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草(拉丁学名:Filipendula palmata),别名合叶子、黑白蚊子草等,为蔷薇科蚊子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蚊子草原产于欧亚,在中国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在俄罗斯、蒙古、日本也有分布。蚊子草常生长于森林带的山地河滩沼泽草甸、河岸杨等地。
蚊子草茎有棱,近无毛或上部被短柔毛;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2对;花小而多,萼片卵形,外面无毛,花瓣白色;瘦果半月形,沿背腹两边有柔毛;花期为7月,果期为8~9月。蚊子草以播种、分株或分根繁殖。
蚊子草是一种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的植物。其根、茎、叶富含单宁,可作为栲胶原料;花叶形态优美,适合用于花境营造,其适宜林缘、湿地或林下栽植。该植物含特殊柠檬香气芳香油,具有显著驱蚊效果。蚊子草全草入药,有祛风止痛、镇惊等作用。
分类
蚊子草属植物主要有7种,分别是细叶蚊子草(Filipendula angustiloba)、槭叶蚊子草(Filipendula glaberrima)、台湾蚊子草(Filipendula kiraishiensis)、蚊子草(Filipendula palmata)、旋果蚊子草(Filipendula ulmaria)、锈脉蚊子草(Filipendula vestita)、翻白蚊子草(Filipendula × intermedia),其中蚊子草分为光叶蚊子草(Filipendula palmata (Pall.) Maxim.)和蚊子草(Filipendula palmata,原变种)。
光叶蚊子草(Filipendula palmata (Pall.) Maxim.)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其茎被极短柔毛或以后脱落几无毛。叶上面暗绿色,通常无毛或有稀疏短柔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柔毛,沿脉较密,其余部分几无毛。 产于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生沟边、阳坡、阴湿地,海拔400-2300米,苏联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蚊子草为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有棱,近无毛或上部被短柔毛。叶为羽状复叶,有小叶2对,叶柄被短柔毛或近无毛,顶生小叶特别大,5-9掌状深裂,裂片披针形至菱状披针形,顶端渐狭或三角状渐尖,边缘常有小裂片和尖锐重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密被白色绒毛,侧生小叶较小,3-5裂,裂至小叶1/2-1/3处;托叶大,草质,绿色,半心形,边缘有尖锐锯齿。顶生圆锥花序,花梗疏被短柔毛,以后脱落无毛;花小而多,直径约5-7毫米;萼片卵形,外面无毛;花瓣白色,倒卵形,有长爪。瘦果半月形,直立,有短柄,沿背腹两边有柔毛。花果期7-9月。
分布范围
蚊子草原产于欧亚,在中国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在俄罗斯、蒙古、日本也有分布。
生存环境
蚊子草是中生植物,常生长于森林带的山地河滩沼泽草甸、河岸杨、柳林及杂木灌丛,亦散见于林缘草甸及针阔混交林下。
生活习性
喜欢光照充足、湿润的环境,耐半荫,较耐寒,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栽培
蚊子草以播种、分株或分根繁殖,栽培管理简单,夏季只要注意通风排涝,越冬覆盖。
主要价值
栲胶
蚊子草根、茎和叶含有鞣质,可提制栲胶。
观赏
蚊子草花、叶均具观赏性,是作花境的理想材料,适合于林缘、湿地边栽植,也可植于林下作植被或林缘背景植物。
驱蚊
蚊子草中含有大量天然的芳香油,能散发出一种比较独特的柠檬香气,这种香气干扰蚊子的神经,蚊子不喜欢,也惧怕,所以一般蚊子会主动撤退,有着驱蚊的作用。
药用
蚊子草的全草可入药,具有祛风止痛、镇惊的功效,主治痛风、风湿性关节炎及癫痫。其药理学活性主要源于所含的黄酮,该成分兼具抗氧化和抗炎药作用,临床可用于制备止痒药剂。此外,蚊子草还能祛湿解毒,有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痛、疝气疼痛以及湿疹内蕴症状的效果。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20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20
蚊子草.植物智.2025-06-25
万物有灵|蚊子也有天敌——蚊子草.科普吉林.2024-08-03
蚊子草(wén zǐ cǎo).植物智.2024-08-03
蚊子草属(wén zǐ/zi cǎo shǔ).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6-26
Filipendula.植物智.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