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从(1906年12月16日—1995年),男,直隶(今河北省)赵县人,中国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现代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他在40年代初研制出“吹碱氧化法精炼纯锑工艺”和“间接法制取锑白工艺”,80年代中又首创了“氧化—水解法制取锑白工艺”。他的著作丰富,撰写了《锑》和《锑冶金》等名著。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逝世。
人物经历
赵天从,1906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赵县一个家道中落的乡绅家庭。1922年,赵天从考入河北省立第15中学读书,开始接受五四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1926年,他考入天津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从此,他与冶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经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推荐,于同年6月到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业调查处供职。以后,他随中国冶金界著名学者王宠佑到湖南省考查锑矿资源,足迹遍及三湘大地。赵天从与锑打交道后,看到外国人开发运走中国的地下宝藏,每每痛心疾首,立志要改变中国冶炼工业落后的面貌。此后,他情系有色金属之乡湖南,成为他在事业上毕生奋斗的地方。
1937年初,他由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派赴英国,在伦敦帝国大学理工学院专攻锑冶金。当时英国的炼锑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考查,将其设备和工艺记在心里,画在纸上。1939年夏,欧战即将爆发,他提前返回祖国,毅然赶到地处抗日前方的湖南省,负责恢复和发展锑的生产。
锑是当时国家换取外汇的重要物资,但是,受战争影响,锑的主要产地湖南生产很不景气。他刚到湖南冷水江市,就遇上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眼见千余吨准备外运的锑锭在一场大火的高温下熔化,如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在露天变质损失,赵天从心急如焚。他对这批几乎要报废的粗锑进行检验后,认为可以回炉精炼,便立即向重庆市当局报告,建议就地设厂。
湖南的锑资源堪称世界之最,但冶炼方法十分落后。自1908年华昌公司从法国引进“挥法焙烧法”以来,一直只能炼出品位为99%的粗锑,而国外需要的纯锑要求含量在99.6%以上。因此,粗锑出口后,国外还要再次精炼,中国不得不在价格方面蒙受很大损失。赵天从的建议得到重庆方面的重视和批准,任命他担任新设的纯锑精炼厂厂长兼工程师。在战乱频繁的情况下,他因陋就简,勾画出自制设备的草图,并研究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吹碱氧化法精炼纯锑工艺”。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减少了污染和资源损失,而且第一次把中国锑的成色提高到99.8%,达到国际上最高的水平,成为免检的出口产品。国内各炼锑厂也先后依此进行了技术改造。这项除精炼粗锑的技术,在国内采用了半个世纪之久,人们称之为“赵姓炼锑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铁蹄踏遍东南亚,中缅公路被截断。国内生产的纯锑无法外运,工厂开工不足,工人面临失业的境地。赵天从又在苦苦思索,把眼光投向国内。他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实验设备,将纯锑试制成洁白细腻的三氧化锑(锑白)及各种含锑合金和颜料(油漆)。他不顾日机轰炸的危险,带领工人紧张施工,将冷水江市纯锑精炼厂改建为锑品制造厂,推出了中国第一炉采用“间接法制取锑白工艺”生产的锑白。这项工艺,不但解决了因出口滞销带来的困难,而且扩展了锑的用途。此后,国内各锑品制造厂普遍采用此法,并沿用到80年代,赵天从不愧为中国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1947年,赵天从被调任湖南锡矿山工程处主任。锡矿山地处湘中,是世界久负盛名的锑都。可是,自明朝开采以来,一度被误认是锡矿,而使地名名不符实。经历代无数小矿主掠夺式的挖掘,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赵天从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便到各矿巡视,指导排水和开采。矿区沟壑相间,只有羊肠小道相连,赵天从克服重重困难,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贡献
80年代,赵天从年事已高,为了把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奉献给祖国,留传给后人,他每天黎明即起直到深夜,辛勤笔耕,先后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7篇,出版著作或教材11部。主要有:以英、俄、德、日、法文版书目作依据汇编的50万字《查阅外文冶金文献参考资料》、62万字的《锑》和英文版《锑冶金》。他以10余年精力,主编了一套约350万字的《有色金属提取冶金手册》和约80万字的《重金属冶金学》。此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的编审工作,并为该卷撰写了部分条目。数百万字的巨著,渗透着老教授的心血。有一天,广东大宝山铜矿炼锑厂派人来告诉他,厂里过去出口日本的锑,由于含量过高,总是卖低价,后来从他的书中查到了除硒方法,才提高了产品质量,卖出了上等价格。他听过后,感到十分欣慰。而其成就最大者首推锑冶金。他那集50多年生产、科研、教学经验于一书的《锑》专著,自1987年在冶金工业出版社问世后,畅销中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冶金学家魏寿昆在序言中说:“早在清末,天津大学首届的毕业生王宠佑撰写了国际上第一部锑冶金专著《ANTIMONY》,并于1909年由英国Char1esGriffin有限出版公司出版”。“赵天从教授在前辈王宠佑的国际名著之后,总结了新中国30多年来锑的采、选、冶和工业锑品制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就,编写了这本《锑》并付诸出版,实是中国冶金界的一件大喜事,深堪祝贺!”“赵天从教授从事冶金技术工作逾50年,早在本世纪30年代即开始从事锑冶金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一部分已在王宠佑所著《ANTIMONY》的第三版内引用。本书的问世,不仅显示作为锑大国的中国锑生产的悠久历史及辉煌成果,”同时也“对国际上锑冶金领域的发展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本书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1990年中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评委会认为,该书对炼锑历史、锑的物理化学性质、地质及矿床、采矿与选矿、工业锑品制取和环境保护等,作了全面的反映,“内容丰富,论述扼要”,是“一部锑的小百科全书”,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图书之一”。与此同时,以《锑》的主体内容并由赵天从译成英文的《锑冶金》,由中南矿冶学院出版社出版后,被送到北京市和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参展,并被世界一些著名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