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珠藤(粉黛:Alyxia sinensis),别名春根藤、过山香、念珠藤等,为龙胆目、夹竹桃科、链珠藤属的一种藤状灌木。
链珠藤具乳汁,高达3米;除花梗、苞片及萼片外,其余无毛。叶革质,对生或3枚轮生,侧脉不明显,叶柄长2毫米。聚伞花序腋生或近顶生,花小,长5-6毫米,花萼裂片卵圆形,花冠先淡红色后退变白色,雌蕊长1.5毫米,核果卵形,长约1厘米,直径0.5厘米。该物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生于海拔200-500米灌丛中或林缘。其花期为4-9月,果期为5-11月;其对长期缺水环境适应性强,展现出高耐旱性,适合该物种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7.5,在半日照环境下生长较好。该物种可通过茎插法高效繁殖。
链珠藤为传统民间草药,在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地被广泛使用。其味苦、性辛温,含有小毒。具有祛风利湿、活血通络生骨胶囊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腹泻、脚气,也可缓解周身浮肿、经闭、跌打损伤等症状,是部颁成药舒筋活络液和四藤片的重要处方成分。
2018年,链珠藤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种群规模庞大,未遭受过任何重大威胁,且认为未来不存在显著威胁。
分类
链珠藤隶属于龙胆目、夹竹桃科、链珠藤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链珠藤属共有119种,物种2000(中国节点)显示中国共有9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长花链珠藤(A. reinwardtii)、富宁链珠藤(A. funingensis)、橄榄果链珠藤(A. balansae)、兰屿链珠藤(A. sibuyanensis)、链珠藤(A. 中华缺翅虫)、勐龙链珠藤(A. menglungensis)等。
特征
链珠藤为藤状灌木,具乳汁,高达3米;除花梗、苞片及萼片外,其余无毛。叶革质,对生或3枚轮生,通常圆形或卵圆形、倒卵形,顶端圆或微凹,长1.5-3.5厘米,宽8-20毫米,边缘反卷;侧脉不明显;叶柄长2毫米。
聚伞花序腋生或近顶生;总花梗长不及1.5厘米,被微毛;花小,长5-6毫米;小苞片与萼片均有微毛;花萼裂片卵圆形,近钝头,长1.5毫米,内面无腺体;花冠先淡红色后退变白色,花冠筒长2.3毫米,内面无毛,近花冠喉部紧缩,喉部无鳞片,花冠裂片卵圆形,长1.5厘米;雌蕊长1.5毫米,子房具长柔毛。核果卵形,长约1厘米,直径0.5厘米,2-3颗组成链珠状。
分布范围
链珠藤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贵州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台湾、澳门、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
生境
链珠藤生于海拔200-500米灌丛中或林缘,其在亚热带原生环境(降雨稀少为常态的地区)中较为常见。
习性
链珠藤的花期为4-9月,果期为5-11月。该物种对长期缺水环境适应性强,展现出高耐旱性。适合该物种生长的土壤pH值为5.5-7.5。
该物种在半日照环境下生长较好,这种环境光线均衡,既不过强也不太弱。这种条件为链珠藤提供了有利的光照平衡,促进其茁壮生长,同时避免持续阳光直射带来的危害。尽管链珠藤能耐受全日照条件,但需注意过度光照强度可能导致叶片灼伤或褪色等问题。其适应性特征可能表现为防止过度曝晒损伤的自我保护反应。
繁殖
链珠藤可通过茎插法高效繁殖。种植者应选择健康、未开花的枝条以获取较好的效果。使用生根激素可提高成功率,之后插条需种植于排水良好的混合土壤中。维持湿润环境是关键,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生根效率更高。新植株定植后,应使其逐步适应常规生长环境。
栽培
浇水
栽培时,需每三周浇水一次以维持其健康与活力。链珠藤在排水性良好的盆栽土壤中生长较好,因这种土壤能避免根系腐烂,并模拟其栖息地的干旱期,从而支持其自然生长周期。
日照
户外栽培时,应将链珠藤策略性地安置在一天中最炎热时段能获得部分遮阴的位置以减少伤害。室内栽培通常不适用于该物种,确保该物种获得适当的光照量对维持其健康及提升生长潜力相当重要。
施肥
需施用均衡营养肥料,可用高氮型肥料以促进叶片生长。生长活跃期按季度施肥,休眠期需减少施肥量。使用稀释浓度后的肥料以避免根系灼伤。优化施肥可增强植株活力,并可能促进开花。根据季节调整施肥策略及观察植株反应,对其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修剪
链珠藤以其芬芳花朵和有光泽的叶片而闻名。为达到相对健康的状态,需在新芽萌发前的早春进行修剪。清除枯死或受损枝条,并疏剪密集区域以促进空气流通。定期修剪可促使植株形成更密集的生长形态,并提升开花质量。修剪工具的消毒对防止病害传播至关重要。持续养护不仅能增强该物种的观赏性,还可提升其整体活力,确保植株茂盛生长。
移植
对链珠藤而言,移植的黄金时期为早春至晚春的生机旺盛期,以便在酷暑来临前促进根系生长。需选择光线充足且具斑驳遮阴的环境,并确保土壤疏松肥沃以滋养其生长。
保护
2018年,链珠藤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种群规模庞大,未遭受过任何重大威胁,且认为未来不存在显著威胁。
用途
化学成分
链珠藤的乙醇总提取物,经不同极性溶剂提取后,从石油醚和甲醇部分分离得到共计二十七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三萜类、蒽醌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糖苷及长链烷(酮)类等。
经波谱解析、化学分析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其中二十五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三十六烷(I)、三十七烷(II)、20-三十九烷酮(III)、20-四十烷酮(IV)、大黄素甲醚(V)、大黄酚(VI)、大黄素(VII)、香豆素(VIII)、伞形酮(XI)、豆甾醇乙酸酯(X)、β-谷甾醇乙酸酯(XI)、白桦脂醇、羽扇豆醇(XIII)、豆甾醇(XIV)、β-谷甾醇(XV)、熊果酸(XVI)、齐墩果酸(XVII)、冰醋降香醇酯(XVIII)、东莨宕素(XXI)、Liriodendrin(XXII)、松脂醇-二-氧-β-D-葡萄糖甙(XXIII)、胡萝卜甙(XXIV)、秦皮亭(XXV)、七叶素(XXVI)和七叶甙(XXVII)。
药用
链珠藤为传统民间草药,在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地被广泛使用。其味苦、性辛温,含有小毒。具有祛风利湿、活血通络生骨胶囊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腹泻、脚气,也可缓解周身浮肿、经闭、跌打损伤等症状,是部颁成药舒筋活络液和四藤片的重要处方成分。
参考资料
链珠藤 中国植物志 (FRPS).植物智.2025-07-25
链珠藤.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7-25
Alyxia sinensis Champion ex Benth..gbif.2025-07-25
Alyxia sinensis.iucnredlist.2025-07-26
How to Grow and Care for Alyxia sinensis.picturethisai.2025-07-25
链珠藤.植物智.2025-07-25
链珠藤 中国高等植物 (HPC).植物智.2025-07-25
Alyxia.GBIF.2025-07-29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7-26
链珠藤属.植物智.2025-07-26
Alyxia sinensis.picturethisai.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