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黄皮小檗

黄皮小檗(学名:Berberis xanthophloea)属于小檗科小檗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是中国特有的植物。

形态特征

黄皮小檗是一种落叶灌木,高度一般在1-2米之间,最高可达3米。其老枝呈现暗灰色,形状为圆柱形,表面光滑无疣点。幼枝则呈现出淡黄色,具有一定的光泽度。茎刺通常是单生的,有时也会出现三分叉的情况,形状同样为圆柱形,长度在0.5-1.5厘米之间,颜色与枝条相同。叶片质地为纸质,形状多样,可以是倒卵形或倒披针形,尺寸范围较广,长1.5-6.5厘米,宽0.8-2厘米。叶片前端多为钝形或圆形,底部则是楔形。叶子正面为绿色,背面最初为灰色并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粉末,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亮淡绿色且不再有粉末覆盖。无论是正反面,中脉和侧脉都非常明显,而网脉则不太突出。叶缘平整,没有锯齿。花朵以复总状花序的形式出现,包含10-45朵花,通常长度为6-9厘米,最长可达12厘米,包括总梗在内的长度为1.5-4厘米,最长达7厘米,无毛。花序轴上有时会有叶状苞片。花梗的长度在5-12毫米之间。苞片大约长1.5毫米。花朵的颜色为黄色,小苞片呈卵形,尖锐,大小约为1.3-3毫米乘1-2毫米。外层的萼片为椭圆形,长3-5毫米,宽2-4毫米,内层的萼片则为椭圆状倒卵形,长5-6.5毫米,宽3-3.5毫米。花瓣为倒卵形,长3.5-5毫米,宽2.5-4毫米,末端有缺口,基部收缩形成爪状,带有两个稍微分开的腺体雄蕊的长度约3毫米,药隔顶部不会延长,而是平坦的。果实为长圆状倒卵形,长7-9毫米,直径5-6毫米,成熟时变为红色,顶部留有短的宿存花柱,表面覆盖着蓝色的霜粉。花期主要集中在6月至7月,而果期则是在8月至10月。

分布范围

黄皮小檗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

栖息环境

这种植物喜欢生长在海拔2800-4000米的地区,常见于林下的沟边、林缘、灌丛中以及河谷地带。模式标本采集自隆子县

用途

黄皮小檗的根部可用于制作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痢疾、呕吐等症状,对眼部疾病如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也有一定疗效,同时还能缓解疮疖肿毒等皮肤问题。药材性质偏苦,性寒,归心、肺、肝三经。使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服,建议煎汤服用,剂量为9-12克;二是外用,将药材研磨成粉末或者捣碎后敷在患处。黄皮日本小檗的根含有多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小檗碱(含量为1.1%)、小檗胺(含量为0.63%),此外还有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及木三花碱等成分。

参考资料

xanthophlaea.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10-23

xanthophlaea.植物智.2024-10-23

黄皮小檗Berberis xanthophlaea Ahrendt.植物通.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