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扬州市人民政府

扬州市政府是扬州市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扬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对扬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扬州市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向扬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现任代市长是郑海涛。

建置沿革

扬州有2500余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距今7000—5000年前,淮夷人就在扬州一带劳动生息,并有水稻栽种。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西北部一带称邗。姬匄三十四年(前486),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姬定二年(前319),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扬州市

秦统一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地区称广陵、江都,长期是诸侯王的封地。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运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经济的发展。西汉元封六年(前105),刘彻刘非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和亲匈奴早80余年。东汉末年张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广陵一带转战10余年后,被广陵知府张纲劝降。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扬州市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两晋南北朝期间,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扬州的经济发展。晋明帝太宁三年(325),侨置兖州于广陵。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隋开皇九年(589),隋灭陈之战,建立统一的隋政权,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至此,完成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隋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奠定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隋大业初年改州为郡,扬州市随之改为江都郡。大业元年至大业十二年(605—616),隋炀帝三下江都。大业十四年,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所弑,最终葬于扬州城西北曹庄。

唐武德二年(619),李子通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江都,称皇帝,国号吴。武德三年,扬州为唐军占,名称屡有更改;武德九年,复称扬州,治所在今扬州。扬州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武周光宅元年(684),李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氏政权。唐末,军阀混战,扬州市遭到严重破坏。光启三年(887),杨行密开始入主扬州。后梁贞明五年(919),杨行密子杨渭(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贞明六年,杨渭卒,弟杨溥即吴王位。后唐天成二年(927),杨溥即皇帝位,改元乾贞,史称“杨吴”。后晋天福二年(937),李昪迫杨溥禅位,自即帝位,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后周显德四年(957),后周取南唐江都府,复称扬州。

北宋建立后,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每年商业税收约8万贯,居全国第三位。南宋建炎元年(1127),赵构迫于金朝进逼,在迁都过程中以扬州市为“行在”一年,促进扬州的繁荣。韩世忠刘锜岳飞等南宋名将在扬州进行艰苦的斗争。南宋德佑元年至德佑二年(1275—1276),李庭芝姜才率军队和扬州人民一起与元军展开不屈的斗争,壮烈殉难。元代,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扬州。据其《马可·波罗游记》称,在扬州任总督三年。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为防倭寇又增筑外城。自此,明代扬州有新旧两城。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扬州市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十日,死者数以万计。

清代,扬州重现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康熙帝爱新觉罗·弘历多次“巡幸”。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运河山东段淤塞,漕粮改经海上运输,淮盐改由铁路转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大运河的交通地位下降,扬州也在经济上逐渐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扬州府属的瓜洲仪征市等地军民奋起抵抗英军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先后3次在扬州市一带与清兵激战。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扬州人熊成基在安徽以陆军炮营队官的身份,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组织、领导著名的安庆新军起义,开始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扬州人孙天生在扬州发动武装起义,史称“扬州光复”。

民国元年(1912),废扬州府,置江都区。民国11年,扬州境内第一条公路建成。民国14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扬州一带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民国20年,扬州市洪水泛滥,长江和运河沿线决口60余处,死于水灾、饥饿和疫病者数十万。民国26年10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员在扬州建立中共扬州特别支部,与扬州各界人士一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2月,侵华日军占据扬州,以陈文为首的扬州抗日义勇团在扬州北乡展开抗日斗争。民国28年初,新四军贯彻中共中央东进北上的方针,着手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民国29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主力北渡长江、挺进苏中,在江都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民国37年底至1949年4月,扬州市各县相继解放。1949年1月25日,今扬州市区解放,设扬州市;以仙女庙镇为治所,另建江都区

主要职责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和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城乡建设等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财政、民政、社会保障、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行政工作;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七)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八)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帮助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十)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一)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辖区概况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北纬32度15分至33度25分、东经119度1分至119度54分。东部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交界;北部、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北纬32度24分、东经119度26分。全市东西最大距离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5千米,总面积659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305.07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140平方千米)、县(市)面积4285.5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97.8平方千米)。陆地面积4908平方千米,占74.46%;水域面积(不含湿地面积)1683.21平方千米,占25.54%。

行政区划

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县级江都区,设立扬州市江都区,以原江都市行政区域为江都区行政区域;将邗江区李典、头桥、沙头、杭集镇泰安市5个镇并入广陵区;撤销维扬区,将维扬区行政区域并入邗江区。扬州市设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辖宝应县,代管仪征市高邮市2个县级市

机构设置

功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新城、蜀冈 - 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部门:市政府办公室、发改委、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民宗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广旅局、卫健委、退役军人局、应急局、审计局、外办、国资委、数据局、市场监管局、体育局、统计暨普查局、医保局、信访局、机关事务局、公积金中心。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政府网.2025-08-18

领导之窗.扬州市人民政府.2025-08-18

历史沿革.扬州市人民政府.2025-08-18

自然地理.扬州市人民政府.2025-08-18

行政区划.扬州市人民政府.2025-08-18

机构职能信息.扬州市人民政府.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