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北京航天城

北京航天城(英文名:Beijing Aerospace City)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友谊路,东始唐家岭村路,西至友谊渠,北起北清路,南至土井村,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2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

1992年,北京航天城开始筹建。1996年3月,北京航天城建立;同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立。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正式成立;同年,时任总书记江泽民为“中国北京航天城”题字。2007年12月19日,为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型雕塑“嫦娥奔月”在北京航天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落成。2008年9月29日,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抵达北京航天城。2013年12月16日,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2016年12月7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2017年1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通过出厂评审。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执行空间站任务。2024年7月5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2025年,海淀区依托北京航天城布局“卫星小镇”,构建“一城一镇多园”产业空间,规划实施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二期工程;同年11月15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返回位于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大队公寓,并完成医学实验样本交接。

北京航天城承担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交换、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任务,航天服、航天仪器研制工作等,航天城内有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航天员体能训练馆等设施。此外,北京航天城配置有飞船模拟器、载人离心机及模拟失重水槽等训练设备,形成涵盖航天医学、环境控制等领域的实验室体系。

发展历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同年,北京航天城开始筹建。1993年,北京航天城确定了选址方案:航天城东始唐家岭村路,西至友谊渠,东西长2.1公里。北起北清路,南至土井村,南北宽1.6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2平方公里(包括道路和绿化隔离带用地)。1994年,北京航天城奠基。1996年3月,北京航天城建立,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均设于此,这是中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现代化飞控中心。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正式成立;同年5月,位于北京航天城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楼竣工,随后各种设备陆续到位,十几个系统近千台(套)各种计算机、显示器,仅用4个月的时间全部集成、安装和测试完毕。1998年,时任总书记江泽民为“北京航天城”题字。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酒泉市发射,位于北京航天城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实现对载人航天器的全程精确控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被送上太空。2007年12月19日,为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型雕塑“嫦娥奔月”在北京航天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落成。2008年9月29日,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抵达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微笑着向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2013年12月16日,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设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2016年12月7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在经历了长达33天的飞行任务之后,两位航天员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医学隔离恢复期。2017年1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通过出厂评审,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为全密封货运飞船,起飞质量13吨,物资运输能力6吨,采用两舱构型。2023年10月26日,在载人飞船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2024年7月5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两个多月后正式与媒体和公众见面。2025年,海淀区依托北京航天城布局“卫星小镇”,构建“一城一镇多园”产业空间,规划实施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二期工程;1月8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60余天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11月15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返回位于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大队公寓,同时,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下行的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样本也运抵北京,交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该次交接的是神舟二十号和天舟九号2次任务的航天医学实验样本,总重量3.2公斤,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唾液、咽拭子、微生物和细胞共7类199份样本,可支撑19项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项目的研究实施。

地理位置

北京航天城位于海淀区西北旺友谊路,是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北京航天城东始唐家岭村路,西至友谊渠,东西长2.1公里,北起北清路,南至土井村,南北宽1.6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2平方公里(包括道路和绿化隔离带用地)。北京航天城以友谊路(既土井路)为轴心,东侧为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

建设目的

北京航天城承担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交换、航天员的选拨、训练任务,航天服、航天仪器研制工作等,航天城内有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航天员体能训练馆等设施。

主要建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长是科学家钱学森。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中国卫星一号以来,截至2025年11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抓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470余颗航天器,实现280余颗航天器在轨运行,研制的航天器覆盖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六大系列航天器,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研究院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高分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任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打造了北京、天津市、怀来、西安市兰州市烟台市深圳市内蒙古自治区杭州市等产业基地,拥有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系统集成、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制造及卫星应用、服务保障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截至2025年11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1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9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5人,全国技术能手40人,高级以上职称人员7200余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4项,其中特等奖9项;授权专利9800余件,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省部级奖3000余项。研究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员中心,全称“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立于1968年4月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内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机构。自成立五十余年以来,中国航天员中心承担多项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任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9类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包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机制、突破和掌握航天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自主研制以“飞天”舱外航天服为代表的航天员系列化功能服装等,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中国所有的航天员都在此诞生成长。

中国航天员中心自1968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断努力,已经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学科体系,涉及航天医学、航天心理学、航天重力生理学、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航天工效学、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航天模拟试验技术和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等诸多学科专业;造就了一支来自70多个不同专业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能保障航天员选拔训练、航天医学研究和工程研制与试验的大型地面模拟设备和相关试验设施,完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国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课题和工程型号任务;获得了一系列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学术成果。其中航天员系统和环控生保分系统承担研制的1200多件上天产品,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工作正常,经受了四次无人飞行和三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考验。特别是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具有软硬有机结合、主备份加应急三重保障的先进结构体系,拥有平褶式关节、基于OLED的先进性信息显示控制等多项创新性设计知识产权,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了中国舱外服工程研制的技术研发平台、总装测试平台和工艺体系,为中国后续舱外服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制了固定基全任务飞行训练模拟器、失重模拟训练水槽等满足航天员选拔训练、产品研制试验和科学研究需要的大型地面配套设备设施。利用航天飞行器平台,开展了多项生物学、医学实验,取得了大量成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3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设专业实验室13个: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研究实验室、航天心理学实验室、航天实施医学实验室、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实验室、航天环境医学实验室、重力生理效应及特因防护实验室、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空间时间生物学实验室、航天工效学实验室、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室、航天服技术实验室、航天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航天飞行训练模拟技术实验室。另设通用实验室3个:航天环境地面模拟技术实验室、航天基础医学实验室、航天通用技术实验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于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研究生。截至2023年8月,其招生专业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医疗、卫生、药物、营养食品、生物工程、物理、化学、数学、飞行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仿真技术、热力学、机械制造、精密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几十个专业领域。拥有一个藏有各科类、多种语言的图书资料、各类刊物共计12万册的图书馆。此外,设有计算机培训实验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近百名,其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在中国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立于1996年3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现代化飞行控制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分析计算、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也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任务,还承担着中国卫星发射的指挥保障任务,是中国对外测控服务的一个窗口。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工程的“神经中枢”。因为所有的地面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所有的控制措施都在这里实施,所有的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制定。截至2017年9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完成了五次神舟无人飞船实验任务、五次载人航天飞行控制任务和两次月球探测控制任务。

测控通信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这个系统的"神经中枢"。"神舟"飞船上天后能否进入轨道、正常运转、安全返回,航天员能否准确无误地完成各项飞行操作等等,完全依赖于指挥控制中心统一指挥和调度地面庞大复杂的测控系统,实施精确的测量和控制。为确保载人航天成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研制出具有7000多个模块和100余万行源程序的飞行控制软件系统,制定出《测控通信系统初步实施方案》《飞船试验组织关系》等上百套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案以及上百套应急处置方案。在"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时,该中心先后进行轨道确定28次,按计划启动软件进程1400余个,发送遥控指令链87条,遥控指令437条,程控指令445条;指令发送、数据注入全部准确无误,在中国载人航天史册上创下零失败纪录。

载人航天器的精确返回控制技术,是载人航天飞行安全成功的核心技术之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独创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方法,开发出飞船返回的心控制软件,在目标落点等计算结果的精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超过任务总体技术要求,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截至2017年9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已拥有博士、硕士119名,高级工程师95名,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15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获航天基金奖。1996年组建以来,这个中心圆满完成了6次神舟飞船飞行控制任务,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现代化飞行控制中心。在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测控任务中,他们自主研发的精确返回控制技术,使返回舱实际运行轨迹比神舟五号精确了2.8公里。

体训馆

在航天员中心有一排绿树环绕的小红楼,这座小红楼是航天员公寓。在这里,每位航天员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居室。航天员的学习和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医生们24小时轮流值班,随时随地为航天员提供医监医保支持。小红楼的旁边是体训馆,这是航天员体能训练中心。体训馆有航天员进行体能训练的各种器械,如数米高的攀岩墙、室内篮球场、网球场,比较有特色的是一个专门用于航天员训练的大蹦床。

转椅秋千、转床和离心机训练号称航天员的“铁人三项”。“铁人三项”是挑战航天员生理极限的训练,经过这些失重环境下的训练,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可减轻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运动症状。

转椅训练,转椅像一张牙科治疗椅,可做360度快速旋转,且会同时上下前后摆动。最快时大约每2.5秒转一圈。椅子前面置有幕布,黑白相间的图案在幕布上不停地闪动。转椅主要用于检查、训练航天员的前庭功能,增强对运动病和眩晕的耐受能力。

秋千训练,航天员训练的秋千似汽车“驾驶舱”,上面有4条钢臂,秋千靠电磁力产生摆动并使座舱摆幅迅速增加,前后摆出的距离有15米。秋千训练的目的与转椅一样。

转床训练,转床是世界上最不舒服的床。训练的时候,人可以躺在床上,其旋转摆动与转椅差不多。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作用是让航天员的血液重新分布。

离心机训练,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最痛苦的一项。火箭起飞时,航天员将会遇到806gs的加速度(s为秒),如此之大的加速度,人体无法耐受。因此,航天员需要进行超重耐力训练。超重耐力是通过人在离心机上周期性的训练和适应而获得的。载人离心机的旋转手臂长8米,前端连着一只椭圆形的不锈钢封闭吊舱。当离心机按照一定速度旋转起来时,可以模拟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常人在离心机上最多可承受3个G的负荷,而航天员训练时的最大负荷会达到8个G,相当于在航天员的胸部压了7个成人的重量。吊舱在启动和结束时会翻滚和摇摆,航天员在这种状态下要判读信号并回答提问。剧烈的翻滚和摇摆常常使航天员脸部肌肉拉扯变形,甚至将眼泪甩出来。离心机主要用于训练航天员的超重耐力以及在超重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信的能力。

飞船地面仿真训练系统是一座2层楼高的训练系统,上面飘扬着五星红旗,镶嵌着“中国载人航天”6个大字。这座模拟器大楼是航天员训练时间最长的地方。飞船地面仿真训练系统全名叫“固定基全任务飞行训练模拟器”。模拟器两侧设有钢架楼梯,最下面一层是返回舱,中间是轨道舱,最上端是起装饰作用的附加段,这就是航天员的训练舱。大厅左侧有一间指挥控制室,科研人员在这里密切观察航天员的训练情况。模拟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与神舟飞船一模一样,航天员要在这里熟悉飞船的显示和操作,掌握各个阶段的正常操作和发现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操作,熟练掌握太空飞行程序和舱内设备的使用。航天员进舱训练,一般需要4个小时,中途不能出舱。

冲击塔有4层楼高,由塔架、平台、提升系统和水刹车系统组成,可以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冲击环境,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

逃逸训练在逃逸塔上进行。塔有7层楼高,训练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火箭如果在发射前阶段出现危险,航天员可以通过逃逸塔顶一个类似消防滑道的管道滑到地面掩体。

当航天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特别是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失重向头部方向快速转移,引起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视觉和感觉功能改变等,严重影响航天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工作能力。为了提高航天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性,需要从超重耐力、头低位耐力和前庭器官耐力等多个方面开展训练。其中头低位卧床训练,航天员需要连续5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

对航天员进行失重训练,一般采用失重水槽。航天员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在10米深的水下训练,每次长达5小时。模拟失重训练水槽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失重的感觉。训练时将1:1的航天器放入水槽,航天员穿上特制的舱外活动训练服进行出舱活动模拟训练。当人体浸入水中时,通过增减配重和漂浮器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人体就会产生模拟失重的感觉,但它与真正的失重环境还是有不小的差别。

对外交流

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Apollo-Soyuz Test Project,ASTP)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个国家合作的载人航天任务,由美国和苏联于1975年7月执行。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是阿波罗航天器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1981年4月首次航天飞机任务开始前最后一次太空任务。对于苏联来说,这次任务是1976年6月“联盟”21号之前的最后一次太空任务。继2003年10月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成功发射后,中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02B星、03星、04星和数据应用系统合作等补充议定书,继续保持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的连续性并扩大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应用。

2025年11月16日,泰国国王与王后前往北京航天城进行参观。中方特别赠送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模型,以示中泰友好。

参考资料

Chinese aerospace workers participate in half marathon.中国军网.2025-11-23

55年!海淀,“星”光璀璨——.网易.2025-11-23

院庆•专题 基础保障建和谐 默默无闻保成功.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2025-11-23

逛海淀|海淀科技之城最亮的一颗星—北京航天城 .海淀宣传.2025-11-23

“嫦娥奔月”雕塑落成(图).双鸭山新闻网.2025-11-23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凯旋 抵达北京航天城 . 中国广播网.2025-11-23

首届中国质量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 王勇出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5-11-23

景海鹏、陈冬返回地球后首次公开亮相(图).中国台湾网.2025-11-23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通过出厂评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25-11-23

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新华网.2025-11-23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25-11-23

神十七航天员乘组太空归来后正式亮相.中国政府网.2025-11-23

海淀区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北京市海淀区政务信息资源库.2025-11-23

太空经济 星箭牵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5-11-23

神二十乘组昨夜抵京 3.2公斤医学实验样本顺利交接.环球网.2025-11-2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国家航天局.2025-11-23

铿锵起步,四年创造惊人奇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5-11-23

迈开挺进太空的步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5-11-23

百年瞬间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共产党员网.2025-11-23

中国航天员中心五十年建设发展记事.新华网.2025-11-23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在北京航天城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5-11-23

本院简介.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2025-11-2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师生党员赴中国航天员中心参观见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5-11-23

中国航天员中心成立53周年,生日快乐!.中国军网.2025-11-23

航天英雄辈出 科研保障有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5-11-23

航天员视角看北京,原来是这样!.新浪微博.2025-11-23

世界航天日 | 想成为航天员?你要有这些本领…….网易.2025-11-23

【飞天时代楷模】翟志刚:迈出太空第一步 请祖国放心!.央广网.2025-11-23

2006年中国的航天.中国政府网.2025-11-23

第一次由两个国家合作的载人航天任务: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5-11-23

泰国国王和王后结束访华,曾前往北京航天城参观,中方赠送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模型.百家号.202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