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鼠灵(英文名:Brodifacoum),别名溴鼠隆、大隆等,化学名称3-[3-(4'-溴联苯4-基)-1,2,3,4-四氢-1-萘基]-4-羟基香豆素,属于苯类、环状化合物及萘类衍生物,是一种香豆素类抗凝血杀鼠剂。其分子式为C31H23BrO3,摩尔质量523.4g/摩尔,纯品为白色粉末,熔点228~232℃,难溶于水中,溶于丙酮和三氯甲烷。
溴鼠灵是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靶谱广、毒力强大,居抗凝血剂之首。具有急性和慢性杀鼠剂的双重优点,既可以作为急性杀鼠剂、单剂量使用防治鼠害,又可以采用小剂量、多次投饵的方式达到较好消灭害鼠的目的。溴鼠灵适口性好,不会产生拒食作用,可以有效地杀死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鼠类。毒理作用类似于其他抗凝血药,主要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损害微血管,导致大出血而死。中毒潜伏期一般在3~5天。猪狗鸟类对溴鼠灵较敏感,对其他动物则比较安全。如果误服溴鼠灵毒饵(几小时内)可用干净的手指插入喉咙引吐,并立即送往医院。
1976年,溴鼠灵由索雷克斯(伦敦)有限公司和先正达公司开发和发展,1978年商品化。2022年,溴鼠灵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22调整版)》,并标注“剧毒”。2024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溴鼠灵属于高毒、高残留以及对环境或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农药,被列为限制类,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
发现历史
1976年,溴鼠灵由索雷克斯(伦敦)有限公司和先正达公司开发和发展,1978年商品化。尽管其化学结构与第一代抗凝血药(如华法林和库马泰特拉)相似(均为羟基香豆素),但其被归类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原因在于其效力更高(即只需少量诱饵即可致命)且对早期化合物产生抗药性的啮齿动物有效。溴鼠灵已在澳大利亚所有州和地区注册用于控制引进的老鼠种类。
物化性质
物理性质
溴鼠灵分子式为C31H23BrO3,摩尔质量523.4g/摩尔。纯品为白色粉末,无味,熔点228~232℃,难溶于水中,水中溶解度为0.24mg/L(20°C、pH7.4);溶于丙酮和三氯甲烷,在丙酮中溶解度为23g/L(20°C);二氯甲烷中为50g/L(20°C);甲苯中为7.2g/L(20°C);在苯中微溶。密度1.4g/cc(25°C),蒸气压1×10⁻⁶mmHg(25°C,小于1.33×10⁻⁷kPa)。log Kow:6.2-6.3(10°C、pH5)、6-6.1(20°C、pH5)、5.8-6.0(30°C、pH5);5.1(10°C、pH7)、4.9(20°C、pH7)、4.8(30°C、pH5);4.9(10°C、pH9)、4.8(20°C、pH9)、4.6(30°C、pH9)。
化学性质
在环境中极其稳定,暴露于直接阳光下30天后无损失。在高达50°C下热稳定,并在直接阳光下30天光解稳定;在溶液中受紫外线照射降解。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溴化物(Br⁻)的有毒烟雾。高温分解或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可能包括一氧化碳及未变化的灭鼠剂烟雾。作为一种极弱酸,其亲脂性过强而无法形成水溶性盐类。对一般金属无腐蚀性。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7.6;
氢键供体数量:1;
氢键受体数量:3;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3;
互变异构体数量:3;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6.5;
重原子数量:35;
表面电荷:0;
复杂度:791;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2;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物质结构
溴鼠灵可以分为两种异构体,分别为S-异构体、R-异构体,可通过色谱法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鉴定。市售制剂中S-异构体、R-异构体比例可变,如50:50和70:30,但两种异构体的活性无显著差异。
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体积(cm3/mol):365.6;
等张比容(90.2K):1010.9;
表面张力(dyne/cm):58.4;
极化率(10-24cm3):55.16。
应用领域
溴鼠灵是第二代抗凝血药杀鼠剂,靶谱广、毒力强大,居抗凝血剂之首。具有急性和慢性杀鼠剂的双重优点,既可以作为急性杀鼠剂、单剂量使用防治鼠害,又可以采用小剂量、多次投饵的方式达到较好消灭害鼠的目的。溴鼠灵适口性好,不会产生拒食作用,可以有效地杀死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鼠类。
制备方式
生产方法由中间体3-(4′-溴代联苯4-基)-1,2,3,4-四氢-1-萘酚与4-羟基香豆素缩合制得。中间体可由苯乙酰氯和4-溴代联苯为原料,进行弗里德-克雷夫茨酰基化反应,然后用硼氢化钠还原、溴化,再与丙二酸二乙酯钠盐进行取代,在多聚磷酸催化下合环,经硼氢化钠还原即得。
安全事宜
毒理
人类
靶向系统为血液系统,通过损害凝血功能发挥作用。主要风险与可能致命的胃肠道和颅内出血相关。若摄入毒性剂量,将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瘀斑、血肿、呕血、柏油便和血尿。口服是最常见暴露途径,溴鼠灵易在胃肠道吸收。
一名31岁精神病女性连续两日大量摄入溴鼠灵后出现全身瘀斑和流产。一名17岁男性摄入后出现腰痛、血尿,继而鼻衄和牙龈出血。成人摄入后可导致持续两个多月的出血。中毒病例的凝血因子纵向分析显示II、VII、IX和X因子严重降低。
预后不良的情况包括内出血或颅内出血、既往血液学或肾功能不全患者。肌肉血肿可能发生于肘部、膝盖和臀部。尽管肝脏是溴鼠灵代谢场所,但除凝血障碍外无其他明显临床效应。
动物
溴鼠灵及相关化合物与肝脏亲脂位点的结合力强于华法林。中毒大鼠肝脏中该物质浓度为血清浓度的20倍。溴鼠灵血浆半衰期极长:动物代谢研究显示其半衰期约为24天(狗120天,大鼠156小时),通过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羟基化为无活性化合物。苯巴比妥可增强肝微粒体酶活性,加速溴鼠灵代谢(与华法林类似),动物实验表明苯巴比妥预处理可减弱其效应。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碍维生素K1循环再生,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超级华法林类物质使凝血酶原因子前体中谷氨酸残基的维生素K依赖性羧化作用减弱,其摩尔效应强度为华法林的100倍,加之超长半衰期,形成强效抗凝作用。
局部毒性:对兔皮肤和眼睛有轻微刺激性。长期致癌性试验中未发现技术级溴鼠灵的效应,大鼠和兔研究未显示胚胎毒性、胎儿毒性或致畸性。
毒理学数据
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0.26mg/kg,小鼠0.4mg/kg,兔0.29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为10~50mg/kg。另有报道原药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u003c0.72mg/kg,褐色鼠急性经口LD50为0.26~0.32mg/kg,大鼠急性吸入LC50为0.5~5mg/m3,家兔急性经皮LD50为50mg/kg。对眼睛有中度刺激性,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不致过敏。Ames试验阴性,未见胎仔致畸作用,无蓄积毒性。对鱼类和鸟类高毒。
环境危害
溴鼠灵的生产可能通过各类废弃物排放进入环境;其作为家栖鼠(如褐家鼠和家鼠)灭鼠剂的使用将导致该物质直接释放至环境中。
若释放至空气中,根据25°C下1.1×10⁻¹⁸mmHg的蒸气压估算,溴鼠灵在环境大气中仅以颗粒相存在。颗粒相溴鼠灵将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去除。
若释放至土壤,基于估算的Koc值1.4×10⁵,溴鼠灵预计无迁移性。根据亨利定律常数2.2×10⁻⁸atm·立方米/摩尔,潮湿土壤表面的挥发并非重要归趋过程。在好氧土壤中,溴鼠灵的半衰期为157天,表明可能在土壤或水中发生生物降解。
若释放至水中,基于估算的Koc值,溴鼠灵预计会吸附于悬浮固体和沉积物。根据该化合物的亨利定律常数,水体表面的挥发并非重要归趋过程。估算的生物浓缩因子为570,表明其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蓄积潜力较高。溴鼠灵在环境中对水解稳定,但在溶液状态下可被紫外光降解。
溴鼠灵的职业暴露可能发生于生产或使用该化合物的场所,通过皮肤接触途径。皮肤和吸入暴露的最大潜在风险预计出现在装载点和施药现场作业期间。
防治方法
个人防护
操作时需佩戴手套。使用前应检查手套完整性,并采用正确脱卸技术(避免接触手套外表面)以防止皮肤接触本品。使用后的污染手套须根据适用法规和良好实验室规范处置。操作后应彻底清洗并擦干双手。所有操作均需穿戴足量防护服。实验室环境下应包括实验服、橡胶或聚乙烯手套以及呼吸器(或适用于所处理化学品的特定类型呼吸器)。
急救
皮肤接触后,所有暴露部位需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若发生呼吸道暴露,使患者脱离暴露源即可。若发生误吞,切勿对昏迷者经口喂食任何物质。可用清水漱口,并立即就医。
消防
加热容器将导致压力升高,存在爆裂及后续引燃风险。应通过喷水冷却受火容器。需佩戴自给式呼吸器进行灭火作业(必要时)。扑救小型火灾推荐使用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剂;大型火灾建议采用泡沫或水雾灭火。禁止使用水柱喷射,须防止消防废水流入地表排水系统或水源。
应急处理
干性泄漏物应立即通过抽吸收集,并根据当地法规作为有毒废物处置。最有利的行动方案是使用一种较少固有职业危害或环境污染倾向的替代化工产品。回收任何未使用部分的材料用于其批准用途或退回给制造商或供应商。该化学品的最终处置必须考虑:材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土壤或水中的潜在迁移;对动植物生命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及公共卫生法规的符合性。将物料溶解或混入可燃溶剂中,并在配备后燃器和洗涤器的化学焚烧炉中焚烧。
储存
保持容器密闭以确保饵剂不变质。技术级溴鼠灵及其制剂应储存在密封容器中,置于上锁、通风良好、干燥的场所,远离霜冻、阳光直射以及热源和火源。产品需放置在儿童和未授权人员无法接触的位置。不得与食品和动物饲料共同存放。需远离儿童、家畜、野生动物、食品、饲料或水源。
安全标志
H300:吞咽致命(危险:急性毒性,经口);
H310:皮肤接触致命(危险:急性毒性,经皮);
H330:吸入致命(危险:急性毒性,吸入);
H360D: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危险:生殖毒性);
H372:长期或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损害(危险:特定靶器官毒性,重复接触);
H40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警告:对水生环境的危害,急性危害);
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警告:对水生环境的危害,长期危害);
P203:使用前获取、阅读并遵循所有安全说明;
P260:切勿吸入粉尘、烟雾、气体、雾气、蒸气、喷雾;
P262:防止接触眼睛、皮肤或衣物;
P264:操作后彻底清洗手部。
法规限制
2022年,溴鼠灵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22调整版)》,并标注“剧毒”。2024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溴鼠灵属于高毒、高残留以及对环境或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农药,被列为限制类,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
参考资料
大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22
溴鼠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22
Brodifacoum.pubchem.2025-07-22
GHS Classification (Rev.10, 2023) Summary.pubchem.2025-07-22
Brodifacoum.chicken-meat-extension-agrifutures.2025-07-22
《危险化学品目录》 (2022调整版).济宁医学院资产管理处.2025-07-22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国政府网.2025-07-22
溴鼠灵.物竞数据库.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