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链蛇属(拉丁学名:Amphiesma),是有鳞目游蛇科下的一属。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腹链蛇属只有一种,为草腹链蛇(Amphiesma stolatum),其为无毒蛇。腹链蛇属蛇种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不丹、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其常栖息在海拔1350-1470m范围内,以灌丛、草丛、耕地、水田居多。
腹链蛇属蛇种雄性最大全长为(491+155)mm,雌性最大全长为(650+150)mm。头背黄褐色;上唇鳞色较浅,鳞沟黑色;头腹黄白色,额部黄色。躯干及尾背面褐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体型中等大小,头大小适中,与颈可以区分;眼略大,瞳孔圆形,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个别一侧为2或4。背鳞19-19-17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平滑外,余均具棱;腹鳞雄性142-156枚,雌性144-157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60-81对,雌性52-82对。上颔齿24-26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腹链蛇属蛇种的繁殖方式为卵生,最大卵径27mm×12mm。
2019年,腹链蛇属下的草腹链蛇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2023年,腹链蛇属下的草腹链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
根据1998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腹链蛇属蛇种原隶广义的游蛇属(Natrir sensu lato),E.D. Malnate(1960)将其分出,归隶于此,恢复使用Amphiesma属称。该属有42种,中国已知有18种。
而后,截至2025年7月,ITIS显示腹链蛇属只有一种,为草腹链蛇(Amphiesma stolatum)。
形态特征
腹链蛇属蛇种雄性最大全长为(491+155)mm,雌性最大全长为(650+150)mm,头背黄褐色;上唇鳞色较浅,鳞沟黑色;头腹黄白色,额部黄色。躯干及尾背面褐色,两侧D4-D6鳞行各有一条浅褐色纵纹,二纵纹间有多数黑色横斑,黑横斑与浅褐色纵纹相交处有一白色点斑。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体型中等大小,头大小适中,与颈可以区分;眼略大,瞳孔圆形,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个别一侧为2或4;颊鳞1枚;颞鳞1十2,少数标本一侧后颞鳞为3或1;上唇鳞8,2-3-3式,少数一侧为3-2-3式,仅个别标本一侧为9,3-3-3式;下唇鳞10,前5枚切前额片;后额片显著长于前额片,左右后额片为1-4枚小鳞局部或完全分开。背鳞19-19-17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平滑外,余均具棱;腹鳞雄性142-156枚,雌性144-157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60-81对,雌性52-82对。上颔齿24-26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腹链蛇属蛇种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不丹、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在中国分布于河南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湖北等。
栖息环境
腹链蛇属蛇种常栖息在海拔1350-1470m范围内,以灌丛、草丛、耕地、水田居多。
生活习性
腹链蛇属蛇种多在水域附近,白天活动,以小型蛙类及昆虫等为食,捕食时或从猎物头部,或从猎物后部吞入。
繁殖方式
腹链蛇属蛇种的繁殖方式为卵生,最大卵径27mm×12mm。
保护级别
2019年,腹链蛇属下的草腹链蛇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腹链蛇属下的草腹链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毒性
参考资料
草腹链蛇.inaturalist.2025-07-30
腹链蛇属.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7-26
Amphiesma.itis.2025-07-27
草腹链蛇.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7-27
草腹链蛇.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7-27
草腹链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5-08-01
Buff Striped Keelback.iucnredlist.2025-07-27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8-01
草腹链蛇.inaturalist.202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