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科学家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创造力强、有战略眼光、能引领学科持续发展、贡献卓越、为社会公认的杰出科学家,是科技领军人才中的“领军人才”。
“战略科学家”中的“战略”一词最早用于军事。后来,“战略”一词被用于政治、经济和科技,由此产生了“战略科学家”。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重要命题,明确要求“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战略科学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钱学森、李四光、黄大年、袁隆平、孙家栋、刘永坦等。
战略科学家一方面可以为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战略咨询,从而提升国家战略决策力、战略执行力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夯实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学家群体更好领悟国家战略意志、执行国家战略行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从而提高国家战略执行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影响力。
名称由来
“战略”一词最早用于军事,是指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后来,“战略”一词被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和科技,由此产生了“战略科学家”。
发展历史
2014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如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世界级科技大师、风险投资企业家等”。
2020年6月,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有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
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重要命题,明确要求“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概念解释
概念
战略科学家,一般是指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科技创新力强、有战略眼光,能引领学科持续发展,以科技创新成就为人类文明或社会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并为社会公认的杰出科学家。
内涵
战略科学家的根本内涵是指: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
界定
战略科学家的界定需要明确四点:一是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交叉科学家,不应局限于理工科的科学家。二是应该强调战略问题,将战略眼光、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统筹全局等笼统的说法具体落实到战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三是强调战略科学家具有理论思维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四是提出与解决战略问题,首要依靠的是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并非组织管理能力,因为解决战略问题的四要素是:设计解决问题的总体方案、提炼并解决核心问题、分解问题为若干子问题、整合子问题解答以完成战略问题求解,核心问题的破解,主要由战略科学家亲自完成。显然完成这四部分工作主要依靠的是研究能力和创造力,而非组织管理能力。拥有卓越创造力(Big-C),是战略科学家的核心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无关。术业有专攻,战略科学家的能力不仅来自个人的研修与积累,还来自学术共同体、研究主题共同体集体智慧的加持。在愿景驱动下、网络协同平台支持下的自组织科研,组织管理并非主要工作。
特征
战略科学家普遍拥有五方面特质。第一,对某个或多个科技领域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其成就为社会所公认,能引领与指导相应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有战略眼光,统观全局,善于把握人类社会或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规律,洞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善于推动科技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有着科技领导才能。第三,具有跨越多学科的知识素养,创造力强。第四,善于培育、激励、造就大批科技人才,领导科技研究团队或组织持续创新,形成科技持续竞争优势。第五,有执着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培养方式
与国外科研力量多集中在企业有所不同,中国具备高科学素养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仍然大量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有待完善。在这一客观前提下,培养战略科学家的“种子”可以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型科技创新人才,“沃土”则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议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要求下,综合考虑战略型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科技企业等多方需求,以“创新+创业”“科技+资本”“战略+科学”的新范式,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探索一条战略科学家培养新路径。
第一,健全“创新+创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允许具备高科学素养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以两种不同角色同时在高校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实践,以战略型人才为纽带,实现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要真正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用前瞻性技术开辟应用需求,进而发挥需求对市场的引领作用、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科技重大变革。换言之,有效协调需求、市场、研发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实现颠覆性科技成果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真正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这既符合国家对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供给端”的定位,又有利于突破横亘在实验室和市场之间的阻碍,驱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技术“脱虚向实”,向企业主体自发转移,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鼓励“科技+资本”的科技企业跨越发展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对于培养孵化战略型科学家的科技创新企业而言,借力资本作为有效的外部“杠杆”,能够在撬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企业战略科技研发实力。2019年以来,国家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实行创业板改革、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在实现企业跨越发展、激发科技创新精神、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显示出诸多优势。以“科技+资本”的方式,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培养战略科学家扎实的科研作风和战略性、前瞻性眼光,帮助战略科学家从企业视角提炼根本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建立独创性研究体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创造未来科技发展新趋势。
第三,探索“战略+科学”的战略科学家培养新路径。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仅依靠“钱学森路径”培养战略科学家,短期之内难以改变中国科技人才质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应该遴选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鼓励他们不断向企业会聚,在企业跨界融合创新研发平台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磨炼大兵团作战的组织领导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在企业设立战略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构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正向激励机制,满足顶尖战略科技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预期。用事业激励人才,用人才成就事业,确保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下的战略科学家培养机制切实有效。
价值意义
战略科学家是引领一国技术进步方向和前瞻布局、带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少数”。战略科学家一方面可以为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战略咨询,从而提升国家战略决策力、战略执行力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夯实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学家群体更好领悟国家战略意志、执行国家战略行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从而提高国家战略执行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影响力。
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联播+|中国那些战略科学家们有多“牛”?.百家号.2024-05-30
言治有理|何谓战略科学家.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0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下).中工网.2024-05-30
建设人才强国呼唤战略科学家.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2024-05-30
我们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 |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0
为何要培育“战略科学家”?.百家号.2024-05-30
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使用与梯队成长.百家号.2024-05-30
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光明网.2024-05-30
知识窗丨战略科学家为何如此重要.百家号.2024-05-30
如何培养战略科学家.光明网.2024-05-30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什么才是战略科学家?.人民网.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