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八大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舞台艺术作品。文革时期,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1967年5月1日在北京举行革命现代戏会演。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8个剧目参加,后来这8个剧目被称之为八大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从音乐、选材、道具、布景等各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红灯记》是由翁偶虹、阿甲任编剧,改编自同名沪剧的现代京剧。1964年李少春等京剧名角首演后引发了强烈反响。《智取威虎山》,是由上海京剧院出品,于1958年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由黄正勤等8人先后参与创作、改编。《沙家浜》是由北京京剧团出品的革命京剧。1960年11月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剧名为京剧《沙家浜》。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首先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故事片。《海港》原名《海港的早晨》,原本是上海淮剧团1964年排演的一部反映码头工人生活的戏。1964年上海京剧团将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成京剧,剧名也改成了《海港》。《奇袭白虎团》是20世纪60年代,以抗美援朝战争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歼灭“白虎团”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京剧现代戏。《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1964年9月,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观看。交响音乐《沙家浜》是原中央乐团的艺术家们集体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创作的经典,1965年面世,被称为“交响乐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八大样板戏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鲜明地展现了“三突出”的时代特征。它们融入了非戏曲的民间音乐元素,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通过借用大众熟知的旋律,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共鸣。样板戏不仅在语境上展现了独特的美感,还在戏剧空间上创造了具有美感的演剧环境。作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公共回忆,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曾主导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

名称由来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的文章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戏“。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1967年5月1日在北京举行革命现代戏会演。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8个剧目参加会演。后来这8个剧目被称之为"八大样板戏"。

1968年5月,《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发行,新华社配发了一篇报道,副标题是“邮电部为八个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八个样板戏”的说法更加明确了。

产生背景

从1963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多次责难文艺界:“舞台上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12月12日,在读到一份反映柯庆施亲自抓曲艺的材料后,毛泽东作出关于文艺的第一个批示:“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

1964年6月5日下午,全国第一届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剧团2000多人参加,演出了35个剧目。但演出人员被通知不准打电话,不准私自外出,近两个月时间里,他们只能从招待所到剧场,从剧场回招待所。气氛变得如此紧张,一场针对戏剧界的革命正在酝酿,而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会演,正是“样板戏”出炉的序幕,也是“文化大革命”在戏剧界的导火索。6月27日,毛泽东在读到中宣部根据全国文联等10个单位的整风情况汇报草案后,作出第二个批示,他指责剧协等协会“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7月5日,在第五轮演出观摩大会上,古装戏被全面停演,有人借现代戏之名,反对传统剧与新编历史剧并存的政策,并对田汉、孟超等戏剧家进行迫害。此后,一些成功的京剧现代戏被按照“三突出”理论篡改,最终成为所谓的“样板戏”。十年内乱期间,八个“样板戏“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其中,《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剧目后来均被列为“样板戏”,毛泽东曾多次亲临现场观看。7月17日,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参演人员。同年8月18日,毛泽东对中宣部关于公开放映并批判影片《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的报告作出批示,要求这些修正主义材料在多个城市公映并接受批判。

1965年3月,《红灯记》在上海演出后被誉为“样板”。随后,《智取威虎山》也获此殊荣,“样板戏”一词由此传开。所谓的“八大样板戏”涵盖了七个戏剧作品和一个音乐作品,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二十五周年,并强调八个革命样板戏的重要地位。这些样板戏代表了无产阶级文艺,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戏剧相对立,是一场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粉碎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

主要内容

《红灯记》(京剧)

《红灯记》是由同名沪剧改编的现代京剧,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八大样板戏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该剧目诞生之初,由翁偶虹阿甲担任编剧,李少春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京剧名角演出,自1964年首演后引发强烈反响。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地区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1963年2月,该剧本由凌大可、夏剑青执笔爱改编成沪剧版《红灯记》并公演,著名戏剧编剧阿甲在沪剧版本的基础上改编成京剧版本的《红灯记》。在公演后,京剧版《红灯记》获得成功,成为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

《红灯记》讲述的是李玉和一家三代人为完成党组织任务,与日寇斗智斗勇、英勇献身的故事,赞颂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光辉的人格。 剧中的唱段朗朗上口,在保留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作,留下了有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浑身是胆雄赳赳”“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朗朗上口又富于表现力的经典唱段;但因其创作意图中政治色彩明显,使得情节和人物塑造都较为生硬。

京剧版《红灯记》取得成功后,1971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成荫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以京剧艺术电影的形式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此外,该作品还有钢琴伴唱、钢琴组曲甚至藏剧、维吾尔剧等多种版本。

《智取威虎山》(京剧)

《智取威虎山》,是由上海京剧院出品,于1958年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由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申阳生、陶雄、刘梦德、章力挥、丁国荣、高义龙等先后参与创作、改编,该剧于1967年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目讲述了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被击溃的中国国民党匪首,逃进深山密林与土匪首领座山雕等勾结,他们盘踞威虎山,以九群七十二堡的天险作为根据地,伺机流窜,下山残害人民,破坏土改。山上还凿有通出数十里的地道,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成土匪打入威虎山,英勇突击之下,终于突破威虎山的铜墙铁壁,歼灭了国民党匪首以及全山的土匪。

智取威虎山》自创排以来,剧中的英雄人物杨子荣被人们所喜爱,其独具韵味的曲调唱词传唱至今,堪称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李仲林纪玉良王正屏赵晓岚等戏剧名家都曾出演。2014年12月23日,在向该剧目致敬的旗帜之下,由徐克执导、黄建新监制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在中国上映。

《沙家浜》(京剧)

《沙家浜》是由北京京剧团出品的革命京剧。1960年11月,文牧阅读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和长篇回忆录《火种》后,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后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改编为京剧《沙家浜》。1968年,《沙家浜》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沙家浜》讲述了抗战时期,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率领十八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群众,机智巧妙地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并一举歼灭日伪军的故事。这一作品通过对郭建光、阿庆嫂等角色的塑造,演绎出军民团结的鱼水情,表现了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畏艰辛、浴血奋斗的革命精神。 在《沙家浜》中,演员们灵活运用唱腔,准确地表达了角色的内心感受,展现他们的情绪和心境。《沙家浜》运用京剧中常用的京胡二胡扬琴柳琴板胡锣鼓等乐器进行伴奏,起到了衬托和烘托剧情的作用,增强了舞台效果和戏剧张力

《沙家浜》一经公演,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对几代人的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持久、深远和重要的影响。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同名现代革命京剧电影,同年8月份正式上映。除此之外还发行了纪念邮票、纪录片等。

《海港》(京剧)

《海港》原名《海港的早晨》,原本是上海淮剧团1964年排演的一部反映码头工人生活的戏。该戏受到码头工人的热烈欢迎,刘少奇、周恩来都给予了充分肯定。1964年冬,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张春桥亲自挂帅,组织上海京剧院一班人马,将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成京剧,剧名也改成了《海港》,并把剧中主人公的名字金树英改为方海珍。1965年4月2日完成试演本,将童芷苓换成蔡瑶铣,导演章琴,音乐设计于会泳。1971年11月,现代京剧《海港》首次进京演出。“文革”时期,样板戏拍电影几成定势,《海港》也不例外。1971~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拍了两次彩色戏曲片《海港》,由北影与上海电影合拍,北影的李文化担任摄制组长兼摄影谢铁骊、上影的傅超武谢晋担任导演。

《奇袭白虎团》(京剧)

《奇袭白虎团》是20世纪60年代,以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出奇制胜,歼灭“白虎团”团部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京剧现代戏。1957年,还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演员方荣翔在一份战地简报上看到了这个故事,深受触动,他与同剧团的李师斌、李贵华等人商议,迅速创作出《侦察兵的故事》,并由殷宝忠、方荣翔组织排练和调度,很快就在战士中演出。1963年,山东省京剧团对已经定名为《奇袭白虎团》的作品再度进行加工。

该剧讲述了1953年7月,朝鲜战争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中,美国侵略者与南朝鲜伪军“假谈真打”,志愿军战士杨育才带领小分队,化装成护送美国军队顾问的南朝鲜兵,巧妙通过多道岗哨,插至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部,击毙白虎团团长,打乱了南朝鲜军防御体系,对西集团顺利完成战役任务的故事。

197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受命拍摄电影版,此时男主角宋玉庆的嗓音因为长期劳累出现了问题,无法参与演唱,剧组搜集宋玉庆十多年来的演出录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剪辑和对应,历经两年多才最终将《奇袭白虎团》以最原汁原味的状态搬上银幕,也意味着一代经典版本的最后绝响。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1964年由中央芭蕾舞团首演成功。2021年12月,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再度“飘红”西安市舞台。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海南岛。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依托,舞剧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琼花,在中国工农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

《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舞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有《红色娘子军军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

《白毛女》(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首先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故事片,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

白毛女》讲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恶霸地主黄世仁除夕上门逼债,打死佃农杨白劳,抢走其女儿喜儿。喜儿不甘受辱逃入深山,历经风霜雨雪与野兽侵袭,变成了“白毛女”。最终,在八路军的解救下喜儿终获解放,重获新生。

最早将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的艺术团体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该团于1955年在东京首演《白毛女》。直到10年后的1965年,中国才创编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这两部同名芭蕾舞剧是各自独立创作。1963年上海市舞校校长胡蓉蓉在运用西方芭蕾舞的表现手法,并汲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改编歌剧《白毛女》,于1964年6月完成小型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傅艾棣任编导助理。1964年10月,中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完成。1964年末,林泱泱、程代辉加入创作组,与胡蓉蓉、傅艾棣共同创作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1965年5月,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完成,并于“上海之春”首演成功,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剧经典作品“金奖。

《沙家浜》(交响音乐)

交响音乐《沙家浜》是原中央乐团的前辈艺术家们集体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创作的经典,1965年面世,被称为“交响乐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作品共包括“序曲”“军民鱼水情”“乱寇入侵”“报警”“坚持”“授计““斥敌”“奔袭”“胜利”9段音乐。不仅保留了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主要角色和经典唱段,还借鉴了歌剧和话剧的表现手段。老中国交响乐团作曲家们巧妙地将合唱与独唱音乐有机融合在整部作品,保留了京剧原有的板式连缀体结构,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与传统民乐队相比,中西混编的乐队形式也更易表现出戏剧性音乐背景。

作品特色

特别强调“三突出“时代特征

三突出是“文革”时期在总结样板戏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极“左”的文艺创作理论。以“八大板戏”最具代表性。三突出的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文艺作品要塑造高大完美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文艺作品不仅要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而且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关于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强调:应围绕阶级斗争的主线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和刻画,都要为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服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理论完全把文艺创作当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实际上宣传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文革“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运用非戏曲民间音乐元素

奇袭白虎团》里的“同志们擦拳又摩掌,坚决要求把敌歼。我代表全排再请战,要把那最艰巨的重担挑在肩”,这一唱段融人了朝鲜族民族音乐元素。样板戏中运用了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作品贴近生活,饱含情感。在音乐响起的一瞬间,人们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而打动,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如生。从当时的音乐形态来看,样板戏是与民族音乐融合而成,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歌曲并不多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少有从事音乐创作的音乐系,而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也难以将有一定层次的文艺创作摆在首位。

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段

一方面,样板戏运用合唱等表演形式。如《沙家浜》里的合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在样板戏中运用合唱这种演奏方式,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高亢嘹亮,英雄形象瞬间突出了,爆发的情感涵人观众的心底,给观众最直接的情感冲击。除此之外,样板戏中还包含了独唱、男女混唱等形式,这是传统表演形式所没有的。另一方面,样板戏运用西洋乐器伴奏。样板戏与传统京剧有较大不同,它有其独特的经验,手法。比如在其中加人西洋乐器演奏,这些不同风格的乐器在同一场景共同演出,带给观众一种时面高亢、时而低沉的情绪起伏,思想和感情随着不同的乐器声传播到了每位观众的内心深处,不经意间让人陷人其中,情绪达到高潮。

借用熟知的旋律唤起共鸣

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运用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而《智取威虎山》还出现了《解放军进行曲》的旋律。《奇袭白虎团》则融入了《志愿军军歌》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在样板戏中,《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被广泛运用,前者多用于表达对毛泽东的感激之情,后者则用于表现宏大或悲壮的场面。这些歌曲是当时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样板戏的音乐旋律,使音乐和唱腔随剧情变化而变化,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唤起了观众共鸣,清晰地表达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样板戏的语境美

首先,样板戏中文字的唱腔和念白变成了便于观众理解的“普通话“,念自还借鉴了话剧,使作品里的语言生动、活泼,与传统京剧比更别具风韵。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样板戏增加了一种韵律上的关,京剧化的念白瞬间跟生活接近,形成了样板戏独特的“话剧加唱腔“式的听觉形象。其次,唱腔方面样板戏没有完全用传统京剧的技巧。大部分时候,样板戏是口语化的唱腔语言,但是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包含情感的唱腔中又融人了传统的京剧唱腔。《海港》就融人了“程派”的唱腔等等。

样板戏念白和唱腔的变化代表着一种“传统美”向“现代美”的变化。样板戏能在全国范围广泛普及,语言口语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样板戏的口语化代表着舞台上语言的变化,为它本身增加了美感,最重要的是这一改变是京剧改革的第一步,无疑它是成功的。其口语化的语言和唱腔结合,是它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舞台逻辑。这对京剧形成统一的舞台表演风格和口语化的改变有重要意义。

样板戏的戏剧空间美

戏剧空间是指作为戏剧人物的行为动作所需要、为戏剧情景所生发的演剧环境。样板戏在创作方面继承发扬了京剧文化,又加人了很多外来的音乐元素,造就了它与传统京剧不同的戏剧空间。在《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经典片段中,舞台设置虚实结合,主角分时间亮相,其主角骑马出场,马是虚的,马鞭和林海雪原是实的,虚实结合的场景设计使整部戏剧看起来生动切实。《沙家浜》“智斗”片段中阿庆嫂茶馆的场景,一个小小的茶馆却别具江南气息,长把铜壶、白瓷茶具、大树下和空地上的几张茶桌椅子,这种戏剧空间的表现手法是传统京剧所不具备的。样板戏由戏剧空间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是十分美的,所营造的空间氛围更是能让整部戏呈现出自然的状态。

价值影响

主导6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

作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公共回忆,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曾主导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

为本阶级的政治服务

“各个阶级都力图立本阶级的戏剧样板戏,为本阶级的政治服务。因此在戏剧舞台上,大破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戏剧样板,大立无产阶级的八个戏剧样板,是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一场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粉碎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这是最早对八个样板戏的评价定调。

中国传统表演形式的巅峰作品

样板戏虽因政治原因呈现单一化、固定化、模式化,却为当时匮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精神食粮,促进了百姓对现代京剧和芭蕾舞剧的认知。在艺术美学上,样板戏具有不可否定的价值,它开拓创新,合多种元素,虽存不足,但仍是传统表演形式的巅峰之作。样板戏在舞台艺术上成就斐然,其人物、音乐、舞台手法独特,表达艺术内涵深刻。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表演形式改革的突破,是近代音乐史上的高成就作品。样板戏具有两面性,其功绩和价值不容忽视。对样板戏的否定阻碍了戏曲改革,至今仍有人研究其美学价值和艺术性。样板戏是中国传统表演形式发展的旗帜和丰碑。

“八大样板戏”之误

从文革时期开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人士,都流传“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的说法,但对其具体所指并不甚清楚。有的人,包括一些样板戏剧组成员,认为只有最早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事实上,文革中的样板戏远远不止八个,前前后后大概有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都被称作样板戏。如后来出现的钢琴伴唱《红灯记》、京剧《白毛女》《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舞剧《红嫂》等。最终以京剧《磐石湾》结束了文革现代样板戏的创作历史。

“八大样板戏”一词的流行,导致社会上的很多人认为“样板戏”只有八个。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一方面是八大样板戏说法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样板戏到底是什么。

从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只有五个京剧和两个芭蕾舞。很多人根本想不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是样板“戏”。

实际上,也很少有人知道到底哪八部戏属于“八大样板戏”。人们便认为是他们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最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最优秀的作品。

参考资料

西洋乐器与京剧样板戏的结合.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2024-01-14

..2024-02-21

看经典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领略常演不衰的魅力▸福利◂.上海文联.2023-09-07

智取威虎山.豆瓣.2023-09-07

一颗子弹与《沙家浜》的故事.光明网.2023-05-09

史海回眸:芦荡火种《沙家浜》背后的真实历史(6).中国新闻网.2023-05-06

芦荡火种:沙家浜伤病员的传奇故事.中国档案资讯网.2023-05-15

怀旧视频: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全剧欣赏.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5

白毛女.豆瓣.2024-03-14

《奇袭白虎团》:炮火中诞生的红色经典.青少年爱国主义网.2024-03-14

红色娘子军:一代人的红色记忆.搜狐网.2025-07-06

交响音乐《沙家浜》再登台 为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揭幕.百家号.2024-04-02

四 “三突出”和“高大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04-16

“样板戏”外的沉浮人生.凤凰资讯.2024-01-14

戏剧作家苏位东:我见证了样板戏出炉(图).人民网.2024-03-14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演出官网.tsinghua.edu.2024-04-09

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rmrb.2024-04-09

七旬老人收藏样板戏剧照.大华网.2024-04-09

403 Forbidden.海外网.2024-03-14

现代京剧:红灯记.豆瓣音乐.2025-07-05

“红灯记重现”主题演唱会再现红色经典.央广网文娱.2024-02-26

导演徐克与电影《智取威虎山》.人民日报.2023-09-07

献礼建党百年,京剧《沙家浜》丰台文化馆上演.新浪看点.2023-05-16

粤北也有个“沙家浜”,但有比沙家浜更惨烈的往事.今日头条.2023-05-16

沙家浜 (1971).豆瓣电影.2023-10-20

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出版.参考网.2023-10-20

丰碑|高难度武戏开现代京剧先河,《奇袭白虎团》演出志愿军虎口拔牙的智慧与气魄.京报网.2024-03-14

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段在伦敦上演.央视网.2019-11-05

期待!中央芭蕾舞团舞剧《红色娘子军》将于7月登陆昆明.今日头条.2021-04-11

歌剧《白毛女》等红色经典作品复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旅·体育--.人民网.2021-03-30

白毛女 (1971).豆瓣电影.2024-03-27

“文革”时期“三突出”的文艺创作理论述论.中国知网.2024-03-20

三突出.万方数据.2024-03-20

文革中的“八大样板戏“到底是哪八部戏.微信公众平台.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