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英文名:Datong Ancient City),位于大同市平城区中部,总面积3.28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姓的首都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严重破坏,爱新觉罗·多尔衮入城后,为泄私愤,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修复。2016年11月18日,大同古城四面城墙正式合拢。
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格局:以城墙围合的主城,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古城基本保存了唐、宋时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街道总平面呈棋盘式格局,以四牌楼为中心,东称和阳街,西称清远街,南称永泰街,北称武定街,四条大街将大同古城分为四隅。古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包括:华严寺、善化寺、大同九龙壁、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
大同古城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之处,在历史上以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化文化相融合,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大同市古城是大同历经中国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大同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历史沿革
大同古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记录大同古城的最早文献出自刘知远时期。为对抗匈奴,汉高祖在平城大肆修筑城池。
北魏时期,北魏皇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区,在大同修建皇都,建筑军事防御工程。
辽金时期,大同古城作为陪都,继续发挥着政治和军事作用。这一时期,大同的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华严寺、善化寺等寺庙成为当时的宗教中心。
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大同古城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
清顺治六年,大同市城池遭受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爱新觉罗·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9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2016年11月18日,大同古城四面城墙正式合拢。
位置境域
大同古城隶属于大同市平城区,地处平城区中部。大同古城是指大同市主城,北至操场城东西街、南至南关东西街和新胜东街、东至御河南北路、西至新建南北路,古城总面积3.28平方公里,集合了北魏平城,隋、唐、辽、金城池遗存和明代增筑,是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保护和规划区域,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建筑布局
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格局,以城墙围合的主城,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
大同古城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构成了具有古城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街巷格局,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
大同古城街道总平面呈棋盘式格局。大同古城以四牌楼为中心,东称和阳街,西称清远街,南称永泰街,北称武定街,四条大街将大同古城分为四隅。大同古城围合的城墙和十字大街将古城划分为四隅,其中东南隅原功能为主要民居区,现状传统民居四合院保留较为完整,里坊制格局清晰可见,但建筑质量较差,急需修缮;目前主要集中在鼓楼东街、云路街进行了寺庙和四合院修复;西南隅原功能为宗教寺院区,现状中部传统民居有所保留,建筑风貌及质量一般;目前主要集中在鼓楼西街北侧进行了寺庙的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街巷格局和空间尺度改变较大。西北隅原功能为衙署区,现状东北角传统四合院民居有所保留;拆除了清远街北侧部分多层商业建筑。东北隅原功能为王府及仓库区,现状东部的传统民居有所保留;目前集中进行了法华寺和代王府的修复及其周边环境整治,规制较大,街巷格局和空间尺度改变较大。
建筑特色
大同市古城民居建筑受“风高气寒”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尚勤俭”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孕育出了大同民居耐寒抗风的建筑形制和质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与规模,大同古城民居院落形成了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及并列式院落等。大同四合院特点是密集低矮,庭院呈现东西狭南北长的长方形院子。传统四合院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即“出入躲闪,高低错落”,大同古城民居无论正房、耳房还是厢房都是清一色的带脊平房且屋顶举架不高,弧线优美,前坡长后坡短。卷棚顶居多,因为地处高寒环境,除降低柱高外,屋顶也相应降低,以利保暖。与晋中市南和北京等较暖和地区的高体型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体来说,大同市古城民居整体呈现的是北方民居的特征,但由于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大同传统民居又具有一些不同于其它北方民居的特性。大同古城民居更朴实,注重功能及实效性。讲究的民居多为一至两进四合院,或由多个四合院组成的群体院落。但多进院落少用过厅,多用腰墙隔开,腰墙中央设单间过门或垂花门。开窗面积不大,整个民居的建筑形象以实为主,表现出大同古城醇厚朴实的建筑风格。
主要建筑
综述
大同古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不可移动文物109处。
大同古城墙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
大同传统民居
大同传统民居主要是明清构筑,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重四合院等。民居大都有雕刻精细的门楼、砖雕和各式壁画,有的还完整保存着拴马柱、马石、灯柱等。
华严寺
华严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佛教经典《华严经》为名,始建于辽,坐落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中国辽金时期华严宗派的重要寺庙之一。严华寺由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上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下华严寺)、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构成。上寺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是辽、金时期现存的最大佛殿,也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佛殿之一;下寺殿内的重楼式雕木藏经阁殿,殿后的壁天宫楼阁,被称为“海内孤品”,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同时,殿内共存31尊辽代塑像,艺术价值较高。
善化寺
善化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南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其沿中轴线坐北朝南依次排列。主要建筑为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两侧为观音殿和地藏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殿内保留大量泥塑、壁画、碑记,其中泥塑堪称“国之瑰宝”。
大同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同古城大东街,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九龙壁之一,也是明代琉璃艺术的杰出代表,与北京故宫、北海的九龙壁并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大同市九龙壁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被封为代王,就藩大同,为彰显皇家威仪,他将代王府以“小紫禁城”的规格修建,而门前的照壁九龙壁,则成为王府气魄的核心象征。明朝末年,代王府历经战乱被焚毁,但九龙壁幸存。大同九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通体以426块五彩琉璃镶嵌,远超北京故宫与北海九龙壁,保持着“中国最大琉璃龙壁”的纪录。
关帝庙
关帝庙俗称大庙,位于大同市平城区鼓楼东街北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57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元代遗构,据《大同府志》记载,明代屡有修建,清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增修。2008年增建山门、过殿、春秋楼、结义阁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共十间。大殿建于0.8米高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清代增建歇山卷棚顶抱厦三间,檐柱侧角明显,柱头略有卷刹,檐下斗栱密致,六铺作单抄双下昂,直翅亚目头,柱间雀替装饰,前檐各间装格扇门,殿内清代增设平基藻井,彩绘蟠龙,后槽木质重檐神龛,雕刻精细。柱础呈覆盆子状。1996年1月12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
大同鼓楼,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与鼓楼东西街交汇处,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十字穿心辟门,以通车马行人。西北壁有木制楼梯可升至二三层。一二层廊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斗拱为单翘三踩。每层当心间均置三攒两次间。二三层楼阁均为满面门窗,周置回廊,外设凭栏,登高可环视市貌。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2019年10月,大同鼓楼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发保护
商业开发
截至2019年8月,大同古城内有各类网点1067个,网点总规模超过30万平方米,涉及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批发物流业、社区及居民生活服务业、文化及休闲娱乐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等多个行业。分类型来看,有零售网点419个、商品交易市场1个、餐饮网点273个、婚纱摄影网点34个、住宿网点33个、医疗保健网点28个、美容美发网点26个、文化休闲娱乐网点22个、中介服务网点21个、广告文印网点20个、维修服务网点15个、教育培训网点10个、金融服务网点7个、快递物流网点6个、彩票服务网点5个、典当拍卖网点2个、其他类网点16个。
保护修缮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东城墙建有瓮城、月城、悬索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南城墙不仅修复了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城墙上建有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2016年11月18日,大同古城四面城墙正式合拢。
为了加强大同古城的保护和管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大同市实际,制定了《大同古城保护条例》。《大同古城保护条例》于2020年6月29日在大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通过,于2020年7月31日在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批准。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城区和战国、秦汉、北魏、隋唐、辽金等历代古城遗址区。
2022年9月,为加强地方文物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大同古城内以城墙为界,东至和阳门、南至永泰门、西至清远门、北至武定门,古城内所有区域均划定为地下文物保护区。
历史文化
大同古城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城市地位先后经历了秦汉县城—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明清州府等一系列变化,在北魏时期城市地位达到顶峰,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同古城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之处,在历史上以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化文化相融合,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古都文化
大同市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有着1600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古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大同古城框架的基本保留,是中国学术界对古都研究的珍贵样本。
边塞文化
大同“西界黄河,北控大漠,东连倒马、紫荆之关,南据雁门、宁武之险”,大同在政治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来被誉为京师之门户、三晋之屏障、中原之保障。
宗教文化
大同市历代寺庙众多,颇具特色。大同寺庙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北魏、辽、金,延续于元、明、清。在北魏时期,佛法兴盛,寺院上百所,僧尼三千人。辽金崇尚佛教,建有许多巨刹名寺。元代五教俱兴,且是佛道之争中心地。明清以来,大同仍有寺庙百处,常有僧尼二百余人,每逢初一、十五、庙会、佛诞,全城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献供进香,俨然一佛国世界。
民俗文化
大同风俗习惯受北方大漠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影响,以其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当地风土民情独具风格,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吸收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成分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现象。
民族文化
大同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融合的地方。春秋时为北狄所居;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秦汉时受匈奴骚扰,汉武力征服,曾大量移民,汉民和匈奴在大同一带和平共处;晋朝由鲜卑所占;北魏时,大同有汉、鲜卑、山胡、卢水胡、铁弗匈奴、铁勒、丁零、乌桓、党项族等族居住,随着汉化,经历了一次民族大融合;隋唐以后,雁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朝;明大同受蒙古族侵扰;清为满族统治。长期持续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大同包容多元的民族文化。
价值
艺术价值
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的一砖一瓦,每一处建筑的材料、设计的造型和突显出来的美学。大同古城就是古代宏伟的艺术建筑。古城大同市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独特性,蕴含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
文化价值
大同古城墙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同古城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之处,这里充满着多个民族的文化碰撞,形成了大同古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而成的新型文化的典例。
大同古城是大同市历经中国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大同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有网友称大同古城出现“美国与美国共享世界”的标语。7月29日,大同市文旅局回应表示正在处理此事,尚不清楚为何会出现该翻译,正在进一步调查。
参考资料
Datong Ancient City.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大同市古城商业发展规划 .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大同古城.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木构跨古今 元建文韵悠.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解读.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晋风雅韵:山西文化遗产|大同古城.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巡礼——大同篇.腾讯网.2025-07-29
中国最大!探秘“龙壁之王”大同九龙壁.今日头条.2025-07-29
关帝庙.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公布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2025-07-29
大同鼓楼、平城兴国寺、沙岭墓群荣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大同古城保护条例.大同市人民政府.2025-07-29
山西大同古城内所有区域均被划定为地下文物保护区.百家号.2025-07-29
大同古城一标语英文翻译不当 最新回应来了.腾讯网.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