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旧日支配者

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是克苏鲁神话中的一类神祇,而克苏鲁神话是由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所创造,并由与他同时代的记者以及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August William Derleth)整理出的架空神话体系。旧日支配者曾在亿万年前支配一切,但因为某种理由——可能是周期性的沉睡,也可能是在旧神手中败北后被禁在宇宙各处,均无法在当下自由行动。因此很多旧日支配者会通过附体、梦中低语等手段,或有意或无意的干涉外界。

旧日支配者作为克苏鲁神话中强大而神秘的存在,拥有超乎人类理解的力量和知识。旧日支配者往往被描绘为巨大且异形的生物,有时具有类似于海洋生物或昆虫的外观。按照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的分类,所有旧日支配者都依其所象征的水、火、风、地四元素分为四个阵营。其中,象征水与风的旧日支配者之间、以及象征火与地的旧日支配者之间互为对立,它们均将对方视为死敌。

克苏鲁神话里最知名的旧日支配者为克苏鲁,其余还包括哈斯塔克图格亚奈亚拉托提普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征,但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强大而古老,对人类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旧日支配者的存在和起源仍然有很多争论,克苏鲁神话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解释,它们的形象和故事一直在不同的作品中演绎和发展。旧日支配者的神秘和恐怖成为了克苏鲁神话的核心元素之一,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和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解读。

基本概况

旧日支配者是克苏鲁神话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们是一些古老而强大的存在,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范围。它们被描绘为宇宙的创造者或支配者,掌握着超乎人类想象的神秘力量。

旧日支配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宇宙的诞生之初。它们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存在之一,出没在宇宙的边缘或隐藏的角落。旧日支配者的形态多种多样,有些类似于巨大的怪物,有些则是超自然的存在。它们的力量和知识超越了人类的理解,可以操控时间、空间和现实的本质。

旧日支配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难以理解的。有时它们彼此竞争或争夺力量和领地,导致冲突和战争的爆发。每个旧日支配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力量,它们的目标和动机也各不相同。然而,它们也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合作或联盟,以应对共同的威胁或敌人。

旧日支配者的存在对人类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它们的力量和存在常常被人类文明所感知,但人类与其的接触往往会导致灾难和毁灭。旧日支配者的力量超过了人类的所能承受的阈值,它们的存在常常带来混乱、疯狂和死亡。与此同时,人类对于旧日支配者的认知往往是微乎其微的,人类常常在这些强大存在的面前感到无力和渺小。

旧日支配者与其他所谓的“外神”或“外神族群”也有着关联。这些外神通常被描绘为更加古老和强大的存在,它们与旧日支配者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关系和互动,即有时彼此崇拜,有时互相敌对,有时又可能共同对抗其他存在。

在克苏鲁神话中,旧日支配者的存在和力量常常被人类所恐惧和追求。有些人试图通过崇拜和祭祀旧日支配者来获得力量和知识,但这往往只会导致更大的灾难和混乱。对于人类来说,与旧日支配者的接触的结果往往代表着恐怖和毁灭,它们的存在引发了人类的绝望和疯狂。

关系设定

克苏鲁神话体系分为古神和外神两大派系,这两大派系是死敌。外神中是阿撒托斯和三柱神,旧日支配者和其他外神。

旧日支配者的阵营中,分为四派,其中地与火、水与风,都是敌对阵营。当面对古神的驱逐之时,他们会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古神;其他时候他们就是生死仇敌。其实,严格来说,阿萨托斯和三柱原神虽属于外神之一,但是他们比寻常的外神强大多。

外神本质上属于旧日支配者,但是较之于外神来说,旧日支配者的能力要远远落后。外神是宇宙运行力量的具体化,是远超宇宙之外的存在,其能力足以碾压所有的普通的旧日支配者。克苏鲁神话体系又分为上级独立种族、下级独立种族、上级仆从种族、下级仆从种族。在上级独立种族中,有巨噬蠕虫、星之彩、飞天蚂蝗等;下级独立种族中有食尸鬼等一些种族;上级仆从种族以及下级仆从种族中就是一些在各类影视游戏中遇到的各种怪物原型。

形成与发展

旧日支配者的概念是伴随克苏鲁神话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根据学者麦克奈尔·普莱斯的研究,克苏鲁神话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洛夫克拉夫特时期”,这一阶段由洛夫克拉夫特主导,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克苏鲁神话本体”体系。第二阶段是“德雷斯时期”,这一阶段是在洛夫克拉夫特死后,因德雷斯出版了大量作品,分类整理并扩展世界观而形成的。

根据德雷斯的设定,旧日支配者于大约三亿年前在对抗旧神的斗争中失败,因而大多被封印在宇宙各处地方,只有少数旧日支配者得以逃脱,但是当繁星移动到特定的位置时,这些旧日支配者就可以通过咒语被召唤到凡人面前。

洛夫克拉夫特时期

1926年,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在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中提到了一些与克苏鲁一同降临地球的存在,并第一次将其称为“Great Old Ones”(“伟大的古老存在”“旧日支配者“)。在小说中,克苏鲁是“Great Old Ones”之一,并且也是它们的领导者。书中这样写道:“它们全都躺在那座名叫的雄伟城市的石屋里,伟大的克苏鲁用魔法保护着它们。等到群星与地球再一次做好了准备,它们便会在荣耀中复生”。不过书中并没有说明它们的形象。

1928年,在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中,他虚构了一段《死灵之书》的内容,提到了一个群体“Old Ones”(“古老的存在”),并且写下了排比句“The Old Ones were, the Old Ones are, and the Old Ones shall be.”。“Old Ones”存在于另一个维度中,人类无法看见它们,但它们曾经进入人类的世界并统治地球,也会在将来统治地球。但克苏鲁被排除在了这个群体之外,《死灵之书》称克苏鲁是“Old Ones”的“兄弟”(cousin),而且“Old Ones”也需要依靠犹格·索托斯才能降临地球。《敦威治恐怖事件》中提到的“Old Ones”最终没能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群体,而是被并入了后来的“旧日支配者”这个大概念中。

虽然《克苏鲁的呼唤》中出现“Great Old Ones”这一概念,在《敦威治恐怖事件》又提出了用“Old Ones”来指代那些古老的恐怖存在的想法,但并没有明确定义“旧日支配者”这个概念。其实不仅”旧日支配者“,包括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其他神话名词以及克苏鲁神话体系并未明确定义并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学者戴维·舒尔茨认为,洛夫克拉夫特从来没有打算创造一个规范的神话,洛夫克拉夫特有时也会提醒他的读者,他的神话创作完全是虚构的。

德雷斯时期

洛夫克拉夫特逝世后,作为其作品版权的继承者,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被罗伯特·麦克奈尔·普莱斯认为其贡献了克苏鲁神话的第二阶段。普莱斯在书中写道:“当洛夫克拉夫特设想他神话中存在着神灵或力量时,最初还有古神(Elder Gods)。这些神灵是仁善的神灵,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并且和平地存活。很少主动地干预邪恶势力与地球种族之间的不断斗争。 这些残恶的力量有时被称为‘旧日支配者’,有时则被称为‘太古支配者’(Ancient Ones)。”普莱斯认为洛夫克拉夫特和德雷斯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德雷斯发展出了克苏鲁神话的善恶二元论概念。

与此同时,德雷斯给“旧日支配者”赋予的概念和解释要清晰得多。在德雷斯创作的第一篇与克苏鲁神话有关的故事《星之眷族的巢穴》(The Lair of the Star-Spawn)(1932)中,德雷斯就已经有了将神话中的各个古老存在划归到一个门类里的想法。在这个故事里,他将“克苏鲁”“”以及“双生的污秽——罗伊格尔与札尔”划归到了一起,称它们是曾经侍奉,但最终反叛,并试图推翻旧神。这样的叙述将故事里提及的神话存在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分类——“旧神”与“对抗旧神者”。但德雷斯并没有在故事里给这些“对抗旧神者”一个统一的称呼,相反在这个故事里,德雷斯将旧神称呼为“Old Ones”与“Elder Ones”。此外,在这个故事里,德雷斯也提到了对抗旧神者的下场——克苏鲁被放逐到了海底的拉莱耶,逃到了宇宙之中,罗伊格尔与札尔则被活埋在了的要塞深处。德雷斯后来创作了“哈斯塔”“克图格亚”“伊塔库亚”等与“克苏鲁”并列的形象,它们也都被归到旧日支配者的分类之中。

随后,在1939年创作的《哈斯塔归来》(The Return of Hastur)中,德雷斯将对抗旧神的群体称呼为“Evil Ones”,并且称它们经常相互争斗,并且认为克苏鲁与哈斯塔都属于“Evil Ones”。德雷斯在1944年创作的《库文街上的小屋》(The House on Curwen Street)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于“旧日支配者”的理解,他认为这个群体包括了乌伯·萨斯拉——“自在自存之源,旧日支配者之源”、——“旧日支配者的统领”、犹格·索托斯、克苏鲁、、莎布·尼古拉斯、罗伊格尔、札尔、以及。这段叙述就是德雷斯认为的所有能够放在“旧日支配者”这一类别里的存在了。

这一时期与目前所看到“旧日支配者”划分仍然有着非常巨大的区别,例如“阿撒托斯”、“犹格·索托斯”、“莎布·尼古拉丝”以及“乌伯·萨斯拉”这些今天称为“外神”的存在,都被算在了“旧日支配者”这一类别之中。这样的差异其实是与德雷斯对于“旧日支配者”的定义是分不开的。在他创作的所有小说中,有关“旧日支配者”群体的叙述总是与有关“旧神”群体的叙述成对出现。二者是相互定义了对方——“”是善,“旧日支配者”是恶,所谓“旧日支配者”即是与“旧神”为敌的存在,反之亦然。因此,只要与“旧神”为敌的群体,统统都是“旧日支配者”。

德雷斯直到在创作《萨拉旁科以外的峡谷》(The Gorge Salapunco)(1949)与《黑岛》(The Black Island)(1952)时,才将“Elder Gods”“Elder Ones”确定为旧神的称呼,并使用 “Old Ones”“Great Old Ones”以及“Ancient Ones”来描述旧日支配者,这一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Great Old Ones”与“Ancient Ones”仍然是用来表示旧日支配者的主要术语。

德雷斯之后的传承

依靠着德雷斯的努力,“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s)以及“旧神”(Elder Gods)这些称呼在他晚年以及去世后得到了其他许多作家的认可。再后来,拉姆齐·坎贝尔与林·卡特等克苏鲁神话作家都在自己的故事里使用了这些称呼与概念,但是每位作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理解对这些概念作出一些新的诠释。

“旧日支配者”这一概念的最近一次变化则是混沌社开始发行CoCTRPG规则之后。在1992年的第五版规则(混沌社对神话故事里的各种怪物进行了一次分类(在此之前,所有从阿撒托斯到深潜者都被作为敌对怪物不加分类地列在同一个栏里)。在这版规则中,混沌社将那些显然更加强大或者难以理解的存在,诸如“阿撒托斯”“犹格·索托斯”“奈亚拉托提普”“莎布·尼古拉丝”等挑了出来,为它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分类“外神”,而认为其余的“旧日支配者”是“似乎有着无比强大力量——以及某些仿佛超自然能力——的异类存在(alien beings),但并不是之前所述的外神那种意义上的真神”。

主要角色介绍

克苏鲁

克苏鲁(Cthulhu)是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的克苏鲁神话中的存在,是旧日支配者之一。全称为“伟大之克苏鲁(Great Cthulhu),沉睡之神,拉莱耶之主”,在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为克苏鲁神话构建的元素论中为象征“水”的存在之一。克苏鲁偶尔会利用精神感应与远处不特定的人类接触,而与克苏鲁接触的人类,大多因为精神接触而发狂。克苏鲁沉睡于南太平洋的海底都市拉莱耶城中。

洛夫克拉夫特并没有对克苏鲁形象进行整体详细描述,而是散落在《克苏鲁的呼唤》各个短篇中。《陶像的恐怖》中指出克苏鲁头部质地柔软,无数触须从它的脸部蔓延出来。《来自大海的疯狂》:“它拖着庞大的身躯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内,凝胶状的绿色身躯挤出黑色巨门。”同样是这篇短篇小说中,洛夫克拉夫特还提到克苏鲁是一种“章鱼头龙身怪物”。总体上,克苏鲁的特征是拥有章鱼般的巨大头部以及蝙蝠翅膀,嘴里吐出柔软蜷曲的蛇或触须。在德雷斯所著的《黑岛》(The Black Island)中,克苏鲁是一团有许多触手的不定型体。

奈亚拉托提普

奈亚拉托提普(Nyarlathotep)在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为克苏鲁神话所构建的体系中,作为象征“火”的存在的克图格亚互相对抗,作为旧日支配者出现在德雷斯的短篇小说《黑暗住民》(The Dweller in Darkness)中。奈亚拉托提普是外神的统帅阿撒托斯的使者,是以阿撒托斯为首的外神们在地球上的使者兼代行者,它常常化作人形在地球上行走,通常表现为一个高大、纤瘦、欢快、肤色黝黑的男人形象,具有可移动的自由之身,被称为无貌之神,拥有千面化身。奈亚拉托提普总是热衷于欺骗、诱惑人类,并且以使人类陷入恐怖与绝望为其最大的快乐。

奈亚拉托提普在德雷斯的小说《未知卡达斯的幻梦探求》(The Dream-Quest of Unknown Kadath)中也于幻梦境中与古神(Elder Gods)之一的深渊大帝诺登斯(Nodens)敌对,各自在梦幻境中拥有一定的势力相抗,两者在抗衡的同时却也共同庇护着地球上的虚弱众神(Great Ones)。罗伯特·布洛克在短篇小说《来自尖塔的阴影》(The Shadow from the Steeple)中,暗示是奈亚拉托提普唆使人类造出了核弹

克图格亚

克图格亚(Cthugha)由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创造并加入自己的作品,地位是象征四大元素“地水风火”四柱的“火”。在德雷斯的作品《黑暗栖息者》中,克图格亚被召唤至地球时,将奈亚拉托提普的栖息地恩盖伊森林燃烧尽。克图格亚被数以千计的小光球簇拥,有时会被形容为地上的太阳。据推测,其初次造访地球远在四十亿年前。根据《necronomicon》中所提及的传说,克图格亚及其眷族在南鱼座的一等星北落师门的表面栖息。在克苏鲁神话中,现实世界中1666年的伦敦大火就是克图格亚造成的。

哈斯塔

哈斯塔(Hastur),是拥有风系属性的旧日支配者,代表四大元素的旧日支配者中,克苏鲁与其最水火不容。它的样貌被形容为“难以名状”,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哈斯塔拥有肉眼看不见的精神力,双脚似蜥蜴,广为人知的形象是出现在人前时,它会幻化成缠着黄色绳子的人形,也称“黄衣之王”(The King in Yellow )。先后在安布罗斯·比尔斯的小说《牧羊人海塔》(Haïta the Shepherd)和罗伯特·钱伯斯的小说《黄衣之王》中出现。哈斯塔本体被旧神关在昴宿星团中恒星宿增九上,同时伊塔库亚、罗伊格尔、扎尔都是哈斯塔的眷族。

阿尔瓦撒

阿尔瓦撒(Arwassa)是克苏鲁神话中旧日支配者之一,由罗伯特·M·普莱斯创造,别称“山丘上的沉默吼叫者”,初登场于《亚狄斯飞碟》(Saucers from Yaddith)。关于这个存在,人们仅知晓它诡异地飘浮于欧洲许多座莫特-贝利式古堡的上空,它无声地尖叫在凡人的脑海中回荡。阿尔瓦撒通常以一个生有无牙巨口和触腕般四肢的巨大人形生物的形态出现,它曾现身于欧洲中部,以当地的古堡作为根据地,如今这位旧日支配者下落不明。像许多旧日支配者一样,阿尔瓦撒也拥有心灵感应能力,它通过此能力与信徒交流。动物们对它那怪异的嚎叫极为敏感,一听到就会远远地撤离,因此这位神灵出现的地方总是鸟兽无踪。

诅谢坤

诅谢坤(Zu-Che-Quon),登场于亨利·库特纳的《恐怖之钟》,又称诅夏孔(Zushakon),被称为“黑暗沉寂者”。原文中没有明确描述其外形,只提到他是纯粹的黑暗与虚空。

诅谢坤有多个名讳,在美洲西海岸的美洲原住民称他为Zu-Che-Quon,穆茨尼人将他称之为Zushakon,另外他还有The Dark Silent One、Old Night等称谓。诅谢坤被美洲𩽾𩾌的印第安人称为死亡之神,当地的人们对他相当恐惧,甚至连名字也不愿提起。诅谢坤能够被特定的钟声召唤至地表,他有时也会在“蚀之刻”(可能是日食和其他类似的时间)现身,而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带来永恒的黑暗。

诅谢坤是一位古老且强大的神灵,他居住在深不可见的地底,他所到之处的一切都会被卷入他那深不可见的黑暗之中。他只要现身,一切生命、一切声音、一切动作都会迎来尽头,因此他常常与“死亡”“毁灭”“灾害”等联系在一起。他的到来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地震,靠近他的人或动物会有一种把眼睛挖出来的冲动,据受害者描述他们的眼睛都会又痛又痒或者带有烧灼感,可能是由于这位旧日支配者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阿特拉克·纳克亚

阿特拉克·纳克亚(Atlach-Nacha)是拥有和人类等身大蜘蛛外形的邪神。它有一双栗色的眼睛,身上有宛如黑檀木般漆黑的刚毛,还有如原木一般粗大的腿。首次登场于克拉克·阿仕顿·史密斯的《七咒缚》,与撒托古亚撒托古亚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都存在于希柏里尔的安德雷斯山的地下深处。

由于阿特拉克·纳克亚的形象,它常常被视为所有蜘蛛的统治者,也是雷恩高原巨蜘蛛的前辈和管理者。有趣的是它的性别一直存在争议:在克拉克·史密斯的原著中它是雄性,但在后来的创作者笔下,却经常被描述为雌性神——这大概是由蜘蛛的特性造成的。阿特拉克·纳克亚有时会诱骗甚至强迫一些被选中的人类女性成为它的仆从,它会在她们身上刻下一道名为“蜘蛛之印”的瘢痕,被选中的人将会承受一种恐怖的转化——褪去她的人皮并转化成一只巨型蜘蛛。这些蜘蛛被称作阿特拉克·纳克亚之女(Daughters of Atlach-Nacha)。一旦转化结束,阿特拉克·纳克亚之女将进入到这位旧日支配者的地下巢穴中,与它一起永不休止地编织巨网。

亚弗姆·扎

亚弗姆·扎(Aphoom-Zhah)是克苏鲁神话中的旧日支配者之一,别称“冰焰极圈之主”,由林·卡特创造,为旧日支配者克图格亚的后裔。其形象为一团冰冷的灰色火焰。它被旧神困在北极圈之内,在上一次冰川期到来之前,亚弗姆·扎经常造访希柏里尔(Hyperborea),它的传说被记载在《纳克特抄本》(Pnakotic Manuscripts)中。据说它看上去像是一团寒冷的巨大灰色火焰,其所触之物都会被冻结。它从北落师门来到地球,短暂地造访了雅克斯星(海王星),之后定居在北极的雅拉克山(Yarak)上。当旧神试图将其封印于极圈之内时,它极度愤怒,冻结了他周围的所有土地,而且最终使冰川期征服了整个希柏里尔,导致了终北文明的灭绝。据说佐波纳(Zobna)和洛玛(Lomar)的毁灭也因其所致。

伊德·雅

伊德·雅(Idh-Yaa),索斯星女王,形象为一只巨大的白色蠕虫,由小说家林·卡特创造。伊德·雅是克苏鲁的配偶,她与克苏鲁在索斯(Xoth)双星星系的行星上结合产下了子嗣,除此之外有关这位旧日支配者的资料并不多。

根据《波纳佩教典》记载,伊德·雅是巨大的、苍白的、蠕虫状的怪兽,居住在绿色的双星Xoth星系的一颗行星上。她不仅是克苏鲁的伴侣,还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和克苏鲁有四个后代——加塔诺托亚伊索格达、佐斯·奥莫格和克希拉。后来当克苏鲁和他的后代前往地球途径犹格斯星时,伊德·雅并没有跟随,而是留在了自己的家乡。

卡索格萨

卡索格萨(Kassogtha)是克苏鲁神话中的旧日支配者之一,由小约瑟夫·普尔弗(Joseph S. Pulver Sr.)创造,别称“利维坦之疫”,初登场于《噩梦门徒》(Nightmare’s Disciple)。她是克苏鲁的兄妹兼配偶,形象为一大团触手的聚合体,卷曲的触须能够延伸到惊人的长度,从而确保她的猎物没有机会逃脱或隐藏。

卡索格萨又称利维坦之疫,她所居住的地方常常会寸草不生,并且会散播各种有害物质荼毒当地生灵。作为旧日支配者的一员,卡索格萨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古老存在,据说她还特别暴力,甚至连克苏鲁都与她抗争来证明他的力量,以便交配进行。像许多克苏鲁神话中的神祇一样,卡索格萨能够通过心灵感应和人类以及其他种族进行沟通。那些与她交流的人会听到一个尖锐而隆隆作响的恐怖声音直刺脑中,其中粗鲁的词汇胡乱拼凑在一起,还混合着各种非人类语言。

卡索格萨和克苏鲁结合生下了两位旧日支配者恩克托萨与恩克托鲁(Nctosa\u0026Nctolhu)。她们都有着八条分节的腿和六条末端生有钳子的触手,身体藏在一个类似于帽螺甲壳亚门之下。恩克托萨与恩克托鲁目前被囚禁在木星的大红斑中。尽管她们被监禁,但她们仍能够通过心灵感应交流。作为旧日支配者的她们具有难以置信的破坏性,能够像克苏鲁那样传播梦魇与死亡。另外她还与伦维克(Rynvyk)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之一名为乌特(Ult),另外两位则下落不明。

加塔诺托亚

加塔诺托亚(Ghatanothoa)是别称“火山之王”,能够石化盯着他看的人,但受害者仍然保留有思维和感知,不过最终会被困在一个无法移动的壳中逐渐丧失理智。初登场于洛夫克拉夫特和海泽尔·希尔德于1935年合著的小说《超越万古》(Out of the Aeons)。在林·卡特的《超越时代》(Out of the Ages)中,加塔诺托亚被描述为克苏鲁的长子。

加塔诺托亚是一个不可思议而又畸形丑恶的庞然大物,生有触须、长鼻、章鱼样的眼睛,部分生有鳞片,部分满是皱纹。在距今数十亿年前,加塔诺托亚和他的兄弟姐妹一同诞生在古老的索斯双星系统中。后来他来到位于太阳系边缘的犹格斯(冥王星)定居,之后被米·戈带到地球上。米·戈一族在姆大陆的火山雅迪斯·戈山(Mount Yaddith-Gho)峰顶部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堡垒以供其居住,后来姆大陆居民兴起了对加塔诺托亚的崇拜。

伊索格达

伊索格达(Ythogtha)是由林·卡特创造,当场于小说《偶然入梦》,别称“深渊之主”。故事中,他是克苏鲁的次子,曾在姆大陆受到当地人类的崇拜,后来被旧神封印在耶之深渊谷底。

在距今数十亿年前,伊索格达和他的兄弟姐妹一同诞生在古老的索斯星中。当克苏鲁移居地球时,他跟随自己的父亲一同降临在远古时期的姆大陆地表。育革(Yugg)、犹基亚(Yuggya)和居住在姆大陆的人类部落都将其奉为神。后来在与旧神的战争中,伊索格达被旧神们击败,并和他的兄弟佐斯·奥莫格一同被封印在波纳佩岛拉莱耶附近的耶之深渊(Abyss of Yhe)底部。他们被七道巨大的锁链捆住,无法踏出这里半步。在漫长的时间中,犹基亚一族不停地腐蚀着捆缚伊索格达和佐斯·奥莫格的锁链,企图将他们从囚禁中释放。

克希拉

克希拉(Cthylla)是克苏鲁神话体系中的旧日支配者之一,由布莱恩·拉姆利首次提及,别称“隐秘者”,初登场于《提图斯·克劳的回归/泰斯特·克娄的转变》(The Transition of Titus Crow),但该小说并未详细描述她的形象。

1997年由娜·L·简森才在小说《在他女儿黑暗的子宫中》(In His Daughter’s Darkling Womb)中将她的形象描述成为了一只长着巨大翅膀的章鱼克苏鲁与伊德·雅结合产生了她。她以巨大的漆黑血红的章鱼形态出现,长有三对眼柄和带钩爪的触手,背后生有可伸展的鳍片或翅膀,她拥有克苏鲁可随意改变身体形态的能力。

伊塔库亚

伊塔库亚(Ithaqua)最早出现在德雷斯的短篇小说《风行者》(The Thing That Walked on the Wind)(1933)中。伊塔库亚又被称为“温迪戈(Wendigo)”,其原型是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的作品中的雪怪“温迪戈”,它的灵感来源于北美土著居民关于温迪戈的传说,或者说是传说中的雪人。伊塔库亚拥有“风行者”“行走的死亡”“伟大的白色沉默之神”“不得见于图腾之神”等众多名称。它是吹拂于星际宇宙的风动;之后在德雷斯创作的姐妹篇《伊塔库亚》(1941)中借主角的话语,描绘出伊塔库亚是“风”从属于“哈斯塔”。

伊塔库亚形象为黑暗巨大的人形或者兽形轮廓,只露出一双鲜红闪亮的眼睛。伊塔库亚出现于北极到亚北极地区,最先由北美土著居民发现。据称它潜伏在北极地区的废墟中,残酷地猎杀过往的旅行者。在布莱恩·拉姆利的“提图斯·克劳(Titus Crow)”系列的作品中,伊塔库亚是冰雪世界波利亚(Borea)的统治者,它周期性的游荡在波利亚的土地及天空中,将捕获的受害者带回自己的领地。

罗伊格尔与札尔

罗伊格尔与札尔(Lloigor\u0026Zhar),它们的称号为“猥亵之双子”,首次登场于奥古斯特.德雷斯的《星之眷族的巢穴》。在文中只有短短的一段描述,描述的是罗伊格尔,不过札尔的外形应该和它差不多,这两位旧日支配者来自大角星,居住在位于缅甸的宋高原被埋葬的古城阿劳扎(丘丘人,包括它们的长老艾—坡也生活在这个地方,它们崇拜罗格伊尔与扎尔,并寻找有能力帮它们唤醒这两位旧日支配者的人类,强迫它们帮助自己)。

纳格与耶布

纳格与耶布(Nug and Yeb)是克苏鲁神话中的一对双子旧日支配者,它们是莎布·尼古拉丝与犹格.索托斯的直系子孙,被称为“亵渎之双子”。纳格和耶布诞生时,它们的外形是两个巨大的椭圆形球体,但在后来的传说中,它们的外形与莎布.尼古拉斯更为相似,甚至长有羊蹄和羊,出自H·洛夫克拉夫特《最终测试》。

据洛夫克拉夫特设定,纳格与耶布是外神犹格·索托斯与莎布·尼古拉丝的后代。根据其绘制的“阿撒托斯家谱”,他们的后代为克苏鲁撒托古亚,其中克苏鲁由纳格产生,撒托古亚由耶布产生。

莫尔迪基安

莫尔迪基安(Mordiggian),首次登场于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1934年的小说《藏骸所之神》(The Charnel God),在这个故事里,莫尔迪基安被描述成一团不断扭曲、能够改变形状的虚空或者黑暗,当它现身时会抽走周围的热量,让四周变得冰冷。

根据故事的叙述,侍奉莫尔迪基安的祭司全部是食尸鬼,崇拜它的教团成员也全都是食尸鬼,因此很多爱好者也据此认为它就是食尸鬼的保护神,并称它为“大食尸鬼”(The Great 食尸鬼)。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与食尸鬼这种经典恐怖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藏骸所之神》的故事中,莫尔迪基安——和C·A·史密斯创作的许多神明一样——并不是抱有纯粹恶意的存在,甚至在一些故事角色看来它是一位较为仁慈的神明。

兰·提戈斯

兰·提戈斯(Rhan-Tegoth)别称“兰·提戈斯”。兰·提戈斯六足、长身,有着蟹钳般的前,首次出场与H·洛夫克拉夫特&海泽尔·希尔德同著《蜡像馆惊魂》。兰·提戈斯六足、长身,有着蟹钳般的前肢;长有三只像鱼一般瞪着的眼睛,三只眼睛呈三角形分布,躯干上覆盖着许许多多的微小触须。它看起来虽然像是螃蟹,却可以通过口中的触须吸食生物,其消化系统极为强大,若是不进行进食就会开始消化自身,直到陷入一种休眠状态为止。它有时会通过一种精神控制的方式让附近的人甘愿成为它的祭司,并为其寻找食物。被它控制的人会逐渐变得狂乱,最终被它当做食物吃掉。

兰·提戈斯能够被《纳克特抄本》或其他魔法书中记载的特定仪式唤醒。据传它对解除旧日支配者们的封印起着关键作用。据某些传言推测,一旦兰·提戈斯被完全摧毁,其他旧日支配者便无法苏醒。但目前将其摧毁对人类来说仍是遥不可及的。

兰·提戈斯是旧日支配者亚弗姆·扎的后裔,曾居住在犹格斯(冥王星)的海洋之中。它在距今三百万年前降临地球,并统治了现今的阿拉斯加州地区。在它统治的时期内,它接受了当地的冰原生物诺弗·刻(Gnoph-Keh)的崇拜。在上新纪的冰川期后,它陷入了沉睡。1926年,一个名叫乔治·罗杰斯的人发现了兰·提戈斯。身为一个专门从事雕刻各种怪异和令人不安的雕塑蜡像馆的老板,他将兰·提戈斯当做雕塑展出。在兰·提戈斯的精神影响下,作为馆长的罗杰斯逐渐陷入疯狂并神秘失踪。在他失踪后,休眠状态下的兰·提戈斯再一次被当做雕像拍卖给加拿大多伦多的安省皇家博物馆,并作为阿留申人的传统雕塑存放至今。

鲁利姆·夏科洛斯

鲁利姆·夏科洛斯(Rlim Shaikorth),由克拉克·阿仕顿·史密斯创造,出场于《白色蠕虫的到来》,形象为一条有着巨型胃囊的白色蠕虫,居住在冰山伊基尔斯(Yikilth)内部,别称“白之蠕虫”,外形类似一只肥大的白色蠕虫,体型比海象还大,在原本是眼睛的部位只有两个眼窝,其中不断滴下如眼球般大小的红色血块,头部中央有着无齿无舌的大口。它具有冷冻的能力,它所经过的地方一切都会被严寒冻结,被它带来的极寒冻死的生物会显现出完完全全的苍白,身上会留下灼烧一般的冻伤印记,而且无论多高的温度,都无法将这些尸体烧成灰烬。

鲁利姆·夏科洛斯居住在来自二次元美女、名为伊基尔斯(Yikilth)的巨大冰山之中,并能控制着它横渡海洋。冰山闪耀的光芒会化成骇人的寒潮,袭击过往船只和有人居住的陆地,除蠕虫允许生存的生物之外,一切都被冻僵。受害者的躯体会显出诡异的白色,而且永远保持不自然的冰冷,即使用火烤也不会解冻。

鲁利姆·夏科洛斯会把那些能力优秀的法师改造成适应严寒的体质,带到它用于移动的冰山伊基尔斯,许诺给予他们无上的知识。但这只是一个谎言,这些法师最后会成为它的食物。但鲁利姆·夏科洛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在新月之时会陷入沉睡,此时它的能力十分虚弱。在故事最后它被法师艾伐格杀死。

修德·梅尔

修德·梅尔(Shudde M’ell)由布莱恩·拉姆利创造,初登场于《泥泞之境》(Cement Surroundings),别称“裂地者”“地下挖掘者”。他是克托尼亚一族的至高大首领,是所有钻地魔虫中最为强大、最为邪恶的一员。传说他曾被囚禁在格哈伦城地底深处,但现在他已和同类一起自由地漫游在地球之上。

修德·梅尔其外形为一条长达数百米的巨大灰色怪虫,有一英里长。他的头部长满了巨大的触手,在触手的底部附近,皮肤向后卷起,露出八只巨大的碟状眼睛。他有时会从口中发出诡异的吟唱,在他体表会不时的渗出奇特的酸液。他在地底深处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挖掘,展现出令人畏惧的狂暴姿态。

在克托尼亚一族中,修德·梅尔的体形最为巨大,性格也最为邪恶。他常年在地球上挖洞,并融化了所有阻碍他的岩石。他可以凭借自身之力创造震动激烈的局部地震。和其他钻地魔虫一起,他可以引发范围巨大的强烈地震,足以倾覆建筑,摧毁桥梁。依据一些古老文明遗留的文物作为参照,在某些文明中可能存在崇拜他的邪教。传闻在1700年左右,一个信奉他的邪教组织在耶路撒冷地区召唤出了一个巨大的蠕虫状怪物,很可能就是修德·梅尔本尊。人们通常认为,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就是由修德·梅尔引起的。

撒托古亚

撒托古亚(Tsathoggua)由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创造,别称“恩盖伊之沉睡者”“蟾之神”,撒托古亚从土星降临地球,潜伏在黑暗深渊恩凯之下。

撒托古亚是从外宇宙翩然飞来的太古神祇。相传他是在地球诞生不久,便从当时名为塞克拉诺修星的土星降临地球的旧日支配者。撒托古亚也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灵,有着广博的知识和见闻。他对人类持有一种奇特的善意,有时会将贵重知识或充满魔法的物品授予自己的信徒(例如伊波恩)。当然在对他的献牲与祭拜等秘密仪式里也不乏有血腥场面。撒托古亚的性情十分慵懒,他始终处于一种“神圣的懒惰”之中,表现为决不移动,而是等待着祭品出现。

伊戈罗纳克

伊戈罗纳克(Y'golonac)别名“污染者”,由作者拉姆齐·坎贝尔创造。伊戈罗纳克是一尊象征颠倒是非和腐化堕落的神,他具有相当智力,其行为方式与外神奈亚拉托提普有些类似,只不过和奈亚拉托提普相比,伊戈罗纳克更为扭曲和残酷成性。伊戈罗纳克经常出现在赛文河谷,被称为“赛文河谷三巨头”之一。

伊戈罗纳克的本体被囚禁于无名废墟的某堵砖墙之后,在人类面前出现的只不过是一种分灵。他的真实形态不甚明了。他有一个常用的类人化身——一个丑陋畸形且浮肿泛光的胖子,没有脑袋和脖子,两只手掌上各有一只嘴。

他常常搜寻喜好阅读邪恶的禁书之人做他的奴仆,且召唤伊戈罗纳克的方法格外简单,只需要准确念出名字即可,连声音都不需要多大。他有可能给予召唤者成为他的祭司这一可疑的荣誉,也可能使伊戈罗纳克有机会变成召唤者的形状去诱骗下一个牺牲者,或者更糟糕的话直接被当作食物吃掉。

伊格

伊格(Yig)是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创造的克苏鲁神话中的旧日支配者之一,蛇之父,形象为长满鳞片的半蛇半人。在美洲𩽾𩾌广为流传,被北美和中美原住民称作“众蛇之父”和“坏药”的蛇之祖神,首次出场于H·洛夫克拉夫特\u0026齐里亚·毕夏普做著《伊格的诅咒》中。

伊格的形象为一浑身长满鳞片的半蛇人,也有一种说法说是一条硕大无朋的蛇王。根据克苏鲁神话的描述,伊格正是羽蛇神库库尔坎的原型,这样就构成了虚构的克苏鲁神话与真实世界的又一联结点(其他的包括大衮伊塔库亚等),甚至还有某些作者把伊格当作埃及邪神塞特的父亲。

在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初爬行纲。经历过严酷的进化,其中的一部分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聪明,并最终开始了直立行走。大约在两亿七千五百万年前的二叠纪时期,最初的蛇人出现了。旧日支配者伊格据说是众蛇之父,因此蛇人在诞生之初便开始崇拜他。

伊格曾因为幽嘶的蛇人信仰撒托古亚而下咒惩罚,使大量蛇人退化成无智慧的蛇形野人,严重的诅咒甚至可以让蛇人退化成真正的蛇。他也曾因姆大陆的蛇人信仰加塔诺托亚(Ghatanothoa)而释放了自己的母亲玛波·诺·瑞金,并导致了姆大陆和利莫里亚的一部分陆地沉入海底。现今仍保持正常的蛇人除了被撒托古亚庇护的,也只有因过长的冬眠逃过一劫的蛇人巫师,或是在被诅咒的漫长生命中,偶然出现的返祖回本来姿态的返祖蛇人。

艾伊格

艾伊格(Ayi’ig)克苏鲁神话中的旧日支配者之一,创造者为小沃尔特·C·德比尔。她是旧日支配者伊格和外神伊德海拉的女儿,形象为长着类似章鱼触手的蛇形怪物,存在于得克萨斯州某个深峡谷中的一个洞穴里,首次登场于《草丛中转瞬之影》(A Movement in the Grass)。

在德比尔笔下,她是蛇神伊格与梦之女巫伊德海拉的女儿,被北美的印第安部落尊为蛇神。艾依格有着章鱼一样的形体,长有蛇形的眼睛和可分离独立活动的触角。她曾经是一个遥远东方古文明的主要崇拜对象,直到一场名为“犹格·索托斯的复仇”的未知灾难让这个古代文明彻底崩溃,艾依格离开了东方来到北美洲,传言在当地的某处深谷中不时能发现她的踪影。

艾霍特

艾霍特(Eihort)别称“苍之兽”“迷宫之神”,居在英国的塞文河谷地下。艾霍特会将自己未成熟的胚胎注入牺牲者体内,在宿主体内自然成长,最后反过来杀死宿主。艾霍特由拉姆齐·坎贝尔创造,初登场于《弗兰克林段落》(The Franklyn Paragraphs),他与两位邻居格拉基和伊戈罗纳克并称为“赛文河谷三巨头”。

艾霍特形象为一个巨大的、凝胶状的苍白色椭圆形生物,体表覆盖着无数扭曲变化的眼睛,整个身体由无数条骨瘦如柴的腿支撑着。当有人在塞文河谷地下如同迷宫一般的隧道中迷失方向而遭遇艾霍特时,艾霍特会提出与此人签订所谓的“契约”,如果此人拒绝,艾霍特会毫不留情地将此人击打至死;如果此人接受“契约”的话,艾霍特就会将自己未成熟的胚胎注入牺牲者体内,在宿主体内自然成长,不断滋长的恐怖和摧残理智的梦境会在接下来数月内影响受害者,成长中的子嗣会与契约者争夺他/她的身体控制权。在数月之后,这种斗争会到达顶点,恐怖的景象折磨着契约者的头脑,最终成熟的子嗣会将契约者的身体撕裂,从中华蜜蜂拥而出,迅速逃离。

尼约格达

尼约格达(Nyogtha),被称作“暗之住民”,形象为一团不定型的黑暗物质。尼约格达出场于由亨利·库特纳创作的《塞勒姆恐慌》。尼约格达的身体是由一种无法辨认的黑色黏性物质组成,具有流体的一些特性,能够长出原本不存在的肢体来操纵周围的环境。他与撒托古亚撒托古亚的眷族无形之子(Formless Spawn)的形象和性质非常相似,据推测很可能与其有着某些关联。

尼约格达居住在深不可见的地底,也有说法称他居住在地下世界幽嘶(Yoth)的洞穴深处。他能够通过一些特定的通道来到地表,传说有一些巫师曾经在叙利亚和雷恩高原的黑塔之下看到过他。他曾经通过中亚某地的塔昂洞窟出现在地面,给孛儿只斤·蒙哥的军团驻地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和破坏。一旦尼约格达出现在地表,只有通过某些特定的圣物、仪式或咒语才能将其驱逐回地底不见天日的秘密藏身之地。

夸切·乌陶斯

夸切·乌陶斯(Quachil Uttaus)登场于克拉克·阿仕顿·史密斯的《踏尘者》,其外形为一个干瘪的、木乃伊化的人类死婴。它的存在会让一个正常的生物自身的时间变快,加速它们的衰老和死亡,因为这个特性,它经常被当作死亡、年龄或之神。

夸切·乌陶斯有着干枯的人类死婴外形,它的身体不比一个小孩子大多少,就像有着千年历史的木乃伊那样干枯发皱。那如同骷髅一样细的脖子支撑着没有一根发毛的脑袋,无论是脑袋还是它那没有任何特征的脸上,都长满了无数细小的裂缝。那样子,就像是一个在母亲体内还没有呼吸过一次就去世的干瘪死胎;在它那细细的胳膊尽头,是骨瘦如柴的爪子,那爪子硬直地前伸,就好像永远都在摸索着什么一样。

夸切·乌陶斯的手脚都只会像僵尸那样硬直地移动。据说,它居住在超越时空的暗黑边土(Dark Limbo),只有一本很珍稀的著作《卡纳玛戈斯遗嘱》(Testament of Carnamagos)记载了它的存在。对于它所感兴趣的人,夸切·乌陶斯会赐给他们时间、死亡和崩毁。

拜亚提斯

拜亚提斯(Byatis)别称“伯克利蟾蜍”、“蛇须拜亚提斯”,由罗伯特·布洛克创造,初登场于《星之蹒跚者》(The Shambler From the Stars),它在拉姆齐·坎贝尔的作品《城堡中的房间》(The Room in the Castle)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后来它也在罗伯特·M·普莱斯的作品中出现过,它通常以巨型多彩蟾蜍的模样出现。独眼,钳类似螃蟹,有着胡子似的触须是其特点。

拜亚提斯的外形类似于蜘蛛和螃蟹的杂合体。它有着独眼巨人般的惟一眼睛,螃蟹般的螯钳以及大象般的鼻子,脸上长着像巨蛇一般垂挂下来的胡须。有时,它会幻化成蝙蝠或蟾蜍的形状。此外,它还拥有催眠的能力,看着它的眼睛会迫使受害者屈服于它的魔爪,据说那些与他对视之人,将被迫步入他的掌控之中。他宴请那些碰到他的迷途者,并从宴请的这些人中吸取部分生命力。

传说,当罗马人来到英国时,他们发现拜亚提斯被锁在塞文河谷某处的一扇古老石门后,不过现在,这位旧日支配者的下落不明。据《蠕虫之秘密》(De Vermis Mysteriis)记载,拜亚提斯起源于外层空间之中,在距今数千年前降临地球。书中提到深潜者(Deep Ones)将拜亚提斯的雕像带到了地球,他们通过触摸它的雕像将其唤于此,并兴起了对拜亚提斯的崇拜。后来它被未知的实体囚禁在英格兰的塞文河谷(Severn Valley Railway)地下,据推测是旧神所为。

伊姆纳尔

伊姆纳尔(Ymnar)别称“黑暗追踪者(The Dark Stalker or Seducer of Earthly intelligences)”。它是外神恩格尔·科拉斯(Ngyr-Korath)通过裂变产生的旧日支配者,也有人认为这是他的一个化身,其形象与恩格尔·科拉斯相似。伊姆纳尔只为恩格尔·科拉斯服务,它能够进入人类的思想和心灵,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他们,使其成为自己的信徒。它会赐予任何选择为它或它主人服侍的人巨大的力量,但它的目地是毁灭多元宇宙中一切有知觉的生命。他把一切能引起种族自我毁灭的诱因都带入到社会结构中,比如大规模杀伤,种族灭绝等。

埃洛

埃洛(Ei’lor)由詹姆斯·安布尔创造,别称“星之子”、“植物之神”,形象为一个长有藤蔓状触手的植物型生物。埃洛居住在克雷雅德星(Kr’llyand)的丛林中,后来这颗星球上的生态系统因某些原因崩坏3,这使它不得不寻找新的居所。经过一段时间的搜寻后伊洛来到了地球,定居在英格兰的塞文河谷(Severn Valley)地下,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教团,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埃洛经常外出捕食当地的居民,它的信徒们也会定期向它献祭,它在塞文河谷地下逐渐发展壮大,魔法书《格拉基启示录》中有着关于埃洛的记载。

哈斯陶吕克

哈斯陶吕克(Hastalyk)别称“瘟疫之神”。与大多数旧日支配者不同,哈斯陶吕克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他的形体非常微小,以至于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他。然而哈斯陶吕克是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存在,作为最阴险而强大的旧日支配者之一,哈斯陶吕克是疾病的具现化,他可以与其它微生物——通常是致病的——建立联系,扩大它们引起的感染和混乱。

哈斯陶吕克个体的精神都联结在一起,他是人类历史上的各种大规模瘟疫的元凶,它曾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14世纪腺鼠疫和20世纪初流感大流行。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埃博拉爆发也被视为它的杰作,这次它是被人为地召唤出来以动摇别的国家,并摧毁反对自己政权的游击队。他能够将疾病在宇宙各处及其它维度中广泛传播,此外哈斯陶吕克还拥有精神控制能力,在极罕见的情况下,这位旧日支配者会通过一个被自己感染的患者讲话。

赛伊格亚

赛伊格亚(Cyäegha)别称“至暗者”“毁灭之眼”,由小说家艾迪·C·伯廷创造,被林·卡特描述为诅谢坤(Zu-Che-Quon)之子,其形象为一只巨大的、散发着绿光的眼睛,眼睛边缘上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触手

赛伊格亚自时间起始之初就已存在,其特征是至高无上的虚无主义和对一切事物的完全蔑视。它沉睡在德国被称为“黑暗之山”的Dunkelhügel山脉底部的广阔洞穴之中(也有说法称被封印在那里),被称为“瓦埃因(Vaeyen)”的五个恶魔保护和监禁。这五个恶魔分别叫“青之月(The Green Moon)”、“深之黑炎(The White Fire Which Is Darker Than The Night)”、“翼之女(The Winged Woman)”、“真红之苍暗(The White Dark Which Is More Red Than The Fire)”和“暗之光(The Black Light)”。这些看守者的灵魂被封印在五尊兀鹫雕像里,赛伊格亚的信徒们会通过这些雕像使他们的主神保持沉睡,它的仆从种族是名为纳伽埃(Nagäae)的赖蛤蟆形怪物。

后世影响

旧日支配者在克苏鲁神话中被描绘为强大而古老的存在,他们掌握着超自然的力量和知识。这种描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想象空间,并激发了人们对未知和超自然的好奇心。旧日支配者的存在为文学作品、电影、游戏和艺术创作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许多游戏开发者和电影制片人受到克苏鲁神话的启发,创作了大量以旧日支配者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旧日支配者被描绘为邪恶的存在,与人类展开斗争,给玩家和观众带来了紧张和刺激的体验。这些游戏和电影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恐怖和奇幻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克苏鲁神话的传播和影响力。

其次,克苏鲁神话的创作为恐怖文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H.P. Lovecraft以旧日支配者为核心,创造了一个黑暗、神秘和恐怖的世界观。他的作品探索了人类无法理解的超自然力量,揭示了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存在。这种恐怖元素在后来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发展,对恐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影视作品

最早在电影中出现克苏鲁神话,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但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关克苏鲁神话的电影依然带着很浓重的哥特风,并未体现出太多克苏鲁神话的特性。例如 1963 年,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导演的电影《闹鬼的宫殿》(The Haunted Palace)。本片由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查尔斯·德克特·沃德事件》(The Case of Charles Dexter Ward)改编,在电影中召唤了克苏鲁神话中的重要神明,并且提及了克苏鲁神话里面的重要虚构著作《necronomicon》。但是实际上在小说中,主要的故事是通过召唤仪式来复活祖先。多次改编爱伦·坡作品的罗杰·科曼在本片中依然延续着浪漫主义的特征,充满哥特风情的古堡,复仇的男巫,美丽的少女被蛊惑献祭,克苏鲁神话只是导演借用的一个背景,电影实际上讲述了“死而复生”的故事。

七十年代,恐怖电影史继科学怪人、吸血鬼、外星异形之后迎来了“人”的叛乱,描写邪教带来精神上的恐惧的影片异军突起。在这一时期,陆续有和邪恶宗教相关的恐怖电影,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1970 年的《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作为柯蒂斯·汉森(Curtis Hanson)的编剧处女作,影片呈现了恐怖的宗教献祭仪式,将克苏鲁神话中的犹格·索托斯描绘为有多个触手,需要美丽的女子献祭的邪神。所有神秘而诡异的宗教仪式是通过梦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影片在色彩的使用上非常具有实验性,并且出现了部分镜头是从邪神的视角进行运动和观察人类,在视听语言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八十年代之后,恐怖大师约翰·卡朋特的“天启三部曲”中的前两部——《怪形》(The Thing)和《天魔回魂》(Prince of Darkness)诞生,克苏鲁神话的主题、形象、氛围全方位的传递到了电影当中。

九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和克苏鲁神话相关的电影,是意大利恐怖片浪潮中的代表作《暗水深处》(Dark Waters )(1993),讲述追溯本源的过程中意志与宿命相斗争的故事,近似于宗教色彩更加突出的《印丝茅斯的阴影》。此外还有由克苏鲁神话中的《necronomicon》串联起的《死灵之书》(Necronomicon,1993)是主打血腥恐怖的分段式恐怖片,根据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改编。

在 2000 年之后,克苏鲁神话电影有了更加深入与多样化的发展,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原著改编类:即直接改编自克苏鲁神话小说的作品。例如两部由洛夫克拉夫特历史协会制作的电影:《克苏鲁的呼唤》(The Call of Cthulhu)(2005)和《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2011)。两部电影均为黑白电影,甚至《克苏鲁的呼唤》是黑白无声电影。在影像风格上,这两部电影模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表现主义电影的特征,以明暗光影的鲜明对比来塑造恐怖形象与气氛,较为贴切的还原了克苏鲁神话诞生的年代。此外改编自原著的影片还有《飞跃死亡墙》Beyond the Wall of Sleep,2006)、《颜色》( Die Farbe)(2010)、《极度深色》(Colour from the Dark,)(2008)等。

第二类为角色原型类。通常使用一个或多个克苏鲁神话中的生物作为角色原型,并且根据该原型创作出新的故事。以克苏鲁神话中的犹格·索托斯为怪物原型的影片《无尽》(The Endless)(2017),是以时空的无尽循环为主要设定的悬疑电影。以“星之彩”作为怪物原型的《湮灭》(Annihilation)(2018),改编自杰夫·范德米尔荣获“星云奖”的作品《遗落的南境 1:湮灭》(The Southern Reach Trilogy 1: Annihilation )。导演抓住原著中克苏鲁神话神韵,将文字中“不可名状的颜色”做出了视觉上“陌生化”效果的呈现,并且通过细胞、水杯、衔尾蛇等细节隐喻表达了导演对于小说的理解。后人类主义作为“对于人类理性和人文精神之绝对信仰的质疑与反思”,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走向便是关注人和其他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电影中生命的融合、复制与更新是否是一种进化的设想,成为一种带有后人类精神的思辨。

第三类为主题原型类。主要分为“宇宙主义”与“血源诅咒”两种。表达“宇宙主义”主题的电影有《迷雾》(The Mist)(2007)根据斯蒂芬·埃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在 1980 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讲述了白雾之下小镇上的人类遭遇了未知怪物的袭击的故事。《挖骨髓》(Digging Up the Marrow)(2014)则讲述了通过纪录片导演作为“调查员”,探索地下未知生物的故事。《蒙上你的眼》(Bird Box)(2018)的故事重点放在了“看到未知怪物就会疯狂”的设定,描绘了邪神将临之时的人类求生旅程。

参考资料

The Call of Cthulhu.hplovecraft.2023-11-26

旧日支配者的演变.克苏鲁公社.2023-09-14

Ambrose Bierce.Biography and Works.The literature network.2023-12-04

Summary Bibliography: August Derleth.The international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2023-12-04

Arwassa.Fandom.2023-12-10

【众神归位-克苏鲁篇】黑暗沉寂者祖谢坤_哔哩哔哩_bilibili.哔哩哔哩.2023-12-10

翻译:库特纳,恐怖之钟.豆瓣.2023-12-10

Zushakon.Fandom.2023-12-10

七咒缚.哔哩哔哩.2023-12-10

Atlach-Nacha.Fandom.2023-12-10

Aphoom-Zhah.Fandom.2023-12-10

Jantsang, Tani. "Summary of Lin Carter's Xothic Cycle Stories" . Internet Archive.2023-12-05

Idh-Yaa.Fandom.2023-12-10

Kassogtha.Fandom.2023-12-10

Ghatanothoa.Fandom.2023-12-10

Ythogtha.Fandom.2023-12-10

Cthylla.Fandom.2023-12-10

Ithaqua.Fandom.2023-12-10

Zhar_and_Lloigor.Fandom.2023-12-10

Nug_and_Yeb.Fandom.2023-12-10

Mordiggian.Fandom.2023-12-10

Rhan-Tegoth.Fandom.2023-12-10

RlimShaikorth.Fandom.2023-12-10

Shudde M’ell.Fandom.2023-12-10

Tsathoggua.Fandom.2023-12-10

Ygolonac.Fandom.2023-12-10

Yig.Fandom.2023-12-10

Ayi’ig.Fandom.2023-12-10

Eihort.Fandom.2023-12-10

Nyogtha.Fandom.2023-12-10

QuachilUttaus.Fandom.2023-12-10

Byatis.Fandom.2023-12-10

Ymnar.Fandom.2023-12-10

Ei’lor.Fandom.2023-12-10

Hastalyk.Fandom.2023-12-10

Cyäegha.Fandom.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