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是2007年3月22日首播的中国历史传记电视剧,由龚若飞嘉娜·沙哈提导演,谷智鑫钱枫、徐亮、练练(原名:练束梅)等人主演。

这部“红色青春偶像剧”展现了20世纪初,年少时期的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和陶斯咏等一批优秀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该剧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仅开播三天,北京地区收视率涨到近6个点。第二周,收视率夺全国上星台之冠,第三周的大结局之夜,《恰同学少年》更是创下了中国中央电视台2007年度电视剧的单日收视纪录。

剧情梗概

1913年,湖南长沙。时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孔昭绥(郭东文饰),带领着第一师范大力开展新式教育改革,并且聘请了一批优秀中外教师。因此,一师吸引了众多年轻学子如毛泽东(谷智鑫饰)、蔡和森(徐亮饰)、萧子升钱枫饰)等人前来报考。报考放榜之日,众位教师正在为头三名名字定夺争论。最终,毛泽东胜过蔡和森、萧子升,独占头。尽管毛泽东的文科成绩出类拔萃,但他的数理化成绩却一连挂了两门。爱惜人才的孔校长为了毛泽东破例选择尊重,放手让他发展。

毛泽东的优秀,吸引了一众有才华的学子们,如蔡和森、萧子升等人,他们还和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练练、原名:练束梅饰)、向警予(赵冉饰)、杨开慧(钱芳饰)等女学生组成读书会,共同学习、进步。与此同时,动荡不安的时局也影响着以毛泽东为首的学子们。湖南军阀汤芗铭(王劲松饰)威逼孔校长张贴征文通知,当大家得知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后,孔校长带头发起抗议活动,却被毛泽东的同学刘俊卿(高梓淇饰)私下告密,汤芗铭下令逮捕孔校长,在刘俊卿父亲的掩护下,孔校长顺利避开追捕,逃往日本留学。在为掩护孔校长而牺牲的刘俊卿父亲的墓前,毛泽东第一次对自己接受的教育救国与改良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后来在萧子升和蔡和森的开导下,毛泽东恢复了信心。

孔校长走后,张干(王宇饰)接管学校各项事务。刚一上任,张干就把孔校长的教学理念全部推翻。要求学生做好功课不闻窗外事,还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这让众多学生产生不满,也更加激发了毛泽东等人与张干之间的矛盾。借着易永畦(陈紫鹏饰)咳血不治身亡的事,学生们迁怒张干,罢学参与驱张运动。张干一气之下,宣布开除毛泽东为首的17个学生。毛泽东看到通报名单后,直接带着退学申请去找张干,准备自己退学。迫于学校老师们施加的压力,张干只能收回开除令。

袁世凯倒台后,一师的老校长、原湖南省督军谭延闿重新担任了湖南省督,而孔昭绥校长也得以重新回归一师校园,带领同学们奔向朝气蓬勃的时代。在孔校长的号召下,毛泽东等人开始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从和萧子升徒步游湖南开始,到组建学生军、为工人开办夜校,毛泽东一步步地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还对改造中国之未来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想法。

1917年11月,一场灾祸正在悄悄降临。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逃往长沙市,准备洗劫全城,可当时城中却无兵力防守。孔校长集合全校准备转移师生躲避灾祸。但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和孔校长商量主动出击,利用计谋击退这三千的溃败兵力。听完毛泽东的计划,孔校长决定冒险尝试,还把指挥权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原想找警察借枪,但警长却不敢冒险,他不仅把手下的枪锁起来,还命令警察们不得擅自行动,青年警察郭亮对警长的胆小怕事十分不满,但却爱莫能助。借不到真枪,毛泽东只能带领两百多个学生军,分批买来大量的鞭炮,兵分几路行动包围三千溃兵。两百多个学生军通过放鞭炮、喊“缴枪投降”等口号,让原本就人心惶惶的溃兵们乱作一团。最终溃兵团长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三人约定谈判。一番谈判过后,溃兵团长原本打算投降,不料从对面逃回来的马疤子,告诉溃兵团长,说对面都是学生军,没有真枪。

就在团长要反悔,把枪对准毛泽东时,马疤子被及时赶来的郭亮打死了,毛泽东等人的“空城计”得以顺利进行,自此一场兵祸就此平息。五年校园时光匆匆流逝,曾经年少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都蜕变成雄心壮志的有志青年,从此共同携手,带领着中国老百姓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角色介绍

前期策划剧本

《恰同学少年》的总策划是郑佳明和刘文武,制片人则是全国十佳制片人罗浩,这三人都共同合作过《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而《恰同学少年》的编剧指导和剧本统筹,同样是写过《走向共和》的盛和煜。盛和煜曾因写过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上的慈禧、李鸿章、袁世凯遭到一些非议,因此在《恰同学少年》里,他没有继续沿用《走向共和》里独有悲壮历史感的写法,而是改变写作方式,把侧重点放在描写年轻人之间的红色青春,正因如此《恰同学少年》才成为200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的收视率冠军。

《恰同学少年》编剧黄晖表示,这部剧不单是表现毛泽东这一批伟人们年轻时的学习生活,还初次描写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但这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红色”偶像剧,在编剧黄晖看来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题材,是对现在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一开始,黄晖定位的是杨昌济和蔡和森这对师生,但后来经过众人对比考量后,还是觉得毛泽东的形象更深入人心。黄晖坦言,《恰同学少年》这部剧非常耗时,是团队耗费2年时间才完成的作品。最困难的时候,黄晖16天也写不出一个字。剧里虽然没有缠绵的爱情,但毛泽东和众多优秀青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制作与拍摄

取景

《恰同学少年》这部剧主要在湖南省洪江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取景。为了还原当年场景,湖南第一师范不但对教室、礼堂等多处场景进行了复旧,还在第一师范校外的书院路临时搭建了一条约100多米长的旧街。

除此之外,该剧还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取景。

选角

《恰同学少年》的几位演员,如谷智鑫钱芳徐亮练练(原名:练束梅)等都是新人,在演戏方面都没有经验,但他们的纯真、没有世俗却深得导演的心。

关于《恰同学少年》全部启用新人的问题,导演表示在这个年龄段里要想找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很难找到年龄19-20岁的演员。导演认为剧里的扮演者就应该找和人物们年龄相仿的演员。要发自内心的表演,眼睛也要清澈见底,没有世俗和不干净的东西,最好不要有表演痕迹。谷智鑫身上的淳朴、憨厚和倔犟和年轻时的毛泽东相似,而饰演杨开慧的钱芳则是“众里寻它千百度”挑出来的,她的气质和眼神能很好把握住12-17岁的少女纯真。

角色塑造

导演嘉娜·沙哈提坦言,决定采用新人后,才发现新人们对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都缺乏了解,当时还特地把演员们集中进行培训,由编剧黄晖和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给他们上课,与此同时还要教他们背古诗词,练大字。。

在编剧黄晖看来,尽管这些新人们的平均年龄都在22岁,刚毕业没有经验压力很大,但他们都很努力认真,表演里没有参杂太多世俗的东西,从现场拍摄来看都是发自内心的表演。尤其是谷智鑫,只要有空,他就会一个人回宿舍看相关书籍来专研。

谷智鑫扮演的青年毛泽东,用《恰同学少年》里的话就是:“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

钱枫在剧中扮演萧子升,第一次演戏的钱枫坦言,事业刚开始就能出演这样的角色,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他会把扮演萧子升当成一个使命来完成。

剧里饰演陶斯咏练练,因为自己的纯真风格被导演相中,当她回忆起自己扮演的角色,她认为真实的陶斯咏泼辣干练,有点像剧中向警予的性格,但编剧做了艺术加工后,才成了剧中大家闺秀的形象。练束梅本人也被剧里表达的精神感动,拍完《恰同学少年》后,她把陶斯咏当成自己的偶像,每每遇到挫折都会想起陶斯咏,咬咬牙就坚持下来。

后期角色处理

《恰同学少年》在2004年12月26日开机拍摄完毕后,直到2007年3月22日才正式播出,原因在于它有很多的创新和突破,该剧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下面几点:首先是毛泽东“重文轻理”,这个到底算毛泽东的缺点还是优点?最后专家决定,剧中不能回避“重文轻理”这一特点,但要换一个说法为“擅长文史,拙于理科”,最终剧情体现在毛泽东并不轻视理科,也努力和同学一起下了功夫认真学习。其次是毛泽东驱逐张干校长的事,因为张干在历史上并不是完全的反面人物,解放后毛泽东还把张干请到中南海,因此为了和后面历史发展一样,这一部分剧情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最后,关于毛泽东的爱情故事,陶斯咏在剧中对毛泽东有着爱慕之情,但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如果完全删除又不真实,最后留下陶斯咏,但只在适当的地方表现。

音乐

收视情况

《恰同学少年》2007年3月22日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根据央视索福瑞机构提供的全国收视率调查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为5.26%,最高达到8.92%,2个数据表明了该剧成为2007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的收视率冠军。许多观众,纷纷致电、写信、上网呼吁要求中央电视台重播该剧,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连续在两期节目中,报道了该剧的社会影响及重大意义。

大众评分

获得奖项

剧集评价

正面评价

《恰同学少年》自播出以来,反响热烈。《人民日报》评价该剧是“艺术创新与革命传统题材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青年报》也对《恰同学少年》作出评价:“唱响了大时代背景下的青春之歌”。而《光明日报》认为该剧“塑造了最‘酷’的青春偶像”。

长沙文联主席何立伟认为,《恰同学少年》拍的真实,能够还原历史,还原细节,还原人物。年轻时期的毛泽东也有着倔强、莽撞等缺点,但也有远大的抱负,独到的眼光等优良品德。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读的同学们也对《恰同学少年》作出评价,大家认为青年毛泽东青春激荡的形象让青年观众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陌生,但是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亲切。

2007年《恰同学少年》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参与的评委指出,《恰同学少年》是近年涌现的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电视剧的代表。该剧的创作紧扣了时代主题,讴歌了时代精神。

《解放日报》对该剧作出如下评价:通过平民视角来还原伟人,刻画出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青年毛泽东形象,是这部戏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真实的剧情,容易让人联想起“恰同学少年”的人生经历,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催人奋进,也对当今社会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爱国爱民思想的树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负面评价

《恰同学少年》自播出后,除了正面评价外,也出现不少有争议的想法。

南方日报》的读者提到《恰同学少年》存在戏说丑化伟人形象。比如毛泽东买书发现钱不够,气冲冲地走了,毛泽东要考北京大学找他父亲要钱却被打等剧情,存在丑化毛泽东的形象。

环球在线的观众对《恰同学少年》作出评价,有观众认为:“明明是腥风血雨、落后破败的旧中国,但漂亮的教室,新潮的装扮,剧中人哪像穷苦的孩子,感觉很假不真实。”还有人质疑扮演毛泽东的谷智鑫,除了外表不像,就连口音也是标准的普通话,和历史上的毛泽东不一样。

分集剧情

第1集

1913年,湖南长沙。时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的孔昭绶前去拜访他的留日同学“板仓先生”杨昌济。想请他到一师任教,不料却遇上湖南省都督谭延闿也来礼聘杨昌济出任省教育司长。面对厚禄高官,杨昌济谢绝了督军府的聘请,却同意考虑前往一师执教。长沙商会陶会长的女儿陶毅在书店看中一本《达化斋读书录》,不料此书却同时也被一高个青年看中,青年因无钱买书悻悻离开,陶斯咏追上将书送给青年,青年追问斯咏的姓名地址,斯咏却不肯告诉他,青年只能追在后头喊:“那你来找我吧,我就住前面湘乡会馆,我叫毛泽东。”

第2集

由于父亲突然生病,恪守孝道的萧家兄弟被迫放弃远赴北京,彷徨中,子升却看到了刊有一师招生广告的报纸。得知萧家兄弟准备报考不要学费还提供食宿的一师,同样没凑够考北京大学学费的毛泽东考虑再三,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决定与他们一同报考。与此同时,因无力承担铁路学堂学费在码头擦鞋打工的蔡和森偶遇来长沙市报考一师的向警予,得知一师招生的消息,他向母亲表示了退学考一师的想法。而向警予由于不知道一师不招女生碰了钉子,不服气的她和陶毅一起决定以“向胜男”的名字报考,让那些看不起女生的人看看女人的本事。刘俊卿萧三手中偷走了萧家兄弟的应考文章,因赶着坐船回家,萧三急得手足无措,讲义气的毛泽东让他只管先去赶船,两兄弟的文章都由他来代写。在船上,知道了毛泽东答应代考的事,子升气坏了,他想下船去阻止毛代考,但船已开出。

第3集

萧氏兄弟急急赶回长沙市,正好前十至四名的名单被公布出来,刘俊卿等名列前茅,萧三考了第五,“向胜男”第四。只剩了一二三名还空着,却始终没有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的名字。原来众教师正在为前三名的定夺在争论,负责评卷的袁吉六看不上毛豪放的文风,认为蔡和森的文章应列第一,而黎锦熙等人均以毛为第一,双方僵执不下。此时,杨昌济来到一师准备谢绝孔校长的聘请,孔校长请杨评判,杨看过蔡和森的文章,已惊叹其水平之高,待看过毛泽东的文章,不禁发出了“此等文章,来日必成大器”的感叹!一向固执的袁吉六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圈定第一名为毛泽东,而杨昌济也因此决定留在一师任教。第一二三名的名字公布了,正是毛蔡萧三人,子升却并不感谢毛泽东,自诩为君子的他对代考舞弊的事无法释怀。

第4集

萧子升对代考的事耿耿于怀,最后决定以退学为代价挽回错误,他找毛泽东商量,毛泽东也决心向学校坦白真相,承担责任。几个朋友之间的一番话刚好被被孔昭绶方维夏听见,本来因为刘俊卿的告密已经决定开除毛、萧的孔校长此刻改变了想法,因为不管学生们进校前犯过什么错误,学校的任务正是要教其以后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而不是拒之门外,这才是教育的作用所在。最后孔校长原谅了毛泽东,萧氏兄弟也以优秀的作文通过了补考。新的学习开始了。第一堂修身课上,杨昌济开宗明义,将立志列为修身之首。他让全班学生逐一谈出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同学们各言其志。毛却不知如何回答,他反问起先生的志向,杨在黑板上写下“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表示愿以培育天下英才为志。最后,他与毛泽东约定,等毛毕业时,再回答自己今天提出的问题。周南女中的国文课上,斯咏和向警予读到了毛蔡的作文,两个人对毛蔡的文章各有欣赏,向警予还把蔡和森的那篇文章贴在自己的床头,发誓要赶上这个人。

第5集

杨昌济见毛泽东穿的鞋磨穿了底,早已不成样子。于是给了毛一块钱,要他赶紧先买双新鞋,可毛泽东经过书店,把刚拿到的一块钱又买了一本西方伦理学。在书店里,他却又一次巧遇了斯咏。正好天降大雨,两个人被雨所困,相处中,毛泽东开朗豁达的性格、广博机敏的学识给斯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省议会副议长、长沙市师范校长徐特立,他以教育救国为基础理论,反复强调“日行一是”的修身宗旨,令毛泽东十分佩服。

第6集

周末,毛泽东第一次来到 “板仓杨寓”,成了杨昌济的入室弟子。杨昌济首先向他指明了“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求学之路,告诫他要以“坚忍”二字为读书与为人之精神,终生为之不懈。师徒相授,直至深夜。第二天清晨,留宿在客房的毛泽东被杨昌济朗朗的晨诵声惊醒,才发现老师早已起床,以冷水浴其身体,以先哲文章浴其精神,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薄曦之中,望着老师的身影,毛泽东顿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忍不懈,求学精神。参照老师的教导,毛泽东为自己订立了周密而严格的学习与锻炼日程表,将自己的每一分钟都严格利用起来,刻苦地学习与锻炼。向警予在码头又遇蔡和森,他面对贫困的自强与泰然豁达令向警予肃然起敬,她干脆帮蔡和森擦起皮鞋来,却始终不知道眼前这个青年就是她发誓要超越的蔡和森。蔡和森一家靠蔡和森省下学校发给的微薄津贴度日,这天,蔡畅到学校看望哥哥,却看到蔡和森吃刘俊卿的剩饭被刘羞辱,就在这时,徐特立挤进人群,旁若无人地继续吃起桌上的剩饭来。

第7集

针对吃剩饭这件事,孔校长专门召集了全校师生大会,向大家重申俭朴为修身之本的道理。易昌陶萧子升、毛泽东等在同学中发起募捐,为蔡和森凑了些钱,蔡和森却不肯接受,宁愿靠自己解决家庭的生活问题。虽然身处贫困,蔡和森却十分乐观,他提议成立一个哲学读书会,定期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方法,比赛学习进度。毛泽东又加上了一条共同锻炼身体,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通过。国文课上,国文教员袁吉六把毛的作文批驳为梁启超式的新闻体,毛泽东有生以来头一次在作文上得了低分数,很不服气,与袁争辩起来,两个犟脾气互不相让,袁把毛泽东赶出了课堂。方维夏黎锦熙为此事严厉地批评了毛泽东,毛一时还转不过弯来,还是杨昌济的一番话彻底让他认识了自己的冲动和错误。毛连夜登门向袁老师道歉,袁吉六却闭门不纳。雨夜,毛泽东在袁家门外站了整整一夜,直至清晨――老师的门终于为他打开了,其实袁吉六内心很喜欢这个有天分的学生。看到他真心求教,袁翻箱倒柜,把自己珍藏的国学古籍统统搬了出来,给毛泽东开起了小灶。在他的教诲下,毛开始认真研读韩愈文言文大家的文章。

第8集

毛泽东的作文终于得到了袁吉六的肯定,袁给了他满分,还加上长长的评语,对文章大加赞赏,张贴在学校公示栏上,引来了众多同学的围观。何叔衡也被毛泽东的范文所吸引感到毛泽东的不同凡响,他找到毛泽东,主动表示想与之交朋友,向他学习读书的方法,两个人约定定期交换读书笔记,结成了忘年之交。周南女中的国文课上,斯咏与警予又读到了毛蔡的范文,二人对这两名一师才子兴趣越来越浓,警予提出非要认识一下毛蔡不可,她们请刘俊卿约毛、蔡却被刘从中使坏,两人对毛蔡产生误会。随着社会学科修学的不断进展,毛泽东的自然学科却开始出现问题――对数理化等功课天生的缺乏兴趣使他在这些功课上越来越吃力。期末竟然有两科不及格。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问题上,老师们形成了不同意见,以杨昌济为代表的部分教师认为对毛泽东这样的学生,不必扼杀其个性让他成为全材,一部分教师却不赞同,早已对毛泽东有成见的督学纪墨鸿更坚决要求狠杀这股不守规矩的邪气。讨论一时陷入了僵局。两派教师的观点争执不下,孔校长决定,还是去找毛泽东当面谈谈。老师们来到自习教室,看到的却是毛泽东正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拼命地恶补数学等课程。

第9集

孔昭绶与毛泽东一番深谈,告诉他自己也不赞成为考试成绩而学习的观点,但学生努力学好课业是本份,他可以不要求毛泽东门门全优,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学校的规定,为了父母的期望,他要求毛泽东尽量弥补偏科的毛病,毛泽东答应了他。送走毛泽东,孔校长召集起几位非社会科学类的任课老师,宣布了自己因材施教的观点,决定以后对毛泽东学校只算他的平均分,不苛求其每科成绩。期末成绩统计出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毛泽东的偏科有了明显好转,以平均分排在中等水平。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起草了一篇充满激情的征友启事,寄到长沙市各个学校,请学校代为张贴。这种破天荒的征友启事引来了许多人的兴趣和猜疑。张贴在周南女中的启事同样吸引了众多女生的围观,却无人敢真的一试,陶毅却被启事上的一句“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打动了,她与向警予商量想去应征,向警予却断定是个骗局,但实在劝不住陶,为防意外,她答应陪陶一起去赴约。  湘江边,陶、向与毛、蔡见面了,意外的重逢令大家都喜出望外。漫步江边,毛、蔡谈的全是读书、学习,提出的要求也是定期交换读书心得,共同研究社会等等。四个青年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

第10集

刘俊卿为了得到纪墨鸿许诺给他的职位,不惜在讲习科毕业考试中作弊,却被发现,刘三爹不顾一切地为儿子求情,孔校长实在不忍心伤老父亲的心,于是给了俊卿留校查看的处分。俊卿却并不感激孔校长,相反因为自己的事情在学校内的曝光而迁怒于校长,迁怒于学校,因此对身边的同学更加仇视。假期到了,毛泽东扛着行李去了蔡和森家借住。到了蔡家,才发现因为交不起房租,蔡家已只剩了一间蔡母和蔡畅住的破房,蔡和森搬到了爱晚亭露宿。毛泽东干脆与蔡和森一起住进了爱晚亭。两个人同样没晚饭吃的人饿着肚子,却在岳麓山上畅谈古今。得知蔡家断炊的消息,萧子升张昆弟等读书会的成员给蔡家送来了钱粮,到一师找毛泽东的陶毅也由陈章甫指引找到蔡家,与此同时,向警予也来找蔡和森,大风大雨中,蔡畅带他们上山找毛、蔡,却见毛逸兴大发,正与蔡和森狂奔长啸于雨中,说是要体会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古训。众人为其所感染,与毛一起浴于雨中。一众青年狂呼长啸,从山顶直奔到闹市,引来了无数世俗惊诧的目光,他们却全不在意。

第11集

夜,毛泽东送斯咏回家,路上却碰上了陶家寻人的众多仆役。毛泽东这才知道斯咏是省商会会长的女儿,陶会长客气地送走了毛泽东,回头开始盘问毛泽东的来历,告诫她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今后别再跟这种穷学生来往。斯咏自认为与毛泽东等人的交往光明正大,与父亲发生了争执。与此同时,蔡和森也在送向警予回校,路上两个人一番长谈,都找到知己的感觉。杨昌济得知毛泽东的情况,收留他住到板仓乡自己家里过寒假。在杨家,毛认识了14岁的开慧。毛被杨家惊人的藏书所吸引,整天整夜泡在书中,交往中,开慧对这个刻苦得惊人的大哥哥充满了敬佩,两个人朝夕相处,仿佛一对亲兄妹一般。

第12集

孔校长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思之再三,他被迫答应让纪墨鸿贴出征文通知。一纸通知顿时引来全校学生大哗。杨昌济等找到孔校长,要求他抵制征文,孔正在犹豫,毛泽东闯进校长室,送来了令人震惊的电讯--袁世凯与日本人刚刚签订了21条!大家这才明白了征文的真正用意。卖国行径令一师上下群情激愤,孔校长更为自己一时的软弱感到了奇耻大辱,他撕掉了征文通知,带头发起抗议运动,把督军府要求的中日亲善征文变为“5.7国耻征文”,全校师生连夜将文章汇集成册,印制成《明耻篇》。在第一本印出的样书上,孔校长叫毛泽东提写引言,毛泽东挥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刘俊卿向汤芗铭告密一师正在举行全校“明耻大会”,汤芗铭下令逮捕孔校长,刘三爹目睹了儿子带人来抓校长,对儿子的绝望和对孔校长深深的内疚使这个一生软弱的老人萌生出无比的刚强,他劝孔校长穿自己的衣服逃走,回头却趁人不备,自己穿上了孔校长换下来的衣服,假扮孔校长引开了搜捕的士兵,最后却惨遭杀害。

第13集

军阀的残暴激起了了全校师生无比的愤怒,面对刀枪,手无寸铁的师生却无能为力。在刘老汉的墓前,毛泽东对杨昌济主张的、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非暴力改良中国的观念产生了动摇,他同样不再完全相信徐特立的教育救国论,面对学生的疑惑,杨昌济、徐特立等先生也同样无法解答。民族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中国还有没有希望,师生们都对此充满了困惑。蔡和森极力想开导苦闷中的毛泽东,但毛泽东仍然对自己读师范,当老师,从事教育感到失去了意义,还是方维夏黎锦熙的一番话让他恢复了信心

第14集

急于扩充实力的汤芗铭到处搜刮经费,为了讨好他,纪墨鸿拟定了从本学期起,减少教育拨款,各公立学校学生一律增加十元学杂费以补不足的通告,通知发到了一师,张干跑到督军府反对这一举措,却被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他无奈地回到学校,宣布了增加学杂费的要求。不料由于未作任何解释,加上有人看到他刚去了督军府,学校里立即传出了此事系他建议,以讨好汤芗铭的传言,学生们一片大哗。学杂费尚未收齐,督军府已克减了经费,学校难以为继,食堂的伙食也紧张起来,学生们吃不饱饭,又被催着交钱,不满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张干悄悄自掏腰包,让食堂尽量维持基本的伙食,但他的个性却使他仍然不作任何解释。被打伤的易昌陶身体一直没有复原,又因家境贫寒凑不起新的学杂费,只能尽一切办法节省开支,该吃的药也不肯再买,加上学习又紧张,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竟因为咳血不治而亡,学生们迁怒于张干,全体罢课,开展了驱张运动,学生们的行动激怒了张干,他一纸通告,宣布将此次驱张中为主的毛泽东等17人开除出校。

第15集

由于众教师的反对,张干被迫收回了开除令,因为一师学潮的影响,汤芗铭将张干免职,全校学生们怀着驱张胜利的喜悦,欢庆起来。这时,方维夏杨昌济却打断了大家的庆祝,向学生讲述了张干不为大家了解的一面。学生们这才发现自己做得过分了,大家赶去找校长,却得知张校长刚刚离开了学校。1916年的中国,“推举”袁世凯当皇帝的各种筹安会活动猖獗,复辟的阴云笼罩大地。

第16集

学界酝酿的反袁潮流令汤芗铭深感不安,他以同为佛学弟子的身份前来拜访杨昌济,想通过拉拢他支持帝制来解决学界的问题,两个人从佛学经典谈到时事见解,一番学识功力与唇枪舌剑的较量,汤芗铭铩羽而归。软的不行,汤芗铭干脆命令长沙市各个学校都必须组织参加“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并在大会上散发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并下令由陶会长的印刷厂来印制“圣谕”。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圣谕,搅乱这次大会,在斯咏的帮助下,读书会的成员们悄悄把书运进了仓库,成功掉包。第二天,军警密布的大会上,散发的“洪宪皇帝圣喻”却变成了《梁》一书,对联也变成了子升写的骂袁的对联,精心策划的大会被搅成了一场闹剧,汤芗铭暴怒下令严厉追查书的来源,并以此趁机向陶会长敲竹杠,此时,刘俊卿又来密报说毛是主谋,汤于是命令军警出动,包围一师,搜查证据,在一旁的陶会长听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答应了汤的漫天要价,告辞出来赶往一师向毛泽东报信。

第17集

在众老师同学的帮助下,禁书被成功运出了学校,搜查失败使汤芗铭气极败坏,他也不再管有没有证据,下令先把毛抓起来再说--正在这时,却传来了云南省都督蔡锷起兵反袁、举国响应的的消息,汤这才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席卷全国的护国运动击碎了袁世凯的复辟梦,随着他暴毙于北京,汤芗铭在湖南的统治结束了,一师的老校长、原湖南督军谭延闿重新担任了湖南省督。孔校长回来了,并在全校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学生以国家之兴亡为己任,从现在做起,并宣布将在校内全面开展学生自治运动,变关门办学为开门办学,锻炼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实际能力,并宣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青年学生们听得激动不已,毛泽东更是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第18集

被张干废除的课间操重新受到了重视,毛泽东为此专门自创了六段操(毛发明的一种融合体操和武术于一体的健身操),在全校推广开来。杨昌济觉得很有价值,建议他总结自己对于体育锻炼的成果发表出来,毛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成了《体育之研究》长篇论文。《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开慧第一个看到了杂志,她兴冲冲地到一师给毛送来样刊,正碰上读书会的同仁们在开会讨论杨先生布置的问题。能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在当时是颇了不起的事,大家都非常兴奋,要毛庆祝一下,兴头上,毛提出明天的去集体冬泳,游到桔子洲去搞一场野餐讨论会,大家一致响应。聚会上,青年们讨论着昌济先生关于非暴力社会改良的观点,毛和萧形成了对立,毛从亲身经历的军阀的残暴,认为中国的事情靠改良未必能成功,大家对双方观点各有偏向。眼看两个人争执起来,为了打圆场,蔡和森提出了把读书会这种松散的朋友聚会改造成有一定规章的正式青年团体的建议,大家都觉得不错。毛顺口提出新的团体的“三不”原则,第三条“不谈男女之情”使斯咏的情绪一下子低了下去。

第19集

孔校长有感于在日本考察到的军国民教育,向省府提出在学校实行军事教育,组建学生军,有过当兵经验的毛在一连当了上士,负责学生军的操练。这天子升来找他,看到毛对学生军的训练兴致勃勃,子升觉得拿枪这种事实在不是知识分子干的,毛却认为当今的中国,青年就是要学会武装自己。本学期要结束了,一师推出了崭新的校内活动--人物互选,由全校学生自由投票选举在德、智、体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代表。毛泽东对自己的当选充满自信,觉得全校最优秀的学生非自己和蔡和森莫属,不料蔡和森却宣布不参加这次竞选,这令毛泽东百思不得其解,他觉得这种事应该当仁不让。投票开始了,学生们在礼堂投票的同时,办公室里,老师们也猜测着谁会得票第一,谁能在三方面同时得票,徐特立建议学一回瑜亮,各将猜测的答案写在手中,大家摊开手掌,写的居然都是毛泽东。投票结果统计出来了,果不其然,唯一在德智体三方面被选上也是得票第一的,正是毛泽东。早已宣布不参选的蔡和森却也得了一票,那是毛泽东投的,他告诉蔡和森,不管他参不参选,自己投票只认谁优秀。

第20集

毛、萧二人途经安化,巧妙地惩治了当地恶霸丁举人,事情虽然解决了,毛的心里却高兴不起来,苛捐杂税、地主恶霸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深深剌痛着他的心,他认定中国的事情要解决,首先就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子升却认为天下千百年来就如此,知识分子要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的修身。两个人谁也说不服谁,只能约定在今后的50年、100年中验证谁更正确。新学期开始了,孔校长决定开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主动请缨,他提出由学友会接办工人夜学,也算是给高年级的师范生一个教育实践的机会。毛拟定了一份完全用大白话写的绝妙招生广告,请警察所帮忙贴了出去,然而广告贴出去后,来报名的人却仍然寥寥无几,眼看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同学们都失去了信心,毛泽东也百思不得其解。

第21集

新奇的招生方式使工人夜学人员爆满,不得不提前停止招生。夜,毛走上工人夜学的讲台,他编定的课本不是老师们准备的三字经,而是从“我是一个工人”、“我为我们的中国做工”开始,工人们听得津津有味。窗外,孔校长和老师们看着这一切,大家对毛彻底服气了。一座座工厂里,过去从未接触过文化的工人们都捧起了识字课本。这天,陶会长惊讶地发现自己工厂里的工人都看起了书,一问才知道是一师的“毛先生”的功劳。斯咏来到一师找毛泽东,却得知知道毛母病重,毛泽东刚刚请假回了家。韶山冲,毛泽东作主,决定将母亲接到长沙看西医,泽民与哥哥一道,陪着文七妹来到了长沙市教会医院求医。不料在医院里,文七妹却因乡下人的身份和经济上的困窘受到歧视,为了母亲,毛泽东忍气吞声,却始终争取不到一个病床位。

第22集

大公报上刊出了十月革命的消息,毛泽东兴奋地拿着的报纸来找杨昌济。一众同学的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提着行李的斯咏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斯咏是为逃婚而离家出走的,走进杨家前,她已经买好了两张船票,企盼着能与毛泽东一道离开长沙,逃向个人自由的天地。然而,面对着正沉浸在理想之中,正为社会的改造与中国之未来而兴奋莫名的毛泽东,她却突然明白了,一切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毛泽东绝不像她一样,他从未爱上自己,更不曾将个人的爱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斯咏心碎,决定按父母之命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王子鹏,在出嫁之际,一声枪响,打破了僵局,1917年11月,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北洋军阀傅良佐部三千兵马败往长沙,长沙城内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全城局势千钧一发。一师全校集合,决定举校转移避祸,毛泽东却找到孔校长,分析形势,说主动出击则完全有可能将溃军一举而歼之,孔校长决定冒险一试,他把行动的指挥权交给毛,毛立即与同学们行动起来。

第23集

城南郊外,四下突然“枪声”大作,旌旗招展,到处是围上来的“人马”和“缴枪投降”的叫声,溃兵都以为中了埋伏,一时乱作一团。溃兵们终于答应派人去谈判,面对这个危险的任务,毛泽东和蔡和森首先站了出来,萧子升也要求替毛前去,毛却怎么也不肯,一时间,三人各不相让。三只生死相许的手紧握在了一起,三个青年一齐迎着枪口走了上去。剑拔弩张的谈判现场,正当溃兵们被毛、蔡、萧镇住,打算投降时,马疤子却逃了回来,说出了对面“大军”的真相,看到团长依然半信半疑,马疤子诅咒发誓对面都是帮学生,连一支真枪都没有,他跳出来冲着学生军的方向叫嚣着有枪不妨打死他试试,眼看真相就要暴露,团长的手枪也对准了毛泽东,形势千钧一发--关键时刻,一声枪响,马疤子被打死--原来是郭亮带着十个警察恰好赶来,于关键时刻开了枪。兵祸成功解决,1918年4月,一帮志同道合的青年聚集在蔡和森家里,酝酿已久的新民学会终于正式成立了。萧子升被选为总干事,毛与陈书农为干事,一个进步青年团体正式踏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本届学生即将毕业,杨昌济受聘去北京大学当教授,他谢绝了孔校长的挽留,告诉他自己已经在一师培养出了一生的骄傲和中国未来的希望--蔡和毛,现在该是离开的时候了。

以上内容来源于:

参考资料

《恰同学少年》介绍.豆瓣电影.2023-01-10

《恰同学少年》引发冲击波 演绎伟人的青春岁月.新浪网娱乐.2023-01-10

《恰同学少年》收视火爆 编剧盛和煜大呼意外.央视网.2023-01-10

我想把这部《恰同学少年》推荐给每个青年.澎湃新闻.2023-01-10

编剧揭《恰同学少年》台前幕后.新浪网.2023-01-10

《恰同学少年》进入毛泽东母校湖南第一师范拍摄.新浪网.2023-01-10

原来你是这样的岳麓书院!.澎湃新闻.2023-01-10

毛泽东诞辰111周年:《恰同学少年》在韶山开机(图).新浪网.2023-01-10

“红色经典”青春剧《恰同学少年》导演访谈录.央视网.2023-01-10

《恰同学少年》是这样“炼成”的(组图).搜狐网.2023-01-10

电视《恰同学少年》开播 钱枫再现伟人风采(图).搜狐网.2023-01-10

练束梅主演《恰同学少年》 掀起红色激情(图).新浪网娱乐.2023-01-10

《恰同学少年》即将开拍(图).新浪网.2023-01-10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片尾曲(图).搜狐网.2023-01-10

分享三宝的单曲《戏剧排练》.酷狗音乐.2023-01-10

分享三宝的单曲《话剧演出》.酷狗音乐.2023-01-10

《恰同学少年》开研讨会 勇夺央视收视冠军(图).新浪网娱乐.2023-01-10

《恰同学少年》:唱响大时代背景下的青春之歌.央视网.2023-01-10

《恰同学少年》评分.时光网.2023-01-10

《恰同学少年》等湖南三部大剧获奖.湖南在线.2023-01-10

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恰同学少年》获一等奖.新浪网娱乐.2023-01-10

五个一工程今晚颁奖 湖南重播《恰同学少年》.新浪网娱乐.2023-01-10

湖南卫视大片战略指引创作 “飞天奖”三重惊喜.新浪网娱乐.2023-01-10

《恰同学少年》塑造最“酷”的青春偶像.新浪网.2023-01-10

《恰同学少年》热播.新浪网.2023-01-10

《恰同学少年》争议中热播.新浪网.2023-01-10

《恰同学少年》惹出三大争议.中国日报网.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