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是在广义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都应受进化规律制约。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进化心理学的产生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威尔逊的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试图说明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一样,遵从同样的生物法则。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类心灵与进化论的关系,导致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一些科学家研究用进化论来揭示人类心灵的起源,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这门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成熟,被称为进化心理学。其核心思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第二,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第三,生存和繁衍是人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第四,心理机制具有模块性。
基本原理
历史牵引
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戴维·巴斯、Jerome H Barkow、Ledaosmides和John Tooby等人。
它是一种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的科学。进化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原则和进化生物学的结合,它试图用进化的观点对人的心理的起源和本质以及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化心理学甫一出现就赢得了诸如“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的新科学”、“心理学整合的新范式”、“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等溢美之词。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
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钥匙
进化心理学认为,当代人类的大脑里装着一个有着漫长进化历史的心理,因此,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这里的“过去”不仅是指个体的成长史,更主要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人类祖先99%的进化历史发生在更新世(Pleistocene)的狩猎———采集时代。这种漫长历史的进化过程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长久历史的积淀。当今人类的心理中,仍然带有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痕迹。今天的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进化的产物,他们作为“活化石”,能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过去。
功能分解是探究心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进化心理学主张要了解心理首先要弄清这些心理机制是用来解决哪些适应问题的。只有弄清了这些心理现象的功能,才能对它们的机制有清楚的了解。就方法论程序来说,进化心理学的解释程序有如下要点:第一,通过分析某一心理所做的工作或所完成的任务,以此揭示出这一心理的功能;第二,推测出这一功能背后的心理机制;第三,追溯这些机制形成的进化史、选择史,直至其终极根源;最后,再根据机制和终极原因对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心理就是适应器
心理是“作用于我们狩猎———采集时代祖先身上的进化过程所产生的、进化而来的适应器”。自然选择的作用在于通过重复遇到进化中反复出现的情境(长期存在的适应问题),从而对可供选择的心理设计进行检验,以决定哪些设计被选择并遗传给后代。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相对于其他可供选择的设计而言,那些增强了其自身生存和繁殖能力的设计变化被选择出来了。
具有模块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具有模块性(modularity),心理包含许多领域特殊性的模块,一个模块只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内容特殊化的信息。换言之,模块作为特殊化的“计算”机制,它只计算那些特定的输入,仅仅专注于与其特殊处理能力相关的信息。例如,Cosmides把心理比喻为一把“瑞士军刀”,它包括不同的工具,每一个都能完成某个特定任务。人的心理也是由一些认知工具组装而成,每种心理都有特定的功能。
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机制是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在用心理机制解释人类行为的时候,也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但是在这里环境是作为第二位的因素起作用的。进化心理学家是反对环境决定论的。在他们的眼中,环境的作用只在于作为背景因素来激活心理机制,从而使有机体表现出行为。所有的外显行为都是背景输入和心理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步之处
反对标准社会
所谓“标准社会科学模式”(The StandardSocial Science Model,SSSM),是进化心理学家John Tooby和Leda Cosmides给传统的社会科学范式的一个命名。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确立是现代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这个模式包括三个信仰。第一个是约翰·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类的心理极具可塑性,其结构经过社会逐步形成。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是20世纪初“白板说”的狂热支持者。第二个信仰是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的高贵的野蛮人学说:魔鬼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来自我们的社会制度。第三个学说是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的机器中的幽灵说。这个学说认为,人类从生物界分离出来,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确定意义、价值和目的。
长期以来,SSSM作为社会科学的正统和主流,从20世纪20年代就一直统治着心理学。SSSM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社会科学中文化和经验在人类行为的解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不需要考虑进化在行为变异中的作用。动物行为是受生活史制约的,而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和经验决定的,人类心理在本质上来说是约翰·洛克所说的白板。人类行为是个体在一生中慢慢习得的,文化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我们是有意识地决定许多日常生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进化心理学家指出,SSSM的框架是错误的,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理学和神经科学30年的发展融合证明了这种社会科学基本模式是有严重缺陷的。进化心理学提出了另一个框架———John Tooby和Cosmides称之为整合的因果模式(the IntegratedCausal Model,ICM)———并开始取代了它: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而生物学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都是进化的产物,人的心理类似计算机程序,是一个巨大的模块,这些模块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的,以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家运用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方法于人性的理解,其中心论点认为心灵是一种进化的、适应的器官,而不是一块白板,心灵由进化形成的各种先天倾向组成。进化心理学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也是一种进化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可以找到进化的渊源,人的社会行为也是由其进化目的而得到传递的。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牺牲行为其目的是有利于基因的保存和传递。基因也决定了人们的亲族选择,决定了人们更愿意与亲属而不是陌生人合作。利他行为也具有生物学的基础,因为人类祖先认识到相互合作、帮助他人比纯粹的利己有更大的生存价值。人类的文化是特殊化模块的结果。
可见,进化心理学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它推翻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深入人心的基础和信仰,在进化论的基础上重建一座人类的心理大厦,为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一片新的疆土。
反对相对主义
所谓“相对主义心理观”,是指一种关于“心理如何工作”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心理观认为:心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各个部分的区分(或划分)是相对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心理看成是单一的、同质的、透明的和可渗透的东西。1.心理的“同质性”(homogeneity)是说,心理的各个部分都是单一的、均匀的,并无“质”上的不同,心理机制独立于它的内容,可以适用于多种目的。2.心理是“透明的”、“可内省的”。正是因为心理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内观心理,这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广泛实用内省法的根据所在。3.心理是“可渗透的”(saturable)、“可通达的”(accessable)。即是说,心理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有意识通达,例如,知觉被(高级)认知渗透。
而进化心理学家的心理观与相对主义心理观大相径庭。在进化心理学家的眼里,心理包含了不同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机制是依赖于内容的,是领域特殊的,而且不同的心理机制之间的联系也不是那么容易通达和渗透的。一句话,心理具有模块性。人的心理由各种模块所组成,而模块最重要的特性就是“领域特殊性”、“信息封闭性”、“不可通达性”、和“天赋性”等特性。模块的“领域特殊性”,简单说,一个模块只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内容特殊化的信息。模块作为特殊化的“计算”机制,它只计算那些受约束的一类“自下而上”的特定输入,仅仅专注于与其特殊处理能力相关的信息。模块的“信息封闭性”,也称为“认知的不可入性(cognitive impenetrability)”。福多认为,信息封闭是一个系统之为“模块”的关键特性。其实质涵义是:心理的其他部分既不能影响也不能通达一个模块的内部运作———仅仅只通达其输出。模块的“天赋性”表明模块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教养无关。说模块是天赋的,这就意味着:模块被注定是“硬件化的”(即不是从更原始的过程所装配的),具有固定的神经构架(即遗传上特化了的)。可以看出,进化的心理观与相对主义心理观在关于心理的结构、特征以及工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几乎都是直接针锋相对的。
反对文化
所谓的“文化心理观”,是指现今流行的“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所表达的一种心理学观念:人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产物。这种文化心理观首先认为,人是“文化存在物”。或者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文化心理观看来,既然人是文化存在物,那么研究“心理”与研究“身体”(或脑)必然遵循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而既然人是文化决定的,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那么“人性”(Human Nature)的本质就是非普遍的(特殊的)、无限变异的,具有柔韧性(malleability)和可塑性。最后,既然人是文化塑造的,那么就存在一种“领域普遍的”或“普遍目的的”(general-purpose)学习机制。这种文化心理观在一般心理学家的心目中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原则和教条。
进化心理学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在文化和心理的关系上,我们必须要考虑心理对于文化起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心理基础的问题。如果你说心理是“文化”决定的,那么我可以问:文化又是什么决定的?难道文化是“纯自然”产物吗?难道文化完全与人的心理无关吗?它可以离开人的心理而独立存在吗?显然,文化心理观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从不考虑文化的心理基础问题。当我们考虑到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心理的时候,这种单向度的、纯粹的文化决定论,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进化心理学提出心理的模块性观念,它的目标是要探究全人类所共有的心理机制,或者说要寻找“人性的普遍性”即人类所有种族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特质。我们说“心理模块”是人脑中进化了的心理机制。其要义有二:一是说模块是人脑中的心理机制;二是指这种心理机制是进化的产物。如果心理中有模块的话(或者说,心理的运作是模块性的话),那么所谓“人性”就是一个有固定的结构的东西;这种固定结构是普遍的、稳定的、不变的,说到底,它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柔韧性,没有可塑性。心理模块可以使我们相信存在着“普遍性的人”(UniversalPeople)或人性普遍性(Human Universals)。模块是领域特殊性的,学习者只有在模块所限定或允许的范围内去学习它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而不是文化心理观所认为的“领域普遍的”或“普遍目的的”(general-purpose)学习机制。
概括地说,进化心理学和传统的文化心理观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和心理的关系问题上。在谁决定谁,谁是第一位的,谁是第二位的的问题他们给出的是截然相反的答案。文化心理观认为,心理是文化决定的,而进化心理学则认为,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心理决定的。
发展
说到进化心理学,有多少人了解?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在心理学界的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有点陌生。它并非是对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的颠覆,而是部分心理学家试图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人类现在的心理要求和生理需要,是进化论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体。进化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的,而最早形成的一些在现在发挥着影响心理行为还会。
进化心理学是在广义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5年威尔逊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出版,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热烈支持和社会广大群体的广泛批评。反对意见最大的来自该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试图说明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一样,遵从同样的生物法则。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水平,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类心灵(人文学者和广大人民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与进化论的关系,导致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一些科学家研究用进化论来揭示人类心灵的起源,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这门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成熟,被称为进化心理学。
学派发展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发表巨著《物种起源》,宣告了进化论学说的确立。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内核”,其基本思想是:能更好适应环境的有机体,倾向于比那些适应性较差的有机体更能成功地产生后代。换句话说,自然选择过程的作用像一张滤网一样,在物种的每一代,妨碍成功解决适应问题的那些变异被筛选掉,而对成功解决适应问题有益的那些变异则会通过这张网。这样,经过很多代后,物种会朝着具有更好适应性的方向改变。
达尔文进化论获得广泛认可之后,人类生理属性是进化结果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一个进一步的问题是:人类自身的心理属性是否也可以由进化论加以解释呢?心理能力是否与身体能力一样,是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而达成的适应性?
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版中曾写道:“在遥远的将来,我看到了非常重要的研究的开阔领域。心理学将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这是每一种心理的动力和能力经过渐变之后必然获得的。人类的起源及其历史将会得到阐明。”
这颇有预见性的断言提出一个多世纪后,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尝试把心理学与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联系起来,由此诞生了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其观点是,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的。
进化心理学家首先把人类进化适应的环境背景确定为更新世时期(约从距今160万年到1万年以前)。在这一时期,人类祖先被认为是原始的狩猎—采集者,而且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非洲稀疏草原上。从这一进化背景出发,进化心理学家确定了早期人类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如躲避食肉动物和寄生昆虫、收集和交换食物、寻找并维持配偶、以及抚育健康的子女等等。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关于现代人心理特征的一系列解释,例如:我们喜欢有树的风景,是因为,在非洲植被稀疏的草原上,树能提供树阴,并有助于逃脱危险的食肉动物;我们对花的喜欢源自于它们能够成为草原上可食用水果、坚果或根状茎的标记等等。
进化心理学研究的一方沃土是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心理学家巴斯和他的同事选择30个国家的征婚广告进行分析,发现在描述自己和想要找什么样的配偶方面男女有很大差别:女性喜欢把自己描述成相貌姣好的,希望寻找年龄比自己大并且能提供经济保证的男性。而男性比女性更喜欢说自己能提供经济保证,希望寻求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进化心理学家认为男女之间的这一差别可以容易地用进化论的观点来加以解释。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一个种族成员总是会选择能成功地繁衍后代并有效地抚育孩子的配偶。这就决定了:女性喜欢那些能够更好地供养自己和孩子的男性,男性则寻找能够为自己生养孩子的女性,而那些拥有明显第二性征——比如胸部发达、曲线优美——的女性被认为是生殖能力有保证的。
巴斯等进化心理学家还对男女不同的性策略做出解释。男女生物学方面的一个基本差别是:女性要承担着生育的任务,生出一个孩子至少要怀孕九个月。在此期间及孩子出生后,女性都要为孩子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之相反,为了得到一个孩子,男人只需要通过性交付出很少的代价就可以了。于是,一方面女性一方在挑选配偶时会再三考察和选择,而男性一方要为获得配偶而进行更为努力的竞争。另一方面,为确保自己的基因永存下去,男女双方采用了不同的性策略。于男性而言,找到更多的配偶,尽可能地与更多女性交配可以使其生育的后代数量达到最大。而女性的问题不仅仅是配偶应该聪明、地位高,还要忠实、有责任心来帮助她抚养孩子。于是,基本的生物学差异导致了在性策略上男性使用勾引然后遗弃的短期策略。而女性则更多地使用一种长期策略:吸引一个帮助她抚养孩子的忠诚男人。
进化心理学的触角伸展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机制。进化心理学家们相信特定的情感如嫉妒、恐惧、愤怒、悲伤、移情等是普遍的,它们在种系发生史上是适应的,可以用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史蒂芬·平克1997年出版的通俗著作《心理是怎样运作的》得到广泛传播。但这一理论既赢得叫好声,也受到各方的批评。进化心理学家在推断时一般强调人类在更新世的进化而相信文化的差别发生得过晚,对我们没有重要的影响。批评者认为,强调人类生活被我们的进化历史所支配的观点,可能大大低估了文化的作用。此外,批评者对进化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也提出置疑。进化心理学家基本上运用“倒转运作”的方法——对现在人类的心理偏好或特点做出观察,然后与更新世的进化背景联系起来,分析这些心理特征在当时可能具有的适应性优势,最终用自然选择进化论的观点构筑起对人类心理的解释。批评者指出,由此得到的结论很可能会落入推测的陷阱中。另有批评者认为进化心理学的观念只是一些老生常谈,只是以“科学”的名义强化了我们自己受社会文化反复灌输而养成的偏见而已。
观点研究
a. 进化心理学的最高层理论是广义进化论,该理论是基因科学出现以后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从哈密顿、威廉斯等人明确提出以基因作为进化选择的基本单位开始,从基因生存扩散的角度看待进化成为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b.人的心灵是进化适应的产物。进化心理机制被描述为一个根据面临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输入-输出反应机制。在人类大脑结构搞清楚以前,进化心理学把大脑看作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的黑箱。
c. 进化心理学提出: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应该而且可以统一在进化论下,这样心理学和生物学就有了统一的元理论——进化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的心灵问题,最终要解决的是用进化论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或者说用自然科学来解释社会和人文学说。进化心理学应该是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d. 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自顶向下——从进化选择的原则,提出理论假设,根据假设进行预测,把预测结果和事实比较,证实或证伪。自底向上——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从进化角度提出理论假设,判断这些假设之间以及假设和其他科学事实之间的兼容性。
e、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主要数据来源包括:来自人类学、生物学、人类行为学的一些有关科学事实,也采用一些传统的心理实验设计手段,此外,人工智能、脑神经学、认知科学也是进化心理学常用的参考系。
把这些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国内科学派美学研究者的理论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派美学和进化心理学具有相同的元理论(进化论)和类似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某些把审美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美学理论,可以归类为进化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进化心理学很重视区别人类心灵中的本性:哪些是统一的本性(普遍存在的),哪些是特定族群的本性;哪些是固定的,即先天性的一定会对某些输入产生固定的反应过程的本能,哪些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受文化影响的机制;还有某些反应机制是用于解决一些无法预测的“域广问题”的。在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是瓶颈问题,而国内美学研究在这方面进展缓慢。
以下为进化心理学派一些引起广泛反响或社会争论的假设或结论:
1、现代人的行为举止都和基因有关,相当于事先在人类大脑中安装了“模块”,代代相传。
2、人和一切动物一样都只面临着两种问题,生存与繁殖。而心理机制也和人类其它所有生理机制一样,是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作用相当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软件,并也是进化产生的。但是由于进化过程是很缓慢的,所以现代的人类是拥有石器时代的大脑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而这三点几乎就可以解释人所有的行为。
3、一个例子:新墨西哥大学生物学家兰迪·桑希尔在《强奸博物学:性侵犯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指出,强奸者实施性侵犯其实是对自身基因的“顺应”。书中写道,在1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生存、繁衍是一个族群的头等大事。拥有强奸基因的男性可以与自愿和他做爱的女子在一起,也可以强迫其他女子与他发生关系,为的是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从而使自己的族群更壮大。如今,缺少强奸基因的族群已经消失。根据这一逻辑,进化心理学派还指出,在选择伴侣上,男性更倾向年轻、身材好的女性,因为她们拥有较强的生育能力。而女性更青睐地位高、富有的男性,因为这样的男性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避免挨饿,从而使后代基因更加优良。进化心理学派认为,男性忽视甚至谋杀继子女也是“合理现象”,因为从本性而言,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资源花费在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此外,这一学派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嫉妒心理也有所差异,男性无法接受妻子“肉体出轨”,而女性不能接受男性“精神出轨”。
局限性
研究方法缺陷
我们先来看看进化心理学的方法论。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要发现我们心理能力的心理功能,其最好方式是首先发现这些能力的“适应功能”。探讨我们的“选择”(或选择压力)和“进化史”,是我们发现我们的认知系统怎么样被建立起来的最好策略。因此,进化心理学独有的方法,就是要提供关于我们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史的证据。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进化心理学所谓的独特的方法,实际上只不过是进化史的研究。具体地说,进化心理学家的这种研究可以通过如下“宽步骤(stepwise)策略”得以实现:
关于我们祖先所面临的“适应问题”的推测;2.根据这一推测,把适应功能归属于我们的“心理能力”;3.根据这种归属,形成关于支撑我们心理能力的“信息处理机制”的假设。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对进化史的探讨这一途径能否达到研究的目的———找到我们心理的信息处理机制呢?虽然我们并不否认,探讨我们的历史有可能产生关于迄今为止未知的心理机制的线索,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代心理学对心理机制的更多发现,恰恰是非历史地得到的———包括那些忽视“进化史”的考虑的探讨。比如那些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有可能得到关于包含我们的认知能力的某些线索。相反地,到目前为止,不仅某些进化史的探讨并未显示出活力,而且即使由这样的历史探讨赋予了一点活力的那些探讨,也往往被忽视。一句话,对我们心理机制的非进化的探讨,也可以产生进化的探讨所不能产生的结果。
另外,进化心理学家为心理机制(如查尔斯·达尔文模块)所提供的“证据”是贫乏薄弱的,是推测性的,很难进行重复实验。相反,非历史的探讨如关于脑损伤病人语言的研究,却允许我们操纵和重复各种实验。因而非历史的探讨更能提供实质性的实验可重复性。与此对比,关于心理机制的进化式推测却是贫乏的。甚至最迫切的进化论解释,也涉及到对于心理机制的“重构”来说其证据是薄弱的和困难的问题。例如,进化心理学家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时间倒流,从而去直接检验我们祖先心理机制形成时所面临的选择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非历史的探讨能产生历史的探讨所不能产生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把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机制发挥到了极限,然而,许多非进化选择的机制在进化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古尔德曾使用潘哥拉斯的隐喻来表明生物的功能机制并非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而用自然选择来解释生物的所有功能机制就是不合理的。古尔德指出,动物的许多有用的特性自身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其他某种机制进化过程的副产品,就如同威尼斯共和国的圣马可教堂穹顶上的拱肩一样。这些拱肩是在哥特式拱门之间的穹顶上形成的三角形空间,是在设计和建造这些尖端拱门的过程中所必然形成的副产品。因此,格伦·古尔德认为,我们没有理由简单地设想人的思想、语言、推理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很多重要的特质,并不是明确的原因招致的(或只是间接的),有的也只是意外的结果。例如,我们的读写能力,是当代文化的推动力。可是不能说是自然选择为了这个目的,促使人类脑容量加大。因为现代人(智人)历经千万年的进化,才有今日的大脑,千万年前,哪有文字?人类脑容量的加大另有原因。读写的能力,是在人类为了其他功能而增加智力时的偶然结果。”纵然古尔德的观点尚有待证实,但他对适应论者的潘哥拉斯式的目的论的批评,是值得令人深思的。综上所述,既然诉诸自然选择的机制并不足以解释心理机制(或查尔斯·达尔文模块)的进化起源,那么我们说进化心理学关于心理机制的进化史研究是无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忽视文化作用进化心理学对传统文化观的颠覆性变革,既是其独树一帜的革命性所在,同时也是遭到很多人诟病的局限性。进化心理学关于文化的心理基础的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由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决定,显然是值得商的。
首先,进化心理学家所宣称的自然选择机制对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进化心理学家把达尔文模块的功能限定在我们祖先在其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适应问题上,但现代文化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显然与我们祖先所面临的适应问题无关。因此,进化心理学家设想有一种在遗传上预先特化的查尔斯·达尔文模块为现代文化领域作准备,实在是有些牵强。
而更为严重的是,进化心理学家忽视了“文化”能加速进化的重大意义。换言之,他们看不到自然进化与文化变异之间的本质区别。进化心理学家所理解的“进化”,往往过于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常常造成对人类生活和历史分析的错误,即简单地把自然选择的机制推广到人类的社会发展史的各个领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进化心理学家们忽视了自然进化与文化变异之间的区别:文化变异的速度大大超越查尔斯·达尔文自然进化的最高速度。实际上,文化蕴含巨大的潜力,速度极快,而且可以累积“方向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只用了一万年(这在进化史上只是一个瞬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最原始的农业向现代信息社会的转变。可见,文化变异的速度大大超越了达尔文自然进化的最高速度。例如,聪明的旅行者看到异乡的轮子,就可能把这个新发明引进到自己的家乡,从而根本而且永久地改变了家乡的文化。不同传统的文化交流造成丰硕(或毁灭性)的影响,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变异,这是查尔斯·达尔文式的缓慢进化无法想象的。达尔文式的进化,靠的是自然选择过程中间接而效率不高的机制。)而文化变异则是直接并且是高效率的机制。这是因为,某一时代获得的文化知识,可以直接以“教育”的方式传给下一代。这种独一无二的人类文化传承模式,使我们的科学技术史有了方向性与累积性的特质。总之,文化在进化中的巨大的能动性作用被进化心理学家忽视了,这必然会导致进化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受到严重质疑。它被称为“不成熟的科学”、“貌似科学的研究取向”也就不奇怪了。
对爱情的解释
进化心理学解释的爱情解释:我们首先要强调,“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新名词,它在原始部落中早已存在。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承诺和责任都被认为是爱情最核心的成分。没有对爱的对象的承诺,也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的爱是不存在的。这种承诺与责任对于女性尤为重要。因为女性在生殖中,在怀孕、分娩和哺育孩子方面的投入更多,因此她们更需要男性对生殖投入的承诺并对其负起责任。爱,意味着对另一方性的忠诚、物资的投入以及情感的关怀。这都服务于确保繁殖的成功。性的忠诚确保了对子女投入的专一性,物资的投入确保了子女有充足的资源来作为成长的物质供给,情感的关怀则是一种心理情感的投入以及甘于投入的情感表现。因此,爱是进化的产物或者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相爱的父母的子女成活并继续繁殖的可能性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