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herpes 病毒,HSV), 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根据生物学特性分为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β疱疹病毒(如人巨细胞病毒)、γ疱疹病毒(如EB病毒)三个亚科,分布于哺乳类、鸟类、两栖动物、鱼类等动物中。
疱疹病毒体由核酸核心、衣壳、被膜和包膜4个部分组成。外膜是一种由纤维结构制成的不对称结构,围绕着衣壳并含有20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包膜和细胞膜融合后进入宿主细胞并启动病毒复制周期。疱疹病毒的感染类型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潜伏感染、整合感染和先天性感染。一般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如唾液、破损的皮肤、呼吸道、口腔、生殖器官黏膜等途径传播,疱疹病毒主要侵犯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黏膜和神经组织。感染部位和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如口咽炎、唇疱疹、角膜结膜炎、脑炎、新生儿疱疹、生殖器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
截至2018年底,除了肿瘤相关疱疹病毒需要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外,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的药物主要是病毒聚合酶抑制类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西多福韦、喷昔洛韦、缬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溴呋啶、碘苷、曲氟尿苷、阿糖腺苷、阿糖胞苷、依度尿苷及二十二醇等。2024年,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科学家发现5万多年前的已知最古老的人类病毒,其中包括疱疹病毒。
命名
疱疹病毒中的疱疹(herpes)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蛇样爬行,因代表性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能引起潜行性疱疹,故而得名。
历史
自1990年代以来,已经对疱疹病毒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疱疹病毒的祖先存在于1.501亿至2.099亿年前,可追溯至侏罗纪/三叠纪时期。
1888年,冯·博凯(von Bokay)提出水痘与带状疱疹由同一病原体引起。这一关联最终由韦勒(Weller)和斯托达德(Stoddard)通过分离并比对两种病变的病毒得以证实。
1893年,维达尔(Vidal)首次确认单纯疱疹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1919年,洛温斯坦(Lowenstein)首次从“发热性水疱”(即唇疱疹)中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
史密斯(Smith)、罗威(Rowe)、惠勒(Weller)等人分别于1956年和1957年隔离出CMV菌株。1960年,惠勒和同事提出了“巨细胞病毒”一词。
1964年,爱泼斯坦(Epstein)和巴尔(Barr)从伯基特淋巴瘤组织培养的淋巴母细胞系中分离出EB病毒颗粒,该病毒遂以发现者命名。
1986年,HHV-6于首次从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患者中分离出来。HHV-6分离株分为两组,分别为为变体A(HHV-6A)和变体B(HHV-6B)。
1994年,科学家在卡波西肉瘤组织中发现HHV-8病毒。
2024年,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科学家在5万多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遗骸中发现三种病毒的基因组残余物:腺病毒科、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这使得疱疹病毒成为截至2024年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已知人类病毒之一。
分型
生物学特性分类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分为三个亚科:α疱疹病毒、β疱疹病毒、γ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分类
人类疱疹病毒主要有8种:单纯疱疹病毒1和2(herpes simplex 病毒 types 1and2,HSV1/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人疱疹病毒6(human herpesvirus 6,HHV6)、人疱疹病毒7(human herpesvirus 7,HHV7)、人疱疹病毒8(human herpesvirus 8,HHV8)或卡波西肉瘤病毒。
病原学
形态结构
疱疹病毒呈中等大小球形、有包膜,直径为120~200nm。所有的疱疹病毒在结构上都由四部分组成,即核心、衣壳、皮层(tegument)和包膜。核心由曲线型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缠绕组成;衣壳系162个直径100~110nm的壳粒堆砌形成的正20面体;皮层为衣壳与包膜间的无定型蛋白质层(多数有细胞骨架蛋白),其内含启动DNA病毒复制所需的多种酶类与调节蛋白质,具有控制蛋白质翻译,保证病毒DNA复制,抑制宿主蛋白翻译的多重生物学作用。疱疹病毒的包膜由宿主细胞质膜和刺突蛋白组成,这些蛋白质与病毒吸附和病毒的免疫逃逸有关。
基因结构
疱疹病毒的基因组均为线性双链DNA,其大小为120~235kb,含基因60~160个。多数疱疹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由长独特片段和短独特片段共价连接而成,并含数量、长度不等的内部重复系列和末端重复系列。独特片段的末端重复系列可以是正向或反向排列,两片段在连接时可呈现不同连接方式,部分疱疹病毒的DNA分子可形成同分异构体。疱疹病毒具有的大量编码基因总体上可分为必须和非必须基因两部分,前者编码病毒生存必要的结构蛋白质和调节蛋白质,后者编码包膜刺突蛋白等,与病毒传播及免疫逃逸相关。疱疹病毒除编码结构蛋白外,还编码多种参与病毒复制的酶类(如DNA多聚酶、解旋酶、胸苷激酶、转录因子、蛋白激酶),是抗病毒药物作用的靶点。
生物学特征
疱疹病毒通过包膜糖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之后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核衣壳与核膜相连,将病毒基因组释放至核内,开始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根据转录翻译的先后顺序将病毒蛋白分为即刻早期蛋白(α蛋白)、早期蛋白(β蛋白)和晚期蛋白(γ蛋白)。①即刻早期蛋白:为DNA结合蛋白,可反式激活和调节β基因和Y基因的表达,促进早期蛋白和晚期蛋白的合成;②早期蛋白:是转录因子和聚合酶等,参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复制、转录和蛋白质合成;③晚期蛋白:主要是结构蛋白,包括核衣壳蛋白和包膜糖蛋白。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装配,通过核膜出芽,经胞吐或细胞溶解方式释放病毒,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引起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疱疹病毒感染类型多样,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潜伏感染、整合感染和先天性感染。常依靠细胞免疫控制HHV感染。
致病性
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HSV经口腔、呼吸道、生殖道黏膜和破损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人感染非常普遍,感染率达80%~90%,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黏膜或皮肤局部集聚的疱疹,偶尔也可发生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内脏。
疱疹病毒感染可表现出潜伏感染、增殖性感染、整合感染和先天性感染。潜伏感染和复发感染是疱疹病毒感染的突出特点,病毒在感染宿主中无限期持续存在,在免疫功能缺损的宿主经常发生复活,这一生物学行为可导致某些疱疹病毒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的基因组而构成潜在的癌基因,引起肿瘤发生。
1.原发感染:多发生在无HSV特异抗体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中大多数为隐性感染。6个月以内婴儿多从母体通过胎盘获得抗体,初次感染约90%无临床症状。HSV-1的原发感染常局限在口咽部,尤以龈口炎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牙龈和咽颊部成群疱疹、发热、咽喉痛,破溃后形成溃疡。此外还可引起脑炎、皮肤疱疹性湿疹。成人可引起咽炎和扁桃体炎。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的原发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男性表现为阴茎的水痘性溃疡损伤,女性为宫颈、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的水疱性溃疡损伤,并发症包括生殖器外损伤和无菌性脑膜炎。病程约3周。病毒潜伏在骶神经节。
2.潜伏感染和复发:HSV原发感染产生免疫力后,将大部分病毒清除,但少数病毒可长期潜伏于神经细胞内。HSV-1沿神经髓鞘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不引起临床症状。当机体发热、受寒、日晒、月经、情绪紧张,使用垂体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遭受某些细菌病毒感染等,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沿神经纤维索下行至感觉神经末梢,至附近表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其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宫颈炎等亦可反复发作。
3.先天性感染:HSV通过胎盘感染,影响胚胎细胞有丝分裂,易发生流产、造成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等先天性疾病。40%~60%的新生儿在通过HSV-2感染的产道时可被感染,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其中60%~70%受染新生儿可因此而死亡,幸存者中后遗症可达95%。
4.致癌关系:一些调查研究表明,HSV-1和HSV-2可能分别与唇癌、外阴癌及宫颈癌有关,特别HSV-2与宫颈癌密切相关。
免疫学特征
单纯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可出现中和抗体,3~4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中和抗体在细胞外灭活病毒,对阻止病毒经血流播散和限制病程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消灭潜伏感染的病毒和阻止复发。机体抗HSV感染的免疫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NK细胞可特异性杀死HSV感染细胞;在抗体参予下,介导ADCC效应亦可将HSV感染细胞裂解;细胞毒性T细胞和各种淋巴分子(如干扰素等),在抗HSV感染中也有重要意义。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传染途径
临床表现
单纯疱疹病毒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黏膜或皮肤局部出现疱疹,HSV感染偶尔可产生严重甚至致死的全身性感染。HSV的感染可表现为原发性感染、潜伏感染及先天性感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水痘一般病情较轻,偶发并发症,如病毒性脑膜炎或肺炎。但在细胞免疫缺陷病、白血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可表现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成人患水痘时,20%~30%并发肺炎,一般病情较重,病死率亦高。孕妇患水痘的表现亦较严重,并可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或死产。水痘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也可有低烧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缺乏、咽喉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疹期。带状疱疹多限于身体一侧,皮损很少超过躯干中线,5~8天后水痘内容物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渗液,最后干燥结痂。第2周痂皮脱落,遗留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病程2~4周。
EB病毒
潜伏期儿童9~11天,成人通常为4~7周。起病急缓不一,约40%有前驱症状,为期不超过一周,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头晕、畏寒、鼻塞、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该病病程长短悬殊,伴随症状多样化,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
巨细胞病毒(CMV)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有20%在出生时无任何症状,但也有在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和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如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围生期感染的婴儿绝大多数没有症状,只有少数在出生后3个月发生间歇性发热、肺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比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疲乏。在发热1~2周后,血液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且有异形性变化、脾大和淋巴结炎症等。因输血所致的巨细胞病毒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输血后3~4周,症状与一般的巨细胞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同,偶尔可发生间质性肺炎、肝炎、脑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肾移植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几乎都会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症,50%~60%的患者无症状,而40%~50%的病人表现为自限性疾病非特异性综合征。艾滋病几乎都有巨细胞毒感染,并有广泛的内脏损害。
检查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
1.标本采集和处理:采取皮肤、角膜、生殖器等病变处标本;如怀疑为疱疹性脑膜炎患者,可取脑脊液;播散性HSV感染者的淋巴细胞能直接分离病毒。肝素能干扰病毒的分离培养,故不能作为抗凝剂。以上标本经常规抗菌处理后,应尽快用特殊的病毒运输液送达实验室检查。
2.形态学检查:将宫颈黏膜、皮肤、口腔、角膜等组织细胞涂片后,瑞氏-吉姆萨染色镜检,如发现核内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可考虑HSV感染;将疱疹液进行电镜负染后观察结果。
3.病毒分离培养:是确诊HSV感染的“金标准”。标本接种人胚肾、人羊膜或兔肾等易感细胞,也可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乳鼠或小白鼠脑内,均可获得较高的分离率。HSV引起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常在2~3天出现,细胞出现肿胀、变圆、折光性增强和形成融合细胞等病变特征。HSV-1和HSV-2的单克隆抗体、HSV特异性核酸探针等可用于鉴定和分型。
4.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主要原因:①HSV特异性抗体出现较迟。②HSV感染很普遍,大多数正常人血清中都有HSV抗体。③HSV复发性感染不能导致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因此,血清学检查仅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常用检测方法为ELISA。可将宫颈黏膜、皮肤、口腔、角膜等组织细胞涂片后,用特异性抗体做间接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病毒抗原作为快速诊断之一。
5.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标本中的HSV-脱氧核糖核酸,方法快速、敏感而特异,尤其是脑脊液PCR扩增,被认为是诊断疱疹性脑炎的最佳手段。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根据临床症状和皮疹特点即可对水痘和带状疱疹作出诊断,但症状不典型或者特殊病例则需辅以实验室诊断。临床标本主要有疱疹病损部位的涂片、皮肤刮取物、水疱液、活检组织和血清。可通过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或PCR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或体液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或其成分。
巨细胞病毒
1.标本采集:收集鼻咽拭子、咽喉洗液、中段尿、外周血、脑脊液、羊膜腔液、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等。
2.形态学检查:标本经离心后取沉渣涂片,吉姆萨染色镜检,观察巨大细胞及包涵体,可用于辅助诊断,但阳性率不高。
3.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的有效方法,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最常用于巨细胞病毒培养,在培养细胞中病毒生长很慢,需1~2周出现致细胞病变效应,一般需观察4周,如有病变即可诊断。也可采用离心培养法。
4.免疫学检测:(1)抗原检测:采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直接检测白细胞、活检组织、组织切片、支气管肺泡洗液等临床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抗原。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测出巨细胞病毒抗原表明有病毒血症,该法敏感、快速、特异。(2)抗体检测:采用酶免疫分析、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以确定急性或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症、了解机体的免疫状况及筛选献血者和器官移植供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只需检测单份血清,用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需测双份血清以作出临床诊断,同时了解人群感染状况。
5.分子生物学检测:(1)核酸杂交:原位杂交能检测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巨细胞病毒核酸,可直接在感染组织中发现包涵体,并可作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动性诊断。(2)PCR:在一些特殊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症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如巨细胞病毒脑炎的脑脊液标本。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尿液、羊水、脐血标本等。但PCR阳性很难区分感染状态,其检出也不一定与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一致。为了减少由潜伏感染而导致的PCR假阳性结果,可用定量PCR弥补其不足,在分子水平监测巨细胞病毒感染、区分活动性与潜伏感染。
EB病毒
1.标本采集:采集唾液、咽漱液、外周血细胞和肿瘤组织等标本。
2.病毒分离培养:上述标本接种人脐带血淋巴细胞,根据转化淋巴细胞的效率确定病毒的量。
3.免疫学检测:(1)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特异性蛋白质抗原(如EB病毒核蛋白等)。(2)抗体检测: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法,检测病毒壳抗原IgA抗体或早期抗原IgA抗体,滴度≥1:10或滴度持续上升者,对鼻咽癌有辅助诊断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壳抗原IgM抗体阳性率较高,抗体效价>1:224有诊断意义。
4.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核酸杂交和PCR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可在病变组织内检测病毒核酸和病毒基因转录产物。但核酸杂交法的敏感性低于PCR。
HHV-6病毒
病原体检查可采集早期原发感染患儿的唾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标本,接种激活的人脐血或外周血淋巴细胞做HHV-6病毒分离;也可用原位杂交和PCR技术检测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间接免疫荧光法常用于测定病毒IgM和IgG类抗体,以确定是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HHV-7病毒
75%的健康人唾液可检出此病毒。特异性PCR、DNA分析等试验可用于病毒鉴定。
干预治疗
针对HSV感染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减少排毒以及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抗病毒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减毒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对免疫低下儿童进行接种,但未达到广泛应用的水平。应用含特异性病毒抗体的人免疫球蛋白给免疫抑制病人注射,对预防和减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无环鸟苷、阿昔洛韦及大剂量的干扰素,能限制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发展和缓解局部症状。
1.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400~800mg,口服,每4小时1次,疗程7~10天。或阿糖腺苷,15mg/(千克d),静脉滴注,疗程10天。也可选用泛昔洛韦、伐昔洛韦、膦甲酸钠等。
2.对症治疗:用阿昔洛韦溶液局部涂抹,可缩短病程。神经疼痛剧烈者给予镇痛药,如罗通定、阿米替林、奋乃静等。保持皮损处清洁,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EB病毒
中国对EB病毒感染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可采用对症治疗。
巨细胞病毒(CMV)
临床上曾试用碘昔、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抗病毒制剂以及干扰素治疗HCMV感染,无明显效果。最近应用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糖(GCV)与麟甲酸治疗严重HCMV感染者有效,但因麟甲酸有肾毒性、电解质失衡、抽搐、恶心等不良反应,病人不易耐受。
局部和全身性感染
治疗局部和全身性疱疹类病毒感染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和非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
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
第一代核苷类药物包括碘苷、曲氟尿苷、安西他滨以及阿糖腺苷,曾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1、2型引起的角膜炎或脑炎,由于毒性大,已基本不用。第二代核苷类药物阿昔洛韦于1982年在美国批准上市,是第一个开环核苷类的药物,可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因耐药性而很少应用,但仍作为金标准对照药用于临床试验。第三代抗疱疹病毒核苷类药物包括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喷昔洛韦、泛昔洛韦以及西多福韦。伐昔洛韦为阿昔洛韦的前药,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口服制剂,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于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的抑制作用强,活性优于阿昔洛韦10倍以上;缬更昔洛韦为更昔洛韦的前药,是更昔洛韦的缬氨酸酯,在肠道内水解为更昔洛韦,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良好;喷昔洛韦为选择性长效疱疹病毒抑制剂,是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的类似物;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临床主要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泛昔洛韦是喷昔洛韦的二己酸化代谢产物,口服迅速转化为喷昔洛韦,血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西多福韦是第一个被批准的开环核苷磷酸长效抗疱疹类病毒药物,抗病毒谱广。
非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
非核苷类药物包括福米韦生、膦甲酸钠、酞丁安和N-22烷醇。福米韦生是第一个反义寡聚核苷酸药物,可与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序列互补,结合后使其失去感染性;膦甲酸钠为焦磷酸类似物,可非竞争性的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道转录酶,阻断病毒复制,对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等有较强抑制作用,主要用于对核苷类药物耐药或过敏的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酞丁安是中国开发的第一个抗疱疹病毒的化学合成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N-22烷醇主要用于口面部疱疹的局部治疗,2000年批准其外用霜剂,非处方药。
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
辨证治疗
1.肝经郁热证:宜清利湿热,解毒止痛,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血热明显,出现血疱坏死者可加茅根、牡丹皮;继发感染、毒热盛者可加湘蕾金银花、蒲公英、菘蓝;如果有便秘者可加大黄。
2.脾虚湿蕴证:宜健脾利湿,佐以解毒,可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宜活血化瘀药,行气止痛,清解余毒,可用活血化瘀汤加减。正气尚盛者加香果;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或可用雌黄解毒散30克,加化毒散3克混合外用。
常用经验方
1.苋蓝方:大青叶、蒲公英各10克,马齿苋60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剧烈疼痛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各9克。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
2.马紫解毒汤:马齿苋、紫草、大青叶、败酱各15克,黄连10克,酸枣仁20克,煅羔牡蛎科30克(先煎)。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皮肤损害鲜红,有丘疹、血疱簇集者可加牡丹皮、地黄各15克;皮肤损害深红、有大量血疱或数群成串小疱者,可加马齿苋至20克,湘蕾金银花、连翘、泽泻各10克;水痘破溃糜烂者则加马齿苋至25克,龙胆草1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年老体弱者加白术、党参、黄芪各适量。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
3.丹栀北柴胡汤: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赤芍药、香果各10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高热者加石膏30克;剧痛者加郁金10克,延胡索15克;肝火旺盛、湿热内蕴者加黄柏、龙胆草各10克,马齿苋15克;热毒较重者加挨砻地堵、桃仁各10克,丹参15克,便秘者加大黄15克。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
4.半天青方:大花马齿苋、芫荽各50克,菘蓝3克(冲服)。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皮肤损害鲜红、口苦尿赤者加重楼10克;口暗者加北刘寄奴10克。本方也可配合鲜半边莲、鲜胡荽各4份,青蛤粉1份。先将前二味捣烂,拌入青黛外涂。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
5.红忍络三藤方:红藤28克,忍冬、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络石、地黄各10克,虎杖、连翘各20克,牡丹皮、贯众各10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服药期间禁食荤腥辛辣之物,忌烟酒。发热者加知母10克,地骨皮30克;湿热者加臭蒿20克,黄芩10克;发于身体上部者加牛蒡、野菊花各10克;发于腰肋及胸胁部者加郁金15克,绿梅9克;发于身体下部者加牛膝、车前各30克。多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
6.银翘三黄汤:黄连3克,黄芩、甘中黄、牡丹皮各10克,湘蕾金银花、连翘、菘蓝、紫草各15克,赭石、磁石各30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颈部以上者加山羊角、石决明各30克,地黄15克,野菊花10克;腰部以上者加延胡索15克,金铃子、柑橘、陈皮各10克,全栝楼30克;腰部以下者加牛膝、紫花地丁各15克,黄柏10克;烦躁失眠者加猪苓10克,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
7.镇痛消疹方:①芍药解毒汤为白芍30~50克,郁金、延胡索各15~30克,金钱草、当归、赤小豆、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各30克,炙甘草、紫草、车前各15克,土茯苓20克,泽泻12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②芍药活血汤为白芍30~50克,郁金、白花蛇舌草、金钱草各30克,延胡索15~30克,炙甘草、紫草各15克,当归、丹参各20~30克,乳香、没药各6克,北柴胡9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先用①方7天,再用②方。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症期。
8.理气止痛汤:柴胡12克,当归15克,红花10克,丹参、延胡索各15克,金铃子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赤芍药12克,枳壳8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头面部者加香果;腰部以下者加牛膝。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症期。
9.当归方:当归适量,研细末,依年龄大小,每次0.5~1克,每隔4~6小时服1次。服药后能止痛,3~4天后即可结痂。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症期。
10.王氏四虫汤:地龙、僵蚕、乳香、没药各15克,土鳖虫10克,蜈蚣2条(去头足)。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症期。
11.艾氏通络生骨胶囊活血汤:虿尾虫6克,蜈蚣2条,环毛蚓15克,威灵仙20克,肉桂15克,炙乳香、炙没药各10克,红花15克,密花豆30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症期。
生殖疱疹
1.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枝子10g,黄苓10g,北柴胡10g,地黄15g,车前15g,泽泻10g,菘蓝30g,马齿苋30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脾虚湿阻证:治宜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15g,钢棍山药20g,黄芪15g,白术10g,薏仁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板蓝根30g,虎杖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肝肾阴虚:治宜养肝滋阴、育阴清热。
知柏地黄丸加味:知母10g,黄柏10g,地黄15g,泽泻10g,山茱萸10g,淮山药15g,茯苓15g,菘蓝30g,虎杖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护理措施
单纯疱疹
一般护理
1.环境:病室环境保持清洁、安静、舒适,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次。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平时减少探视,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
2.起居:患者的生活用品专用,注意手卫生,以免交叉感染。四肢躯干的单纯疱疹患者予以穿宽松棉质的衣裤,减轻摩擦。予以健侧卧位,切勿搔抓水痘,避免水疱破裂及创面继发感染,水疱破溃、渗出时,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和床单位。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前饥饱适宜、热水泡脚,禁饮浓茶、咖啡等,保证充足休息与睡眠。
3.饮食指导:患者饮食清淡,少量多餐,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如牛乳、鸡蛋、瘦肉)、高维生素(蔬菜、水果)、易消化饮食;少食煎烤油炸食物;禁烟酒,忌辛辣鱼腥等。疱疹性齿龈口腔炎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视病情需要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4.心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疾病的诱因、复发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解除其紧张情绪,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活动指导:无并发症的轻度单纯疱疹或复发性口唇疱疹发作不严重的患者避免劳累,可进行散步、慢跑等活动;播散性单纯疱疹、疱疹性肝炎和疱疹性脑炎应注意卧床休息,注意护理安全。
专科护理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准确记录皮损变化情况,包括有无新发水痘或破溃、创面渗液情况。倾听患者胸、腰部皮损有无深部疼痛的主诉,有无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
2.皮肤护理:以收敛、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①观察皮损情况;皮损的部位、面积大小、红斑、水疱及渗出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②局部忌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根据局部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外用药,做好皮肤护理。特殊部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拉起围帘;保持床单位干燥。③水疱如无破溃的不可将其弄破,尽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以避免增加感染的机会。提醒患者保持创面清洁,切不可用脏手去擦,防止感染。洗脸时要用温开水,避免过凉或过热刺激皮肤,毛巾要专人专用,用过后需要用热水浸泡。
治疗护理
带状疱疹
一般护理
1.环境:室内安静,光线柔和,保持病室环境舒适,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次;室内温湿度适宜,平时减少探视,以降低交又感染的机会。
2.起居:予以患者穿宽松棉质的衣裤,减轻摩擦:予以健侧卧位,切勿搔抓水痘,避免水疱破裂及创面继发感染;水疱破溃、渗出时,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和床单位,同时保证充足休息与睡眠。
3.饮食: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禁烟酒,忌辛辣鱼腥等,少食煎烤油炸食物;少量多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如牛乳、鸡蛋、瘦肉)、高维生素(蔬菜、水果)、易消化饮食。对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给予相应的调整。
4.心理:由于此病如治疗不及时,诊断不明确,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容易产生较严重的后遗神经痛,患者易出现烦躁、失眠、厌食等情况,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把疾病的有关知识、病情的发展及治疗等告知患者,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鼓励患者以恰当的方式消除负面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积极配合参与治疗。
5.活动指导:患者急性发热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轻体力活动,适当散步,读书看报。患者因剧烈疼痛不愿下床活动而长久卧床时,要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每天坚持做足背伸屈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专科护理
1.病情观察: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记录皮损变化情况,包括有无新发水痘或破溃、创面渗液情况。对于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患者,注意观察其神志、听力、视力、进食情况,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预防疱疹性脑膜炎的发生。密切观察外用药物后皮肤反应;止痛药、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副作用,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粪便的色、质、量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2.皮肤护理:以消炎、干燥、收敛、防治继发感染为原则,①将皮损周围及皮损部位的毛发(如胡须、头发)紧贴根部修剪干净。②保持水疱局部清洁和疱壁完整,予以健侧卧位,避免受压和破溃而继发感染;切勿搔抓水痘;水疱破溃、渗出时,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和床单位。③根据不同病程皮损特点,选用适合的外用药物和剂型。皮损呈红斑疱疹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一天数次;当水疱破裂,渗液多时可用3%硼酸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保持湿润,减轻疼痛,每天2次,每次20分钟;渗液多时遵医嘱适当延长湿敷时间。无感染渗出的清洁创面可用重组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济)外喷,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有皮肤继发感染时,遵医嘱予以0.5%新霉素,莫匹罗星或夫西地酸等抗生素软膏和喷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软膏交替外擦。
治疗护理
预防免疫
疫苗
单纯疱疹病毒: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
水痘-带状疱疹病:减毒活疫苗。
巨细胞病毒:HCMV减毒活疫苗,有致癌潜能,尚未大范围使用。
预防措施
单纯疱疹病毒:避免与患者接触,切断传播途径可以预防病毒的感染。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为无环鸟苷及其衍生物。
水痘-带状疱疹病:免疫接种1岁以上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和成人,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维持10年之久,有效预防水痘的感染和流行,保护率较高。阿昔洛韦、阿糖腺苷等核苷类似物及IFN=a可用来缓解局部症状,限制疾病发展,治疗免疫抑制儿童及成人带状疱疹。
巨细胞病毒:丙氧鸟苷可有效治疗HCMV感染,它可以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治疗视网膜炎和HCMV间质性肺炎等。膦甲酸能抑制HCMV的DNA聚合酶活性,用于治疗器官移植患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严重HC-MV感染。
流行病学
单纯疱疹病毒是口腔疱疹的微生物罪魁祸首,全球高达67%的50岁以下成年人感染过这种病毒。大约30%-90%的居民血清中含有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大约1%-10%的成人会在唾液中形成周期性的传播。2022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7亿名50岁以下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者、4.91亿名15岁至49岁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者。
原发性HSV-1感染通常发生在儿童5岁时,美国有超过5000万人患有口腔疱疹。10%~15%的原发性感染会导致临床疾病。如果不进行治疗,与HSV感染相关的病死率可能高达80%。经过适当的治疗,新生儿的病死率通常会降低到15%,其他患者的病死率通常会降低到20%。
在美国90%以上的成年人由于儿童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而表现出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在严寒的月份,该病毒传播会增加。约1/3的人一生中至少罹患1次带状疱疹。
参考资料
疱疹病毒.mccmdclinic.org.2025-07-15
Herpesviruses: overview of systematics, genomic complexity and life cycle.pmc.ncbi.nlm.nih.gov.2025-07-15
【#5万年前已知最古....齐鲁晚报微博.2025-07-21
Historical Background.斯坦福大学官网.2025-07-15
早产儿和新生婴儿中用疱疹刺激性病毒引起感染.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2025-07-15
巨细胞病毒的史.pubmed.ncbi.nlm.nih.gov.2025-07-15
HHV-6A,6B:发病机理,宿主反应和临床疾病.pubmed.ncbi.nlm.nih.gov.2025-07-15
人疱疹病毒8:卡波西肉瘤,多中心castleman疾病和原发性淋巴瘤.美国血液学学会.2025-07-15
新工具揭示疱疹病毒如何操控人类DNA.百家号.2025-07-15
嘴角总是起水泡=“上火”?这种病毒,你可能终身携带.百家号.2025-07-16
疱疹病毒一次感染终生携带——根源或在一个吻.百家号.2025-07-16
痛如针刺,带状疱疹怎么来的?会传染吗?.光明网.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