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本属契丹族,五代十国时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得后晋的北方十六州而拥有长城内外属地,辽从太祖(耶律阿保机)元年(公元907年)到耶律延禧(耶律延禧)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先后共历218年。辽太宗对汉和契丹的统治是采取一国两制的,官分南、北,南官以汉制治汉族,穿汉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后来三品以上北官行大礼也穿汉服。常服则皇帝及南官穿汉服,皇后及北官穿契丹服。
汉族服饰
辽朝的汉服继承五代后晋的遗制,祭服大祀戴金文金冠,白绫袍,红带悬鱼,错络缝靴。小祀戴硬帽,红刻丝龟文袍。朝服络缝红袍,束犀玉带,后改锦袍金带。以穿新疆獞皮靴为贵。公服紫皂幅巾,紫窄袍,束玉带或穿红袄。常服盘领(即高圆领)左绿衣窄袖袍。贵者紫里貂裘,青者次之。腰带有弓、剑、、算囊、刀砺等鞢。士兵皆发露顶左衽。契丹及其从属部落百姓也只能髡发,有钱人想戴巾子,需向政府缴纳大量钱财。
契丹服饰
《辽史》记载东北契丹人男子髡顶、垂发于耳畔,近年东北库伦、宣化区、张家口市等辽墓,均出土契丹人壁画,可与传世《卓歇图》对照。库伦一号辽墓和二号辽墓壁画,发现垂发有一些形式变化,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单留一撮垂发的,有在左右两耳后上侧留一垂发,两侧垂发与前额所留短发连成一片的,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留一撮垂发与前额所留短发连成一片的,有在左右两耳前后上侧各留一撮垂发,顶与前额均不留发的。所垂均为散发。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西北的回鹘族和吐蕃族男子也都有髡发的风俗,但只有契丹族男子垂散发,回鹘、吐蕃、女真男子都垂辫发。到元代蒙古族男子也髡发,却是在前额留一块桃子式的发结成辫发,并在一只耳朵上戴耳环子。
皇后服饰
辽朝皇后的契丹服,祭祀戴红帕,穿络缝红袍,悬玉佩和双同心帕。络缝乌靴。妇女上穿黑、紫、诸色直领对襟,或左衽团衫,前长拂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束高髻、双髻或螺髻,面涂黄妆。未出嫁时髡首。皇后常服有紫金百凤衫,杏黄金缕裙,红凤花靴,梳百宝花髻。法库县叶茂台曾出土辽代棕黄罗绣棉袍,领绣双龙,肩、腹、腰分绣簪花羽人骑凤及桃花鸟蝶纹。女裙多穿于长袍之内。
服饰安排
影响
辽国契丹服装对汉族也产生影响,北宋时,京师洛阳市士庶,也有许多人穿契丹服,由于辽宋对敌,故宋庆历八年和天圣三年都曾下令禁止穿契丹服,士庶不得穿黑褐地白花衣服及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穿碱式碳酸铜、兔褐之类,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淡褐色匹帛做衣服,并禁穿吊敦(袜裤)。北宋末年洪皓出使东北,著《松漠纪闻》记载在东北时的见闻,在补遗中讲到辽金纺织品中,耀段(缎):褐色,泾段白色,生丝为经,羊毛为纬,好看而不耐穿。丰段有白有褐,质量最好。驼毛段有褐有白,出河西用秋毛织造的,不蛀。冬间的落毛,选去粗者,取其茸毛,都用关西羊。毛织品中还有褐黑丝、褐里丝、门得丝、帕里呵等名称,从西夏运输到辽朝作为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