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张荔英

张荔英(1906年10月—1993年3月),是一位新加坡女画家,出生于中国浙江省。1965年张荔英获得了新加坡公民身份。其父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

1914年,张荔英举家迁往巴黎,随后又迁往纽约。1926年,张荔英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随后在巴黎的克拉罗希美术学院接受艺术培训。1930年,张荔英在中国驻巴黎领事馆与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结婚。1947年,张荔英前往纽约与何永佶结婚,1953年,张荔英与何永佶离婚,并前往新加坡定居。1954年,应林学大校长之邀,张荔英任教于“南洋美专”(现在的南洋艺术学院),直到1981年退休。1993年3月,张荔英逝世,享年87岁。2020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庆祝开馆5周年,举行“此心安处:张荔英艺术展”特展。2025年8月9日,“张荔英·此心安处”展览在中国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开幕,这是张荔英1947年上海市个展后,首次在中国系统呈现其艺术生涯,也是继2020年新加坡回顾展后的首度国际巡展。

张荔英以擅长油画静物、人物、风景、肖像画而闻名。此外,她还涉足水彩画、粉彩画等其他绘画媒介的创作。张荔英早期作品受保罗·塞尚影响,作品具几何式形式感与秩序感,后期完成从形式模仿到内在艺术语汇的转变,形成清新雅致、温润柔和的个人风格。张荔英被新加坡官方认可为新加坡先锋艺术家,并于1982年获得新加坡政府颁发的美术文化勋章,与林学大陈文希钟泗滨、陈宗瑞、刘抗并称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张荔英的代表作品包括《自画像》(约1946年)、《东海岸小贩》(1961年)、《静物:中秋桌》(约1965年)和《微风中的莲花》(1970年)等。张荔英逝世后,新加坡美术馆获赠画家大量作品,同时将剩余作品经拍卖后所筹得的款项,用于成立张荔英美术奖学金,以资助在本地南洋艺术学院和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上美术课程的学生。截至202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张荔英画作达60件,另有80余件相关文献。

人物经历

张荔英1906年出生于中国,童年时期,她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巴黎之间,并在美国读高中。1914年,张荔英举家迁往巴黎,随后又迁往纽约。1926年,她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1927年至1931年间,张荔英在巴黎的科拉罗西学院和比卢尔学院接受了艺术培训。

1930年,张荔英的一幅画作被秋季沙龙(Salon d'Automne)接受。秋季沙龙是巴黎艺术界一年一度的展览,当时它已超越了官方保守沙龙的范畴,成为巴黎艺术界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进步平台。1931年,张荔英担任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的画报杂志《青年伴侣》的封面女郎,以封面人物为代表“摩登女孩”而闻名。同时张荔英也开始定期在其他沙龙展出作品,并于1937年参加了两场大型展览:巴黎世博会的绘画雕塑宫展览,以及网球场现代美术馆(Jeu de Paume museum)的“欧洲女性艺术家展”(Les Femmes Artistes d'Europe Exposent)。1943年,张荔英在上海京华酒店举办了个人画展。 

1953年,张荔英前往新加坡。同年9月,她在中国协会的赞助下,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办了她的首次个展。

1954年,张荔英受聘于南洋艺术学院(NAFA),兼职教授素描和油画,以资助自己的艺术创作,但她对学生的支持并不仅限于课堂,直至1980年退休。张荔英曾写信给她在巴黎求学时认识的熟人,希望他们能帮助她的学生考入著名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她推荐的学生中,成功被录取的艺术家包括杨和君、谢雨倩、李诗心和拉赫马·阿末等。

1956年,张荔英还在吉隆坡跨堤道举办过个人画展“张荔英油画——陶瓷展”,由她的朋友、时任马来亚总理的东古·拉赫曼(1903-1990)开设。1959年,张荔英受委为新加坡艺术协会理事。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张荔英获得了新加坡公民身份。为了表彰她为丰富和成熟新加坡艺术界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张荔英于1982年被授予著名的文化奖章(美术)。

1981年,由于张荔英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不能自理,她生命的最后十年,住在新加坡鹰阁医院并接受了12年的临终关怀,由李氏基金照顾,并承担医药费用。1985年,即张荔英获得文化奖章三年后,社区发展部和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了1985年乔治特·陈回顾展,展出了张荔英的约172幅作品,大部分是油画,也有许多是木炭、粉彩和铅笔画,还有一幅未签名和未注明日期的水彩画《自画像》(27x27厘米)。

1993年3月,张荔英逝世,享年87岁。张荔英去世后,她的53幅画作以及大量私人文件和物品被遗赠给新加坡。同时,剩余作品经拍卖后所筹得的款项,用于成立张荔英美术奖学金,以资助在本地南洋艺术学院和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上美术课程的学生。1997年6月,张荔英在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第二次个展,展出了她去世四年后的112件作品。

2020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张荔英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展览“陈乔其:安居世界”(Georgette Chen: At Home in the World)

,展出了她69幅优秀的画作。此外,一本214页的关于张荔英生平和作品的画册也正式推出。

2025年8月9日,何香凝美术馆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张荔英·此心安处”展览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张荔英(1906-1993)自1947年上海市个展后,首次在中国系统性呈现其艺术生涯全景;这也是继2020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张荔英举办重要回顾展之后,首度开启国际巡展。截至202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张荔英画作共计99幅。

作品

画作

参考资料

书籍

人物关系

父母

张荔英的父亲张静江(1877年9月19日—1950年9月3日),谱名增澄,字静江、人杰,号饮光、卧禅,浙江乌程(今浙江南浔)人,为中国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历任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南京总统府”资政。

张荔英的母亲是姚蕙,1896年,张静江与苏州市姚蕙成亲。姚蕙是翰林、山东学政姚菊歧的女儿。在姚蕙去世后,张静江续弦娶了第二任妻子朱逸民。

兄弟姐妹

张静江与前妻姚蕙共育有五个女儿,分别是:张蕊英、张芷英、张芸英、张荔英、张菁英。后来张静江的继配夫人朱逸民又为他生了五个女儿,即张乃琪、张乃恒、张乃理、张乃琛、张乃珣,张荔英在家中排行第四。

丈夫

1927年,张荔英和陈友仁在巴黎相遇,陈友仁52岁,张荔英才刚满21岁。经过一段短暂的恋爱后,两人于1930年在中国驻巴黎领事馆结婚。陈友仁是一位政治记者,也是一位外交官。他曾于1922年至1924年担任孙中山的外交政策顾问,之后又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张荔英一直在上海市的法租界生活到1945年战争结束。陈友仁于1944年因病去世,享年66岁,当时他仍在上海被软禁。

1947年,即陈友仁去世三年后,张荔英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展出了她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上海、苏州市杭州市创作的约77幅作品。画展结束后,她前往纽约,与陈友仁的前助手、法律系历史学家何永佶(1902-1979)结婚。六年后,1953年,两人离婚。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风格特点

张荔英所有签名作品都冠以“陈(Chen)”这个名字,这是她笔名的变体,源于梵语“Chendana”,意为檀香,”张荔英解释道。“对于一位中国女画家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但这个名字是为了象征她在新加坡扎根。选择一棵原产于热带的树木,正是这种象征意义的一部分。”

张荔英的作品常被与一种独特的地域风格相提并论,其特点是融合了东西方绘画技巧和方法。张荔英在1943年写了《艺术的点滴》一文,表达了她的艺术观:“我虽然是属于现代画派,但我感觉我是无从模仿任何一派的画格的。我所画的是我所见的,无论是风光与人物。在巴黎的艺苑里,尤其是在孟派纳思(今译为蒙帕纳斯,巴黎艺人区之一),我会研究各派画的倾向和画格,可是我始终感觉到我是不能依傍他们任何一派的。在我的经验中,我最不愿从我的想像来画,我要画人们的实际生活。从想像画的永不能接近真实。人的生活是活跃的、新鲜的、有力的。”

张荔英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留欧女画家,其艺术实践带有西方现代艺术中印象派后印象派风格的明显痕迹,西画影响在她创作中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理念逐步深化、内化,并与个人气质相融合。在其艺术实践时,能看到这位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张荔英,面对西方众多艺术流派时的审美取向与艺术抉择。但张荔英未被艺术潮流淹没,而是找到吸引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并自吸收转化。在此过程中,她完成了风格路上的转变,找到构建个人独特形式语言与现实间的艺术表达方式,最终形成清新雅致、温润柔和的个人风格。其风格变迁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探索期、20世纪40年代是张荔英艺术语言的转变期、20世纪50年代成熟期。

在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探索期,张荔英于油画创作领域形成了具有个人辨识度的风格。从基础能力来看,她较早地具备了扎实的造型功底,这为后续的油画创作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在空间表现手法上,张荔英并未沿袭欧洲古典油画通过透视法来构建空间感与体积感的传统路径,而是选择以厚重的色块去塑造形体,使得画面呈现出类似自上而下铺展画布的视觉感受。笔触运用方面,她摒弃了细腻柔和的笔触方式,转而采用富有节奏感、呈跳动状态的团块形笔触,这种笔触为画面增添了独特的质感。色彩表现上,张荔英的作品呈现出浓厚深沉的色调,这种色彩与几何状笔触以及特定的构图方式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如同雕塑般稳健的视觉效果。构图层面,张荔英的作品展现出简洁稳健的特点。在静物作品中,她常常运用“H”形构图来组织画面元素;而在人物肖像创作里,多采用四分之三侧面像与三角形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不仅让画面显得稳定,还能与人物的神情形成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张荔英深受保罗·塞尚艺术风格的影响,强调画面中的块与面元素,其作品因此具备了几何式的形式感与秩序感。色彩厚重、构图简洁、以几何状笔触表现画面肌理以及强调对象的体量感,成为贯穿这一时期作品的重要内在形式线索。

20世纪40年代是张荔英艺术语言的转变期。这一时期,她经历生活变故,战争爆发、爱人离世、辗转生活及再婚等使其生命体验更丰富,对生活和艺术的认知思考随之改变,油画创作表达方式也发生变化。创作于1940-1945年的《蔬菜和砂锅》,能将复杂元素组织于画面,图像结构使视觉重心落在右下方,画面稳定不呆板,且用笔柔和化,笔触叙事力量削弱,色调相较于30年代静物作品明亮许多,富有生命力与生活气息。其另一幅自画像色调也更鲜亮,构图色彩简化,突出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苏州的船》创作于1946年,团块形笔触被线形笔触取代,色彩处理平实。虽难判定其色调变化仅受文森特·梵高影响,但二人艺术实践路径有相通之处,都走向色调明亮化。此阶段,张荔英脱离单纯形式模仿,对油画技法掌控和内在属性理解加深,能重新审视自身图像形式语言,色调明亮化、构图复杂化、笔触线形处理是其作品显著变化。

20世纪50年代,张荔英往来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离婚后定居新加坡直至去世。南亚的热带气候、风土人情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为其带来新灵感,此阶段也是她个人艺术风格成熟且艺术成果极为丰富的时期。其间她创作大量表现当地风情的油画,如1969年创作的《有热带水果的静物》,彩色水果分装在篮子里,篮子作为文化标识物分割画面、平衡结构,色彩协调成熟,用笔温和细致;风景画《新加坡海滨》以大面积水域体现创作兴趣,色彩、用笔和构图有印象派风格,又结合南洋风光;肖像画《客家人》充满异域风情,三角形构图稳定,色彩呼应协调。50年代后,张荔英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和“南洋风格”,超脱早年巴黎影响,完成从外在形式模仿到内在艺术语汇的转变。

人物评价

南洋先锋艺术家张荔英(Georgette Chen)是文化振兴的核心人物,她为南洋艺术风格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南洋理工大学评)

张荔英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加坡艺术家。与林学大陈文希钟泗滨、陈宗瑞、刘抗并称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澎湃新闻评)

张荔英不仅是新加坡艺术教育的先驱,更是二十世纪亚洲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杰出代表。她的画作既有东方美学的含蓄隽永,亦具西方绘画的明快张力。——(蔡显良评)

张荔英在东南亚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汲取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影响,发展出独特的视觉语言,成为东南亚本土化现代主义实践的重要典范。她在南洋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也是一位热忱的教育者。——(陈维德评)

张荔英是近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璀璨的明星,她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将后印象派技法淬炼升华,创作出一系列饱含生命力的作品。——(董竟成评)

参考资料

Georgette Chen – 资源指南.新加坡政府.2025-10-23

Georgette Chen:杰出艺术家.新加坡政府.2025-10-23

新加坡张荔英回顾展:与潘玉良齐名的她,是张静江的女儿.今日头条.2025-10-23

先锋艺术家:Georgette Chen.新加坡华族文化.2025-10-23

为革命“埋单”——民国大佬张静江传奇一生.为革命“埋单”——民国大佬张静江传奇一生.2025-10-23

乔治特·陈的天才.jstor.2025-10-23

陈友仁.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2025-10-29

Georgette Chen:杰出艺术家.新加坡国家图书馆.2025-10-23

新加坡张荔英回顾展:与潘玉良齐名的她,是张静江的女儿.澎湃新闻.2024-01-12

人间有味是清欢︰张荔英的静物画.现代艺术.2024-08-02

Georgette Chen:非凡艺术家 – BiblioAsia.新加坡图书馆.2025-10-23

沪浔·文化寻根丨40岁,这位传奇女画家的人生才刚开始.微信公众平台.2025-11-02

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张荔英·此心安处”展览在深圳开展.南方都市报百家号.2025-10-29

张氏家族史料记.上海名家艺术研究会.2025-10-23

认识这位走在时代前沿的新加坡女艺术家 | 通过#SGCultureAnywhere 体验新加坡的艺术和文化.新加坡国家图书馆.2025-10-23

艺术品.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5-10-23

Georgette Chena 艺术品.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5-10-23

Georgette Chen:在世界各地安居乐业.加坡国家美术馆.2025-10-23

艺术家发言:Georgette Chen.新加坡国家图书馆.2025-10-23

辛亥革命功臣张静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委员会.2025-10-23

湖商张静江的故事:毁家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国新闻网.2025-10-23

Georgette Chen | 艺术品 | 绘画 | 新加坡艺术家.新加坡国家图书馆.2025-10-23

我们的艺术第一夫人:批判乔治·陈的记忆.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