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田桥村

田桥村(原田桥乡)地处大别山南麓,距离县城80公里,鄂皖两省三县蕲(蕲春)英(英山县)太(太湖县)三县交界处。

蕲河发源于蕲北的檀林镇四流山(原田桥乡四流山村)。据明·嘉靖蕲州志》载:泗流山“在州北二百四十里,与英山接界。其水南注蕲春,西注英山,北注寿州霍山县,东注安徽太湖县。”据笔者考“北注寿州霍山县”其实有误,清·光绪《蕲州志》以作纠正,文日:“按此水北流入英山县,不注寿州霍山,寿州离蕲甚远”。(2009年重刊本第40页)泗流山主峰高814米,范围约2平方公里。主峰的顶端有一棵山楂树,当地群众形容它“根扒两省(鄂皖),叶落三县(蕲春、英山县太湖县)。”证明泗流山之水只分三个县的方向流出。

地理环境

田桥村(原田桥乡)地处蕲春东北部山区,是鄂皖两省蕲英太三县的结合部,大别山区的重要交通口。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9度,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度,绝对最低气温-5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度,绝对最高气温41.2度,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月照数为1913.5-216.5小时,日照率为43-49%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降雨日数在115—147天之间,光照丰富,雨量充足。

地理位置

田桥村与雷冲村、青草坪村、流芳村、界岭村、横山头村、白羊村、檀林村、龙井河村、东山坪村、河东村、雾云山村、朱冲村、桥上村、河西村相邻。

旅游景点

田桥村附近有李时珍医道文化旅游区普阳观景区、鄂人谷生态度假村、三江生态旅游度假区、蕲春横岗山、大鑫湾湖北仙人湖养生度假区等旅游景点。

村庄特产

有泗流山薏仁、蕲春珍米、蕲艾、管窑陶器、泗流山薏苡仁等特产。

地区学校

田桥中心小学

檀林镇田桥中心小学地处蕲、太、英三县交界,座北朝南,倚山临路,交通便利,空气新鲜,风景宜人,是理想的育人场所。

学校占地面积16218平方米,建筑面积6280平方米,开设15个教学班,有在校学生650多人。教职工近30人,专任教师1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3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综合办学水平已身农村小学先进行列。

学校以“厚德博学、求实创新”为校训,以“重视德育、注重素质、突出创新”为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已有6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省、市、县级奖励,10多位教师论文获奖。连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单位”、“农村小学工作先进单位”、“窗口学校”、“示范学校”。田桥中心小学已成为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管理规范、成绩突出的山区明星小学。

詹大悲中学

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詹大悲家乡,1960年创办了“田桥高级中学”。学校地处大别山南麓海拔1200米的将军山下,这里原是蕲、太、英三县交界的田家桥乡政府所在地。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县人民政府将学校命名为“蕲春县詹大悲中学”,原中顾委肖克将军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占地面积3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9560平方米,校前矗立詹大悲纪念碑,环境幽雅。学校设有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及詹大悲事迹展室。学校有专任教师43人中,其本科毕业5人,专科毕业32人,高级教师1人,在校学生1000多人。

学校建校以来,输送大学生2000多名,其中考取北大、清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大学百余人,研究生50人,博士生20人,出国留学15人。

学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成为县内一所优质中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方法:

1、继续强化普及教育。他们把普及教育始终放在首位,做到思想不松、温度不降,把控制流失生落实到班级和个人;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想辍学打工,班主任就三番五次地上门做工作,帮助解决困难,终于令其返校。

2、在教育质量上下硬功夫。学校制订了领导和教师分工负责制、奖励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纪律,制定了教师考评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补差培优制度,同时鼓励教师进修、培训,奖励老师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开足开齐各科课程。促使学生既能达到全面合格又有各自的特长。学校大力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络进行宣传,创造人人争优的新风。

3、建立贫困生求助制度。该校处于大山深处,贫困学生较多,为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学校免其书杂费、课本费,还给予生活补助。

4、开展立德为先、德智结合的教育方法。设立教育基地,开专门课程,不定期请专家教授、英模人物来校作报告。2006年请来了活的“罗盛教”抗美援朝战争英雄黄治富来校作报告,他给学生讲述了自己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勇救朝鲜落水儿童的事迹。

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模式,詹大悲中学赢得累累教学硕果。几年来,该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有31篇教学论文获奖,国家级12篇,省级14篇,市级30篇,县级50多篇,有20节课获优质课,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单位”、“先进单位”、“先进学校”、“绿化合格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最佳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著名人物

詹大悲

詹大悲(18871927),原名培翰,又名翰,字质存,湖北蕲春檀林镇詹山村人(原田桥乡詹山村)。著名的革命派报刊活动家。1907年考入黄州府中学堂,加入证人学会,倡言革命。1908年到汉口,加入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并与宛思演等人接办了汉口《商务报》,使《商务报》成为“湖北革命团体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詹为主笔。1910年12月任《大江白话报》主笔。詹大悲与孙中山关系非同一般。

1913年,任国民党汉口交通部部长、湖北省议会议员。宋教仁被刺后,力主武力讨袁,并联络原文学社社员杨王鹏等,组成改进团,密谋在汉首先发难。“二次革命”期间,在江西省南京市积极参加讨袁军事活动,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与王宪章等回上海市策划起义,事败,再度避走日本。翌年护国运动爆发后返国,拟策动湖北讨袁起义,抵沪时被捕入狱,袁世凯死后获释。1917年7月南下广州市,参加护法运动,嗣由孙中山派往四川省,争取川军刘湘援鄂,出任四川援鄂军鄂西总司令部参赞、秘书长,参与援鄂战事。1920年协助孙中山重组军政府,并任桂林大本营宣传员。1922年曾追随孙中山讨伐陈炯明。次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刑事审判委员。1923年1月,詹姓续修宗谱,詹大悲请孙中山撰写了谱序。1923年10月,他参加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此前,詹大悲通过湖北同乡李汉俊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动。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发起组成立,因为詹与孙中山的关系较好,在社会上影响大,因此大家认为他不公开为宜,一般也不参加党的会议,党的指示精神由联系人传达,詹大悲以后就一直按这种方式执行党的任务。

查国桢

1905-1980)湖北省蕲春田桥乡(现檀林镇)雾云山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司令部秘书、参谋,第七十五师司令部参谋主任,红十五军团侦察科科长,军团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主任,军区后勤司令部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军需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生产合作社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行政经济管理部部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参考资料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檀林镇田桥村地名介绍.博雅地名网.2021-04-24

詹大悲中学.如意了教育.2017-08-17

詹大悲烈士介绍.新浪博客.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