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负子蝽科

负子蝽科(黑灰蝇豹:Belostomatidae),俗称大水蝽、咬脚虫、电光虫等,是昆虫纲、半翅目下的一科。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负子蝽科共有3亚科11属145种。

负子蝽科物种体卵圆形,宽且扁,暗褐色。头短,喙尖锐如锥,两侧复眼大,突出,触角不显。呼吸管短而扁,着生腹端,可伸缩。前肢小,为捕食足,端尖,中、后肢长,密生长毛,为划泳足。其广泛分布于全球,生活在淡水池塘、沼泽和溪流中。为肉食性,潜行、捕获并捕食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门、鱼类和两栖动物;腹部末端具呼吸附肢,可伸出水面收集氧气,因此有时可见其在水下呈倾斜倒立姿态,仅尾部接触水面进行呼吸。春季至夏初,雌性开始产卵前会与雄性交配,雌性每次产卵1-4枚,单个卵块可含100余枚卵。

在某些地区,负子蝽科物种被视为美食,市场上可见销售。人们常在池塘设置大型漂浮陷阱进行收集,并使用黑光灯吸引昆虫。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人们将田鳖属物种印田鳖蝽(Lethocerus indicus)经盐水烹煮后作为特色菜肴食用。虽然负子蝽科物种通常不主动攻击,但遭遇对峙时也绝不退缩。若被不当处理,它们会以口器刺伤接触者,这种剧痛通常令人难以忍受。其注入消化唾液的时间越长,叮咬结果越糟,并且由于唾液液化肌肉组织,在罕见情况下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

命名与分类

命名

负子蝽科物种的常见俗称为"电光虫",源于某些物种夜间飞向光源的习性。

分类

负子蝽科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负子蝽科共有3亚科11属145种,其中3亚科分别为负子蝽亚科(Belostomatinae)、Horvathiniinae、田鳖亚科(Lethocerinae),其中常见的物种有田鳖(Kirkaldyia deyrollei)、褐负子蝽(Diplonychus rusticus)、印田鳖蝽(Lethocerus indicus)等。

特征

负子蝽科物种体中到大型,最大的种类可达110毫米。体卵圆形,身体常较扁平,暗褐色。头短,喙尖锐如锥,两侧复眼大,突出,触角前3节一侧具叶状突起,略呈鳃叶状,小盾片较大。前翅整个具不规则网状纹,膜片脉序亦呈网状。前足捕捉式,腿节加粗,胫节弯,跗节2~3节,与胫节成为一体,爪1枚,有时退化。中、后足变形不大,可稍微压扁,具缘毛。成虫腹部第8腹节背板变形成为1对相互靠近的短叶状构造,其内腹面具毛。呼吸管短而扁,着生腹端,可伸缩。雄虫生殖囊及阳基侧突左右对称。

分布范围

负子蝽科物种广泛分布于全球,主要分布于东亚(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东南亚(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澳洲、欧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美洲大部,在中国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栖息环境

负子蝽科物种生活在全球范围内的淡水池塘、沼泽和溪流中的缓慢流动的水池中。它们通常隐藏在植被丛中,就在水面之下。

习性

活动规律

负子蝽科物种善泳蟳,亦常钻水潜游,其后肢拼命划行。成虫在夜间飞行(与多数水生昆虫类似),繁殖季节会被光源吸引。成虫在溪流或池塘的泥质基底越冬。

摄食行为

负子蝽科物种为肉食性,它们潜行、捕获并捕食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门、鱼类和两栖动物(蝌蚪等)。其中一些种类能捕杀体积数倍于自身的猎物,它们常在水体底部静止不动,附着在各种物体上,等待猎物靠近,随后发动攻击,用猛禽式前足钳住猎物,用上颚将含毒消化唾液注入猎物体内,随后吸食液化后的组织残骸。

‌水下呼吸机制‌

昆虫不似人类拥有肺部,而是通过体壁微孔(气孔)连通充气管道(气管)获取氧气。负子蝽科物种腹部末端具呼吸附肢,可伸出水面收集氧气。因此有时可见其在水下呈倾斜倒立姿态,仅尾部接触水面进行呼吸。当它们潜入水下时,翅下携带的气泡能缓慢向体内扩散氧气,支持其水下活动。

防御

偶尔当遇到比自身体型更大的捕食者时,例如人类,它们会"装死"并从肛门排出液体。因此,人类会误以为它们死了,但之后人类靠近之时,它们会突袭并叮咬。

生长繁殖

繁殖

雄性通过在水面附近进行一系列周期性动作吸引雌性,这些动作产生被称为“展示性泵动”的摩尔纹。在至少一种负子蝽亚科物种中,研究者观测到伴随的低频声学信号。

春季至夏初,雌性开始产卵前会与雄性交配。随后发生一系列交替进行的交配与产卵行为,雌性每次产卵1-4枚,单个卵块可含100余枚卵,呈纵向排列整齐,因此雌性完成整批产卵需交配逾30次。产后雌虫即死,这种机制增强了雄性的父权确信度,该条件被认为是父代抚育行为演化的必要前提。

产卵基质存在两类分化,田鳖亚科物种的雌性将卵产于挺水植物上;负子蝽亚科雌性则将卵产于雄性背部。雄性会周期性地抬起卵块暴露于空气中(抑制真菌生长并维持卵活性),或在水下进行称为“育雏泵动”的系列动作以增强氧气扩散。卵孵化约需三周,但随温度升高孵化时间将缩短。

生长

卵在1至2周内成熟并孵化成若虫,若虫外形类似成虫的微缩版,在随后两个月内经历五个生长阶段(龄期)最终发育为成虫。

用途

在某些地区,负子蝽科物种被视为美食,市场上可见销售。人们常在池塘设置大型漂浮陷阱进行收集,并使用黑光灯吸引昆虫。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人们将田鳖属物种印田鳖蝽(Lethocerus indicus)经盐水烹煮后作为特色菜肴食用。

危害

虽然负子蝽科物种通常不主动攻击,但遭遇对峙时也绝不退缩。若被不当处理,它们会以口器刺伤接触者,这种剧痛通常令人难以忍受。其注入消化唾液的时间越长,叮咬结果越糟,并且由于唾液液化肌肉组织,在罕见情况下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

代表物种

田鳖

田鳖(Kirkaldyia deyrollei)身体扁阔,椭圆形,灰褐色,喙短而强,腿大,前足强壮,体长45~65毫米。此虫头较小,三角形。触角小,前胸大。前翅革质,发达,呈镰刀状。后翅膜质,色淡黄。跗节短,有一钩爪。中后肢胫节及跗节具长毛,足端有2个长爪。喜欢栖息在池沼、稻田、鱼塘中,习惯于生活在水质变化小的山脚底洼、坑、沟、湖、塘中。它有较明显的趋光性,傍晚时会向明亮处靠近。此虫从夏季到秋季都生活在水中,但有时也会到陆地上过冬,常藏身在水边的草丛之中。田鳖以荤食为主,以小鱼、小虫、虾、蛙类、蝌蚪捕食对象。

褐负子蝽

褐负子蝽(Diplonychus rusticus)体中型,长15-18毫米,呈卵圆形,黄褐色。头前端呈圆形突出。眼黑褐色,背面观略呈三角形。触角4节,短,背面不易看见。喙粗壮。头部后缘中部向后凸出。前胸背板梯形,中部略隆起,前缘中部呈弧形凹入,侧缘斜直,后缘略直。小盾片黄褐色,三角形。前翅略短,不超出腹部末端,膜片小,无脉。呼吸管短。前足强壮,适于捕捉。

参考资料

Belostomatidae  Leach, 1815.itis.2025-07-22

Belostomatidae.gbif.2025-07-22

HEMIPTERA, Belostomatidae.faculty.ucr.edu.2025-07-22

Giant Water Bug (Family Belostomatidae).uwm.edu.2025-07-22

Giant Water Bug.www.nps.gov.2025-07-22

Kirkaldyia deyrollei (Vuillefroy, 1864).gbif.2025-07-22

褐负子蝽 Diplonychus rustic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7-22

Lethocerus indicus (Le Peletier &; Serville, 1825).gbif.2025-07-22

大鳖负蝽 Lethocerus deyrolli.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