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赵杲观

赵杲观,又名天台寺,国家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魏,地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南23公里的天台山。

赵杲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佛教僧侣居住处。北部是观音阁,内有天然石洞,外建五层楼阁,依崖开凿卯洞,由梁架结构与崖石交接构成。阁内有铁索,可攀索而上。阁东是九仙女洞,再往东南是3层楼阁,也可以沿铁索而上,名为“仙阁梯云”。明朝成化年间、万历年间赵杲观进行了重修。清代康熙,赵杲观进行了增修。1996年,赵杲观成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4月,赵杲观被认定为国家AAA级景区。

历史沿革

相传,赵杲观为纪念春秋时代国丞相赵杲所建。赵杲观建于北魏太延年间(公元435年—440年)。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赵杲观进行了重修。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赵杲观进行了增修。

1996年,赵杲观成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4月,赵杲观被认定为国家AAA级景区。2025年6月,央视新闻发布了赵杲观的景区介绍视频。

地理位置

赵杲观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南23公里的天台山。

主要景点

赵杲观的主要景点包括朝圆洞、九仙洞、药王洞、仙阁梯云等。

方位布局

赵杲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佛教僧侣居住处。北部是观音阁,内有天然石洞,外建五层楼阁,依崖开凿卯洞,由梁架结构与崖石交接构成。阁内有铁索,可攀索而上。阁东是九仙女洞,再往东南是3层楼阁,也可以沿铁索而上,名为“仙阁梯云”。

赵杲观最独特的建筑是朝圆洞,上下整体共有七层。底部两层基台为青砖砌成的洞窟,上面五层木楼则依山势而逐层缩小。这是清代的砖木建筑,它依崖开凿卯洞,梁架结构与崖石交接构筑,十分精巧。从楼台底部的洞门曲转而入,犹如在井底一般,一条两丈多长的铁链从头顶垂吊下来。攀环而上,爬出洞口,便进入基座二层洞窟,再沿木梯逐层登楼。五层楼斜成佛塔形,层层通上逐渐缩小,依次塑有玉皇大帝等神像。

九仙洞在朝圆洞东北侧,洞内塑赵代王嘉九女像,洞外箭阁塑赵杲像,因距窟顶仅余二指半,故有“赵杲观离天二指半”之说。药王洞在九仙洞北侧,为孙思邈修炼之居。有记载称孙思邈曾寓居凤凰观和赵杲观,白天背笥采药亲尝,晚上挑灯刻苦钻研,遂得医道真谛。相传孙思邈在药王洞修道期间,为当地百姓驱治百病,极尽救死扶伤之善事,后世因感念其功德,遂建庙祭祀。庙宇依崖临壑,辟台而建,面阔5间,雕梁画栋。

景区特色

赵杲观山老谷深,山势变化复杂,形成了许多小气候,水环境.其内植被茂密,种类繁多,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雕,二类保护动物豹等20多种,鸟类三十多种,药材40余种,其中首推乌头属,品质优良,储量颇丰,观中尼僧视为镇观之宝赵杲观属整个代县雁门古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南联五台山,北接云岗石窟,是整个三晋旅游网上的一个中驻点,与三晋文化旅游组成一个整体。

相关传说

关于赵杲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春秋时期,赵鞅死后,赵毋恤继位。当时的代国不仅拥有辽阔的疆域,更有驰名天下的名马,即代马,而马匹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军事物资之一。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六》的《古风·代马不思越》中写道:“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这里的“代马”即指古代国所产的代马。赵襄子见代国土地辽阔,山河秀美,便产生了向北扩张领土的想法。这年秋天,赵襄子率领兵马开赴今代县北山一带,用计杀死了赵代王嘉并将代国吞并。代王被杀后,代王的妻子也自杀身亡。代国的丞相赵杲连夜护送宫中幸存眷属逃出首都,来到天台山。天台山山势陡峭,重峦叠嶂的绿荫深谷间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天然石洞。赵杲他们便在这里住了下来,躬耕穴居。在隐居天台山期间,赵杲与当地老百姓同甘共苦,并积极创导农具改革,推动了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深受老百姓爱戴。后人感念他的忠义,就将赵杲隐居的地方称为“赵杲观”。

获得荣誉

信息来源

参考资料

赵杲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06-28

关于拟确定国家3A级、2A级旅游景区名单的公示.澎湃新闻.2025-06-28

赵杲观景区.代县人民政府.2025-06-28

赵杲观.忻州新闻网.2025-06-28

关于拟确定国家3A级、2A级旅游景区名单的公示.关于拟确定国家3A级、2A级旅游景区名单的公示.2025-06-28

【#古人在90度垂直....新浪微博.2025-06-28

依崖而建赵杲观.太原日报.2025-06-28

代县踏春好去处——赵杲观.微信公众平台.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