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英文名:Xiangfen County),是中国山西省临汾市下辖县,位于临汾市南部中段,汾河中下游,北与尧都区接壤,南与曲沃县为邻,西靠乡宁县,东有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浮山县、翼城县相连,总面积1034平方千米,下辖7镇6乡,县政府驻襄汾县北大街1号。截至2024年末,襄汾县常住人口为412543人,城镇化率42.82%。
襄汾县中部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县,将全县分为河东、河北省两个部分。由于汾河的垂直下切作用形成了南北和中间凹,向东向西逐步递增的地形景观,境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襄汾县境内河流全部在汾河水系,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主要河流有11条。汉初建襄陵镇和临汾市,属河东郡。1954年4月,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合并后取两县县名首字,命名为襄汾县,县治设于史村,属晋南专区。1970年,襄汾县属临汾地区。2000年11月,属临汾市。
襄汾县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中国最大的地黄药材营销基地、华北最大的三樱椒种植基地。形成了尧京葡萄、官滩大枣等一大批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此外襄汾县还是山西工业大县、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境内的汽车零部件、健身器材、工业缝纫机体、厚壁合金管等产品部分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2024年,襄汾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89781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61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685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2309万元。襄汾县境内大运高速、同蒲铁路、大西高速铁路纵贯南北,晋韩高速、青岛—兰州高速公路横跨东西。
襄汾县先后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境内土特产品有新城镇的官滩枣、汾城镇的太平米醋和北膏腴的仿古铸造、南贾镇的连村粉条和东牛村唐人居晋作家具等。截至2024年8月,襄汾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19处,其中,国家级7处。各类馆藏文物达到4000多件。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的项目达到82项。
名称由来
襄汾县名始于1954年,是由原襄陵镇和汾城县合并而成,因取两县名的首字,命名为襄汾县。
历史沿革
襄陵县
唐虞夏商为冀州之域。西周公国属晋。战国属魏,称绛。秦属河东郡。汉初建县,以晋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属河东郡,县治襄陵古城(今新城镇古城庄)。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幹昌,东汉复名襄陵,仍属河东郡。三国入魏,属平阳郡。晋因之。晋永嘉三年(309年),前赵刘渊都尧都区,县属之,浮山地划归襄陵。之后,相继人后赵、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后燕。晋朝太元十一年(386年),入北魏,均属平阳郡。天赐元年(404年),浮山地另置葛城县。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东武威郡,县属之。太和十八年(494年),复属平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襄陵并入擒昌县。宇文觉元年(557年),擒昌县治仍设襄陵古城,郭城(葛城县)划入。隋大业二年(606年),擒昌县改名襄陵镇,属临汾郡。唐武德二年(619年),襄陵析郭城置浮山县,县治移至宿水店(今古襄陵村)。五代十国时,县入梁,属建宁军。唐属建雄军。晋先属绛州,后属河中府。宋先属建雄军,后属晋州。熙宁间,乡宁北部归属。天圣元年(1023年),县治移于晋桥店(今襄陵镇)。金县属平阳府,乡宁北部分出。元先属晋宁路,后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清代属平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属绛州,七年,复属平阳府。
辛亥革命后,属河东道。1918年,实行区村建制,县设县城、赵曲、南辛店3区,辖198村。1919年后,属山西省。1937年,区下设21编村,属省第六行政区(赵城)。1939年,属吉县中心县。1940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先后成立与周边县联合的曲襄县、曲襄汾县、汾陵县、临襄县等抗日政府。1947年6月,县境解放,废除编村制,县设5区。1950年,并为庄头、南辛店、中梁、邓庄4区,辖72行政村261自然村。1948年5月,恢复襄陵镇县,属晋绥边区,县治仍设襄陵(今襄陵镇)。1949年6月,划归陕甘宁边区,属晋西南中心专署。1950年1月,属临汾市专区。1950年3月7日,县治移至赵曲(今新城镇赵曲)。1953年8月,实行区乡建制,撤销行政村,区下设乡,县设赵曲镇和襄陵、浪泉、四柱、东柴、温泉、许留、南辛店、京安、大陈、东徐、北关、贾朱、司马、陶寺、夏梁、城南、安李、青杨、张相、盘道、裴家庄、上西梁、安乐庄、龙王庙、邓庄、北梁、南梁、东侯、贾庄、鄢里、大邓31乡。
汾城
唐虞夏商为冀州之域。西周属贾国。春秋晋献公迁都绛(今赵康镇晋城市),汾城县境为其畿辅。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汉初建临汾市,县治设于今赵康镇晋城村,属河东郡。三国入魏。正始八年(247年),属平阳郡。十六国时,先后入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魏属平阳郡。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属东雍州。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临汾县地,于泰平关南(今古城镇)置泰平县。北齐属平阳郡。北周泰平县改名太平县,仍属平阳郡。隋初属平阳郡,后属绛郡。大业十年(614年),县治移至关东(今北古县村)。唐贞观七年(633年),县治移至敬德堡(今汾城镇)。唐、五代十国、宗均属绛州。宋熙宁五年(1072年),乡宁县南部划入。金属绛州,乡宁南部分出。元属晋宁路绛州。明属平阳府。清先属平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属绛州。七年(1729年)复属平阳府。
1914年,太平县改称汾城县,属河东道。1918年,实行区村建制,县设县城、南贾、赵康镇、古城4区,辖204村。1927年,属山西省。1937年,区下设32编村,属省第六区。1939年,属吉县中心县。1945年9月,汾东地区入曲襄汾县。1947年6月,县境解放,废除编村制,县下设膏腴、南贾、赵康、古城4区,辖87行政村226自然村,属晋绥边区。1949年6月,划归陕甘宁边区,属晋西南中心专署。1950年1月,属临汾市专区。1953年8月,取消行政村,区下设乡,县设汾城、尉村、西李、膏腴、贾岗、中黄、高家庄、辛丰、史村镇、陈郭、阎店、伯虞、大柴、德西毛、西贾、南贾、东牛、赵康、北柴、南赵、北王、南王、史威、马村、永固、古城、安平、关村、相李、北李、景毛、东侯、连村33乡。
襄汾县
1954年4月,襄陵镇、汾城2县合并置襄汾县,县治设于史村,属晋南专区。撤销区级建制,县乡之间设城关、汾城、襄陵、古城、赵康镇、南贾、曹家庄、邓庄镇、安李9工作点,后称基点乡。1956年3月,撤销基点乡,原2县65乡合并为襄陵、汾城、古城、邓庄、城关、赵康、南贾、浪泉、南辛店、赵曲、永固、大邓、土地殿、陶寺遗址、贾岗、大柴、膏腴、德西毛、南王、柴王、安平、司马、贾庄、张崇、盘道、伯虞、龙王庙27乡,辖487自然村。1958年10月乡改公社,县设红旗(赵康)、五星(汾城)、卫星(南辛店)、东风(城关)、跃进(邓庄)、前进(古城)6公社。1958年11月,襄汾县撤销,分属侯马市、临汾市。1961年7月,恢复襄汾县,县治设城关,属晋南专区。全县划为城关、襄陵镇、汾城、古城、邓庄镇、赵康镇、南贾、浪泉、南辛店、赵曲、丰盈、永固、龙王庙、陶寺遗址、大邓、贾罕村、贾岗、曹家庄、贾庄、西贾、景毛21公社,辖216大队529自然村。1967年,属晋西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1984年2月,公社改乡镇,县设城关、襄陵、汾城、古城、邓庄、赵康、南贾7镇和浪泉、南辛店、赵曲、丰盈、永固、龙王庙、陶寺、大邓、贾罕、贾岗、曹家庄、贾庄、西贾、景毛14乡,辖342村民委员会。1985年,增设曹家庄乡赵家庄、西贾乡北堡、东庄、贾罕乡西靳、景毛乡吉村、古城镇张村6村民委员会。2000年11月,属临汾市。2001年3月,21乡镇撤并为7镇、6乡,辖348村民委员会。2011年末,增设陈柴、卧龙、龙山、鸡鸣山、北寨、南庄6居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襄汾县位于中国山西省南部,地处临汾市南部中段,汾河中下游,北与尧都区接壤,南与曲沃县为邻,西靠乡宁县,东有太岳山,与浮山、翼城相连。介于北纬35°42'~36°02',东经111°04'~112°39’之间。全县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约40千米,总面积1034平方千米。
气候
襄汾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短暂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7℃,1月平均气温-2.4℃,极端最低气温-22.0℃(1990年2月1日);7月平均气温26.0℃。极端最高气温41.2℃(2005年6月23日)。最低月均气温-5.5℃(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8.1℃(1997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8.2℃,最大日较差15.3℃(2002年7月12日)。生长期年平均244天,无霜期年平均205天,最长达235天,最短为1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87.2小时,年总辐射12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90.5天(一般为2月下旬~12月上旬)。年平均降水量492.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74天,最多达97天(1975年),最少为49天(1997年)。极端年最大雨量876毫米(200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66.3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7月最多。
地质构造
襄汾县盆地基底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西侧北南走向罗云山断裂,沿吕梁山前缘的浪泉、黄崖、上北戌、盘道、尉村、北西城等村,纵贯本县西陲;东侧为延伸较长、规模较大的东北向的塔儿山前F1断裂,平顶山前F24断裂;盆地基底有F1、F2断裂;尉村西北约1.5公里处中更新统地层中新断层其走向为北东60°,属正断层,断距62厘米;古城东北豁都峪涧河北岸中更新统地层中逆断层,走向为北东45°;再有北西城至峪口断层、盘道倒转背斜断裂均具有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横贯全县的南高经刘村到县城至张寨的F3断裂,西张至县城向东南去向F1断裂,两者在县城相交,使城区处于两条断裂的三角地带。另外,塔儿山至九原山一线,分布有十多条断裂构造。
地形地貌
襄汾县东有塔儿山高耸而峙,西有姑射山犹如屏障,中部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县,将全县分为山西省、河北省两个部分。由于汾河的垂直下切作用形成了南北和中间凹,向东向西逐步递增的地形景观。
襄汾县地貌特征按地形形态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如下单元:(1)基岩山区。指盆地东西两侧的塔儿山和姑射山区。东侧塔儿山区高程一般为700~1300m,主峰高程1493m,高出汾河河谷300~900m。西侧姑射山拔地而起,形似屏障,高程为300~1100m,高出汾河河谷385~690m。两侧基岩山区与盆地皆呈陡倾的挠曲或断裂接触。(2)低山丘陵区。指盆地中的九原山和汾阳岭,绝对高程为500~850m,高于汾河河谷100~180m。该区受断裂构造控制,并伴有燕山期火成岩侵入体,是从盆地基底突起的大理石孤峰,上覆有黄土层。(3)黄土台塬区。分布于塔儿山前、柴庄隆起、南贾垣及汾阳岭周围、横截盆地的隆起区。(4)洪积扇群区。分布于盆地东西两侧山前地带,组成物质以Q2黄土魟为主,卵砾砂次之。盆地西侧的峪口峪和霸王峪属贝壳状洪积扇,三官峪洪积扇和豁都峪洪积扇属鸟爪状洪积扇,盆地东侧的洪积扇皆为条状洪积扇。(5)洪积或洪冲积倾斜平原区。洪积倾斜平原由洪积成因的黄土物质及条带状的卵砾砂透镜组成,分布于河西的南辛店、贾罕村、景毛、汾城一带;洪冲积倾斜平原乃洪积扇群区与冲积平原区之间的过渡带,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邓庄、南梁、刘家一带及河西的丰盈、赵康一带。(6)冲积倾斜平原区。分布于河东的贾庄、赵曲一带和河西的永固、南柴一带,高程为410~460m,为中更新世汾河的四级阶地,其前缘高于汾河河床40~50m。(7)现代汾河河谷区。由河漫滩和三级阶地组成,高程为410~430m,由全新世亚砂土、中粗细砂以及上更新世马兰丹黄土、中粗细砂物堆积形成。
水利水文
水文
襄汾县境内河流全部在汾河水系,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主要河流有11条。按照水利部河湖普查河流级别划分原则,1级河流有1条,为汾河;2级河流有9条,分别为三圣沟、浪泉河、邓庄河、陶寺河、豁都峪、三官峪、滏河、汾城河和三泉河;3级河流有1条,为曲村河。
汾河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源自宁武县,穿越太原盆地,在临汾市境内霍州市王庄流入境内,自北向南穿经霍州市、洪洞县县、尧都区,于东邓村进入襄汾县境内,下鲁村出境,汾河在襄汾县境内河长约32.7千米,县内流域面积为1031.3平方千米。
2019年,襄汾县共调查到14处泉水,总流量为17.4L/s。其中:浪泉河有5处,滏河有2处,邓庄河有1处,汾河其他支沟有6处。
水利
截至2014年,襄汾县有3座中小型水库。襄汾七一水库又称七一水库,位于襄汾县西贾乡境内,分为东、西两库,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工业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5578万立方米。
土壤
襄汾县分布着褐土、草甸土、水稻土3个土类,计9个亚类,21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褐土又分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碳酸根褐土4个亚类,计13个土属,40个土种,分布面积为104.55万亩,占总面积94.95%,处于低山、丘陵及河谷阶地。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襄汾县矿产资源有煤、石膏、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麦饭石、膨润土、重晶石、花岗石、地热水、铁、金、银、铜、铅、锌16种,以煤、铁、金、石膏、石灰岩5种储量最为丰富。截至2024年8月,襄汾县探明煤炭储量28亿吨,铁矿资源量3000万吨,是中国最适宜生产铸造生铁的地区之一。石膏矿资源量3.71亿吨,占国土面积的28%。
水资源
襄汾县水资源比较贫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低,地下水资源人均不足300立方米,仅占中国人均量的六分之一。截至2019年2月,襄汾县水资源总量为18201万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7463.5万立方米,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
生物多样性
植物
襄汾县药用植物主要有银杏、侧柏、白皮松、油松、桧柏、钻天杨、垂柳等;观赏园艺植物主要有铁树(苏铁)、红蓼、水红花、鸡冠花、紫茉莉、叶子花属、佛手掌、石竹、剪秋罗、五彩苏、睡莲、莲、牡丹、芍药、腊梅树、南天竹、蝙蝠葛、含笑、虞美人、无花果、海桐、山楂、西府海棠等;油料植物主要有油松、侧柏、胡桃属、虎楱子等。
动物
襄汾县陆栖脊椎动物有83科423种,其中两栖纲6科14种;爬行纲6科18种;鸟类48科317种;兽类23科74种,药用野生动物主要有蝙蝠、普通刺猥、草兔、狼、赤狐。
自然灾害
襄汾县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水、病虫害等。旱灾发生频率较高,十年九旱,主要发生在3~6月。较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7年,从3月14日至9月11日近6个月无有效降雨,陶寺乡、城关镇、汾城镇、赵康镇及大邓乡夏粮大幅减产,秋作物绝收。
2025年7月25日10时13分,在山西临汾市市襄汾县(北纬35.85度,东经111.27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9公里。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四级应急服务响应,视频连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山西省地震局,听取震情汇报,要求有关单位开展联合会商,加强震情监测和震后趋势研判,及时报告有关情况。目前,山西省地震局已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应急工作。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12月9日,襄汾县下辖7个镇、6个乡。襄汾县人民政府驻襄汾县北大街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4年年末,襄汾县常住人口为412543人,比上年减少5882人。其中:男性207113人,女性205430人;城镇人口176636人,乡村人口235907人,城镇化率42.82%。全年全县出生人2426人,人口出生率5.84‰,死亡人口3612人,人口死亡率8.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5%‰,人口性别比为100.82。
民族
方言
襄汾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襄汾方言与汾河片其他方言及晋语一样,基本指示词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要求和意义要求。襄汾方言基本指示词二分:近指和远指。近指是“这”,远指有两个:“兀”“那”,但“那”的功能不完备。指示人/物的基本指示词有“[tʂai42]/[uai42]([碘化钠42])”和“[tʂai24]/[uai24]([nai24])”两对。襄汾方言中还有指示人/物的重叠形式“这这[tʂai24tʂai0]”“兀兀[uai24uai0](那那[nai24nai0])”。根据襄汾方言及山西省其他方言指示人/物的指示代词的语义和功能,我们认为这种重叠式既不是“这个”的音变形式,也不是以“[tʂai24]/[uai24]([nai24])”或“[tʂai42]/[uai42]([nai42])”为基式通过重叠手段产生的,而是由一种非重叠式转化而来的次生重叠(刘丹青,2012)。本文着重探讨这种重叠的语义、功能及形成机制。
襄汾方言中,“这这”为近指,“兀兀”为远指,二者在句子里起着指别和替代功能,表示单个人或物,等于普通话的“这个/那个”或“这一个/那一个”。“这这/兀兀”指代人或物,在句法结构中可做主语、宾语,充当宾语时一般不称代人;可以做限定词,限定一般的名词性词语;也可以限定指示人/物的“这1/兀1”。“这这/兀兀”做限定词修饰“这1/兀1”起指别作用,被限定词“这1/兀1”起替代作用,一般替代事物。这种结构用于言谈现场直指的环境里,且伴有一定的肢体语言,“这1/兀1”所替代的人/物是交际双方视野之内的,说话人认为没有必要说出具体名称或说话人说不出名称,就用指示代词代替了。
经济
综述
襄汾县是山西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中国最大的地黄药材营销基地、华北最大的三樱椒种植基地。形成了尧京葡萄、官滩大枣等一大批省级、国家级农业品牌。此外襄汾县还是山西工业大县、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境内的采选、冶炼、焦炭、煤化工、铸造、水泥、发电等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发展链条。汽车零部件、健身器材、工业缝纫机体、厚壁合金管等产品部分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2024年,襄汾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89781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614万元,比上年增长4.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第二产业增加值396858万元,增速为-1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6%,其中:工业增加值339542万元,增速为-18.1%;建筑业增加值57944万元,增速为17.1%;第三产业增加值842309万元,下降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其中:金融业增加值84811万元,增长9.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2578万元,下降9.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6214万元,增速为-3.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388万元,增长4.8%;房地产业增加值54856万元,下降6.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73651万元,增长3.8%。
2024年,襄汾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896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内资公司投资398963万元。其中:城镇项目投资349649万元;房地产投资49314万元。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3459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3.40%;第二产业投资217237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4.45%;第三产业投资128267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2.15%。全年全县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34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52个,计划总投资1702583万元,完成投资193431万元。500-5000万元以下项目182个,计划总投资306092万元,完成投资205532万元。
2024年,襄汾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236万元,同比下降34.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9531亿元,下降37.64%;非税收收入完成11705亿元,下降24.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9209万元。其中:教育支出5413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413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3865万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86444万元,卫生健康支出25588万元,农林水支出59374万元。
2024年,襄汾县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40元,增长5.6%。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01元,比上年增长4.2%;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1元,增长6.6%。
2024年,襄汾县社会用电总量 209261 万千瓦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 20509 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 9.8%;第二产业用电 123736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 59.1%;第三产业用电 25605 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 12.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39411 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 18.9%。
第一产业
2024年,襄汾县粮食种植面积1207144.52亩,比上年减少14192.75亩,减少1.16%;油料种植面积8760.1亩,增加348.8亩;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516306.36亩,减少14279亩;小麦种植面积683846亩,增加106.8亩。全年粮食产量449897.63吨,比上年减少4242吨,减产0.93%。其中,夏粮232111.58吨,增产3.1%;秋粮217786.06吨,减产4.9%。全年襄汾县猪牛羊肉总产量23452.25吨,比上年增加10.3%。其中,猪肉产量21870.34吨,增加10.2%;牛肉产量668.13吨,增长17.6%;羊肉产量913.78吨,增加7.8%。年末生猪存栏170768头,生猪出栏281226头。牛奶产量1373.7吨,减少14.8%。禽蛋产量32866.96吨,增长9.3%。
第二产业
2024年末,襄汾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家。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5.47%。其中,采矿业下降4.20%,制造业下降57.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0.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84亿元,比上年下降42.65%。其中,炼焦和冶金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5亿元和21.88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87.98%和下降58.95%;化学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0.57亿元,下降88.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93.4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05%;年末资产负债率为68.17%,比上年末增长0.77个百分点。
2024年,襄汾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944万元,同比增长17.1%。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084万元,上升27.2%,共签订合同额51031万元,上升53.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32平方米,下降99.2%。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11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7家,三级资质企业3家。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9314万元。其中,住宅投资45097万元;办公楼0万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万元;其他投资4206万元。
第三产业
2024年,襄汾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665.1万元,增长2.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08714.1万元,增长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9951.0万元,增长9.9%。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608130.9万元,增长2.4%;餐饮收入额90534.2万元,增长4.8%。
2024年,襄汾县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陶寺遗址博物馆盛大开馆,“光被四表协和万邦”基本陈列入选2024年度中国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汾城古建筑群免费开放,累计接待游客14万人。丁村民俗博物馆成功创建3A级景区。深入实施“文旅+”发展战略,与清华大学文旅设计公司合作,启动编制《襄汾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龙澍峪和尧京酒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荷花小镇打造临汾不夜城游园,太平绣球文创产业园建设基本完工,唐人居被文化旅游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龙澍峪、尧京酒庄上榜全省“畅游一夏清凉山西省”100个避暑打卡地,荷花温泉酒店成功创建临汾市“回家·悦生活”服务品牌。全年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61.48万人次,门票收入1776.66万元,经营收入9667.17万元。
2024年末,襄汾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59.77亿元,比年初增加24.18亿元,增长7.2%;各项贷款余额203.46亿元,比年初增加18.09亿元,增长9.8%。
社会事业
教育
2024年度,襄汾县新招聘教师201人,其中公开招聘129人,省级特岗教师30人,三支一扶30人,校园招聘硕士研究生11人,免费师范生1人。2024年全县高考二本B类达线人数2711人,其中,985录取29人,211录取119人。截至2024年末,襄汾县拥有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小学42所(其中教学点1所)、学前教育91所、特殊教育1所。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年末,襄汾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75个,其中:综合医院8个、中医院1个、专科医院8个、基层医疗机构45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基层医疗机构中:乡镇卫生院(分院)18个、村卫生室369个、个体门诊部及诊所69个。年末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68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24人、注册护士1356人、药士121人、技师(士)154人、卫生监督员(兼职)28人、其他705人。
科技
截止2023年末,襄汾县规模以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和供应企业法人单位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5个,同比下降16.7%;R\u0026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6045.4万元,同比下降50.1%(2024年数据尚未公布)。全县有气象台站1个。
文化事业
截止2024年年末,襄汾县共有文化馆1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3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视台1个。图书馆馆藏图书数量80046册,全年接待读者68837人次,新增办理读者证877张,文献借还册次38365册,全年流动图书1200册。
2024年,襄汾县“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图书馆举办阅读推广活动596场。圆满完成消夏月活动19场,开展非遗公益课堂13期。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7145场次,送戏下乡70场。开展文化惠民进农村、进景区、进社区演出活动22场,累计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丁陶鼍鼓”、太平绣球科表演先后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2024年、2025年《“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舞台,天塔狮舞、万都威风锣鼓先后登上2024年、2025年《非遗里的中国》非遗盛典舞台,陶寺遗址遗址博物馆开馆新闻发布会、开馆仪式及学术研讨等活动,被央视、新华网等各方媒体先后报道解读。
体育
截至2024年年末,襄汾县体育场地面积119.6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平方米。拥有体育场地数量1307个,其中足球场地20个,篮球场地515个,排球场地7个。
社会保障
2024年,襄汾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8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677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214人。年末,全县提供住宿服务的民政服务机构有13个,床位1130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069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86673人,城乡居民月人均领取养老金162.67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22685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96174人,失业保险参保23598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90人。
人居环境
2024年,襄汾县城乡环境改善显著,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效植绿护绿,改造“四好农村路”30公里,农村改厕1500座,农村生活污水管控率21%,3个村庄入选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完成滨河东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在滨河东路、108国道、陶寺旅游路等主干道路实施“路灯点亮”工程。加快推进汾河治理系列工程。“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7个省定项目完工5个,汾河出境断面水质同比改善23.29%。年末全县拥有森林面积4200.4公顷,全力推进“露天零焚烧”,生态增绿60万平米,优良天数259天,同比增加40天。积极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动态巡查,水土保持率80.3%。
交通
襄汾县境内大运高速、同蒲铁路、大西高速铁路纵贯南北,晋韩高速、青岛—兰州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县城距离太原市、西安空港200多公里,距离运城空港100公里,距离临汾市空港30公里,距离侯马海关和国际陆港保税区30公里。借助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襄汾,融入太原、西安市两小时经济圈,成为连接中西的重要经济支点。
截至2024年年末,襄汾县公路里程达到1276.314公里,按功能分:一级路17.643公里,二级路102.846公里,三级路172.155公里,四级路983.670公里。按性质分:国道26.055公里,省道87.566公里,县道136.549公里,乡道388.927公里,村道750.838公里。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100%。
人文
十万年前,现代黄种人的祖先——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4300多年前,帝尧定都陶寺,观天授时,“垂衣裳而天下治”,诞生了本初中国,开启了后世华夏的礼制、天文、建筑规制、法治和教育先河,形成了绵延5000多年中华文化的直根、主根。
地方美食
襄汾县境内土特产品有新城镇的官滩枣、汾城镇的太平米醋和北膏腴的仿古铸造、南贾镇的连村粉条和东牛村唐人居晋作家具、南辛店乡的北许村锣鼓、邓庄镇的西侯村平阳麻笺、永固乡的油酥烧饼、赵康镇的三樱椒和仿古砖雕等。
官滩枣
官滩枣以皮薄肉厚核小,肉质细密,含糖量高,味甜汁少,适宜制干保存而著名,明清时曾为贡品。1997年10月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名枣”之一。1999年注册“官滩枣”商标。2000年参加中国大枣交易会,获“优质产品奖”。
太平米醋
太平米醋始酿于北魏。以小米为原料,经浸泡、笼蒸、发酵、封缸等环节酿制而成。其配方独特,酸里透香,绵中带甜,夏不起皮,冬不结冰。注册“太平米醋”“三盛合”等商标。产品远销西安市,兰州市等10多个大中城市。
连村粉条
连村粉条以红薯为原料,经打浆、制粉、漏条、晾干而成,有粉条、粉丝2个品种。以粗细均匀、乳白纯净、耐煮耐泡、细腻软滑、绿色环保闻名。注册“金田园”“田嫂”“襄绿”等商标。南京农博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产品”,中国国际农博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远销10多个大中城市和出口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8月,襄汾县各类馆藏文物达到4000多件。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的项目达到82项。
尉村鼓车节
明清时期,尉村鼓车分为东院鼓、南院鼓、西北院鼓、后院鼓和庙巷鼓,各院鼓车每年春节期间和三月十六日经常相互比赛。赛时均由一人撑辕、二人抱辕,两壮汉立于车上击鼓鸣锣,数十人两列拉车狂奔,互相追逐,直到一辆追上另一辆,将拉绳拴在前辆车尾部才算分出胜负。尉村跑鼓车,历史悠久、淳朴原生,成为地域独特的民俗文化,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月十六日尉村鼓车节”被山西省列人首批传统节日示范保护地。
地方戏曲
蒲剧,因兴起于山西省南部的蒲州(今永济市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西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中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蒲剧唱腔高昂 ,朴实奔放 ,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武》等。
民间艺术
平阳木版年画起源于古代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是伴随着春节民俗而产生的一个传统民俗工艺品,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襄汾木版年画以庄头村最具代表。据庄头村民回忆,早在清朝末期,庄头村就有张家、段家两家专事木版年画制作的手工作坊,其中晚清民间木版年画艺人张泰生一度声名显赫,其木版年画一度流传至临汾、襄汾、洪洞、浮山县一带,为当地民众年节中不可或缺的年货品类。襄汾庄头木版年画继承了平阳木版年画传统工艺,其制作大体需要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其中,多选用当地枣木做刻版,用襄汾特产的麻纸印刷。在成图过程中,有完全的木版刻印,也有少量的手绘工艺。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8月,襄汾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19处,其中,国家级7处。
丁村民宅
丁村民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南5千米处。今保留明清民居四合院38座,房屋600余间。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结构,装饰美观大方,古色古香。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寓言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造型优美,雕工精湛,极具艺术价值,是明清北方民居建筑的标本。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南汾城镇区内。存有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包括古城墙、县衙大堂、城隍庙、元代戏台、孔子庙、试院、书院、明伦堂、社稷庙、鼓楼、关帝庙、洪济桥、学前塔、魁星楼等及商铺7处,民居3座。建筑时代特征明显,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镇”。
普净寺
普净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汾县城西南赵康镇北史威村南堡。始建于元代,清末民初,几经兵灾匪祸,古木砍伐一空,神器盗窃殆尽,塑像倾斜残缺,古钟、铁狮均被毁坏。1985年修葺。整个寺院坐南向北、同一轴线,由影壁、山门、通明宫、罗汉殿、关林、大佛殿等组成,辅为药王殿、献殿、钟楼等,布局合理、自成一体。属神、佛同祀的综合寺庙。
风景名胜
双龙湖
双龙湖景区位于襄汾县城西南南贾镇和西贾乡交界处,总面积10.8平方千米,其中湿地总面积为6.2平方千米,湖区水域面积400万平方米。空中俯瞰,形如两条巨龙,呈“双龙戏珠”状,故名双龙湖。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野趣十足的湿地景观、清秀娇美的湖光秋色和丰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7类湿地为主体,有鱼、鳖、虾等水产数种和鸭、鹅、黑鹳和褐马鸡等野生鸟纲10余种。主要景点有温泉度假山庄、晋西南农耕文化园、北方植物园、芦苇园、荷花园、水上乐园、望龙阁游览区等。
龙澍峪
龙澍峪位于襄汾县城西北的姑射山中,面积约30平方千米。属基岩山区,自然风光秀丽,建筑各具千秋,传说美丽动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这里奇岩嶙峋,怪石林立,山明谷幽,松柏苍翠。100余间庙宇巍峨壮观,古朴典雅,250余尊塑像千姿百态,各具神韵,栩栩如生。梵文摩崖石刻汇集历代无名氏书法大家遗墨数10处,真草隶篆,龙飞蛇舞,苍劲遒隽,风韵奇伟。主要景点有龙斗双阙、天桥古蹊、飞阁凌空、一线天、华佗纪念馆、千手佛殿、高台庙、三皇庙、财神庙、马蹄湾、马鞍桥等,是历史上著名的襄陵八景之一。
东岭公园
东岭公园位于襄汾县城东北隅,占地面积6.7平方千米。“乔、灌、花、草、果”相配置,“片、带、网、点、园”相结合,栽植大规格油松、白皮松、雪松、国槐、香椿、银杏、山桃等景观树木60余种50余万株,核桃、苹果等经济林28万株。建有风景亭6座、仿树门楼2座、人工假山瀑布1个、花架长廊5条,融休闲性、娱乐性为一体。
赵盾墓
赵盾墓位于襄汾县城西南赵康镇西汾阳村南。墓前有乾隆二十九年镌刻的“晋大夫赵盾之墓”石碑,原墓地3亩余,冢高3米、周长约40米。碑前有甬道,两侧有石人、石马、岩羊等5对。周边的赵雄、赵康、南赵、北赵、大赵、小赵、赵豹、东汾阳等村的赵姓均为晋国名臣赵盾后裔,“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
汾阴洞
汾阴洞位于赵康镇北赵村北。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1813年)、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年)屡有修葺。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由两座四合院落并列组成,西院中轴线依次建有过街楼、山门、玄武殿,两侧为厢房;东院中轴线存大郎殿、清代重修寺庙碑2通。
著名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China's Shanxi builds museum on Neolithic civilization .光明网.2025-07-29
襄汾简介.临汾市襄汾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5-07-29
林业局.临汾市襄汾县人民政府.2025-06-05
襄汾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襄汾县人民政府.2025-07-24
【摘要】赵变亲:山西襄汾方言指示重叠形式“这这”“兀兀” 及其来源 .今日语言学.2025-07-29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临汾市襄汾县人民政府.2025-07-29
襄汾县开展“雷霆行动” 严厉打击出租汽车违规运营.今日头条.2025-07-29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及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07-29
襄汾县水利局多措并举确保防汛安全.山西省水利厅.2025-07-29
襄汾: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河湖生态治理 .山西省襄汾县人民检察院.2025-07-29
襄汾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29
襄汾县多措并举宣传“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提出五项措施严格水资源管理.山西省水利厅.2025-07-29
临汾市襄汾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为19公里.北方网.2025-07-29
襄汾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政协第十五届襄汾县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胜利召开 .临汾新闻网.2025-07-29
【政治引领】襄汾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召开 .掌上微襄汾.2025-07-29
县政府.临汾市襄汾县人民政府.2025-07-29
【聚焦两会】政协第十五届襄汾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 .掌上微襄汾.2025-07-29
蒲剧.山西省人民政府.2025-07-29
山西最古老的戏剧——蒲剧.腾讯网.2025-07-29
临汾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襄汾木版年画.临汾新闻网.2025-07-29
尚书房·社科三分钟丨上城地名故事(88)忠孝巷,承载“八德”之美.今日头条.2025-07-29
临汾12个县被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搜狐网.2025-07-29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5-07-29
我省18个县(市、区)获评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 中北新闻网 .2025-07-2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中小学 劳动教育实验区名单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5-07-29
襄汾县冠名“山西烧饼之乡”通过公示.今日头条.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