代表的旧的京都美理想和京都意识。
《两都赋》在辞赋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开拓了汉赋题材,树立了京都赋的创作典范。在运用虚构、夸张等表现手法的同时,也融合了证实的表现手法,语言严整、富赡、平实、晓畅而又能据实而变。
背景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于洛阳市,史称东汉。自汉末开始的外戚之乱、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等,把西汉建立的礼制统统搞乱。刘秀光复汉室后,为了安抚天下,表明自己是继承前汉的正统,特别重视礼。建武六年(30)、十年(34),他两次到长安,祭祀高祖庙及前汉十一帝陵;十八年(42)三月,又重复这一举动。刘秀还下令修复关中的桥梁、道路、宫室等。光武帝的这一系列活动,让西土的遗老在一番感恩戴德之后,就有了企图,希望首都重新回到长安。京城是国之重心所在,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土的新兴阶层愿意留在洛阳市。国都问题,成为东汉时期一个重要的话题。
建武二十年( 44),京兆杜陵人杜笃上《论都赋》,以为关中一带表里山河,是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希望迁都长安的呼声,时有所闻,整个武、明帝之世,一直有人重提迁都之事,甚至到汉章帝时,还能听到这种声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政权重建,社会趋于安定以后,人们对西汉昌盛时代的一种向往。《两都赋》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作的,大致作于永平、永元年间。
内容结构
《两都赋》是东汉辞赋家、史学家班固的代表作,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赋前有序,说明班固对辞赋这种文学体裁的看法和写作《两都赋》的目的。
前半部分
《两都赋》前半部分为《西都赋》,借假想人物西都宾进行叙述,概举长安形势的险要、物产的富庶、宫廷的华丽等,来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
后半部分
后半部分为《东都赋》,借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之口,对东汉建都洛阳市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歌颂、美化,旨在说明洛阳的繁盛,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最后西都宾降阶服输。班固通过此赋希望驳斥西土耆老对长安的怀念,确立洛阳作为国都的合理性。
作品赏析
思想感情
《两都赋》作品虚拟西都宾、东都主人两个人物,借他们围绕迁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的辩论,表现了提倡、歌颂法度的主题。同时,歌颂了汉帝国京都的繁荣昌盛、四邻臣服朝贡的盛况、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及汉代帝王功德等。
《西都赋》重在抒发“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通过西都宾之口,盛赞长安地形险要,为中原地区之最,周、秦、汉三代在这里建立帝王基业,作为首都的条件得天独厚。物质基础方面,西京更具有东都无可比拟的优势,这里建筑宏伟、城池坚固、华殿高阙巨丽、士女游侠众多,尤其是昭阳殿,富丽堂皇,空前绝后。
《东都赋》中,作者借东都主人之口,否定了西都宾所代表的旧的京都美理想和京都意识,他指出,西都宾之所以力主返都长安,就在于他们是秦人,他们不能站在天下主宰者的立场看问题,因此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同时,他又指出,这些人只认秦昭襄王、始皇的京都之美,而不了解大汉的京都之美,他们过分看重宫廷、河山的品物繁盛。《两都赋》的宗旨就在于批评旧的京都意识,确立新的京都观。他指出,主张迁都长安的人“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他们明于知古而昧于察今,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城池、宫廷建设的品物之美,而不知礼乐文明建设对于平安京的重要性。以充分体现礼乐文明的新的京都观,扬弃西都宾所代表的京都意识,这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折以今之法度”。而这,正是《两都赋》宗旨的集中体现。
艺术特色
《两都赋》体制宏大,沿袭了司马相如、扬雄的铺张扬厉的写法,在结体与手法上学习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结构方式,分《西都》、《东都》;《子虚赋》虚拟亡是公针对楚之子虚、齐之乌有先生互相炫耀,而明天子之义,《两都赋》由虚拟东都主人针对西都宾赞扬长安,望朝廷西顾,而盛称洛邑制度,以折西宾淫侈之论。但班固是史学家,与一般纯粹的辞赋家毕竟不同,他比较注重社会现实,故《两都赋》中的表现手法已走向写实之路。他在西都赋中表现了城市的繁华、物质的富饶;在东都赋中描写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发达。这些都反映了作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内容上,超出了宫室游猎的范围,开拓了京都之作的题材。
价值和影响
《两都赋》在辞赋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其一,开拓了汉赋题材,树立了京都赋的创作典范。《两都赋》将描写范围由帝王贵族的苑猎等,扩大到整个都邑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写长安与洛阳两都的形胜、制度、文物等,内容更为丰富、开阔,从而也就更集中地、多方面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因而后世时有人加以模拟,形成京都赋的类型。尽管在班固之前已有都邑赋之作,但能使这类题材形成大赋的一种门类,完全有赖于《两都赋》的成就。之后,不断有人模拟《两都赋》,较早的是张衡《二京赋》,模拟最成功的则数晋代左思的《三都赋》。《昭明文选》把赋分为15类,京都赋位列第一,《两都赋》更是排在首位。
其二,在运用虚构、夸张等表现手法的同时,也融合了证实的表现手法,注重运用长安、洛阳市的实际史地材料,对汉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物产的富饶,作了较为真实的反映。
其三,语言严整、富赡、平实、晓畅而又能据实而变。西都部分重在夸饰,故文字华丽、夸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更接近司马相如,汪洋恣肆、富丽详赡,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东都部分立意于法度,所以,手法较为平实,语言风格也较趋典雅、古朴。刘勰曾评论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文心雕龙·诠赋》)概括了《两都赋》的基本特点。
作品评价
《两都赋》中,班固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尤其是《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对汉大赋的艺术表现和篇章结构关系有着重大突破。(《你必须知道的2500个文学常识》评)
班固的《两都赋》中有不少替朝廷说教的成份,是铺采擒文的西汉大赋的继续。但它对当时长安、洛阳市城市面貌的具体描绘,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和史料意义。文字风格亦较疏宕,没有过份堆砌词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