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何晓东

何晓东,男,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何晓东1988年9月考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2年6月获得学士。1992年7月至2001年8月在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应用所工作,主要从事高分子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2001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学院,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何晓东2002年9月至2006年6月在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11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在美国Western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Bozeman做博士后研究,从事自修复聚合物功能膜在抗腐蚀涂层中的应用及纳米材料在配位化合物中的应用。2007年9月至2009年8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San Francisco做博士后研究,从事超分子自组装及成釉蛋白引导的生物矿化研究。2009年5月加入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10月至2020年1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20年12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成就

何晓东1992年至1995年间,参与并完成了国家“八·五”公关项目“多品级高抗冲聚苯乙烯”课题的研制、中试放大及推广应用工作,课题获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至2000年间承担并完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课题“光转换剂合成及光转换膜制备”的研制与开发工作,课题通过鉴定,并申请了两项专利(CN 1269392A, 1098326C)。2005至2006年,撰写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纳微观界面层组装制备功能高分子中空结构材料",研究了以纳米与亚微米功能构筑单元在界面三维有序组装及界面聚合制备功能微球,发现一类新颖的中空核、多孔壳乳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受到工业界的广泛关注。2006至2007年,撰写并参加了美国U.S. DOT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项目“An Innovative Coating System for the Corrosion Prevention of Galvanized Steel”,提出并证实了一种制备聚合物自修复功能涂层的新设计。2007至2009年,加入到加利福尼亚州大学NIH/NIDCR基金项目,发现成釉蛋白超分子自组装的协同组装效应,提出仿生材料制备的新思路并成功组装出仿釉材料。到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的文章十余篇。

科研专利

何晓东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了多项荣誉与奖励。在2016年度获得研究所科技重大科学突破奖,2018年度获得突出贡献奖,以及2019-2020年度突出科技成果奖。在专利成果方面,何晓东参与了多项专利的申请,包括与刘杨洋、付卓、许鹏、王谨詹明生共同申请的“多波长激光相位噪声消除和频率稳定的装置和方法”(CN113131327A),以及与李潇、许鹏、王谨、詹明生共同申请的“用于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的寻址系统”(CN113128690A)。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