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永远的情人——杜拉斯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文学奖。 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

作品背景

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作品简介

《情人》描写15岁半的她在印度支那湄公河的渡船上与中国情人相识相爱的经历。

作者简介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 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 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后又反对夏尔·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0年当选为美第西斯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柯比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文学奖

1985年发表《痛苦》 7月 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一巴黎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 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作品赏析

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作品人物介绍

一位越南出生、家境贫寒的法国女孩遇见了一位华侨巨贾之子,双双堕入爱河。演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极端爱情。

作品影响

一个散发经久魅力的新当代经典小说家

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名的多能多艺型作家

一个具备世界影响的电影艺术家

1984年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情人》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作品评价

对语言的敏感,对激情的欣赏能力怀有深刻而复杂的心里体验,对于异类形象的理解与包容构成了其作品的深情与多义性。写的饱含激情、丰富深、充满张力,使我难忘的是温暖而又潮湿的感觉,甜蜜夹杂着绝望的爱,以及终其一生的回忆。

作品成就

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相关影视作品

法国导演让·阿诺(Jean-Jacques Annaud)于1991年将此片搬上了荧幕。饰演其中的中国情人“他”的是获得过香港特别行政区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双料影帝——香港影星梁家辉,女主角“我”的饰演者则是法国女星珍。玛琪(Jane March)。后来《情人》曾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舆论和媒体的广泛好评。让·雅克·阿诺将这段异国之恋处理得伤感而唯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