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寺(英文名:Guanghua Temple),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31号,地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是老北京内八刹之一、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明天顺至成化年间,广化寺重修。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33年3月后,抗日后援会在广化寺东院成立了伤兵医院。1939年,创办了广化佛学院,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1981年,北京市佛教协会在广化寺成立。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广化寺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广化寺被正式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2011年9月,什刹海书院在广化寺成立。广化寺坐北朝南,其占地面积达13800余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是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什刹海书院所在地。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案,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秘书处办公地点。
截至2024年3月,广花寺藏有珍贵的明清两种刻本《清敕修大藏经》7部,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广化寺都有法事活动。每年农历的腊八节,广化寺也会熬粥免费发放给到寺的市民。广化寺是什刹海沿海“十刹”中唯一现存的建筑群,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寺内保存文物众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历史文化、佛教建筑的重要实物参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名称由来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
历史沿革
广化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前后,是净土宗的修学道场。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起,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期间,寺内住持广珠法师敦请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大德自如和尚任广化寺中兴第一代方丈,将寺改为十方丛林,遂使广化寺成为禅净双修的寺院。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不久又恢复为佛教寺庙。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庙。1927年,玉山法师任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寺内有“三不”制度,不攀龙附风;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
1933年3月后,抗日后援会在广化寺东院成立了伤兵医院,解决了寺中伤兵五六百人的各种生活需求。1938年,在当时寓居广化寺的溥心畲居士的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爷庙(也称后楼)以及东西配殿、配楼。为广集资金,当时还邀请了知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开义卖,得款捐助广化寺,使修复工程成功完成。1939年,广化寺创办了广化杭州佛学院,招收学僧数十人,聘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心畬等佛教学者任教。1947年,当时广化寺住持玉山和尚倡议并组织广化小学董事会,在广化寺庙内成立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校长为修明和尚。1952年9月,释虚云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法师及佛教徒前来参礼。“文革”前,广化寺仍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基本保持了古刹旧观。“文革”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但《清敕修大藏经》及佛教文物被封存,没有受到损坏。
1981年,北京市佛教协会在广化寺成立。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广化寺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文物组,对广化寺的经书、字画、碑拓、法物、瓷器进行整理、鉴别。经过挖掘、整理和鉴定,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有明水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帝抄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此外,还有《清敕修大藏经》共4藏,2761函。1996年,广化寺被正式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2002年,在广化寺创办了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传印老和尚担任所长。2011年9月,什刹海书院在广化寺成立,汤一介担任院长。什刹海书院以“崇德尚智、至正中和”为院训,以人文关怀、课程特色和学研、学思、学行结合为特点,常年举办“儒学季”“佛学季”“道学季”“易学季”和经典解读、琴棋书画等多方面课程讲座。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31号,地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
气候
广化寺所处地区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地貌
广化寺所处地区处于平原区中的北京缓倾斜冲积平原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
自然灾害
广化寺所处地区自然灾害分为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其中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大风、沙尘暴、浓雾、冰雪、雷电、冰雹、高温等。
建筑布局
广化寺坐北朝南,由南至北依次为影壁、三门殿,匾额上书“敕赐广化寺”,其占地面积达13800余平方米。广化寺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是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什刹海书院所在地。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案,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秘书处办公地点。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持色。
主要建筑
山门
广化寺向北为三门殿,匾额书“敕赐广化寺”五个金粉大字。山门三间,歇山顶屋面,门前八字影壁一座。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庑殿顶,殿内供奉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广化寺中路第二进院落,也是广化寺的中心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供奉毗卢遮那即密宗大日如来,殿两侧为十八罗汉立像。
万佛阁
万佛阁位于广化寺中路第三进院落,广化寺最北侧,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五间,大式硬山顶。
文物典藏
截至2024年3月,广花寺藏有珍贵的明清两种刻本《清敕修大藏经》7部。寺庙内还保存一批藏经、佛画、碑刻、僧人影像及名人字画等文物。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如明水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帝抄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
保护开发
1998年至2000年,北京市日盛达建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广化寺大雄宝殿进行修缮,包括殿内佛像贴金、油漆彩画工程和对西路观音殿的复建工程。
所获荣誉
相关文化
佛教法事
自1981年起广化寺就对外组织佛事活动,包括浴佛法会、观音菩萨圣诞节法会、三皈依仪式并供施粥众、大慈悲水陆空放生法会等。每年除例行10项重大宗教活动外。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广化寺都有法事活动。198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五),广化寺举行开光、升座典礼,信众400余人到寺祝贺大佛移至颐和园佛香阁。
民俗文化
腊八施粥
每年农历的腊八,广化寺会熬粥免费发放给到寺的市民。
文化活动
为推进佛教音乐的传承,北京佛教界于1986年在广化寺组建了北京佛教音乐团。该团由首都各乐团的佛教音乐爱好者组成,在大型宗教节日时演奏音乐,采用智化寺提供的唐代古乐谱。该团还应邀到国外演出,深受欢迎。例如,该团于1987年1月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巡回演出,1989年5月,该团出访新加坡。2000年4月广化寺发行了《中国佛乐宝典》。每个周六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广化寺都有演奏活动。
2008年12月6日,韩国文化交流代表团来到北京广化寺,与中方的佛教界人士进行了文化交流。韩方代表团与中方代表团互换了礼物。
史书记载
《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后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韧年残败殊甚,后募化于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
名人事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英国人罗伯特·赫德传话,希望爱新觉罗·奕劻奕励在京与各国商谈条件。慈禧接奏折后,立命奕动返京。八月十一日,奕动和留京八大臣在广化寺与赫德商议,先开放各城门,让四乡粮、菜照常入城,以维持生计,之后,又将会晤情况以六百里急送西逃的慈禧,开始了“商办和议之肇端”。
1938年,恭亲王奕新之孙、著名画家和诗人兼书法家溥心畬(1896-1963)的生母病逝,停灵于广化寺东路戒坛院大斋堂。溥心畲为其母守孝3年,每日往返于恭王府和广化寺之间。
考古发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大雄宝殿丹墀下发掘了两通断残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另一通《正宗记》,明成化二年(1466年)建立,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刻有“广化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灵济号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圆环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号法名。另一面记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礼部为乞恩事,于内府抄出内官监太监苏诚题有宛平街道日中坊原有古刹墓址一处,将自己财物并募缘修善佛殿,人灵济领众居住,缘无寺额,”奏请“圣恩怜悯乞赐寺额”。可见,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于得到内府太监苏诚的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宏大。
地位意义
历史地位
历史上北京的佛教寺庙有很多,其中较有名的分为内八刹和外八刹。广化寺就是内八刹之一,另外七处为柏林寺——创建于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嘉兴寺——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广济寺——创建于宋朝末年,法源寺——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唐太宗虚心改过敕建,龙泉寺——创建年代无法考证(明代重建),贤良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拈花寺——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
此外,广化寺也是什刹海沿海“十刹”中唯一现存的建筑群,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同时,寺内保存文物众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历史文化、佛教建筑的重要实物参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影响意义
广化寺以寺院为主体,以研究所和书院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实践模式,为坚持中国佛教中国化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新思路,做出了新贡献。
清末民初,京师图书馆曾设于广化寺内,广化寺一度成为近代北京社会教育的场所之一。自民国元年(1912)8月该馆开馆到民国二年(1913)10月该馆从广化寺迁出,仅1年多的时间。若从该馆成立之时的1910年8月算起,时间为3年多。尽管如此,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座官立图书馆的馆址,广化寺在中国图书馆史上仍有其地位。广化寺曾是佛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使佛教广泛传播,加强人才培养,广化寺在1939年创办了广化杭州佛学院。该学院招收学僧数十人,学员主学语文与佛教经论,辅学中西哲学、数学、历史和外语等课程,教员多为著名佛教学者,如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溥心畬等。其中,周叔迦主讲大乘起信论,张中行主讲形式逻辑,续可法师主讲印度佛教史,魏善忱、赵介梅、海岑、修明、溥儒等讲授历史、文学、数学、外语、书画等课程,这些均有助于提升佛教信徒的文化素质并振兴佛教。1947年创办的《世间解》月刊曾以广化寺为社址,该刊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佛教刊物,以传扬佛理并研究人生问题为宗旨,主要介绍印度佛教、近代中国佛教改革、中国哲学、佛经等,一些佛教专家学者如韩清静、熊十力、任继愈等曾为该刊撰稿,对佛教在民国北京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关作品
曾在溥仪身边的太监孙耀庭晚年就寄居在广化寺,《末代太监孙耀庭传》(后来改编成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记录了他在广化寺的生活经历。
参考资料
Will all wishes come true? You have to choose the proper temple to pray for in Beijing!.english.visitbeijing.com.2025-08-04
广化寺.北京市佛教协会.2024-04-07
文化西城 | 西城的广化寺,您来过吗?.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5-08-04
后海北岸广化寺.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2025-08-04
预约免费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介绍.北京市文物局.2025-08-04
北京市广化寺.凤凰网.2025-08-04
广化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2025-08-04
漫游后海:感受浪漫的人文底色.新浪财经.2025-08-04
藏身北京城区内的9座古寺.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5-08-04
定悟法师:明代北京广化寺与净土宗.凤凰网佛教.2025-08-04
北京市广化寺.凤凰网.2024-04-07
西城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人民政府.2025-08-04
探秘西城!您了解西城的地貌与河湖吗?.今日头条.2025-08-04
北京广化寺:什刹海北岸藏古寺.凤凰网佛教.2024-04-07
中韩代表在北京广化寺举行文化交流活动.新浪网.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