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威夏寺(高棉语:ប្រាសាទព្រះវិហារ,英文名:Preah Vihear Temple)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吴哥窟时期宗教建筑群之一,坐落于柬埔寨与泰国边境的扁担山脉(Dângrêk Mountains)海拔625米的悬崖之上。柏威夏寺面积共有154.7公顷,缓冲区面积2642.5公顷。作为高棉帝国巅峰时期的建筑杰作,该寺庙群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柏威夏寺起初并不是佛寺,而是一座印度教神庙,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自西向东传入如今的东南亚地区,一直到13世纪,印度教与佛教并驾齐驱,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而柏威夏寺就是其中之一。柏威夏寺从耶苏跋摩一世开始动工,直到吴哥王城的修建者苏耶跋摩二世时竣工,历经了七个高棉君主。由于柏威夏寺地处偏远,地形险要,所以至今仍保存得比较完好。寺庙以南北方向为基轴建造于550米高的峭壁之上,四面有长阶梯可供上下。寺庙以供奉毗湿奴神的殿堂为中心,有4层、4个庭院、7个石池,另有回廊和塔门,曲线环绕,体现出吴哥王朝时期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甬道两旁,有长达28米长的雕龙,可惜因年代久远而部分损毁。
由于柏威夏寺寺居于崖顶平台,扼守两国边境,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904年,泰国暹罗当局与殖民柬埔寨的法国殖民者商定边界协议,双方同意将柏威夏寺划入泰国境内。1907年,法国殖民者完成边界划分图,暹罗政府发现柏威夏寺被划入柬埔寨一侧。2013年11月11日,海牙国际法庭对柏威夏寺周边地区的领土纠纷作出判决,裁定柬埔寨拥有整个柏威夏寺地区的全部领土主权。
柏威夏寺开放时间为每日6:00-17:30。由于地处边境,游客需提前办理特别通行证。2009年起,柬埔寨筹建洪森阁下柏威夏国际生态博物馆。2013年起实施的保护工程重点修复了因地质活动受损的北侧建筑群。2014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相关国家努力下,保护柏威夏寺国际协调委员会成立,由中国和印度担任主席国。
名称意义
由于柏威夏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寺庙跨越柬泰两国边界,不同民族对该寺的称呼也有不同,名称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趴娲崃
泰国艺术厅根据该寺最古老的文献记载,称该寺为“趴娲崃”,意思是设有尖顶的四方形屋顶(印度殿),里边供奉着湿婆(Siva)石制神像,“湿婆”(Siva)是印度教大主神之一。
习喜克利湿瓦腊(Sri Sikharisvara)
在该寺的碑文中出现“习喜克利湿瓦腊”(Sri Sikharisvara),该名是梵语由“习(Sri)”、“喜克利(Sikhara)”、“湿瓦腊(Isvara)”等三部分组成;“习”(Sri)放在名词之前,其意思是繁荣昌盛;“喜克利”(Sikhara)是山顶的意思;“湿瓦腊”(Isvara)是君主(Lord)的意思。所以,“习喜克利湿瓦”(SriSikharisvara)是“山顶的繁荣昌盛君主”的意思,也代表印度教神山“凯拉萨山”(mintaa)山顶上的湿婆神仙。
高棉语的“ប្រាសាទព្រះវិហារ”和帕秾粑威寒“ភ្នំព្រះវិហារ”(Phnom Prah Vihar)
对于该寺的高棉语称呼ប្រាសាទព្រះវិហារ,根据高棉语文字中,该名是神圣寺庙的意思。另外一个名称是ភ្នំព្រះវិហារ帕秾粑威寒(PhnomPrah Vihar),Phnom(ភ្នំ):高棉语"山岳"的古语变体(同源词:Vnam/Bnam)。
泰语的“ปราสาทพระวิหาร——帕萨帊威寒”
泰国将该寺称为“ปราสาทพระวิหาร-——帕萨帊威寒(Prasada Preah Vihear)。"ปราสาท"(Prasat):源自梵语,意为“宫殿式寺庙”,特指高棉风格的宗教建筑(无尖顶式佛殿)。该词具有“寺庙”的含义,殿里的正中央必须供奉主神像,“帊”(Prah)是给神仙或雅威贡献的物品、尊重的东西,还有不能冒犯的意思;“寒”(Vihara)也是梵语,是寺庙的意思。此外,该寺也被泰国改称“考帕威寒”(KhaoPhra Vihan),汉语又译“考菩维安”意即“神圣的寺院”。泰语用“考”(Khao)代替“帕秾”(Phnom),意思是位置。
历史沿革
根据柬埔寨的历史记载,柏威夏寺属于柬埔寨历史上辉煌的吴哥窟时期的产物,从耶苏跋摩一世开始动工,直到吴哥王城的修建者苏耶跋摩二世时竣工,历经了七个高棉君主。
耶苏跋摩一世时代
公元889年,柬埔寨的吴哥时期进入到第四个王朝,即耶苏跋摩一世的时代。他是柬埔寨前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的王子。耶苏跋摩一世当上国王后,国家已经平稳安定统一。由于阇耶跋摩二世帝王完成了柬埔寨的统一,于是,柬埔寨正式进入独立国家的历史阶段。阇耶跋摩二世于库伦山(Kulen)举行了国王加冕仪式,成为柬埔寨的第一位国王。不过他必须对之前分裂的小国家的王子进行讨伐,直到公元850年。阇耶跋摩二世建造“诃里诃罗洛耶”首都后不久便逝世。于是,柬埔寨的一些剩余小国家仍然由阇耶跋摩二世的王子及皇室的亲戚继续统治,他们便是阁耶跋摩二世的王子-阁耶跋摩三世帝王,以及皇室的亲戚——因陀罗跋摩一世帝王。
耶苏跋摩一世继承了前帝王的事业,维持了国家平稳安定。此外,耶苏跋摩一世年轻时,他的教师“万斯瓦””,是印度教的僧侣,因而耶苏跋摩一世非常坚定地信仰湿婆。根据碑铭的记载,耶苏跋摩一世是一位气字轩昂、精神焕发,对战争不知疲乏的战士及积极分子,但他对人民却非常宽宏大量,他的良好德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该王性格有助于其实现柬埔寨君主的理想,君主必须尽其所能建造首都,并在人世间建造神灵居住的地方。他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项命令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建造寺庙,数量达上百个,每个寺庙都建造宫殿,制定各个寺庙的规模。这些建筑提供了百姓对湿婆神、毗湿奴神及佛神的崇敬场所。
耶苏跋摩一世在全国的山区建造寺庙,在这些建筑中,他最感兴趣的寺庙,是柏威夏寺。柏威夏寺的碑铭——“斯瓦萨克”(Sivasakti)有记载。有学者解读该碑铭上的梵语文字,认为这是耶苏跋摩一世时代的记载。虽然斯瓦萨克碑铭上没有发现耶苏跋摩一世的名称,不过斯瓦萨克碑铭记载的纪年(公元893年),正是耶苏跋摩一世时代。当时开始建造该寺的主殿,建造的主建筑有四方形屋顶的印度教塔,东边和西边的回廊,封闭的塔门和五个前后的塔门,北边塔门进入前门(从该寺进入的第一个建筑)的道路。此外,这位皇帝还设计了该寺整个阶梯等主要建筑。使用的建造材料都是轻便的,例如木材和砖等容易找到的材料。该时期的建筑属于波列克风格与巴肯风格。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时代
耶苏跋摩一世的后代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公元944-968年在位,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在修建该寺时开始使用砖和红土等几种材料混合成为砖红壤。正如专家所推测,这位皇帝可能主要完成该寺的第二辅殿的塔门和整个大厅的修建工作,图书馆除外。该时期的建筑属于国格风格的建筑。
阇耶跋摩五世时代
公元968-1001年阁耶跋摩五世时代,这个时代改进了建造该寺的材料,他们将砂岩与其他材料混合,使建筑更加坚固。由于建造该寺的山区是沙土,材料容易找到,因而他们建造该寺的材料可换成砂岩。在这个时期,他们翻新了该寺的主殿和辅殿,例如主殿的东边与西边建筑及该寺的图书馆(曼达菜)。该时期的建筑属于班迭斯雷风格。
苏利耶跋摩一世时代
公元1001年,阁耶跋摩五世逝世,享年四十多岁,他没有亲生的儿子和女儿。因此,皇位与皇家财产继承人就只能在皇室之中挑选,最终继承王位是乌迭蒂耶跋摩一世,他是阇耶跋摩五世的一位皇后的孙儿。但斯多加通碑铭并没有记载此事。只记载乌迭蒂耶跋摩一世成为帝王一年之后他就逝世(公元1002年)。乌迭蒂耶跋摩一世的逝世,掀起了吴哥窟皇家内新一轮争权夺利的战争。这场战争来自两位王子之间的竞争,即阇耶伟腊跋摩与苏耶跋摩一世。当乌迭蒂耶跋摩一世逝世,阁耶伟腊跋摩就由吴哥首都的耶苏通补罗继承王位,另一方面的苏利耶跋摩一世则用数年时间准备,等待侵入吴哥国都的时机。他们争夺了大概十多年,苏利耶跋摩一世才自称继承王位,并且认为阇耶伟腊跋摩王阻碍自己进入国都。因此,刚开始登基时,他没有进入国都。在十年的战争时期,苏利耶跋摩一世在国都周围居住,在国都周围是他势力的范围。因此,苏利耶跋摩一世时代的巨大建筑,没有建造在当时耶苏通补罗国都内,而是在扁担山地区。柏威夏寺的一些著名建筑就是这一时期建造。当时苏耶跋摩一世(公元1005-1050)给予该寺多方面的支持。他在位时间修建了该寺的一些宫殿,修复并加建其他建筑,例如阶梯、道路、水神蛇精那伽的头像和石柱。之后,苏利耶跋摩一世下令“普寺庙”,该寺现今位于老挝,是老挝古时代重要寺庙,其寺庙里的湿婆林伽迁移到柏威夏寺,并将该湿婆林伽起名为“帕塔雷萨瓦拉”。虽然苏利耶跋摩一世没有为国家创造新的重要建筑,但在神圣地区举办宗教仪式。苏利耶跋摩一世仍然照顾之前帝王创造的神圣地区。该时期建筑属于巴奔风格。
乌迭蒂耶跋摩二世时代与赫萨跋摩三世时代
公元1050-1066年的乌迭蒂耶跋摩二世与公元1066-1080年的赫萨跋摩三世在位期间,用于建造柏威夏寺的材料都是砂岩。该寺的主殿上边建有尖顶的四方塔形屋顶,形状与金字塔相似,顶上是莲花的形状。
苏利耶跋摩二世时代
在公元1113年苏利耶跋摩二世之前,柏威夏寺快要修建完成了。这个时期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修复与增加修建寺庙的一些细节性的建筑,例如修复回廊的道路。不过,苏利耶跋摩二世的时代,有一位王朝的咨询者-印度教的僧侣“梯瓦弓班迪””。他曾在吴哥窟三朝任过职位。在苏利耶跋摩二世继承王位时,梯瓦弓班迪提议苏利耶跋摩二世举行登基仪式。为此,苏利耶跋摩二世为梯瓦弓班迪提供了很多东西,要他负责到全国各圣地去朝圣,代替国王收集贡品。根据碑铭记载,梯瓦弓班迪修复一些已经被破坏的圣地寺庙,例如普寺庙、柏威夏寺和班迭斯雷寺。该时期建筑属于吴哥寺风格。
地理环境
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与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区,距离吴哥窟140公里,金边约320公里。柏威夏寺建于海拔525米的扁担山上“鹰喙”式摩艾丹崖顶。摩艾丹崖的“喙尖”朝向柬埔寨一方,“喙根”朝向泰国一方。俯瞰柬埔寨北部平原,其建筑布局完美结合了自然地形与宗教功能,体现了高棉人"庙宇即宇宙"的宗教理念。寺庙正面面向泰国,泰国修建的公路直通寺下,以前游客都是从泰国进入。
建筑特征
柏威夏寺建造过程中经历了高棉建筑艺术史上巴方寺风格与吴哥寺风格两个时期。出现连续的拱顶和由排列的立柱所围成的回廊,回廊环绕中心主塔,是巴方寺风格时期的主要特点。吴哥寺风格时期的宗教寺庙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机地融合了建筑艺术中的佛塔、长廊、回廊、祭坛等要素,宝塔和回廊融合成为塔门回廊,塔门回廊又和祭坛融合为一体,堆砌成为有多层塔门回廊的祭坛,二是一般有两种形式的对称:轴线对称和中心对称。从壕沟、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轴线对称,此外须弥山基台顶层宝塔的分布,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中心对称。由于柏威夏寺选址的特殊性,建造者在吸收上述两种风格特征的同时,又赋予了柏威夏寺自身特有的风格。
在选材上,寺庙主体结构主要由就地开凿的砂岩石建造而成,单体建筑的屋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砂岩石砌拱券结构,主要应用在回廊建筑的顶部,二是木结构铺设瓦片,主要应用在塔门、长厅建筑的屋顶,三是黏土砖叠涩建造藏经阁屋顶。柏威夏寺的建造选址和空间布局,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现存遗址共包含梯道(1处)、娜迦(Naga)平台(1处)、塔门(5处)、神道(3处)、长厅及长廊(8处)、回廊(“U”形,2处)、藏经阁(2处)、净身殿(2处)、中央圣殿(1处)、塔(1处)、水池(2处)等十一大类、共计28处单体建筑遗迹。在规划布局上,依据地形地势特征,纵向线型布设各单体建筑,体现了纵向线型规划景观的特点。柏威夏寺将供奉湿婆的中央圣殿布设于最高处的顶端,其余辅助建筑和结构都朝向主体建筑——圣殿,南北轴线上自北向南设置了多处塔门及神道,其他回廊、藏经阁、长厅等建筑对称分布在轴线两侧。根据山坡地势特征柏威夏寺遗址区自南向北至山脚可分为4级平地、4级缓坡,神道分布于缓坡处,5道塔门及各单体建筑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或中轴线的平台之上。柏威夏寺设有砂岩建造的皇室行宫,立柱采用莲花蓓蕾造型,门楣、山形墙等处保留大量印度教神话浮雕,尤以《搅拌乳海》场景最为著名。寺分为四个庭院,山门屋角翘起,雕琢有精细的花纹,围墙曲线环绕。柏威夏寺的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寺内精致的石雕更是古代文明的瑰宝。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柏威夏寺建于公元9至12世纪,是高棉帝国全盛时期的宗教建筑,其空间秩序延续了印度教宇宙观的核心结构:以中心神祇为宇宙之轴,辅以数重空间递进,象征从俗世到神界的修行路径。整座庙宇建在丹伦山断崖之上,由南至北的轴线穿过多个门廊与平台,最终抵达供奉湿婆的主殿。建筑不是为了容纳人群,而是为了模拟宇宙的秩序:这里不是人间活动场所,而是“神临之地”。正是这种空间象征,使柏威夏寺天然具有超越性的“神圣合法性”:它不仅是供奉场所,更是政权与天地沟通的节点。在高棉帝国的统治理念中,国王被视为湿婆的化身,建造如此神庙,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一种政治仪式,是对天命的具象化表达。宗教空间因此成为王权合法性的物质投影。而在国家形成的近现代阶段,这种“象征空间”很容易被新主权秩序接管并重新编码。正如宗教空间研究学者Elazar Barkan所指出,圣地并非天然属于信徒,而是容易被各方权力“赋意”的开放场域。柏威夏寺原本作为帝国宗教中心的宇宙结构,在殖民—民族国家的双重过渡中,逐渐被嵌入主权的语言体系,成为“国土象征”“文明遗产”或“边界坐标”。特别是在现代国家渴望通过“文化”建构自身合法性与历史深度的背景下,宗教场所常常被转化为一种国家象征资本。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标准、旅游宣传中的视觉调度,还是教科书中“神圣遗址”的讲述方式,柏威夏寺的神圣性都被嵌入了现代国家的象征逻辑。也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柏威夏寺成为了一个既是宗教空间、也是政治工具的多重舞台:它既指向神明,也指向主权;既召唤信仰,也召唤民族记忆。在国家与信仰的叠合之中,这座寺庙的意义早已超越宗教本身,而变成了一种被权力反复书写的象征文本。
建筑价值
柏威夏寺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大型宗教建筑群,由多座圣殿通过精心设计的步道和阶梯系统沿800米中轴线有机相连。这座始建于9世纪、主体完成于11世纪上半叶的寺庙建筑,以其严谨的规划布局、精湛的雕刻装饰以及与周边壮丽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成为柬埔寨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柏威夏寺完美符合标准的评定要求:它不仅整体布局体现了高棉建筑特有的"纯粹性",其门楣、山形墙等处的石雕装饰更是达到了吴哥窟艺术的最高水准。在真实性方面,现存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完整保留了原始特征,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宗教圣地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部分岬角区域未被划入保护范围,遗产地的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
文化价值
作为吴哥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柏威夏寺展现了高棉帝国在宗教建筑、水利工程和石雕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是研究东南亚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
保护现状
柏威夏寺开放时间为每日6:00-17:30。由于地处边境,游客需在泰柬边境办理特别通行证(团队游通常包含在内)。
保护措施
柏威夏寺是柬埔寨世界文化遗产,柬埔寨政府长期致力于其保护,于2009年起筹建洪森阁下柏威夏国际生态博物馆。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成立了柏威夏寺国际协调委员会,中国和印度共同担任联合主席国, 成员国包括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泰国,柬埔寨专门成立柏威夏寺管理局负责柏威夏寺的保护管理工作。自2014年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已多次赴柬开展勘察工作,并承担柏威夏寺主体建筑群的修复项目。该项目一期实施周期为8年,场地规模约7万平方米,涵盖了考古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危岩体加固等多方面工作。2025年3月19日电,柬埔寨柏威夏寺国际协调委员会第10次全体大会在暹粒召开,共同探讨柏威夏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相关争端
柬埔寨新发行的货币上印着柏威夏寺的图像,而泰国人把这座寺庙叫做“帕威寒石宫”。由于柏威夏寺寺居于崖顶平台,扼守两国边境,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863年,柬埔寨成为法国殖民地后,通过法国夺回两个原本已被划入泰国领土的北方省。法国在1907年与泰国进行了边界勘定,负责绘制地图的法国人把柏威夏寺归于柬埔寨境内。泰国不承认有关地图,并在法军于1954年撤出柬埔寨后,派军队占据了柏威夏寺。刚独立的柬埔寨提出了抗议,并把争议提交海牙国际法庭审理。
1962年6月15日,国际法庭判古寺归柬埔寨所有。泰国在国际法庭作出判决后,撤回了军队,但坚持保留收回古寺的权利。2007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遭到泰国反对。当时由军人委任的素拉育政府称,古寺周围4.6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是双方争议区,柬埔寨无权单方面提出申报。2008年,柬埔寨再次提出为柏威夏寺申遗的建议,但申报范围缩小至古寺本身,不包括周边地区。6月中旬,泰国时任沙玛政府认可了柬埔寨向联合国提交的新地图,诺巴东在获得内阁和多名军事将领的同意后,与柬埔寨签署了支持柏威夏寺申遗的联合公报。泰国行政法院于是在6月底发出临时禁令,制止政府支持柬埔寨申遗,而宪法法院也在7月8日裁定,诺巴敦未经国会批准,就支持柬埔寨申遗的做法,违反了宪法。同年7月15日,包括1名僧侣在内的3名泰国人越过边境检查站,准备进入柏威夏寺宣示泰国对该座寺庙拥有主权,可很快就被柬埔寨方面逮捕。尽管当天这三个泰国籍人士就被柬埔寨方面释放,但泰、柬双方都在柏威夏寺周边增加军力部署。一年之后,泰国与柬埔寨方面共同举行边境委员会特别会议,互相保证不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2008年7月22日,在新加坡参加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议的东盟国家外长及代表就泰柬边境争端问题举行非正式磋商。柬泰双方承诺,将采取最大程度保持克制和平解决问题。此后,泰柬双方开启部长级会谈,准备彻底解决柏威夏寺归属问题。2009年9月19日,泰国"黄衫军"组织约5000人在边境集会,与当地居民发生暴力冲突,造成多人受伤。事件正值泰国前总理他信下台三周年纪念日。2009年10月14日,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贺南洪说,柬政府将把与泰国之间关于柏威夏寺地区边界争议问题提交泰国召开的东盟峰会讨论解决。东盟峰会之后,泰国、柬埔寨双方互撤大使。2013年11月11日,海牙国际法庭对柏威夏寺周边地区的领土纠纷作出判决,裁定柬埔寨拥有整个柏威夏寺地区的全部领土主权。
2025年7月23日起,泰国代理总理下令召回驻柬大使,随后柬埔寨于24日凌晨宣布将与泰国的外交关系降至最低级别,并撤回驻曼谷外交官。同日清晨,双方士兵在柏威夏寺附近的争议地带爆发武装交火,并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紧急闭门会议上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国际法。2025年7月25日,柬埔寨文化艺术部表示,由于泰国军队对柏威夏寺地区发动袭击,有平民被困在柏威夏寺内。28日双方代表在吉隆坡会晤达成共识,承诺恢复和平。
参考资料
Temple of Preah Vihear.unesco.2025-07-31
Preah Vihear: Temple Wonders Atop Cambodia’s Sacred Cliff.visitkohrong.2025-07-31
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出席柬埔寨柏威夏寺系列活动.国家文物局.2025-07-31
Preah Vihear Temple.tourismcambodia.2025-07-31
神圣的边界:柏威夏寺在泰柬冲突中的政治化命运.澎湃新闻.2025-07-31
柏威夏寺:炮火纷飞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凤凰网佛教.2025-08-02
柏威夏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5-07-31
高棉帝国遗迹柏威夏寺.凤凰网.2025-07-31
泰国柬埔寨柏威夏寺领土争端由来-柏威夏寺-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5-07-31
柏威夏寺地区被判给柬埔寨 泰柬军官拥抱庆祝和平[1]- 中文国际.新浪网.2025-07-31
柏威夏寺判归柬埔寨.新浪网.2025-07-31
探访柬泰对峙中的柏威夏寺 山门后隐约可见暗红血迹-柬泰边界冲突,柏威夏寺-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5-07-31
柬埔寨柏威夏寺国际协调委员会第10次全体大会在暹粒召开.人民网.2025-08-02
一座寺庙引发的领土之争.新民周刊.2025-07-31
柬方称泰军袭击柏威夏寺地区 有平民被困.今日头条.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