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士气,又称团队精神,指的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的高度认同和满意度,以及他们为了达成群体目标而表现出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状态体现了个体成功与群体繁荣之间的紧密关联,反映了群体的工作氛围和成员对组织的态度。
定义
群体士气,亦称团队精神,是由群体的工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所组成的。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史密斯(G.R.Smith)将士气描述为对某个群体感到满足,乐于成为其中一员,并帮助实现群体目标的态度。而雷顿(A.H.Leighton)则认为,士气是一种群体能力,表现为一群人持续且系统地合作追求共同目标。
影响因素
在组织管理中,维持高水平的士气对于提升工作效率至关重要。为了增强员工的士气,有必要了解影响士气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可度;
- 工作带来的满足感;
- 经济报酬和激励机制的合理性;
- 群体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
- 领导者的卓越能力和影响力;
- 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作用
群体士气作为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与群体凝聚力密切相关。士气高涨的群体通常凝聚力更强,反之则会减弱。尽管高士气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组织绩效的提升,但它却是提高绩效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克瑞奇(D.Krech)等人指出,士气高昂的群体具备以下特点:
- 内部凝聚力源于群体本身的团结,而不是外部压力;
- 成员之间不存在形成对立小团体的趋势;
- 具备应对外部变化和解决内部冲突的能力;
- 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明确知晓并支持群体的目标;
- 对领导及其目标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 认同群体的价值,并有意维护其存续。
生产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K.Davis,1962)探讨了士气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几种可能性的情况:
- 士气高,生产率也高,这可能是由于员工在组织中获得了满足感,并感受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的一致性,从而全身心投入工作。
- 士气高,生产率低,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员工虽然在群体中有满足感,但组织目标未能与其个人需求建立联系,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
- 士气低,生产率高,这可能是由于管理者过度依赖物质条件和金钱刺激,短期内提高了生产率,但忽视了员工的情感需求,难以长期维持。
此外,还有士气低,生产率也低的情况,这是因为员工在群体中未得到满足感,且组织目标无法与个人需求产生联系,导致工作动力不足。
参考资料
群体 | 因为团结,所以勇敢 .搜狐网.2024-11-26
一个团队,士气到底多重要 .知乎.2024-11-26
团队士气低落,员工颓废?8大秘法、17个策略, 重新点燃激情.网易.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