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653年-718年),字建睍、建景,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出身于功勋之家,其祖父李叔良为李渊之从父弟,父李孝斌为原州长史、华阳县开国公,唐朝宗室、官员、画家。
李思训青年时期的仕途较为顺利,十四岁时被补任为崇文馆学生,后来先后被任命为常州司仓参军事、扬州江阳县令。弘道元年(683年)李治去世后,李思训为避祸选择隐退并开始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神龙元年(705年),李思训重新被朝廷任用。开元初年(713年),李思训升至右武卫大将军,并封为彭国公,因其官职显赫,后世多称其为“大李将军”。开元六年(718年)八月,李思训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六岁。李隆基追赠他为秦州都督,赐谥号“昭”。
李思训的山水画,主要师承隋朝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笔格遒劲、金碧辉映、意境奇伟的独特风格。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李思训对山水画审美体系的重塑,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山水美学框架,将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李思训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青绿山水”画派的奠基人之一,被朱景玄称为“国朝山水第一”,明人董其昌更尊其为“北宗”画派之祖,与“南宗”之祖王维形成鲜明对照。《宣和书谱》记载了李思训作品共十七幅,现存有《江帆楼阁图》。
人物生平
李思训,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出身于唐朝宗室功勋之家,其祖父李叔良为李渊之从父弟,父李孝斌为原州长史,华阳县开国公。李思训青年时期的仕途较为顺利,十四岁时,其被补任为崇文馆学生。后来他参加 “经明行修科” 科举考试,考中了该科,不久之后,朝廷又加授他 “朝散大夫” 的官职。任职满一年后,李思训被任命为常州司仓参军事,随后转任扬州江阳县令。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开始诛杀李唐宗室,李思训为避祸不得不弃官。李思训隐退后,开始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神龙元年(705年),李显重新登上皇位,唐朝李姓皇族得以重新恢复地位,李思训作为当时幸存的皇族中资历深厚的老臣,很快就被朝廷任用。开元初年(713年),李思训的官职一路升至右武卫大将军,还被进一步封为彭国公,因其官职显赫,后世多称其为“大李将军”。开元六年(718年)八月,李思训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六岁。丧事由官府负责办理,李隆基追赠他为秦州都督,赐谥号“昭”。开元八年(720年)六月二十八日,李思训得以陪葬于李旦李旦的桥陵。
个人成就
李思训对山水画审美体系的重塑,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山水美学框架,将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李思训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青绿山水”画派的奠基人之一,被朱景玄称其为“国朝山水第一”,明人董其昌更尊其为“北宗”画派之祖,与“南宗”之祖王维形成鲜明对照。
从五代十国到北宋,李思训的画风通过不同渠道得到传承和发展。南唐的赵干,宋代的张择端、赵伯驹、赵伯骕,以及南宋的马远、夏圭等,在绘画风格上都属于沿袭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风格的流派。特别是北宋后期,在画坛“复古”潮流中,画家们将水墨山水的笔墨技法融入青绿山水,创造出既艳丽又脱俗的新风格,其中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大青绿山水,和以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为代表的小青绿山水,都可视为对李思训艺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创作风格
李思训早年间的绘画倾向于描绘虚静仙境,那隐约的烟海、云霞、高山、岩岭、水流成为标志性意象。李思训作山水画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山水本身,与他崇尚神仙之事的志趣具有很大的关联,亦受到当时李唐宗室推崇道教和求仙情结的影响。皇室和世家大族不仅追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也崇尚高雅的艺术修养。李思训作品中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以及充满神仙气息的理想境界,正是唐代贵族精神世界的视觉呈现。
李思训的山水画,主要师承隋朝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笔格遒劲、金碧辉映、意境奇伟的独特风格。他创造性地将金粉应用于山水画中,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使画面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总体上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画面中多以层叠的峰峦和云霞缥缈之状为主,有宫观穿插;二是线条(笔迹)属于自顾恺之以来的线描技法,且出现了向皴法过渡的迹象;三是以勾线填色为主要技法的青绿山水画。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合然岩岭之幽"。
个人作品
《宣和书谱》记载李思训作品共十七幅,有2幅《山居思皓图》、1幅《春山图》、3幅《江山渔乐图》、3幅《群峰茂林图》、1幅《神女图》、1幅《无量寿佛图》、1幅《四皓图》、1幅《五柞宫女图》、3幅《踏锦图》、1幅《明皇御苑出游图》。
李思训的《雪霁山行图》,绢本,纵67厘米,横40厘米,日本装裱。画作采用高远和深远二法,改展子虔《游春图》横式布局为纵向取势。画家绘雪后群山,细笔勾线,青绿填彩,又以白粉点染林木。远处,高山耸立,重峦叠嶂,气象雄阔。近景有茅屋数间,以赭石敷色。树木枝桠交错,苍劲遒劲。高士山行,渔夫放舟,牧童趣话,群牛觅食,俨然一个桃源世界。
2016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x54.7cm。这幅画其实并非是李思训的真迹,而是宋代的摹本。《江帆楼阁图》无论从题材内容到技法的呈现方式,都是属于李思训流派,是一幅研究李派山水重要的作品。《江帆楼阁图》是描绘春天游人踏春的景象,作者俯瞰的角度,将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泛舟、山中树木茂盛,游人穿梭其中。让春天那种欣欣向荣、万物生发的和游人寄情于山水之中的感觉跃然纸上。远景江水荡漾,几叶扁舟凌驾于万顷茫然之上,近景中江岸错落有致,桃、松、竹等树木郁郁葱葱,楼阁庭院在山石树木间若现,楼阁中和岸边游人自然生动。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成避暑图》页、《京畿瑞雪图》纨扇,也一度被认为是李思训所作,经考证,这些画的画法虽具有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实为南宋画家所作。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作为皇室贵胄,李思训的一生贯穿了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五朝,其个人命运与大唐帝国的政治风云紧密交织。(兰州市纪委监委 评)
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评)
格品高奇,山水绝妙,国朝山水第一。(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
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五代十国荆浩 评)
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旧唐书》评)
思训善画,世所谓“李将军山水”者。(《新唐书》评)
李思训……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讵非技进乎道,而不为富贵所埋没,则何能得此荒远闲暇之趣耶。(《宣和画谱》 评)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画旨》)
思训作画,虽由于天性,然亦多宗阎立本。惜世罕有知者,因见此卷,为表而出之。李侯丹青胜结绿,贝阙珠宫看不足。偶研丹碧写青山,万壑千峰仅盈幅。应知深处有神仙,花落花开度岁年。扁舟自是寻真侣,为觅桃源一洞天。(元邓文原 评)
李思训,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彭城公。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难写之状,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着色山,往往宗之,然至妙处,不可到也。(明朱谋垔《画史会要》评)
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清陈继儒 评)
如李思训、黄筌便多山峡气象者,生于成都市也。(明唐志契《绘事微言》 评)
禅与画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北则李思训,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清沈颢《画塵》评)
轶事典故
一门五画家
李思训是唐朝皇族宗室,也是李林甫的伯父。他早年就凭借书画技艺在当时闻名,家中有五人都擅长绘画(注:这五人分别是李思训的弟弟李思诲、李思诲的儿子李林甫、李林甫的弟弟李昭道、李林甫的侄子李凑),当时世人都比较尊重他们,他们的书法和绘画在那一时期堪称一绝。李思训本人又与其子李昭道合称“大小李将军”(李昭道并未担任过诸卫将军之官,但世人沿袭称呼其父的习惯,故称小李将军)。
李吴之分
在李隆基天宝,唐玄宗忽然想起蜀道上嘉陵江的景色,就借给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驿站的快马,让他前往嘉陵江描绘那里的山水形貌。等吴道子回来后,唐玄宗问他绘制情况,吴道子回答说:“臣没有画草稿,嘉陵江三百多里的山水景色都记在心里了。” 后来唐玄宗下令让他在大同殿绘制嘉陵江山水,吴道子仅用一天就把三百多里的嘉陵江山水画完了。当时李思训也在大同殿绘制嘉陵江山水,用了好几个月才完成。唐玄宗说:“李思训花费数月的功夫画成,吴道子用一天时间,两人的作品都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据说李隆基还曾对李思训说:“你画的那幅掩障,夜里仿佛能听到(画中传出的)流水声,真是技艺通神的优秀画师啊,在本朝的山水画领域堪称第一。”
史料记载
后世纪念
云麾将军碑
云麾将军碑,唐李思训的墓前神道碑,位于蒲城县三合乡北刘村刘东组东北200米处。云麾将军碑为中国百通书法艺术名碑之一。该碑唐开元八年(720年)刻。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行书。碑通高4.21米,宽约1.3米,厚0.5米。碑首:六螭首,圭形碑额,篆刻“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碑文行书30行,行68字。龟座,埋入碑楼底下。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所记,早在宋时碑下部即损,只余上部一千余字。《蒲城县志》记载了碑刻下部被琢的原因。由于前来拓摹碑帖者接连不断,李思训墓周围的土地更是被踏得寸草不生。村民实在不堪其扰,就偷偷用斧头斫去石碑下部文字。蒲城县博物馆藏有该碑宋拓本。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李思训的生平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云麾将军碑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保护。蒲城县人民政府于1953年修建了碑楼。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8月6日将此碑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县文化局成立了黄帝陵文管所负责管护,1989年6月又成立了群众文物保护小组。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该碑的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碑周围6米内;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为重点保护区外延12米内。1993年10月建立了云麾将军碑“四有”档案,并按要求设立了保护标志碑。
衣冠冢
因为李思训的籍贯就在今天的武山县境内,那时的武山属天水市(天水地区)和临洮县(定西市)的两地界上,这是李思训的籍贯被文献记载,专家、学者撰文说法不一的最根本原因。李思训是大唐宗室,史书记载(李渊是成纪人)。据《甘肃古迹名胜辞典》记载1950年在武山县龙泉乡下康村东100米,渭河以北第二台地上,现有3个土堆墓冢东西排列,高约3至5米,直径7至11米,底围21至33米,保存较完好,上世纪50年代前此处曾出土过铭文名“李虎将军”的宝剑,李虎为李渊之祖父, 其墓群右侧有“御碑口”,当地群众传说此墓为唐代李渊之祖墓。此村村民多为李姓,据传是李渊的后裔。
1993年在武山龙泉又出土唐墓,为衣冠冢;出土一幅青绿绢帛山水画,和一枚双面印章为象牙质,印面约(3×3cm),厚度2.5cm,阳面为“右武卫大将军”字样,阴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现流传当地民间,据当地人讲绢画出土时色彩依然艳丽,为山水画,后来被民工抢夺所毁。
参考资料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 | 李思训.兰州市纪委监委.2025-09-13
精工焕烂的盛唐气象.今日头条.2025-09-13
李思训.秦安县人民政府.2025-09-13
只是宋人临摹的《江帆楼阁图》已足以让人倾倒 .人民网.2025-09-13
民藏杂谈 | 韩书茂:《雪霁山行图》鉴赏.中国网.2025-09-13
【九成避暑图页】.故宫博物院.2025-09-13
【京畿瑞雪图纨扇】.故宫博物院.2025-09-13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李虎:为国之柱 启唐之先.澎湃新闻.2025-09-13
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是武山人(组图).天水在线.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