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性恋是指一个人对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产生爱慕之情,这些爱慕对象被称为“纸片人”。
纸性恋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跨媒介叙事的串联,其”群体在不断寻找突破二次元空间的方法,将自己纳入“纸片化”的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捕捉身体缺位下游离的情感,完成自身与虚拟恋人的跨媒介相遇和跨空间相聚。其恋爱方式包括同人志、语音约会。纸性恋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包括现实空间的结构性压力、过度肯定的世界观以及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共同影响了青年的恋爱观念和行为。青年在追求短暂快乐和寻找情感寄托的过程中,逐渐与现实空间脱嵌,转向虚拟世界和“速食恋爱”等新型恋爱模式;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现实空间的物理联系不再是维持情感的唯一途径,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的界限,使得不同场景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开放。青年群体因此得以在虚实交融的网络空间中寻找情感寄托,打造独特的“纸性恋”情感仪式。
“纸性恋”作为一种抛却身体依托的单向情感投入,人们在其中体验到的情感大多源自自身反馈,不用有心理负担或担忧现实因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能自由把控。如果若“纸性恋”群体在脱嵌现实空间后可以迅速再嵌入现实中来,在这种流动中完成心灵的修复和关系的填补,“纸性恋”也不失为一种情感愈合策略。但若过度地脱离现实只会让情感更加虚弱,在旁人看来,“纸性恋”群体甚至深陷一种失心疯式的幻想,这种幻想会以拒绝一切现实关系为基础,在关系的区隔中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却不知已深陷资本布局,最终非但没有掌控情感,反而被情感剥削。
定义
纸性恋指只喜爱纸片人(只在文艺作品、游戏、动画漫画等非现实媒介中出现的人物),对三次元人类毫无兴趣的一类人。在日语中被称作二次元禁断症候群或二次元禁断综合征,
起源
纸性恋的产生通常伴随着动漫和游戏的发展。日本社会学家Masahiro Yamada发现,有近12%的人自称曾经爱上过动漫中的人物。
恋爱方式
交流特点
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跨媒介叙事的串联,“纸性恋”群体在不断寻找突破二次元空间的方法,将自己纳入“纸片化”的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捕捉身体缺位下游离的情感,完成自身与虚拟恋人的跨媒介相遇和跨空间相聚。
其他方式
同人志
为了和虚拟恋人产生接近真实的互动,“纸性恋”群体会通过跨媒介叙事的形式续写同人文,使虚拟恋人存在的二次元世界与现实世界在赛博空间中产生联动。“同人”(Doujin)一词源于日本,原意为志趣相投的人,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合作的非正式出版物被称为“同人志”,在日常使用中被延伸为根据特定的文本作品进行“二次创作”[24]。在“同人志”里,“纸性恋”群体通常不会继续延伸原剧或原本游戏中固有的情节,而是将自己与角色捆绑后续写恋爱日记。这一类“纸性恋”群体也被称为“梦男/梦女”,指幻想自身与动漫、游戏中的男性/女性角色发生互动的群体。他们会自己撰写或向“大大”进行约稿,稿件可以通过文字或漫画的形式进行呈现,不过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求助于具有一定写作功底、绘画基础的“太太”或“大大”。首先,他们需有特定的OC(OriginalCharacter)的设定;其次,在社交平台中联系“太太”进行预定,告知对方自己头脑中对动漫/游戏角色的人物设定,“太太”会提供一份草稿供其评阅。如果他们满意则预付定金,在“太太”完成作品后交付尾款。
语音约会
许多“纸性恋”群体会在网络中寻找声优,编辑剧本和台词,来完成一场“语音约会”。这种通过声音产生交流的陪伴机制,也是“纸性恋”群体长期在虚拟恋人身体缺位的情况下寻找的一种媒介替代式满足,从而弥补现实生活中真实情感的流失和游离。横亘在“纸片人”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最大遮蔽之物便是机器语言的冰冷与有限性。
出现原因
情感脱嵌
在现实空间的结构性压力下,青年有着固定的社会角色,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其身心、言行都受到现实状态下的规则约束和道德约束,无法从身心方面真正实现自由。正如韩炳哲所言,当下并不是一个充满否定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过度肯定的世界。在这种世界里,无数人争先恐后,争取有限的资源,牺牲有限的能量,消费有限的信任。而正是在这样一种断裂、冲突的环境下,青年会在生活中寻找恋爱“搭子”,“速食恋爱”成为一种消遣的选择,这是一种像速食餐一样即刻满足欲望的爱情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更注重短暂的满足感而非长久的稳定感。与此同时,情感上漂泊无依的状态也使青年逐渐与现实空间脱嵌。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使得青年群体转而寻找二次元世界中固态化的情感连接。另外,一部分群体之所以转向虚拟恋情,是由于流动的现实空间中情感也逐渐碎片化,其情感认同与生活空间是脱域的,是脆弱的。随着地域空间的流动,许多原本强连接的亲密关系也会逐渐弱化甚至消散,如因为工作、学业变为异地相恋的恋人,这种需要依靠信任巩固的情感实践无法仅仅依靠虚拟网络来支撑其黏性,情感最终走向流失。
媒体基础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现实空间的物理勾连不再是维持情感的唯一选择,一种新型的网络阈限空间开始形成。媒体打破了原本结构化的社会空间,使得不同场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与开放。随着物理空间的脱嵌,青年会选择嵌入虚实交融的网络空间中完成情感仪式的升华,在与更多群体的交流中打造“纸性恋”的情感仪式。新媒介的介入使得流动青年群体开始在网络中寻找安慰与同好,而液态化的虚拟社区突破了传统的地缘、血缘与业缘关系的捆绑,一种因为共同兴趣聚集在一起的半匿名性交流社区给予了青年凝视与被凝视的权力。在微博上,“纸性恋”主人公都开设了账号,形成了围绕单一人物的庞大粉丝社群,并基于“纸片人”开设了供交流、分享的超话社区。同时,“纸性恋”群体不仅仅与虚拟恋人交流,也会以“xx夫人”“xx老公”等身份出现在社交平台并分享自己的画作或约稿产生的作品,或将周边进行装饰后分享到社群中。他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暂时脱离现实关系的束缚和复杂的日常关系,完成虚幻的流动和暂时的停滞。与现实恋爱相同,“纸性恋”群体也会将初次确定关系的日期定为恋爱纪念日,也会为自己的“纸片人老公/老婆”的生日进行造势,“纸性恋”群体之间还会相互点赞、留言以示祝福与尊重。由于“纸片恋人”多产生于动漫、手游作品,因此其行事风格和对话主题都与传统日常用语不同。而“纸性恋”群体以“ACGN”为参考点,架构了与“纸片恋人”日常交流沟通的语言,并依靠新媒体的传播与聚拢功能,使该群体可以通过话语、头像等身份标志快速聚集与交流,如鱼得水般地快速形成群体认知,建构着基于“纸性恋”这一偏离主流恋爱爱的身份认同,维系着这一群体的存在。
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纸性恋”现象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将情感寄托于虚拟人物身上。
价值影响
“纸性恋”作为一种抛却身体依托的单向情感投入,人们在其中体验到的情感大多源自自身反馈,不用有心理负担或担忧现实因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能自由把控。同时,对“纸片人”的喜爱也能延伸到现实中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正向回馈。例如部分人因为对“纸片人”的喜爱而自发学习动漫创作、绘画、剪辑等技能,丰富自己的职业选择与经济收入。从主观体验来说,“纸性恋”能给人带来快乐、甜蜜、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除了满足人们对爱情的想象之外,“纸片人”呈现出的某种状态或者相关的衍生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果若“纸性恋”群体在脱嵌现实空间后可以迅速再嵌入现实中来,在这种流动中完成心灵的修复和关系的填补,“纸性恋”也不失为一种情感愈合策略。但若过度地脱离现实只会让情感更加虚弱,在旁人看来,“纸性恋”群体甚至深陷一种失心疯式的幻想,这种幻想会以拒绝一切现实关系为基础,在关系的区隔中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却不知已深陷资本布局,最终非但没有掌控情感,反而被情感剥削。
相关概念
乙女
乙女(おとめ)一词产生于日本,其原文词义指的是年轻未婚的女生,即还没有被世俗玷污的女子,可以另外解释为少女或姑娘。在游戏中,女性群体对游戏中的男性角色产生情感的勾连和爱慕之情,并通过游戏情节的设置逐渐与虚拟男性角色成为真正的情侣。
谷
在二次元圈子中,购买周边也被称作“吃谷”“谷"即“Goods”的谐音,翻译过来便是周边的意思。在受访对象眼中,“吃谷"是将恋爱对形存在的过程。常见的周边产品有人物的吧唧、人形立牌、挂件、相卡、杯垫、香水、扭蛋手办、良笑粘土人、抱枕、指环等。
参考资料
我的男友是“纸片人”.今日头条.2024-12-07
“纸性恋”再引热议,跨次元的爱何以产生?.今日头条.2024-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