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疗法(nebulization therapy),别名雾化吸入疗法、气溶胶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雾化器或吸器)将药物制成气溶胶微粒,吸入后沉降于下气道或肺泡,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疗法。
雾化疗法常分为超声波雾化吸入法和氧气雾化吸入法。该疗法具有药物吸收快,作用部位直接,给药剂量低,体内吸收少,起效迅速而作用持续时间长,副作用轻微等优势。雾化疗法是缓解咳、痰、喘等急慢性呼吸道症状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如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高发期)的人群及围手术期气道管理(如胸部手术前后);其适应证主要包括阻塞性气道疾病(含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腺样体肥大)、肺实质疾病(含肺部感染)、气管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非呼吸系统疾病等。该疗法可能会有支气管痉挛、鼻刺激、感染播散、气道灼伤、过度水化或盐负荷、雾化治疗实施者受感染等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雾化液要无菌操作,雾化器械应定期清洁消毒;雾化吸入治疗时病人需要配合及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长期雾化吸入抗菌药物者应监测细菌耐药;青霉素类等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对呼吸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作雾化吸入。
类型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把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着患者吸气而进入呼吸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超声波雾化器的特点是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μm以下),温度接近体温,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用物
1.超声波雾化器1套,冷蒸馏水,水温计,药液。
2.常用药物及作用
(1)控制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常用抗生素,可用庆大霉素4万U~8万U,卡那霉素0.25~0.5g等。
(2)解除支气管痉挛:常用氨茶碱0.125~0.5g,舒喘灵0.1~0.2mg等。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常用α-糜Caspase-35mg、易咳净(痰咳净)10%~20%溶液1~3ml等。
(4)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常用地塞米松2.5~5mg等。
操作方法
1.备物
(1)水槽加水:水槽内加冷蒸馏水(水量根据不同类型超声波雾化器的要求而定),液面高度约3cm,要浸没雾化罐底的透声膜。
(2)雾化罐加药: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50ml,将罐盖旋紧,把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将水槽盖盖紧。
(3)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处,核对,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
2.预热
接通电源,先开灯丝开关(指示灯亮)预热3分钟,调整定时开关至所需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再开雾化开关(指示灯亮),此时药液呈雾状喷出。
3.吸入
根据需要调节雾量(开关自左向右旋,分三档,大档雾量为3ml/min,中档为2ml/min,小档为1ml/min),一般用中档。将口含嘴放进患者口中,嘱患者紧闭嘴唇深而慢地吸气,用鼻呼气,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4.关机、整理
治疗完毕,取下口含嘴,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协助患者擦干面部,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水槽内的水倒出并擦干水槽。将雾化罐和口含嘴浸泡于消毒液内1小时,再洗净晾干备用。
氧气雾化吸入法
氧气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患者呼吸道,常用于控制呼吸道感染和改善通气功能的治疗方法。
常用药液及其作用
同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用物
一次性雾化吸入器,氧气装置1套(湿化瓶不放水),5ml注射器,根据病情需要备药。
操作步骤
1.用蒸馏水稀释溶解药物至5ml,抽吸药液,注入雾化器的药杯内。
2.携用物至患者床边,核对,解释。
3.连接雾化器的接气口于氧气装置的橡皮管口,调节氧气流量至6~8L/min。
4.指导患者手持雾化器,将吸嘴放入口中,紧闭嘴唇深吸气,用鼻呼气,如此反复,直至药液喷完为止。
5.吸入毕,取出雾化器,关闭氧气开关。协助患者清洁口腔,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原理及目的
雾化疗法是不同品种雾化器通过不同原理将药液转化为气雾微粒:振动筛孔雾化器利用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筛孔产生药雾;超声雾化器通过超声波使药液表面形成张力波,以雾化颗粒形式飞射出来;喷射雾化器基于文丘里原理(气体射流原理),通过压缩气体高速流动产生负压,将药液吸入并冲撞裂解成雾状颗粒。这些微小颗粒悬浮在气流中,输入呼吸道,进行局部湿化;同时,雾化液中还可以加入黏液溶解剂(如α-糜Caspase-3、乙酰半胱氨酸、溴己新等)、激素(如地塞米松),支气管扩张剂(如异丙基盐酸肾上腺素、氨茶碱等)、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以达到消炎、解痉、祛痰等局部治疗目的,从而减少全身给药的毒性作用。在耳鼻咽喉科领域,在雾化液中通常只加入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和激素(如地塞米松)。
1.湿化气道:通过吸入温暖、潮湿的气体,减少呼吸道的刺激,常用于呼吸道湿化不足、痰液粘稠、气道不畅者,或气管切开的病人等。
2.控制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释痰液,帮助祛痰。可用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等病人。
3.改善通气功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等病人。
4.预防呼吸道感染:常用于胸部手术前后的病人。
优势
雾化疗法与其他途径给药相比较有许多显著好处:药物吸收快,作用部位直接,给药剂量低,体内吸收少,起效迅速而作用持续时间满意,副作用轻微。吸入疗法除了对呼吸道局部产生作用外,还可通过肺组织吸收而产生全身疗效。
适应证
1.阻塞性气道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发育异常。可选择的药物有盐酸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色甘酸钠等。
2.肺实质疾病
(1)感染性疾病:可给予抗微生物药物。囊性纤维化伴碱式碳酸铜假单孢菌感染、支气管扩张患者可给予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羧苄西林等;肺真菌病可给予抗真菌制剂,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等;艾滋病继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可给予抗寄生虫制剂如喷他脒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感染可给予抗病毒制剂如利巴韦林、sIgA等。
(2)痰液等分泌物多且黏稠者:可给予祛痰药。COPD伴分泌物黏稠可以给予黏液促动剂如溴己新(必嗽平)、溴环己胺醇(沐舒坦)、重组人脱氧核糖核酸酶、丙二醇、碳酸氢钠、盐水等。
(3)肺纤维化、结节病、支气管肝淀粉样变性:可给予免疫抑制剂如皮质激素、干扰素等。
(4)反复呼吸道感染:可给予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如细菌疫苗、病毒疫苗等。
(5)肺癌或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可给予卡介苗、干扰素、抗氧化剂、维生素e、维生素a等。
(6)其他肺实质病变:ARDS、IRDS可给予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蛋白沉着症可给予胰蛋白酶等纤维蛋白溶解酶;肺水肿可给予表面吸附剂如50%的乙醇;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导致的肺气肿可给予α1抗胰蛋白酶治疗;矽肺可给予4%矽克平雾化吸入;也有给患者吸入速尿治疗急性支气管哮喘。
3.气管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给予表面麻醉剂以利于操作,减少痛苦,如地卡因、利多卡因等。
4.非呼吸系统疾病
(5)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可给予前列腺素。
(6)戒烟综合征:可给予尼古丁。
(7)心肌缺血、心绞痛:可给予消心痛。
(8)黏膜表面出血:可给予血管收缩剂如消旋盐酸肾上腺素。
(9)麻醉:雾化吸入氨氟醚、全氟醚做全麻。
(10)其他:如可通过气溶胶给予不同的释放激素,用烟碱气雾剂吸入戒烟。
临床应用
1.气道阻塞性疾病的吸入治疗:平喘药物气溶胶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以控制症状,如β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制剂;另一类为治疗和预防用药,包括局部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介质药物如色甘酸钠,奈多罗米等。
2.祛痰药物的吸入治疗:当病人有大量黏稠的痰液,经用单纯生理盐水、热蒸汽等雾化吸入未能有效地咳出时,可选用以下化痰剂,如高渗盐水(3%)、2%~4%的碳酸氢钠、N-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α一糜Caspase-3、胰脱氧核糖核酸核酸酶、溴己新(必嗽平,溴环己胺)、溴环己胺醇(沐舒坦)等。应注意这些药物的雾化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某些药物如痰易净及胰脱氧核糖核酸酶具有刺激性,需与支气管扩张剂合用。这类药物一般不能加热,也不宜和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合用。
3.肺感染性疾病的吸入治疗:气雾吸入抗生素的主要好处是气道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吸收少,副作用很低。如氨基糖苷类药物雾化吸入,几无肾毒性。对消灭上呼吸道和口咽部细菌的寄生十分有效。但对肺实质感染则需同时全身用药,抗菌药物吸入只能在减少呼吸道排菌方面起辅助作用。长期雾化吸入可导致耐药菌的产生。近年来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庆大霉素,羧苄西林),长疗程(几个月至几年)雾化吸入治疗肺囊性纤维化继发碱式碳酸铜假单孢菌感染取得显著疗效,此法也可用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喷他脒雾化吸入防治轻中度艾滋病继发肺孢子菌感染,利巴韦林雾化吸入防治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也有较好效果,后者的用法是:用特制的小颗粒雾化器(气溶胶MMD 1.3μm),雾化浓度为20mg/ml利巴韦林溶液,每天持续吸入12~18h,共300ml,应用3~7天。
4.非呼吸系疾病的吸入治疗:近年来应用吸入疗法治疗全身性疾病日益增多,所用药物和治疗疾病的范围十分广泛,如以MDI吸入麦角胺治疗偏头痛,吸入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吸入肝素作抗凝治疗,吸入尼古丁帮助戒烟和改善嗜烟者戒烟后的副作用等。
副作用和并发症
1.药物的副作用:主要是指吸入药物本身引起的副作用,如支气管扩张剂的副作用,像拟交感类制剂(如盐酸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动过速、血压改变、心悸病、肌颤、恶心等,以及副交感神经药物(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和皮肤干燥、心动过速、视物模糊、吞咽困难、排尿困难等。又如平喘药(如色甘酸钠)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声嘶和口干。还有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支气管黏液溢出和恶心,皮质激素(如曲安西龙)引起的上气道真菌感染、喉部刺激、口干和咳嗽,抗微生物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和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
2.支气管痉挛和鼻刺激: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当吸入气溶胶时易引起气道阻力的增加。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高张盐水和抗微生物药物等可诱发患者的阵发性咳嗽、严重者甚至发生晕厥。α盐酸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并发症有鼻刺激,烧灼感,喘证发作,黏膜溃疡或出血。
3.感染的播散:如果没有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或消毒方法不当,可发生气溶胶系统的细菌污染。大容量雾化器具有最大的危险性,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感染致病原。工作人员在更换雾化溶液或水时手的污染,手污染的冷凝液的回流以及应用受污染的水都可能导致感染的播散。
4.气道的灼伤:当加热雾化器底板安置不当或热保护装置发生故障,贮水罐的水溢出,加热气体直接吸入时,可发生气道烧灼伤,气道温度超过44℃可烧伤气道黏膜表面。
5.噪声水平:新生儿在密闭罩,如通风橱或保育箱内接受湿化的氧气补充时,气动雾化器的噪声水平可引起听力丧失。因此,应优先考虑应用加热湿化器。
6.过度水化或盐负荷:长期或持续应用高输出量雾化器来雾化吸入的患者可发生液体或氯化钠的过度负荷。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因没有通常的呼出水分的丢失,以及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增加,可发生水的正平衡,新生儿或小儿科患者,肾功能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最大的危险性。监测尿量、体重、电解质浓度和肺分泌物的黏稠度可及时发现这方面的问题。
7.雾化治疗实施者受感染的危险:由于雾化液污染或患者咳嗽,雾化治疗操作者(如呼吸治疗师)受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可应用的预防措施有:让患者用密封罩,层流通风橱,呼气过滤器,操作者戴口罩等。
护理
1.雾化吸入药物的剂量、浓度、雾量的大小,要随着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而改变,如果雾量过大,整个呼吸道被气体占据,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而导致缺氧。
2.雾化吸入前鼓励病人咳嗽、咳痰或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否则随着蛋白溶解酶的应用和气道湿度的增加,使粘稠的痰液溶解,痰液由稠变稀所占据的气道体积增大,造成呼吸道梗阻。
3.雾化吸入时应采取侧卧位,雾化后分泌物过多,应及时吸痰。
4.要严格观察病情,使用抗生素及生物制剂做雾化吸入时,应防止过敏引起支气管痉挛,而进一步加重病情;对于病情重,呼吸较弱,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障碍时,应用中等度雾量,否则会因为大流量雾化吸入而影响正常氧气吸入,不利于CO2排出。特别是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更要保证氧气吸入,并且还要特别注意呼吸情况;病人若出现呼吸快而浅、烦躁、紫绀、胸闷、气短等情况后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必要的治疗。
5.对于一般状况的病人,可能由于大量冷气的刺激,使呼吸道肌肉痉挛而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要嘱病人间歇几分钟,情况好转后再继续雾化吸入。
注意事项
1.使用雾化或湿化装置不当可引起呼吸道交叉感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雾化液要无菌操作,雾化器械应定期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雾化吸入治疗需要病人的配合及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约30%的病人使用MDI是无法配合吸气,或因潮气量太小而吸入气道的雾粒过少;使用干粉吸入器时亦有部分病人由于吸气流速过小不能有效地将雾粒吸入气道;对这些病人应加强指导或换用其他吸入方式。支气管痉挛严重时,以MDI吸入β受体激动剂的剂量虽然可以适当增加,但应反对超常剂量的应用,尤其是老年人,以避免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3.注意少数患者雾化吸入后,不仅没有出现支气管舒张,反而诱发咳嗽和支气管痉挛,即所谓“治疗矛盾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药液低渗,防腐剂诱发,气雾的温度过低或对药液过敏,应寻找原因,注意避免。
4.长期雾化吸入抗菌药物者应监测细菌耐药,体内菌群失调和继发真菌感染等副作用。
5.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吸入前应先作过敏试验,近年来已不推荐应用。
6.对呼吸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作雾化吸入。油性制剂也不能以吸入方式给药,否则可引起脂质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