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赞美

《赞美》,是九叶派诗人穆旦于1941年12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发表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文学刊物《文聚》1942年2月第1卷第1号。全诗共四个小节,内容与中国大地、时代生活息息相关,风格畅达,情感深刻,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赞美》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时期。诗歌回望祖国灾难深重的历史,表达对祖国苦难命运的深深悲悯和深刻反思,同时更发自肺腑地表达了对人民不屈意志、对民族坚韧精神的由衷赞美。

《赞美》采用意象、象征、暗示、散文化、戏剧化等多种表现手法丰富诗歌的内蕴,增强诗歌感情的厚度和密度。全诗规模宏大,激情澎湃,在语言上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用多义词语、繁复句式、反复咏叹来传达复杂的诗情。诗中声意结合的节奏韵律,充分体现了穆旦提出的自由诗“新的抒情”的诗学主张和“洪大节奏”的创作原则。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流露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与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力量的崇拜。

作品原文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的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

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向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的,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创作特色

《赞美》的主题和诗艺源于《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超越。《赞美》植根于民族土壤,将富有时代色彩的主题与现代主义的诗艺相结合,以感性与知性交融、带有泥土气息的意象,抒写着深厚的情思。《赞美》中的意象相较于《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更为密集。《赞美》不再单纯通过感性的具象来抒发情感,而是融入了托马斯·艾略特威廉·叶芝W.H.奥登等人的知性元素,以理念构建并组合意象。《赞美》在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中构思,形成了诗情的跌宕起伏。每一节都交织着这种矛盾关系,而每一次又都能从失望、苦难或否定中超越和升华。全诗贯穿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旋律。

文学赏析

《赞美》采用意象、象征、暗示、散文化、戏剧化等多种表现手法丰富诗歌的内蕴,增强诗歌感情的厚度和密度。诗中声意结合的节奏韵律,充分体现了穆旦提出的自由诗“新的抒情”的诗学主张和“洪大节奏”的创作原则。

《赞美》共有四节。第一节前三行描绘了作为民族国家象征的土地和村庄,通过几个鸟瞰式的镜头,展现出跳跃性,凸显了空间的广阔与荒凉。随后是三个排比句,借助亘古存在的风、流水和森林,表现了时间的长远与历史的悠久。第五行中的“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采用状语从句,后面接分号,表明此句与前面几句存在关联,且作为状语后置,起到了强调作用。第一节后八行通过三个“我要以”的排比句式,抒发奔涌的激情。其中,诗句“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在耻辱中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中拥抱的对象出现了六次,其中三次直接呼唤“人民”,三次用代词“你”或“你们”,频繁的、急切的呼唤,表达了对觉醒人民的厚爱。

《赞美》第二节塑造了一个农夫形象,将其从具象化的受难者提升为觉醒中人民的象征,丰富了“人民”的内涵。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的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这位农夫外表粗犷,肩负沉重的家庭责任。他是农民群体的缩影,历经朝代更迭,不断在希望与失望间徘徊。祖祖辈辈的农民只能辛勤劳作,宿命般地承受苦难。诗人用“升起”与“降落”比喻王朝的更替,描绘了漫长而沉重的历史。诗中的“翻起同样的泥土,那曾溶解过他祖先的,路旁凝固着,同样的受难形象”相较于常规句式,突出了“同样的泥土”与“同样的受难形象”,虽略显拗口,却带有语言实验的色彩,与艾青追求的口语化散文美有所不同。接下来的诗句两次提及“在大路上”。无论是“歌声”还是“演说、叫嚣、欢快”,都展现了社会变革中对农民的动员。在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中,任何大变革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因此各种言辞都旨在鼓舞他们。

《赞美》第三节描绘了农夫参军后,家庭和乡村的悲哀愈发深重,而他毫无怨言。前三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放大了乡村的悲哀,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这种写法与作品开头描绘大地的“荒凉”与“忧郁”相呼应。“悲哀”是第三节前半段的核心词汇。农夫的离家,给家庭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母亲忧虑他的安危,孩子们忍受着饥饿。他们本应期待食物,却常常失望,因此用反语称之为“期待着饥饿”。乡村依然毫无希望,黑色的茅屋让人联想到“黑暗”和“恐惧”,“仍是”和重复的“样的”,凸显出乡村的一成不变。农民与大自然本应有着如植物与泥土般的紧密联系,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的生存能力变得极其脆弱,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仿佛生活正被泥土侵蚀。然而,这位农夫却义无反顾。他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拥抱每个人的冲动。但“我”的心情又很矛盾,因为我们无法给予这位尚未走出苦难的觉醒者任何安慰,因此说“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通常,描写农夫参加革命后,会步入光明的世界。但诗人在第三节中却写农夫的选择反而加剧了家庭和乡村的饥饿与恐惧。通常写到“我”要拥抱每个人时,抒情就会结束,但诗人却表达了因无法给予真正安慰而自责和痛苦的情感。

《赞美》第四节与第一节相呼应,回应开篇所描绘的荒凉、辽远的时空背景,表明民族的苦难并未终结。这一节前半部分采用三个排比句,通过写景式铺排,渲染出大地的荒凉与人民的苦难。“倾圮的屋檐”与第三节中的“聚集着黑暗的茅屋”相呼应,象征着深重的苦难。而“呻吟和寒冷”中的“歌唱”一词,则是反讽手法的运用。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抒情主体的态度。面对仍未翻篇的民族“多年耻辱的历史”,抒情主体陷入痛苦的思索,脚步也因此变得踯躅。

出版信息

《赞美》是穆旦于1941年12月创作的一首诗,发表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文学刊物《文聚》1942年2月第1卷第1号上。

社会评价

《赞美》的思想和内容独具风格。(《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大学语文》评)

《赞美》的灵感与诗情源自中国大地和时代生活,诗风平易畅达,深受大众读者青睐。(《带泥土气息的赞歌——穆旦“赞美”读解》评)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意象繁密蒙眬,表达新奇怪异,情思深奥晦涩的诗歌。(《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赏析》评)

《赞美》给大众展现的几乎都是五顿 、六顿以至七顿的诗行;当大众已习惯诗行内部节奏的循序渐进、起伏有度时,《赞美》却又不时出现一反常规的单一的节奏。(《从“赞美”一诗看穆旦对自由诗学的实验》评)

《赞美》全诗给人的体会痛苦却又充满希望。诗中低沉而悲怆的基调,让这首赞美诗看起来好像是一首哀歌。然而其间隐含着的,却是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时代意义。(无锡市税务局评)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海宁市人,出生于天津市,中国现代九叶诗派诗人和翻译家。1940年,穆旦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并留校任教。1948年,他前往芝加哥大学留学。1953年,穆旦回国,执教于南开大学。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始于天津市南开中学读高中时期。20世纪40年代前,他的诗歌深受英国浪漫派现代诗风的影响。后来,他在浪漫主义中融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因素,成为现代“九叶诗派”的杰出代表。20世纪50年代,他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译有亚历山大·普希金乔治·拜伦珀西·雪莱约翰·济慈、布莱克等人的诗作。

相关事件

2025年6月8日,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蔡卜居尝试将高考作文题输入AI软件,并通过多条指令辅助AI将其画出来。此外,她还让AI软件创作了穆旦《赞美》中的名句:“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参考资料

《赞美》 穆旦(节选).央广网.2025-06-10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读穆旦《赞美》.无锡机关先锋网.2025-06-10

如果看到这幅画可能会写得更好?湖北美院教师用AI画出高考作文题.百家号.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