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二节 社会的物质生产第一节 社会的精神生产第一节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该书是我社曾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新编本。作者吸

收了学术界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篇章结构和内容上都作了

较大的调整与充实。该书系统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

和基本原理,并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深

入探讨,拓宽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提出了一些新的范畴和

观点,如“技术社会形态”、“社会的运筹性因素”等,均受到理论界

的广泛关注。该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又可供 理论工作者和党

政干部研究参考。

作品目录

目录

前言

概 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

一 人类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

三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第二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问题的正确解决

三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根源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一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

三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

四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一编 人?自然?社会

第一章 人和自然

第一节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 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三 自然概念的层次性及自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一 人掌握自然的实践方式

二 人掌握自然的理论认识方式

三 人掌握自然的实践精神方式

四 人掌握自然的价值方式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共同进化

一 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二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特征

第二章 人和社会

第一节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

一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二 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

一 历史过程的主体

二 历史过程的客体

第三节 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

一 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二 人与环境的双向运动

三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第三章 实践一人,自然、社会统一的基础

第一节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一 实践概念的规定

二 实践的基本特征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

四 实践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

一 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的基本涵义和内容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社会性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社会性

第二编 社 会 生 产

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生产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

一 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二 生产力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生产关系体系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二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三 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生产方式

一 生产方式概念的多义性

二 从多义到一义的转变

第四节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五章 社会的人口生产

第一节 人口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一 人口生产的本质

二 人口生产的特点

第二节 人口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口状况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

二 人口生产作用的性质

第三节 人口生产的发展规律

一 人口生产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 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第六章 社会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一 精神生产的涵义

二 精神生产的本质和特征

三 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结构、活动机制和发展规律

一 精神生产的要素

二 精神生产的社会条件

三 精神生产的活动机制

四 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

五 精神生产的历史形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性质和目的

二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原则

三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意义

第七章 社会生产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社会生产的整体结构

一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二 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

三 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关系

第二节 三种生产统一的基础和整体功能

一 三种生产统一的基础

二 三种生产的整体功能

第三编 社 会 结 构

第八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一节 经济基础

一 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

二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上层建筑

一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二 上层建筑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

规律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九章 人 祥共同体的历史形式

第一节 家庭

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 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氏族与部落

一 氏族和部落的性质与特征

二 氏族和部落的发展与消亡

第三节 民族

一 民族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二 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章 阶级和国家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 阶级的起源

二 阶级的实质

三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一 国家的起源

二 国家的特征

三 国家的职能

四 国体和政体

第三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的必由之路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一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二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三 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五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社会意识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四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诸种形式

社会主义和法律思想

二 道德

三 艺术

四 宗教

五 哲学

第五节 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编 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发展动力

第十二章 需要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需要的实质和发展机制

一 需要是人的“内在必然性”

二 需要的实质及特征

三 需要的种类和发展机制

第二节 利益的实质和实现过程

一 利益的构成及实质

二 利益的种类

三 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第三节 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 需要和利益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

一 分工的本质

二 分工的结构

第二节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

一 分工的起源

二 分工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分工的社会作用

一 分工与生产力

二 分工与生产关系

三 分工与阶级划分

四 分工与上层建筑

五 分工与人自身的发展

六 分工与社会发展动力

第四节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 消灭自发分工的社会条件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半自觉分工

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

第十四章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革命

一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

二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三 革命的形式和道路

第二节 社会改革

一 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二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第十五章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一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二 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第二节 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 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 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

三 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四 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节 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

一 自然科学物化为生产工具

二 科学变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三 自然科学物化为劳动对象

四 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第四节 新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一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标志

二 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新技术革命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两种历史观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 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 群众观点

二 群众路线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和提出

二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二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

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致性

三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

四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

第五编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第十八章 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一节 经济社会形态

一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二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三 三形态划分法与五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第二节 技术社会形态和信息社会

一 技术社会形态的涵义

二 提出技术社会形态概念的意义

三 对国外学者信息社会理论的评价

第十九章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节 自然历史过程的涵义

一 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二 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

第二节 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 克服机械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两种倾向

二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

三 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第二十章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一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二 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

第二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一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特点

二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典型性

三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

四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社会形态的复杂性

第三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一 历史时代的划分及其意义

二 历史发展中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 要防止两种片面性

第六编 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第二十一章 人与人道主义

第一节 人道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兴起

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理论的形成

三 德国古典哲学对人道主义的发展

四 中国人道思想的特殊性

第二节 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一 人的本质

二 人的现实性

三 人的社会性

第三节 人的异化

一 异化概念的含义

卡尔·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

三 异化劳动理论和唯物史观

四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

第二十二章 人的价值和人生观

第一节 人的价值

一 价值的一般本质

二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人生观的含义

二 人生观的阶级性

三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第二十三章 社会进步及人的解放

第一节 社会进步

一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

二 社会进步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三 社会进步的标准

第二节 人的自由

一 人的自由和意志自由的实质

二 自由与必然、意志自由和历史必然的辩证统一

三 阶级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

一 共产主义是个历史过程

二 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

第七编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西方历史哲学

第一十四章 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西方历史哲学的渊源

一 英雄史观

二 道德史观

神学史观

四 理性史观

第二节 历史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

一 历史哲学的兴起

二 历史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

第三节 实证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学

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

二 兰克的实证主义史学观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历史哲学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对思辨历史哲学的继承与批判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史学观的本质区别

第二十五章 文明形态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阿诺德·汤因比文明形态历史观述略

一 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社会

二 一切文明社会在哲学上都是同时代的和

同等价值的

三 文明社会经历的阶段

四 文明兴衰的动因是“挑战一应战”机制

五 文明社会解体的类型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历史观问题

一 社会结构的基础问题

二 社会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三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四 文明社会与社会个体

第二十六章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述略

一 历史是什么

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 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历史理论问题

一 历史有无规律

二 理论与史实

三 有益的启示:历史认识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