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肉褐鳞环柄菇

肉褐鳞环柄菇(拉丁学名:Lepiota brunneoincarnata),俗称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菇,是蘑菇科环柄菇属的有毒真菌,也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肉褐鳞环柄菇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在中国分布于湖北、湖南省江苏省等地。其生长环境是针叶林,以松树下最为常见。一般群生,有时单生。

肉褐鳞环柄菇子实体小,带浅肉粉红色;菌盖具褐红色或暗紫褐色鳞片;无菌托且有菌环;幼时菌盖半球形,开伞后平展,直径2-4cm;菌肉粉白色,近表皮处带肉粉色。菌褶白,带粉色,离生,稍密,不等长,受伤变暗红色;菌柄长3-6cm。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卵圆至宽椭圆形。

肉褐鳞环柄菇含有鹅膏毒素,与剧毒的鹅膏一样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其外观与松蘑、榛蘑等可食用蘑菇十分相似,因此容易被误采误食。误食后有6~12小时潜伏期(其它蘑菇多数2小时内发病),这一特点对于中毒诊断有一定价值。1~2天内无明显症状,容易造成康复假象。如果发现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后,要高度警觉,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保留好食用蘑菇样品供救治医生参考;在等待救援期间,采用汤勺压舌根的简易方法进行催吐处理;若催吐效果不好则要洗胃,洗胃越早效果越佳。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0年肉褐鳞环柄菇在中国至少造成15起中毒事件,超过30人中毒,5人死亡。

形态特征

肉褐鳞环柄菇子实体小,带浅肉粉红色;菌盖具褐红色或暗紫褐色鳞片;无菌托且有菌环;幼时菌盖半球形,开伞后平展,直径2-4cm,中部鳞片密紫色色深,边缘有短条纹;菌肉粉白色,近表皮处带肉粉色。菌褶白,带粉色,离生,稍密,不等长,受伤变暗红色;菌柄长3-6cm,粗0.3-0.7cm,同盖色,菌环以下具环带状排列的小鳞片,内部松软至空心;菌环生柄上部往往只留有痕迹。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卵圆至宽椭圆形,直径7.8-8.8μm×4-5μm;褶缘囊体棒状,较多,20-26μm×7.5-10μm。

分布范围

肉褐鳞环柄菇分布在欧洲和亚洲(中国和巴基斯坦)。肉褐鳞环柄菇4月下旬至7月中旬在华中和华东地区(湖北、湖南省、江苏、上海、浙江省等)潜伏出没,集中出现在6月份;7月初至9月中旬则出现于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吉林省辽宁省、北京、河北、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甘肃省、宁夏、新疆等),以8、9月份最为集中。西南(贵州省云南省)则集中出现在6、7月份和9、10月份。

生长环境

肉褐鳞环柄菇常生于针叶林下,以松树云杉冷杉属等最为常见,也可生长于杨属、枣树或其他阔叶树下。

生活习性

一般群生,有时单生。

菌种毒性

中毒症状

肉褐鳞环柄菇含有鹅膏毒素,与剧毒的鹅膏一样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但是个头远小于鹅膏。由于含有鹅膏毒素,肉褐鳞环柄菇中毒后同样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和脏器损害期。

急救措施

如果发现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要高度警觉,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保留好食用蘑菇样品供救治医生参考;在等待救援期间,采用汤勺压舌根的简易方法进行催吐处理;若催吐效果不好则要洗胃,洗胃越早效果越佳。

防护策略

肉褐鳞环柄菇外形与松蘑、榛蘑、香菇等可食用蘑菇相似,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容易误采误食,导致中毒。最可靠的方法是坚决不采食野生蘑菇。如若不慎吃了野生蘑菇感觉不适,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并提供野生蘑菇照片或样本,供相关部门鉴定,以利于临床救治。

相关新闻

2018年湖南省首次监测到肉褐鳞环柄菇中毒病例,此后短短一年内,全省就记录到10人相关中毒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0年肉褐鳞环柄菇在中国至少造成15起中毒事件,超过30人中毒,5人死亡。截至2022年7月23日,银川市监测到有10人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其中以老年人居多。

参考资料

谨防小个子大“蘑”王—肉褐鳞环柄菇中毒.今日头条.2025-07-20

肉褐环柄菇.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7-26

千万别吃!银川市食安办紧急提醒!.光明网.2025-07-20

谨防“小个子大魔王”——肉褐鳞环柄菇中毒!.微信公众平台.2025-07-20

肉褐鳞环柄菇出现在北京公园,市疾控提醒勿采勿食.今日头条.2025-07-20

湖湘自然历丨蘑菇疯长⑬趁你馋,要你命.今日头条.2025-07-26

千万别吃!银川市食安办紧急提醒!.今日头条.202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