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林,男,1974年出生于浙江州,法学博士。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校聘西湖区学者,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理与判例研究所所长。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92年9月-1996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
2000年9月-2005年6月,浙江大学(法学博士/硕博直攻);
2006年9月-200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
2009年9月-2010年8月,首尔大学社会科学大学院(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浙江大学信电系,辅导员(原杭州大学电子系,1996.8-2004.8);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教师(2004.8-2008.6);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师(2008.6-2017.11),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浙江大学法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法学理论学科负责人。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导、院长。
社会兼职
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中国法学会理事;
中国法理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法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家;
浙江省法理法史研究会会长;
浙江省网信办咨询专家;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民革浙江省委法制委员会委员;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编辑。
研究方向
法理学、司法制度与裁判方法。
主要贡献
论文
陈林林教授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
1.《公众意见影响法官决策的理论和实验分析》,《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
2.《司法判决中的词典释义》,《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获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泛化》,《法学研究》2014年第1期;
4.《公众意见在裁判结构中的地位》,《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法治的三度》,《法学研究》2012年第6期;
6.《基于法律原则的裁判》,《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论上诉不加刑》,《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古典法律解释的复式结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2期;
9.《法律方法与法治:对纳粹司法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
10.《认知心理学视阈中的陪审团审判》,《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2期;
11.《论经验法则的司法定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0期。
科研项目
陈林林教授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4项,代表性项目包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司法贯彻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7);
2.《司法决策的心理学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2013);
3.《宗教事务法治化的基本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6);
4.《法官公信力的伦理和技能指标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2014);
5.《疑案裁判中的法律判断模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规划项目(2010);
6.《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07);
7.《法官决策的影响因子与心理机制研究》,中国法学会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14);
8.《裁判的进路与方法》,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06);
9.《法律判断模型的形式与实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08);
10.《浙江省社会科学促进条例立法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7);
11.《民意对裁判影响的认知科学研究》,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项目(2014);
12.《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
13.《司法论证模型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7);
14.《裁判方法比较研究》,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06);
15.《党内法规的审查标准体系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
获得荣誉
陈林林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包括:
1. 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 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 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6. 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7.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 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9.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对象;
10. 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
11. 浙江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专家;
12. 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