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英文名:Marine Fishes),又称海洋鱼类、海鱼等,是终生生活在海洋中的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是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有记载的海水鱼约为1.9万种,中国海水鱼超过3700种,约占全球海水鱼的20%。
海水鱼体型多呈纺锤形、侧扁、平扁和长圆筒形等,体表多具鳞片,多数体内有鳔。其由头、躯干和尾3部分构成,各部界限不明显。其具有完整的鳍系,分别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及尾鳍,鳃通常对称分布于头部两侧。其体色多变,通常有白色、黑色或其他颜色的条纹,与周围环境拟态性高。海水鱼在全球分布广泛,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上层鱼类生活于海洋表层,有洄游习性和趋光习性;中层鱼类生活于外海大洋水深200~1000米;底层鱼类生活在陆架区底层或近底层;深海鱼类生活在水深1000米以下。部分海水鱼会进行长距离洄游以到达繁殖地或资源区。许多海水鱼通过集群游动作为防御机制,同步游动能迷惑捕食者并降低个体被捕食风险。不同种类的海水鱼演化出特化的口部形态以适应特定食性。齿蝶鱼具有细长吻部用于啄食珊瑚虫,而石斑鱼则拥有巨大口腔以便吞食整只猎物。海水鱼的生命周期涵盖从单一卵发育为成熟个体的完整过程,其过程分为卵期、幼体期、稚鱼期、成体期。
作为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鱼类资源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重要开发利用价值。海水鱼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多种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并以复杂而独特的方式影响食物链。海水观赏鱼色彩艳丽、形态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分类上主要为雀鲷科、蝴蝶鱼科、盖刺鱼科、隆头鱼科、刺尾鱼科、篮子鱼科、海龙科、鳞鲀科等种类,常见种类有小丑鱼、蝴蝶鱼、关刀鱼、海水神仙鱼、倒吊、炮弹、狐狸鱼、飘飘、草莓、海龙、狮子鱼等。
分类
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有记载的海水鱼约为1.9万种。中国海水鱼超过3700种,约占全球海水鱼的20%。海水鱼通常分为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圆口鱼纲。其按鱼类的栖息水层,可分为上层鱼类,主要有秋刀鱼、日本竹筴鱼、蓝圆、鲔鱼、旗鱼科等;中层鱼类;底层鱼类,有大黄鱼、红鳍笛鲷、舌鳎等;深海鱼类。按其适应水温情况不同可分为热带性鱼类、温带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
特征
海水鱼为海洋脊椎动物,体型多呈纺锤形、侧扁、平扁和长圆筒形等,体表多具鳞片,多数体内有鳔。其由头、躯干和尾3部分构成,各部界限不明显。其具有完整的鳍系,分别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及尾鳍,鳃通常对称分布于头部两侧。其体色多变,通常有白色、黑色或其他颜色的条纹,与周围环境拟态性高,尤其是蝴蝶鱼科种类在背鳍后端通常有“假眼”可以迷惑敌害。
分布范围
海水鱼在全球分布广泛,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
栖息环境
①上层鱼类生活于海洋表层,有洄游习性和趋光习性;②中层鱼类生活于外海大洋水深200~1000米;③底层鱼类生活在陆架区底层或近底层;④深海鱼类生活在水深1000米以下。
习性
活动规律
部分海水鱼会进行长距离洄游以到达繁殖地或资源区。三文鱼因其溯流产卵的迁徙习性而闻名。
防御
许多海水鱼通过集群游动作为防御机制,同步游动能迷惑捕食者并降低个体被捕食风险。许多海水鱼具有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体色花纹,以此躲避捕食者。例如,石鱼通过模拟岩石或珊瑚的外观,既能隐藏自己不被猎物发现,也能避开天敌。
摄食行为
不同种类的海水鱼演化出特化的口部形态以适应特定食性。齿蝶鱼具有细长吻部用于啄食珊瑚虫,而石斑鱼则拥有巨大口腔以便吞食整只猎物。
盐度适应能力
比目鱼等广盐性鱼类能调节自身适应不同盐度,使其能在海洋和河口环境间迁移。
生物发光
部分海水鱼能通过生化反应产生光亮,该特性有助于诱捕猎物、伪装自身甚至个体间通讯。以老头鱼为例,其头部延伸出的发光诱饵器展现独特适应性。这种生物发光诱饵用于在漆黑的深海环境中吸引猎物靠近。
发电
海水鱼中存在一项独特的适应性特征,即电能利用。某些海水鱼类(如电鳗)具有特化的发电器官,可产生电场。这些电场既可用于导航定位,也能实现个体间通讯及自我防卫。在浑浊或黑暗的视觉受限环境中,鱼类能敏锐感知障碍物或其他生物引发的电场变化。该适应性特征赋予其显著的生存优势,充分展现了海洋生物进化策略的多样性。
毒液
在东方墨头鱼或石鱼等物种中,带毒棘刺可威慑潜在捕食者,在竞争激烈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形成有效防御。
生长繁殖
发育
海水鱼的生命周期涵盖从单一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个体的完整过程。海水鱼经历若干关键发育期,每个阶段对生存与环境适应都至关重要。
卵期:生命起始于受精卵。卵可分为浮游型(悬浮于开放水域)或底栖型(沉积于海底),水温与盐度等环境因素显著影响胚胎发育。
幼体期:孵化后进入浮游幼体阶段,通常随洋流漂游。此阶段经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器官与组织快速分化。
稚鱼期:幼体发育为稚鱼,开始形成鳞片与完整鳍条结构。虽体型小于成体,但已具备相似栖息习性。
成体期:完全发育后进入性成熟期,外观与行为特征定型,呈现物种典型形态。
通过对海水鱼幼体阶段的研究,科学家揭示了幼体扩散与定居的奥秘。部分种类表现出精确的归巢本能,能洄游至出生珊瑚礁或产卵场。这一行为确保幼体获得最佳发育条件,对物种延续具有关键意义。
以小丑鱼为例,其生命起始于海洋浮游层中微小的透明幼体。发育过程中主动寻找海葵目触手庇护,该环境既提供避敌场所,也支撑其完成从稚鱼到成体的发育过程。
影响繁殖因素
海水鱼的繁殖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产卵成功率与后代存活率,主要包括:
环境条件
水温、盐度及洋流对繁殖周期具有显著影响。适宜的环境条件能提高产卵成功率与幼体存活率。
食物供应
充足的食物既能保障产卵所需能量,也为幼体发育提供营养支持。营养不足会阻碍繁殖过程。
捕食压力
捕食者的存在会影响产卵鱼类的数量和行为。高捕食风险可能导致鱼类选择在深水或隐蔽处产卵等适应性行为。
人类影响
过度捕捞、污染和栖息地破坏对海水鱼繁殖构成严重威胁。栖息地丧失与环境退化会减少产卵场,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产卵机制
海水鱼通过将卵子和精子释放到水中完成受精卵。这种策略能增加遗传多样性,并产生大量后代,从而提高生存概率。
人工养殖
养殖地区
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国和地区包括挪威、中国、智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越南、英国、加拿大等,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8%以上。中国是海水鱼类主要养殖生产国,主要养殖鱼类包括大黄鱼、石斑鱼、海鲈鱼、军曹鱼、钝鼻半鲹、暗纹多纪鲀和鲆鲽类(包括大菱鲆、牙鲆和红裸翼鲷)等。
养殖模式
海水鱼养成模式可分为:①网箱养殖。网箱养殖具有适应水域广、机动灵活、易于管理、高产等特点,是世界海水鱼类养殖十分普及的一种养殖模式。按养殖区域分为内湾浅海区域和离岸区域。内湾浅海网箱有浮动式网箱、固定式大围网和沉降式网箱;离岸网箱(深水网箱)类型有重力式全浮网箱、浮绳式网箱和蝶形升降网箱。网箱养殖要根据水域特点和养殖种类生物学特性,选择网箱类型、混养种类、放养鱼种的规格及投饵策略。②室内养殖。20世纪90年代初借鉴日本、韩国的牙鲆室内养殖模式,北方地区开始鱼类室内流水养殖,养殖用水是以自然海水或海边井水为水源,经过沉淀、沙滤进入养殖池;养殖废水直接排入大海。90年代末,“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养殖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养殖水源是盐度适宜的地下卤水或地下卤水与地下淡水混合,经锰沙过滤、曝气进入养殖池。③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封闭式循环系统是一种高效养殖模式,其优点是:养殖生产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以求达到优质、高产和节能、减排、高效的养殖结果。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前端紫外线处理技术、水流缓冲调节技术、综合反应净化技术、生物净化技术、末端紫外线消毒技术、充氧技术和在线水质检测技术。在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模式下,方便进行节点控制,可以进行鱼病防治和无公害健康养殖,达到绿色食品安全的质量要求。④池塘养殖。中国海水鱼类池塘养殖主要有大水面的土池、潮间带岩礁池和高位水池。主要养殖种类有牙鲆、许氏平鲉、鲈鱼、石斑鱼、鲻鱼、暗纹多纪鲀和鳗鲡等。池塘养殖具有自然纳潮换水和机械抽水调节水质的功能,管理方便,产量高。利用室内养殖和池塘养殖相结合的模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意义
海水鱼类养殖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都有着一定的影响,需要在养殖过程中积极控制和管理,确保可持续发展。其中,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于养殖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但是从社会层面,海水鱼类养殖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现代化养殖方式可以改变传统的渔业文化。而对经济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经济效益以及技术转移方面。
海水鱼类养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污染、疾病防控、养殖成本高,以及品种单一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方向主要有:①发展环保型养殖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减少废水排放和化学物质使用,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②优化养殖品种。发掘新品种,提高产品差异化和附加值,促进养殖产业升级。③促进科技创新。加大对海水养殖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率和品质,降低成本。④推广智慧养殖。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养殖过程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和质量。
疾病与防治
海水鱼类病毒
1957年,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海水鱼类病毒——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被分离报道。已发现的海水鱼类致病病毒隶属13科,其中DNA病毒有腺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等三个科,RNA病毒有双RNA病毒科、弹状病毒科、野田病毒科、副黏病毒科、披膜病毒科、逆转录病毒、呼肠孤病毒科、微核糖核酸病毒科、正黏病毒科、冠状病毒科等10个科。
在中国,暴发、流行、危害性大的海水鱼类病毒病主要有:①虹彩病毒病。病原为虹彩病毒,属大型二十面体状、细胞质型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海水鱼类虹彩病毒病的主要病征是造成造血组织坏死、体色变黑、鳃部出血等。发病的适宜水温20~25°C,易感宿主是卵形鲳鲹、牙鲆、眼斑拟石首鱼、真鲷、褐篮子鱼等。在中国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真鲷虹彩病毒病、石斑鱼虹彩病毒病、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大黄鱼虹彩病毒病、淋巴囊肿病等。②弹状病毒病。病原为弹状病毒科,属于单一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病毒粒子呈子弹状。中国养殖的红鳍多纪鲀有病例报道,养殖的牙鲆较易患此病。症状为体表斑点出血、肝肿大、脾充血肿大。③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属于野田病毒科,为单一正链RNA病毒。临诊症状为病鱼不摄食,腹部朝上,在水面做水平旋转或上下转动,呈肌肉痉挛状。解剖病鱼,鳔明显膨胀,脑、脊髓视网膜的神经组织中有空泡形成,危害大菱鲆、尖吻鲈、石鲽、牙鲆、红鳍东方鲀、松树皮鲽和石斑鱼等。④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科。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腹水,消化道内没有食物而有乳白色或淡黄色黏液。该病是鱼类口岸检疫对象。淡水鱼类中,鲑鳟鱼类对该病较敏感;海水鱼类中,中国仅真鲷有该病报道。
海水鱼类病毒病有如下三个特点:①潜伏期长、不易发现,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规格等条件下发病。②传播快,隔离和控制难度大。③防治困难、无特效药。由于海水鱼类病毒病的暴发流行对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研究海水鱼类病毒病的病原、病因、发病机理和防治手段,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对健康海水鱼类和病毒携带者的有效检测和鉴定是病毒病有效防治的基础,常用的海水鱼类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电子显微镜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免疫学(血清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主要包括核酸杂交技术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防治方法
海水鱼类病毒病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能以预防为主。主要包括:①科学放养。养鱼场水源要充足、清洁、不受污染,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应适合于鱼类习性。防止和病鱼或发过此病的水体接触,并做好消毒工作,避免过密饲养,可以既保证一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防止鱼类接触过分密切而导致病原高度传染。②提高鱼体抗病力。投喂多糖类、免疫增强剂、益生菌等,以增强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抗病力。给鱼体注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使鱼体获得免疫力。③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做好防疫工作,杜绝病原从亲鱼或苗种带入。
生态作用
海水鱼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多种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并以复杂而独特的方式影响食物链。
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水鱼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同时扮演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角色。通过这种双重身份,它们维系着海洋生物多样性所需的生态平衡。
海水鱼种群能通过影响水生植物来塑造海洋环境。例如,草食性鱼类控制珊瑚礁上海藻的生长,从而促进珊瑚健康生长。这种关系对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后者是众多海洋物种的栖息地。在生态系统工程领域,某些海水鱼通过物理改造环境发挥着独特作用。以维护珊瑚礁健康著称的鹦鹉鱼会摄食藻类和死亡珊瑚。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能将摄入的珊瑚转化为沙粒,经年累月对海滩形成产生重要贡献。这一奇妙的生物过程不仅促进珊瑚礁健康生长,还影响着沉积物分布,充分展现了海洋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相互关联。
此外,海水鱼通过排泄物和摄食行为参与海洋营养循环。当它们在不同栖息地间迁移时,会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这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环节。
海水鱼还展现出多种增强生物多样性的互动行为,包括与其他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例如,清洁鱼通过为大型鱼类清除寄生昆虫提供服务,实现互利共生。
更重要的是,鱼类物种的多样性能够提升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与干扰的抵御能力。
对食物链的影响
海水鱼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营养级都扮演着不同角色。它们的存在影响着其他海洋生物的丰度和分布,彰显了其在食物链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食物链底层,小型鱼类等初级消费者以浮游植物为食。这些小型鱼类随后被大型鱼类捕食,而大型鱼类又可能成为鲨鱼或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等顶级捕食者的猎物。
鲱鱼和刀鲚等鱼类会形成密集鱼群,为大型捕食者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它们的群体活动也会影响捕食者的分布和行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某些鱼类的消失或减少,可能会破坏这些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例如,过度捕捞会大幅减少鱼类种群数量,导致以其为食的物种数量下降。这种失衡可能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因为摄食藻类的鱼类减少,从而导致水质和栖息地条件发生有害变化。海洋食物链中的动态相互作用凸显了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采取可持续渔业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海水鱼影响食物链的典型例证可见于珊瑚礁系统。作为顶级捕食者,石斑鱼有助于控制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它们的存在确保没有单一物种过度繁殖,从而维持生物多样性。然而,如果石斑鱼数量减少,这些生态系统可能会因小型物种数量激增而遭受破坏,最终导致珊瑚礁退化。
用途
经济与食用
截至2022年1月,全球约有16000种海水鱼资源,仅主要的经济鱼类就达数百种,中国产的海洋经济鱼类有1500多种。主要特点包括:①海洋渔场环境优越、海区范围广阔,鱼类资源丰富多样。②经济鱼类品种多,高产鱼类比较少。③中、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主要是浅海性鱼类,部分中上层经济鱼类也在该海区越冬,近海渔场因而比较集中,利于发展海洋渔业生产。④各海区渔场的多种鱼类产卵期交错,产卵期较长,能形成较大的鱼汛。在同一海区渔场,每年可形成多次旺汛,从而增加海区鱼类资源的丰富程度。作为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鱼类资源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重要开发利用价值。
观赏
海水观赏鱼色彩艳丽、形态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分类上主要为雀鲷科、蝴蝶鱼科、盖刺鱼科、隆头鱼科、刺尾鱼科、篮子鱼科、海龙科、鳞鲀科等种类,常见种类有小丑鱼、蝴蝶鱼、关刀鱼、海水神仙鱼、倒吊、炮弹、狐狸鱼、飘飘、草莓、海龙、狮子鱼等。
由于海水观赏鱼对水温、水质、底质、饵料等要求比较高。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一些水族馆、研究机构及公司已对这些鱼类进行人工繁育,可人工繁育的海水观赏鱼类仅300多种,但真正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仅30~40种。
代表物种
大菱鲆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又称多宝鱼,为鲽形目、鲆科、菱鲆属一种,是中国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大菱鲆两眼位于头部左侧,外形体呈菱形,又近似圆形。背部有少量角质鳞分布,触摸时略感粗糙。口大,吻短,口裂前上位,斜裂较大。上下颌对称,上颌骨较短,下颌骨稍长并向前伸。头长为颌长的2~3倍。颌牙尖细而弯曲,无犬齿。有眼侧呈棕褐色,具咖啡色和黑色点状色素;无眼侧光滑白色,背鳍与臀无硬体且较长。
大菱鲆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部及东北部连续的大陆架,相对盛产于北海、波罗的海,以及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海域。大菱鲆是欧洲特有的名贵食用鱼,中国于1992年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英国引进。野生雌性大菱鲆3龄性成熟,雄鱼2龄性成熟,自然繁殖季节5~8月份。大菱鲆在自然界营底栖生活,喜欢滞留于沙质、沙砾或混合底质的海区。成鱼以底栖鱼类、贝类和甲壳亚门等为食。
大黄鱼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俗称红口、黄鱼和大黄花鱼等,是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一种。
大黄鱼体侧扁;背、腹缘均广弧形;尾柄长为其高的3倍以上;体长为体高的3.7~4.0倍。头侧扁,大而尖钝。吻钝尖,吻上孔3个或消失;吻缘孔5个。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圆凸。鼻孔每侧2个。口前位,斜裂,下颌稍凸出。牙细小而尖锐。颏孔6个,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上方具2扁棘。鳃盖条7。鳃耙细长。头及体前部被圆鳞,体后部被栉鳞。背鳍Ⅷ~Ⅸ,Ⅰ-31~34;臀鳍Ⅱ-8;胸鳍15~17;腹鳍Ⅰ-5;尾鳍尖长,稍呈楔形;侧线鳞56~57。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背鳍、尾鳍灰黄色,胸鳍、腹鳍黄色,唇橘红色。大黄鱼分布在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到南海雷州半岛以东沿海。
鞍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绿背龟鮻龙趸、龙胆石斑鱼等,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该物种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区,包括中国的南海和东海,主要在海南省和广东省沿海养殖。鞍带石斑鱼的养殖在中国台湾地区同样发展迅速。
鞍带石斑鱼栖息深度1~150米,为暖水性、中下层珊瑚礁鱼类,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宜水温15~34℃,最适水温22~28℃。鞍带石斑鱼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纲、甲壳亚门为食。
红海副单鳍鱼
红海副单鳍鱼(Parapriacanthus ransonneti),别名充金眼鲷、雷氏充金眼鲷、红海拟单鳍鱼等,为暖水性岩礁鱼类,属于单鳍鱼科、副单鳍鱼属。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水深3~30米的沿岸或离岸的岩礁区,常集成大群躲藏于岩架或洞穴中,夜行性。主要以浮游动物等为食。最大全长达10厘米。该物种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西至红海和东非沿岸,东至马绍尔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和台湾海域。
红鳍冠海龙
红鳍冠海龙(Corythoichthys haematopterus),别名红鳍海龙、刺冠海龙、冠海龙等,为暖水性近岸鱼类,属于海龙科、冠海龙属。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水深3米以浅且有遮蔽的砾石与泥沙混合或半淤泥底质海域。游泳缓慢,常作垂直游动。靠吻部住长吸食饵料,主要以桡足类、端足目、糠虾、细螯虾等小型里克类等为食。卵胎生,繁殖时配对产卵,雌鱼产明于雄鱼育儿囊中,职在囊内受精卵,卵孵化后,育儿囊自然张开,幼鱼即游出亲鱼体外,每胎可产400余尾。该物种分布于印度一太平洋区,西至东非沿岸,东至瓦努阿图,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海和台湾海域。
日本姬鱼
日本姬鱼(Hime japonica),别名日本仙鱼、日本比女鱼、姬鱼等,为暖水性近岸底层鱼类,属于仙女鱼科、姬鱼属。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水深85~330米的近岸沙泥或岩石底质的大陆架水域。主要以鱼类和甲壳亚门为食。常见个体全长约15厘米,最大个体体长达22.3厘米。该物种分布于西太平洋区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
花点窄尾魟
花点窄尾魟(Himantura uarnak),别名花点魟、豹纹土魟、鞭尾魟等,为暖水性近岸底层鱼类,属于魟科、窄尾魟属。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水深5~50米的沿岸沙泥底质海域,可进入河口及潟湖,也见于珊瑚礁周边的沙底质海域。主要以小鱼、瓣鳃纲、虾蟹类、植物病原线虫及水母等为食。卵胎生,每胎可产3~5尾仔鱼,初产仔鱼体盘宽21~28厘米。最大体盘宽达200厘米,最大体重达120千克。该物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至波斯湾、红海到非洲南部,东至法属波利尼西亚,北至中国台湾,南至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和台湾海域。
曲纹蝴蝶鱼
曲纹蝴蝶鱼(Chaetodon baronessa),别名曲纹蝶、天王蝶、三角纹蝶等,为暖温性近岸底层鱼类,属于蝴蝶鱼科、蝴蝶鱼属。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水深200米以浅的岛屿及大陆架的沙质或泥质海域,有时也进入珊瑚礁区,最大栖息深度达800米。底栖性,常将身体埋入沙内,仅露出两眼及呼吸孔,伺机捕食,主要以底栖甲壳亚门等为食。卵胎生,初产仔鱼体盘宽约35厘米,雄鱼性成熟体盘宽约100厘米,雌鱼性成熟体盘宽约110厘米,最大体盘宽达260厘米,最大体重达290千克。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太平洋区自非洲南部至夏威夷,东大西洋法国南部至安哥拉也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海域。
参考资料
海洋鱼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9
常见100种海水鱼类图谱.微信公众平台.2025-08-09
Chaetodon baronessa Cuvier, 1829.itis.2025-08-09
海洋鱼类资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9
marine fish.vaia.2025-08-09
588种中国沿海鱼类,近700张罕见水下高清照片,缤纷海底世界让你一次看个够!.微信公众平台.2025-08-09
海水观赏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1
海水鱼类养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9
海水鱼类病毒病.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9
大菱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9
大黄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9
鞍带石斑鱼养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9
红海副单鳍鱼.sp2000.2025-08-09
红鳍冠海龙.sp2000.2025-08-09
日本姬鱼.sp2000.2025-08-09
花点窄尾魟.sp2000.2025-08-09
曲纹蝴蝶鱼.sp2000.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