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是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北大马列学院。

内容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纲要》是高等教育哲学教材。

作品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 哲学的起源

二 哲学的对象

三 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 哲学基本问题

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 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二 运动及其基本形式

三 时间和空间

四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 意识的起源

二 意识的本质

三 意识的作用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根据和哲学证明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二 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二 发展的普遍必然性一

三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 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及其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质和核心

第四章 普遍联系的辨证图景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一 原因和结果及其客观普遍性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

一 可能性和现实的相互区别

二 可能性和现实的辩证统一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一 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

二 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一 本质和现象的相互区别

二 本质和现象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 质、量、度

二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三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 辩证矛盾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辩证的否定

二 否定之否定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六章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一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二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 科学的可知论

第二节 认识的基础

一 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

二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

一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二 主体的能动性和知识的客观。牧

三 认识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第七章 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第一节 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 归纳和演绎

二 分析和综合

三 抽象和具体

四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第八章 真理

第一节 认识与真理

一 真理与谬误

二 真理与价值

第二节 真理的基本属性

一 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二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三 真理的具体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

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第九章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第一节 社会历史和历史观

一 社会历史的开端

二 历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

三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 自然环境

二 人口因素

三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一 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

二 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然基础

三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能动活动

第十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

一 社会结构

二 社会形态

第二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三节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

规律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四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二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三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

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革命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二 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国家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二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第三节 社会革命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和作用

二 社会革命爆发和胜利的条件、一般进程和

形式

第四节 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一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构成

一 社会意识的本质

二 社会意识的构成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作用和相对独立性

一 社会意识的作用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二 道德

三 艺术

四 宗教

第四节 社会意识的进步和社会精神文明

一 社会意识的进步

二 社会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三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二 科学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

三 科学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部门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科学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二 科学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三 科学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

四 科学是社会变革的有力杠杆

第四节 科学和社会主义

一 现代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特点

二 社会主义为科学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三 社会主义需要科学

第十四章 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一 个人是社会的细胞

二 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人的本质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学研究方法上的变革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第三节 人的价值

一 考察人的价值的基本原则

二 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十五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 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个人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第三节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

一 群众、阶级、香港工会联合会、领袖的关系

二 坚持党的领导

三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十六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根源和标准

一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源

二 社会进步是曲折的过程

三 社会进步的标准

第二节 人的自由

一 人的自由和意志自由的实质

二 自由与必然、意志自由和历史必然的

辩证统一

三 阶级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

一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过程

二 人类的解放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