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犹豫不决导致错失良机的道理。

人生会面临无数次选择。选择前,要慎重、果断。选择后,要把握、珍惜。世界精彩纷呈,充满诱惑,总是还有更多、更饱满的麦穗出现,但请不要轻易抛弃手中已经得到的麦穗,因为只有它才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

课文原文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去地里挑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课文简析

1、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叙述弟子们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利用此事教导弟子们。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叙述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2、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把故事写得生动、具体,作者就是为了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当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的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

3、相关资料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是古希腊三贤之一、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他的著名思想是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

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