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world 种群),是指世界(地球)上在某一时刻的人口总和。

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以前,社会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受自然环境限制,人口增长缓慢,世界人口数估计为500万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社会生产方式由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转向了生产型的农业经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浪潮。据联合国估计,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世界人口数增至3000万左右。公元前3000年以后,金属工具开始取代石器工具,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陆续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这一时期,人类摆脱了史前时期低迷的人口增长,开始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缓慢增长阶段。1650年,欧洲各国陆续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为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世界人口达到了5.45亿。1650年到1950年,世界人口从5亿增加到25亿,平均每年增长约700万人,是人类的第二次人口浪潮。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全球人口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12年的时间。

世界人口主要分为四大种族,蒙古种族、欧罗巴种族、尼格罗种族和澳大利亚种族,大小民族有2000多个。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当今世界人口现状主要具有世界人口增速放缓、绝对数量持续增长,全球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全球老龄化趋势继续加剧,世界人口红利分化等几个特点。世界人口的格局在发生深刻调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愈加突出,全球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势必影响到国际和国内的人口发展趋势,并给经济增长、社会融合、政治稳定、对外政策和全球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发展历史

根据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社会形态的变化,可以将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史前时期(公元前100万年一公元前3000年)、古代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前(公元前3000年-公元1650年)、近现代时期(1650年-1950年)、当代发展时期(1950年以后)。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9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以前,根据现代分析,人类在大约公元前7万年遭遇了种群瓶颈,起因可能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多巴湖大型火山爆发造成的巨灾。从那时起,世界总人口长期停滞在100万左右。该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极大地受自然环境限制,人口增长极其缓慢,世界人口数估计为500万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社会生产方式由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转向了生产型的农业经济,食物来源开始稳定,人类开始定居的生活方式,婚姻家庭制度也由内婚制进入对偶婚,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浪潮。据联合国估计,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世界人口数增至3000万左右。总体来说,整个史前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速都相当缓慢。

古代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前时期

公元前3000年以后,金属工具开始取代石器工具,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陆续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这一时期,人类摆脱了史前时期低迷的人口增长,开始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较为缓慢的增长阶段。公元前3000年一前2000年,世界人口由3000万上升至5000万,每年增加2万人;公元前2000年一前1000年,世界人口由5000万人上升至1亿人,每年增加5万人;公元前1000年一前500年,世界人口由1亿上升至1.5亿,每年增加10万人;到了公元元年,世界人口约为2.3亿人;公元4世纪,光罗马帝国就居住有大约五千万人以上;公元1000年,世界人口为2.75亿人;1300年,世界人口为3.84亿人;到165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45亿人。

然而,世界人口的增长又因为瘟疫、战争等影响而有所波动。以欧洲为例,查士丁尼瘟疫使得八世纪欧洲的人口比公元541年减少了大约一半。随后欧洲的人口又有所增长,到1340年,欧洲大约有七千万人。14世纪主要发生在欧洲的黑死病又使得世界人口从1340年的大约4.5亿,减少到1400年大约3.5至3.75亿。欧洲随后花了约200年的时间来恢复到1340年时的人口水平。而另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人口也经历了巨幅波动。根据估计,1393年中国大约有6500万人,比1200年的1.23亿减少了约一半。主要是宋朝元朝长期发生战争的原因。1368年明朝建立时中国的人口大约是6000万人。到1644年明朝灭亡时,人口增长到约1.5亿。

近现代时期

据学术界的研究估算,1492年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整个西半球美洲大陆的人口约为5400万人左右。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大规模侵略美洲,与此几乎同一时间,美洲原住民部落中开始爆发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瘟疫,有接近95%的美洲原住民没有挺过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美洲原住民的总量已经下降到不足200万人。1650年,欧洲各国陆续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从1650年到1950年的300年时间里,世界人口从5亿增加到25亿,平均每年增长约700万人,是人类的第二次人口浪潮。如英国的人口在1650年达到560万人。比1500年的260万有所增加。十六世纪欧洲掀起的殖民潮也为世界人口增长做出了贡献,因为殖民者往往会将殖民地较为先进的农作物(例如玉米、红薯)带到其它地区推广以增加粮食产量。

随着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展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婴儿存活率大幅上升,人均寿命也有所延长。由于强制种痘的普及和医疗卫生设备的普遍改进,西国家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上升。自1700年起,欧洲人口数开始急剧上升,到1900年已经达到4亿人,比1700年的亿人翻了两番,也就是马尔萨斯所说的“指数级增长”。

当代发展时期

20世纪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人口剧增的主角,人口的快速增长迎来了第三次人口浪潮,世界人口问题被广泛关注。20世纪后半叶,世界进入人口爆炸性增长阶段,世界人口从25亿增长至世纪末的61.2亿,平均每年增加7000万以上。不断加快的世界人口增长还可以从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不断缩短得到进一步说明。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直至1804年才达到10亿人口,从1804年的10亿到1927年的20亿历时123年,到1960年的30亿历时33年,到1974年的40亿历时14年,到1987年的50亿历时13年,到1998年的60亿历时11年,到2011年的70亿历时13年。

其中,1801年,英国约有830万人,到1901年,增加到3050万人,2006年,超过6000万人。1800年,美国约530万人,到1920年为1.06亿人,2010年超过3.07亿人。1850年,中国清朝时期约有4.3亿人,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有5.7亿人。尽管战争不断,一百多年间人口还是增长了约1.4亿。从五十年代起,中国的人口也迅猛增长,1962-1973年,年均出生2649万人,净增2.3亿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实施计划生育,对这次生育高峰起了抑制作用。1982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超过十亿;1992-1995年,中国人口在11.6亿的高位上净增5298万人。

1900年至1940年,墨西哥全国总人口从1360万增至1970万,年均增长率为0.9%。2010年该国人口为1.123亿。1960-2013年,肯尼亚人口总量不断上升,由1960年的810万人快速增至2013年的4180万人,50年增长5倍。1550年,印度人口突破1亿大关。60世纪中叶起直到20世纪初,印度人口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主要原因是殖民者的入侵加上饥荒和疾病。从1921年以后印度人口开始进入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时期。1989年,印度人口已达8.35亿。比1921年的2.49亿增长了2倍多,人口总数仅次于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

从这一时期人口自然变动来看,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趋于下降的。但是,二者下降的起点、幅度和速度均不相同。世界人口的出生率从50年代上半叶的36%下降到90年代初期的27%,下降了9个千分点。同期死亡率则从19.7%下降到9%,下降了10.7个千分点。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0年代初为1.83%,1963-1972年这10年间每年的增长率均超过2%,随后虽然有所下降,但1976-1990年仍基本维持在1.74%~1.8%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一直维持在1.1%以上的水平,2019年开始下降至1.1%以下,202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6%

八十亿人口日

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全球人口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12年的时间,而从80亿到90亿则需要大约15年的时间(到2037年),这表明全球人口的总体增长速度正在放缓。然而,一些国家的生育率仍然很高。生育率最高的国家往往是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人口增长会越来越集中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其中大多数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

现状特征

当今世界人口现状主要表现在世界人口增速放缓、绝对数量持续增长,全球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全球老龄化趋势继续加剧,世界人口红利分化等几个特点。

世界人口增速放缓,绝对数量持续增长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的数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低生育水平。在201个国家或地区中,维持高生育率水平(每个妇女生育5个孩子及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数量,从2000-2005年的41个减少到2010-2015年的22个。而在125个2005-2010年总和生育率高于更替水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的国家中,117个国家的生育率于2010-2015年都有所下降。2020年,世界人口总生育率下降为2.403,增长率下降为1.04%。

虽然增速放缓,但是全球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在持续增长,2020年年底,世界人口达到77.53亿。根据联合国中位数预测,即使生育率继续下降,至少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绝对数仍将持续增长,将达到98亿。预计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增长来自非洲,非洲人口占比将从17%上升至26%;亚洲其次,其人口占比将从60%降至54%1;再次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增长较为缓和,欧洲是唯一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全球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1.各大洲人口分布不均

在人口规模方面,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2020年全球人口中有59.5%(46.41亿)生活在亚洲,17.2%(13.41亿)生活在非洲,9.6%(7.48亿)生活在欧洲,8.4%(6.54亿)生活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其余5.3%生活在北美(3.69亿)和大洋洲(0.43亿)(图1-2)。中国(14.1亿人口)和印度(13.8亿人口)仍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的人口都超过了10亿,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

在人口增长方面,非洲、亚洲增长规模大,而欧洲人口增长低迷。非洲目前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陆,预计从2017年到2050年,非洲将占全球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从2010年到2015年,每年人口增长2.55%,2020年人口年增长率仍然高达2.6%,是世界增长率最高的地区。虽然非洲未来的生育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由于非洲大陆当前有大量青年人口,他们将在未来几年进入生育高峰期,因此,非洲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高度影响世界人口规模和分布。亚洲将是未来全球人口增长的第二大贡献者,从2015年至2050年,亚洲人口增量预计将达9亿。

与非洲和亚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欧洲国家的生育率都低于实现全面人口更替的水平。世界上有48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预计在2015年至2050年期间减少,除日本外,其余47个国家均为欧洲国家。其中,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匈牙利、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乌克兰等国人到2050年预计将减少15%以上。

2.区域和国家人口分布不均

在人口规模方面,2020年世界上前五大人口大国(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共占世界人口的46.4%,这些国家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1%;前20名的人口大国人口共计占全球的70%,这些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的41%;剩下的人口分布在其他大约175个国家中,这些国家共占世界陆地面积的59%。在人口增长方面,2020年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是1.036%,这意味着每年净增长人口约8000万,但在这一数字背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居前的国家多数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且这些国家经济普遍不发达,而发达国家的增长率较慢。如欧洲国家和日本在2050年的人口会比现在少,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口会不断增长。

全球老龄化趋势继续加剧

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2015年全球老龄化情况来看,除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中美洲等部分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全球老龄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2017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为9.62亿,不及15岁以下儿童人口数量的一半1。而202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规模达到了7.22亿人,占总人口的9.3%。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翻番达到21亿,与15岁以下的儿童人口数量大致相等。2017-2050年增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亚洲占65%,非洲占14%,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占11%,其他地区占10%。21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估计将达到31亿。

世界人口红利分化

人口红利可以解释为社会抚养比低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从而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人口红利在西方国家基本上已经消失殆尽,虽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经历老龄化,但除了少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几近消失外,多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红利还可以保持20~30年,其中非洲国家保持的时间最长。仅从人口红利角度看,东、西方世界之间的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东方世界正在形成人口优势,而西方世界正在失去人口优势,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将不得不适应亚洲、非洲、中东地区和拉丁美洲等新经济体和地区的大国崛起。

人口分布

分布特征

随着世界各国的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使得当今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人口持续增长,世界各地的人口密度有了大幅度上升;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球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人口呈现高度聚集的特征。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约10%的土地上,除了水面大部分陆地地区也无人居住,这些地区主要是沙漠、高寒地区、热带丛林和积水地区。从水平分布来看,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约80%的人口居住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从垂直分布特征看,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m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从沿海分布来看,世界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距海岸带200km以内的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有四大块:亚洲东部、南亚次大陆、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世界人口分布有集中态势。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2.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千米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千米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千米才2.5人。200年间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在各大洲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人口比例在20世纪不断下降,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比例在20世纪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目前的人口分布现状还将继续影响未来世界人口分布的格局。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1950年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的比例还不到30%,中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化水平只有10.2%。2008年对于世界人口来说是一个分水岭,世界人口有一半已经居住在城市地区。发达国家是74%,而发展中国家是44%。在居住于城市的一半世界人口中,52%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为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10%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为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22%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为100万~500万人的特大城市,另外还有近18%的人口居住在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

综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

1.人口增长在时空上分布不平衡,世界人口成倍增长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各大洲之间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增长速度存在很大差异。

2.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

3.世界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迅速。

4.世界人口迁移:近代大规模人口移动呈现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亚洲各国向外移民。

5.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发展中人口过度大城市化,是当前最主要的人口问题。

人口密度

1990年38人/平方千米。稠密区主要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稀疏区主要受自然条件限制。

人口稠密区

东亚、南亚:该地区为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该地区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该地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因自然条件恶劣人口更加稀少。

格陵兰岛

格陵兰岛人口总数约5.69万人,面积217.56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026人,是北冰洋大西洋之间冰雪覆盖的一个岛屿,位于加拿大东北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也是丹麦的一个自治省。格陵兰岛的面积比阿拉斯加州大一些,与沙特阿拉伯面积相当,拥有285万立方千米的冰层资源,总人口不足5.7万。

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英、阿根争议)

马尔维纳斯群岛人口总数3060人,面积1万217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25人,由大西洋南部两个主岛屿和776个小岛屿组成的,距离阿根廷海岸480公里,它是英国的一个海外自治地区。其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或北爱尔兰,人口仅3060人,岛屿上饲养着583000头绵羊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西撒哈拉人口总数44万人,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3人。位于北非,北部邻近摩洛哥,东北部邻近阿尔及利亚,东部和南部邻近毛里塔尼亚,西部邻近大西洋。摩洛哥和波利萨里奥阵线(POLISARIO FRONT)曾对该地区的领土控制权发生过争执。其面积相当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新西兰,总人口44万,该地区沙土较多,大量缺水。

蒙古

蒙古人口总数264.65万人,面积156.41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1.7人,是东亚的一个内陆国家,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它是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家(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其面积相当于加拿大魁北克省或伊朗,总人口260万。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法属圭亚那地区人口总数18.70万人,面积9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1人,位于南美洲东海岸,西部邻近苏里南,西南部邻近巴西,北部邻近大西洋。像其他海外附属地区,法属圭亚那属于法国26个地区之一,该地区面积相当于美国缅因州或葡萄牙,总人口18.7万,这里有欧洲航天局的一个太空发射场。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人口总数203.12万人,面积82.43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5人。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西部邻近大西洋,南部邻近南非,东部邻近博茨瓦纳,北部邻近安哥拉。其面积相当于巴基斯坦,总人口203万,该国是艾滋病重传染区。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口总数2105万人,面积768.23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6人。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太平洋,其面积相当于美国48个州,是欧盟国家领土面积的两倍,三分之二人口都居住在沿海5个主要城市。

苏里南

苏里南共和国人口总数44.92万人,面积16.38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7人。苏里南共和国是南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国土西部邻近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南部邻近巴西,东部邻近法属圭亚那,北部是大西洋。其面积相当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突尼斯,人口近45万,与其他面积相当的国家比较,该国居民使用多种语言。

冰岛

冰岛人口总数30.97万人,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冰岛是欧洲北部的岛国,位于北大西洋、欧洲大陆和格陵兰岛之间。其面积相当于美国肯塔基州或前东德的面积,人口仅为30万,其中老年人群占的比例很大。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人口总数306.87万人,面积102.5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位于非洲西北部,西部紧靠大西洋,西南部邻近塞内加尔,东部和东南部与马里接壤,东北部与阿尔及利亚相邻,其面积相当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人口却仅有300万。

人口构成

性别构成

世界各地区以及大多数国家男女人口大体上保持对等。性别比在101上下浮动。各大洲人口性别比差别很小。亚洲人口的性别比略高,在105左右,非洲、美洲、欧洲人口性别比均在100以下,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人口。大洋洲1980年性别比较高,为109,这是由于移民造成的。各人口大国的性别比也比较接近。1990年中国人口的性别比是106.6,1980年印度人口的性别比为107.36,巴西为100。苏联德国性别比较低,女性多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国男性人口死亡较多造成的。

发达地区女性人口明显多于男性。而发展中地区则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两类地区性别比,1950年为91与105,1975年分别为94与103,预测2000年时为97与102。14岁及其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一般都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基本上保持平衡: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都是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最近几十年内,性别比的男女失衡现象(男孩多于女孩)在南亚、东亚及中亚地区日趋严重。

年龄构成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根据国际银行统计的各国人口数据,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世界社会报告》,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亿,80岁及以上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2025年,世界人口达到82.32亿,其中0-14岁人口占比24%,10-19岁人口占比16%,10-24岁人口占比24%,15-64岁人口占比达6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0%。

种族和民族构成

种族

世界人口分为四大种族。

蒙古种族

蒙古种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在亚洲的为亚洲分支,北美和南美的印地安人属蒙古种族的美洲分支,美洲原住民是早年从亚洲大陆越过阿拉斯加州移入美洲的。由于蒙古人种分布于亚美两大洲,所以又称“亚美人种”。古代蒙古人种的生活范围相当广阔,大多数人群生活在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中;为了对大风、灰沙和冬雪反照起保护作用,他们形成了发达的上眼睑褶和“内眦褶”,肤色发黄看来也同自然环境有关。又称“黄种人”。

欧罗巴种族

由于欧罗巴种族主要分布在欧洲,所以称之为欧罗巴种族。其北支分散在北欧地区,南支分布在欧洲南端和北非、印度北部、中亚一带。十五世纪发现新大陆和开辟新航道后,欧罗巴种族从欧洲大量移入美洲、大洋洲,它是世界最大的种族。欧罗巴人种形成于欧洲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潮湿,日照比较微弱,使得他们的皮肤、头发和眼睛颜色很浅。也称为“白种人”。

尼格罗种族

尼格罗种族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还有一部分分布在美洲,是奴隶贸易时期被殖民者从非洲贩运去的黑人奴隶的后裔。尼格罗人种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那里日晒强烈,色素较多的深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外粘膜发达的厚唇和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适应水气蒸发和急促呼吸的需要。由于他们皮肤黝黑又称之为“黑种人”。

澳大利亚种族

澳大利亚种族,也称大洋洲种族。它和尼格罗种族近似。过去有的学者称他们为澳大利亚一尼格罗人种。一些著名人类学家与生物化学家证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与白种人、黑种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他们都是黑卷发宽鼻、阔唇、面部与躯干毛发发达,皮肤颜色呈赤褐或黑褐色,故也被称为“棕色人种”。它分布在大洋洲地区。

民族

当今世界上,既有人口在1亿以上的大民族,也有不到1000人的小民族。世界上大小民族有2000多个,其中亚洲几乎占了一半,非洲约有200-250个,除苏联外的欧洲有60个。但世界人口的2/5是属于7个1亿人口以上的大民族,仅汉族就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另外6个大民族是印度斯坦、美利坚、俄罗斯、孟加拉、大和、巴西。世界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民族近70个,占世界人口的4/5;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的个数占世界民族总数的3/4,但总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我国的赫哲族大约只有800人。最小的民族是巴西的博托库多族,一共才几十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互有影响,一些民族融合了。古代的“民族大迁移”,主要是亚非的匈奴人、阿拉伯人摩尔人进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欧洲人向美、澳、非洲大量移民;欧洲殖民主义者则将千百万非洲黑人运到美州作奴隶;大量的印度人被迫到东非、东南亚、加勒比地区谋生;中国同胞也曾被迫到东南亚、美洲、澳大利亚谋生。

犹太人与吉卜赛人在世界上散居地区最广,但仍然是保持独自风格的民族。犹太人原居住在巴勒斯坦,在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1—2世纪绝大部分人被罗马帝国赶出家园,散入欧洲、亚洲等地。近代又有部分人从欢亚迁往美洲。他们虽然大多已改用所在地语言,但仍保持着犹太人的习惯。各民族间只有生产发展水平、文化水平的不同,没有贵贱、高低之分。许多民族可能属于同一种族,一个民族内部也可能有不同的种族。

宗教信仰构成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目前流传最广的宗教。它的基本原则是崇奉耶稣基督的神圣天职——据说耶稣以自己的殉难为人类赎罪;信奉基督二次降世、最后审判、进入天堂的教义。《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书。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最多,1978年估计达9.68亿,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有三大教派: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天主教徒遍及世界各国,约有5.63亿,其中以意大利拉丁美洲各国最多。东正教约有0.85亿,教徒以欧洲为最多,非洲次之。基督教新教有教徒3.21亿,北美最多。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可兰经》是它的经书。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的真主及其穆罕默德,相信阴间生活等等。1978年估计全世界有教徒5.5亿,大部分在亚洲,约占73%。土耳其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半岛上其它大多数国家以及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的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印尼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占穆斯林的90%,什叶派占10%。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尼泊尔印度毗邻处。佛教宣扬生活是一连串的苦难,虔诚地遵守教规的人才能摆脱苦难,到达永恒的极乐世界——涅槃,佛教分为两个支派,小乘和大乘。小乘的教义认为,只有很小围内的人——僧侣才能到达涅槃。大乘的教义认为俗人如能遵守佛教规定的基本规范,也能得到拯救。1978年全世界有佛教徒2.56亿。其中大乘教占多数,流行于亚洲北部地区,小乘佛教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泰国把佛教奉为国教。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主导。2007年,世界城市化率达到50.14%,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主导的时代。到2020年,世界城市化率为56.15%,世界城市人口总数为43.52亿人,未来世界城市人口还将进一步发展。未来30年,世界人口还将继续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和集聚,到2045年世界城市人口规模将超过60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3。

虽然世界城镇人口的规模与占比在不断增加,但从半个世纪以来的增长情况来看,城镇人口的年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银行的数据,1961年世界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2.8%,在1963年达到最高值3.23%后,整体上开始下降,2020年世界城镇人口年增长率为1.83%。随着世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增长率的趋缓是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体现。

贫困人口

2024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在“消除贫困国际日”发布的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称,在该指数所覆盖的112个国家当中,有11亿人生活在多维贫困中,其中约5亿人生活在受冲突影响国家,这些国家的贫困率几乎是未受冲突影响国家的三倍。这一严峻形势不仅阻碍了减贫进程,甚至逆转了已经取得的进展。这份报告对112个国家的63亿人口进行详细研究,并纳入了20个国家的最新调查数据,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揭示了冲突与多维贫困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发现,受冲突影响国家的贫困率几乎是未受冲突影响国家的三倍。全球约4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经历战争、脆弱或和平指数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时任开发署署长施泰纳指出,近年来冲突加剧,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平民的生活和生计受到了严重影响。他呼吁加大国际援助力度,提供更多资源,确保人道主义援助能够进入这些受冲突影响的地区,帮助打破贫困与危机的恶性循环。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24年世界社会报告》指出,疫情、经济波动和气候变化等危机加剧了全球贫困和不平等,对最脆弱群体的影响尤为深远,迫切需要采取全球行动,避免未来危机进一步恶化。报告显示,近年来多重危机逆转了全球在减少贫困和降低失业方面的进展。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全球极端贫困首次上升,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报告强调,必须改革国际发展融资体系,帮助各国应对全球性危机,创造推动社会进步所需的财政空间,措施包括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投资进行债务置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缓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以促进长期的社会发展。

人口数量

具体数据

根据《世界人口白皮书2025》,世界人口较上年增加1.13亿,达到82.32亿。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有14.639亿人,中国以14.161亿人位居第二。

人口排名

人口素质

身体素质

世界各国公认的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标志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从这两个指标看,现在世界人口的身体素质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由于社会经济状况及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不同而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最主要标志。衡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较多,如成年文盲率、人口的中小学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程度、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各国总人口的比例等,其中成年文盲率是基础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国家,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其速度往往比经济增长速度还快;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增加速度也很快,但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均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人口演变

人口老龄化

2019年世界老年人口系数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中,除了日本拉丁美洲地区的马提尼克,其余8个都是欧洲国家;但根据《2023年世界社会报告》的人口预测,2050年世界老龄化的中心将移至亚洲特别是东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韩国的老龄化程度很可能在2050年之前即超过日本。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是总和生育率的变化。2019年世界总和生育率排名倒数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占到了4个——韩国、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都在东亚且位列前五,5—10位均在南欧。东亚和南欧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的“洼地”,如今中国也开始位列其中;就整体发展态势而言,亚洲的情况更加严峻。人口增长状况相对乐观的是尼日利亚和印度,尼日利亚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2.5%,印度则在近年来维持着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国家总和生育率达到2.1)。

国际移民

国际移民也已成为人口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银行的分类统计,1980年—2000年间,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主要源于自然增长,是净国际移民对人口增长贡献的两倍多;而在2000年—2020年间,国际移民对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了自然增长。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测,在今后几十年里,随着死亡人数逐渐超过出生人数,移民将是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的唯一动力;相比之下,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将继续受自然增长的推动。

根据联合国移民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移民报告》统计,202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约为2.81亿,相当于全球人口数量的3.6%,其中近2/3是劳务移民,难民移民的数量相比2019年有所下降。欧洲是当前国际移民最大的目的地,大约占国际移民人口的30.9%,随后是亚洲(30.5%)和北美(20.9%)。过去的15年中,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的国际移民人数增加了一倍多,从大约700万人增加到1500万人,成为国际移民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在主要的移民国家中,美国接收了世界上最多的国际移民,出生在国外、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国际居民从1970年的1200万人增至2019年的5100万人,且移民群体中的中青年占比逐渐提高,从而使劳动年龄群体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德国拥有全球第二大数量的国际移民。印度则是全球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流出人口近1800万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国际移民的选择,非洲、亚洲等处于快速发展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十分活跃。但由于整体上非洲人口教育水平不高,能够实现洲际迁移抵达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占比相对较小,大多在非洲区域内进行跨国流动。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现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等现象,而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又出台了很多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过去从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的跨国移民开始越来越多地回流到来源国。

族群结构的变迁

全球人口中,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的平均生育率相差较大,西欧、南美、东亚的新生儿出生率较低,同时像非洲、中东这种有着高宗教信仰地区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高生育率对基督教和穆斯林的人口数量有很大贡献。族群间生育率差异和国际迁移行为使得族群规模在全球范围和国家层面都发生变化。土耳其北非穆斯林大量涌入欧洲,促使大多数西欧国家穆斯林人口逐年增长;来自印度的印度教和来自菲律宾的天主教徒大量涌入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使得这些国家的穆斯林人口比例有所下降。这样的趋势将使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口比例产生很大变化,进而带来整体结构的调整。

性别结构变化

人口学中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是103—107(女=100),大多数国家的出生性别比都维持在这一区间内。但在最近几十年内,性别比的男女失衡现象(男孩多于女孩)在南亚、东亚及中亚地区日趋严重。性别比失衡对社会互动模式的影响会波及未来几代人,在相对乐观的情况下,即使出生性别比能够在十年内恢复正常,一些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国家仍将面临严重的“婚姻挤压”,男性数量将进一步超过适婚年龄的女性,很多男性不得不推迟结婚甚至失婚,导致国家整体的单身人口迅速增加,进而对生育率造成影响。

发展趋势

增长情况

1954年,第一届世界人口会议在罗马召开,旨在交流关于人口变量及其决定因素和后果的科学信息。1994年9月5-13日,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人发会议)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在开罗举行。共有来自179个国家的代表参会,另有约11000名来自各国政府、联合国专门机构和组织、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的人员注册参会。这次会议第一次将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会议最后通过了《行动纲领》,呼吁各国加强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合作,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5年7月11日在伦敦发表的世界人口报告说,1995年世界人口总人数为57亿。文盲为9.6亿,其中2/3是妇女,1.3亿为儿童。据推测,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数量将保持在8600万以上。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2015年世界人口为73亿人,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达到80亿。截至2019年,非洲国家人口增长率仍然很高,欧美等发达国家稳定在低增长阶段,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和负增长。世界多数地区和国家,包括中国目前处于人口发展的低增长阶段。

增长趋势

联合国《2017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显示,经过20世纪的人口高速增长,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以每年8300万人口(11.0‰)的速度递增。到2030年预计将增加到86亿人,到2050年升至98亿人。分地区看,从2015—2050年,预计世界51个国家人口规模将缩减超过15%。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便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人口逐渐缩减。移民的涌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2015—2050年欧洲总和生育率,但并不能阻止其人口减少。美洲国家主要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由于二者皆为移民国家,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长期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人口总量也将不断上升。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且增量最大的地区为非洲,21世纪中期之后人口总量进一步膨胀,并在世纪末超过亚洲人口总量。

世界人口预计到2080年中期达到峰值,达103亿。之后,世界人口预计将在21世纪末逐渐下降到102亿左右。生育率持续下降。2024年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3个活产婴儿,较1990年平均少生1个孩子。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结束后,预期寿命再次上升,2024年达到73.3岁,到2054年预计将达到77.4岁。值得注意的是,到208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预计将超过18岁以下儿童,到2030年代中期,8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婴儿。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国家可能需要利用技术提高生产力,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支持多代同堂的员工队伍,并根据需要延长工作年限。

影响因素

生育率

在很大程度上,未来的人口增长取决于未来的生育率走向。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24年修订版),目前的全球生育率是每名妇女生育2.25个活产婴儿,比上一代少一个孩子。预计到2040年代末,全球生育率将降至2.1。

寿命延长

全球出生时预期寿命预计将从2019年的72.8岁增至2050年的77.2岁。2021年,最不发达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比全球平均水平低7岁。2024年全球出生时预期寿命达到73.3岁,较1995年增加8.4岁。预计到2054年,死亡率的进一步降低将使全球平均寿命增至77.4岁左右。

国际移民

国际移民对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变化影响有限。不过,在某些地区,国际移民将缓冲因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导致的人口下降。到2054年,移民将成为52个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美利坚合众国。虽然移民通常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较小,但对于14个超低生育率国家而言,移民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人口数量。

未来人口

人口规模

总的趋势看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在逐渐放缓。但由于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存在(例如出生率变化、潜在的战争等),未来世界究竟会有多少人变得较难预测。不同的统计方法总是会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以2050年的人口预测为例,不同预测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介于75亿至105亿之间,联合国在2009年曾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5亿,然而这一数字在2013年被上调到了96亿。而美国人口调查局估测2050年世界将有大约92.5亿人。然而这些预测都仅能作为参考,因为人口预测有太多不确定性。有些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比预计的快。以中国为例,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低于预期,因此导致联合国对中国的未来人口峰值预测不断下调,从最初的超过15亿人下调到不到14亿。

虽然未来世界人口规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在21世纪达到峰值的可能性为80%。峰值可能出现在2060年代中期到2100年之间。2025年预计的2100年世界人口规模将比十年前预计的减少6%,即减少约7亿人。预计的全球人口规模的峰值是由几个因素造成的,例如:近年来世界上一些最大的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生育率低于预期水平,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些地区的生育率下降速度略快于预期。中国(14亿)和印度(14亿)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预计到2054年,移民将成为52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到2100年,移民将成为62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利坚合众国。

非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大陆

从各洲的状况来看,非洲在未来数十年人口将会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并成为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除了欧洲之外的其它各洲的人口也将显著增长,同时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将经历大规模城市化,大量人口将往大城市聚集。由联合国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说,地球人口将在本世纪持续增长,到2100年可能会达到110亿。这比此前通常认为的要多出20亿,而主要原因是非洲人口增幅巨大。这项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认为,由于生育率持续保持高水平,非洲总人口到2100年可能增加3倍,由约10亿增加到本世纪末的约40亿,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人口情况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研究称,到本世纪末,除发达国家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样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出现显著人口增长,到2054年该地区人口将攀升79%至22亿。到本世纪末,人口规模可能达到33亿,占全球人口增长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安哥拉刚果尼日尔等9个国家在2024至2054年间人口或将翻番。届时全球人口大国排名将发生变动——尼日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将超越美国,坦桑尼亚也有望在本世纪末跻身人口前十大国行列。

中国和欧洲:人口日益减少

据预计,2024-2054年期间,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中国或将经历最大的人口绝对数量减少(2.04亿),其次是日本和俄罗斯联邦(分别为2 100万和1 000万)。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生育率持续较低,到本世纪末,中国可能会成为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7.86亿)。预计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人口规模将恢复到1950年代末的水平。

发展问题

生育率与死亡率: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

解析全球人口变化,生育率与死亡率是关键指标。从全球范围看,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差额(不考虑净移民因素)。过去一个世纪的出生与死亡数据,直接塑造了当前全球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当出生人数持续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便呈现增长态势。近几十年来,全球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规模经历了深刻调整。1965年,全球粗出生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约35‰,粗死亡率(每千人中死亡人数)约13‰,自然增长率达2%(即每百人年增长2人)。直至2019年,粗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额仍超过10‰,推动人口持续增长,但这一差额正稳步缩小。

人口转型模型:从高增长到老龄化

人口转型模型基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历史趋势,揭示了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转变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人口呈低速增长态势;

第二阶段:因医疗与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率先下降,出生率仍维持高位,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

第三阶段:受社会观念转变、避孕普及及女性教育提升影响,出生率开始下降;

第四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降至低位,人口增长趋于稳定;

第五阶段(部分模型提出):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规模开始缩减。

而在过去的百年间,全球人口正经历第二至第五阶段的转型。

全球生育率下降: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全球总生育率(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自20世纪60年代起持续下降,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加、抚养孩子经济成本上升,以及家庭规模社会规范的转变。

区域差异显著:高生育与老龄化并存

不同地区的生育趋势呈现明显分化。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是全球总生育率最高的区域,尽管近年呈下降趋势,2023年该地区女性平均生育数仍达4.3个,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欧洲中亚及北美则长期处于全球生育率低位,2023年平均仅1.6个;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生育率下降尤为剧烈,2023年低至1.3个,为全球最低。

人口年龄结构:两极分化严重

除人口规模外,年龄结构同样是理解社会需求的关键。生育率下降与死亡率降低(如预期寿命延长)共同推动人口老龄化。当前,欧洲、中亚及北美正面临显著的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18%,0-14岁人口比例仅17%;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则呈现“最年轻”的人口结构,0-14岁人口占比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仅3%。

相关影响

经济影响

截至2023年,世界人口格局演变的趋势还在持续,人口增速放缓与区域分化并存,各国人口结构差异进一步增大,这种演变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不同,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潜伏着国际竞争加剧、区域和族群冲突爆发的可能。人口老龄化对全球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因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而形成,由此带来公共财政压力、私人储蓄行为的“生命周期”效应、公共储蓄恶化、劳动供给减少、资本积累不足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等多种问题,使得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下降。那些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国家,老龄化与人口总量的下降同时出现,使退休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

政治影响

人口老龄化改变了选民群体的结构,进而影响到政治权力的分配。在西方国家,随着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成为政治选举的中坚力量,给予老人更好的福利和保障将会成为争取老年人选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老年人的投票率远高于青年人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会在社会保障制度层面更多地为老年人谋利益,出现增加劳动人口负担、忽略青年福利的政治倾向,从而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引发利益冲突。

社会影响

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保持着较大的人口基数,有着稳定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长,非洲的一些国家还有人口红利尚未充分释放。尽管这些国家未来也将面临人口增长放缓和老龄化等问题,但当前的核心关注点仍是社会融合、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相对传统的发展问题。不同的人口格局特点和发展战略重心决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应对策略,并在国家互动与博弈的过程中构筑着国际发展前景。

相关报告

2024年7月11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经社部)发布《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结果摘要》报告。报告预测,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3亿的峰值,随后人口数量将会缓慢下降,在21世纪结束前回落至102亿人,对2100年人口数量的预测较10年前的预测数据降低6%。报告称,目前全球已有63个国家与地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顶峰,人口数量占全球的28%。在达到人口峰值的国家和地区中,报告预测,未来30年内,其人口数量将下降超过14%,其中阿尔巴尼亚波黑立陶宛波多黎各摩尔多瓦人口数量将在2054年前迎来最大幅度下滑。报告还预测,到2054年,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可能达到77.4岁。在2080年前,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数量将超过18岁及以下年龄段人口数量。

人口爆炸

由于工业化和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促使全球多数地方的出生率上升,加上医学科技的发达导致死亡率大为下降,世界人口出现快速且大量的增长,科学家称此种人口自然增加率大幅增加的现象为“人口爆炸”。这一现象在1970年代的中国、当今的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非常明显。人口过快增长使得人类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加大,对整个生态环境而言都是一种负担,更可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因此现今许多国家都在试图控制人口的增长,降低生育率。但这一举措可能带来年轻人口数锐减,加剧对人口老龄化的担忧。而部分发达国家,例如日本俄罗斯,则面临人口过少的问题,这些国家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常大,老龄化问题已经制约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十大城市

东京都

东京都(Tokyo Metropolis),为日本国首都、一级行政区,位于本州岛关东地区东京湾北岸,与千叶县山梨县神奈川县埼玉县相邻,另有岛屿伊豆诸岛、小笠原诸岛、南鸟岛冲之鸟礁等位于太平洋上,区域总面积2194.05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4月,东京都人口约1419万人。其与附近的都道府县构成的东京都市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地区,面积为8547平方千米。

上海

上海市(Shanghai),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之一。上海市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省浙江省两省,行政区划面积6340.5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80.26万人。

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Mexico City)为墨西哥首都,位于墨西哥的中南部内陆地区,西、北、东三面与墨西哥州接壤,南面与莫雷洛斯州接壤。该市面积1525平方千米,海拔为2240米,大墨西哥城面积为7866.1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区。截至2020年,920万人居住在墨西哥城,是墨西哥人口最多的城市。截至2024年,大墨西哥城都市圈人口约2280万,是墨西哥最大的大都会区。

孟买

孟买(Mumbai,1995 年11月,印度政府将孟买的英文由 "Bombay" 改为 "Mumbai"),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印度“西部门户”之称。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面积为437.7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1400万,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纽约

纽约市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全美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文化和传媒中心。位于纽约州东南部,美国东北部沿海哈德逊河口,濒临大西洋。面积1214平方公里,人口约834万,是全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圣保罗

圣保罗市(São Paulo)是圣保罗州首府,城区面积1523平方公里,2021年圣保罗市人口达1240万人。

首尔

首尔(Seoul),是韩国的首都,人口约933万(2025年5月),面积605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1.6℃。2023年,首尔特别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476177.06亿韩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825.5万韩元。

新德里

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位于恒河支流亚穆纳河左岸,旧德里城的南侧,海拔217米,城市面积43.7平方千米,人口3500万(2023年),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主要产业为IT、电信、餐饮住宿服务、金融、媒体和旅游业。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属印度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孟买和新德里),面积1300余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人口约为1500万。

雅加达

雅加达(JAKARTA),曾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首都,面积约661.5平方公里,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居住着1.5亿人口,占印尼总人口的50%以上,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之一。雅加达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加上周边卫星城市,雅加达都市圈居住人口超过3000万。作为东南亚第一大城市、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加达的经济规模占印尼国内生产总值的16.6%。

相关事件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地球迎来了第50亿个居民——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一个婴儿的呱呱坠地,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地球上第50亿个人,这一天标志着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同时为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切的关注,1990年,联合国根据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由此,1990年7月11日成为第一个“世界人口日”。

地球第60亿位居民

波黑战争时间1999年10月12日凌晨0点2分,一名3.6公斤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60亿位居民。这一天也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地球第70亿位居民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孟加拉国女孩萨蒂亚·苏丹娜·沃施和世界各地当天出生的多名儿童象征性地成为世界人口达到70亿的代表。她在午夜过后1分钟降临人世,出生后即被一群官员和摄像机围绕。

中国第13亿位公民

2005年1月6日0时2分,中国内地第13亿名小公民在北京市妇产医院诞生。1995年,第12亿名公民也是出生在这家医院。不过,一天内有很多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这第12亿、第13亿位婴儿只是一个象征。

参考资料

Population.UnitedNations.2025-08-09

..2024-03-22

人口 | 联合国.UnitedNations.2025-08-07

500年前的那场“瘟疫战争”,美洲原住民为啥被欧洲殖民者打败.腾讯网.2025-08-06

1953: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的确立.中国新闻网.2025-08-06

67年中国人口之变:家庭成员“缩圈”.新华网.2025-08-06

墨西哥过度人口城市化与人口分散化研究.cssn.2025-08-06

World Population Dashboard.unfpa.2025-08-07

全球十大人口稀少国家地区:纳米比亚.新浪科技.2025-08-07

全球仍有11亿“多维”贫困人口,其中近5亿生活在受冲突影响地区 | | 1联合国新闻.联合国新闻.2025-08-07

联合国报告:全球11亿人极度贫困.腾讯网.2025-08-07

【2025年最新】世界人口排名世界人口82亿,日本仍位居第12位.eleminist.2025-08-07

世界各国人口.人口金字塔.2025-08-07

会议 | 人口与发展.联合国.2025-08-07

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 1994年9月5-13日,埃及开罗.UnitedNations.2025-08-07

新华社:世界第50亿、60亿、70亿人今何在?.澎湃新闻.2025-08-07

世界银行发布全球人口变化趋势.上海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2025-08-07

联合国: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3亿的峰值.百家号.2025-08-07

日本投资指南(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0-23

Tok yo Basics.东京都政府.2024-01-01

日本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4-21

The World's Cities in 2016.联合国.2024-01-21

総務省トップ > 広報・報道 > 報道資料一覧 > 住民基本台帳に基づく人口、人口動態及び世帯数(平成29年1月1日現在).総務省.2024-01-21

上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12-31

上海概览.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12-31

上海年鉴2022.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01-14

市民政局发布本市最新行政区划情况(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2024-01-14

最新!上海常住人口数据公布.上观新闻-腾讯网.2025-03-26

31省份去年人口数据全部公布:10省份生娃贡献近六成.湖南日报.2025-04-28

Relieve.waybackmachine.2023-11-13

墨西哥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1-10

Delimitation of Mexico's Metropolitan Areas 2015" (in Spanish).CONAPO.2024-01-15

Censo Población y Vivienda 2020.INEGI.2024-01-16

孟买简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5-08-07

纽约市.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25-08-07

圣保罗市概况.中国领事服务网.2025-08-07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2021年巴西人口预期数量达2.133亿.央视网.2025-08-07

韩国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5-08-07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数.Seoul.2023-09-02

GRDP(시도).KOSIS.2025-05-06

1인당 GRDP(시도).KOSIS.2025-05-06

印度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5-08-07

新德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7

加尔各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07

加尔各答总体概况(2016年版).丝路信息网.2025-08-07

印尼雅加达首都地位被取消,政府明年开始搬迁至新首都,完全建成还需21年.腾讯网.2025-08-07

雅加达省.北京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25-08-07

世界人口日:世界人口数量预计2050年近百亿.环球国际.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