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张淑贞

张淑贞(1914年9月-2018年12月20日),女,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人,后嫁到东辛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中国共产党党员,临沂市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

1939年3月,张淑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天,日寇沂蒙山“扫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搬到张淑贞家后,她和家里人看到部队机关同志的20多个孩子没人照料,便在婆婆王换于带领下创办了战时托儿所。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张淑贞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此后,张淑贞全家冒着生命危险,又掩护和救治了百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2015年,张淑贞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张淑贞家庭再次当选。

2018年12月20日6时2分,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家中去世,享年104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9月,张淑贞出生于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她的婆婆是后来被誉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

支援革命

1939年3月,张淑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天,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等先后进驻东辛庄,罗荣桓、徐向前等首长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过。看到部队、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工作,他们的子女以及一些烈士子女无人照料,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就主动把这些孩子安排到自己家或是附近可靠农户家抚养,逐步发展成为战时托儿所。

为了照看好战时托儿所的革命后代,张淑贞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就这样,3年时间里,张淑贞给部队抚养的孩子一个没有少,张淑贞的两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张淑贞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党员。

1941年11月,日寇纠集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纵队机关要从东辛庄一带转移。当时,八路军一纵队政委朱瑞的妻子陈若克已经怀孕8个多月,撤退时不幸被捕。敌人杀害了陈若克和她在狱中生下的女儿。组织上把陈若克母女的遗体秘密抬到东辛庄后,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当即卖掉一亩地买了棺木,流着泪把陈若克和她的女儿厚葬在自家菜园里。

1942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气温骤降,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饭吃,可敌人又没有撤退。全家人一合计,决定让张淑贞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为防止鬼子发现,张淑贞把8件衣服穿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一件衣服给他,再塞过去一张煎饼,到最后,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到家时雨水已淋透全身,张淑贞因此得了一场重感冒,20多天后才得以康复。此后,张淑贞全家冒着生命危险,又掩护和救治了百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

爱党拥军

2011年春,沂南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军区部队前来支援抗旱打井时,张淑贞带着沂南县的新红嫂们,拿着鸡蛋、鞋垫,多次到打井一线慰问官兵。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96岁的张淑贞在女儿于爱梅的搀扶下,亲自到沂南县人民武装部送去了亲手缝制的鞋垫。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在临沂会见了于爱梅等劳模。总书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2015年,张淑贞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6年,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张淑贞家庭再次当选。

逝世

2018年12月20日6时2分,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家中去世,享年104岁。

家庭成员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张淑贞,作为沂蒙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传承者,她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践行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大众日报》 评)

张淑贞用自己的一生传承着红嫂情怀,诠释着沂蒙精神。(《光明日报》 评)

参考资料

百岁沂蒙红嫂张淑贞走了 临别前不舍珍藏的党徽.央广网.2025-08-06

最后一位沂蒙红嫂去世:曾抚养一批革命后代,自家四孩子饿死.澎湃新闻.2025-08-06

深情缅怀红嫂张淑贞,平凡事迹展现党性光辉,大众日报头版追踪报道——红嫂张淑贞:大义如山 大爱似水.大众日报.2025-08-06

红嫂张淑贞:大义如山 大爱似水.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中心.2025-08-06

送别百岁“红嫂”张淑贞.百家号.2025-08-06

沂蒙红嫂张淑贞用一生诠释沂蒙精神.光明网.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