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观众效应。

定义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通常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我们所观察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这其中就有社会助长作用的存在。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他通过让被试骑自行车行驶25公里的实验发现,有人在场或群体性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

特里普利特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公里的路程。第一种情境的单骑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人同时骑车赶路。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伴行时,平均时速31英里;而与其他人同时骑行时,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活动,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

驱动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Zajonc扎琼克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他人在场能够增强一个人的驱力或动机。

这种增加的驱力是帮助还是干扰成绩依赖于任务的难度。当一项任务要求的反应是优势反应时,增加的动机就是有益处的。优势反应就是那种在特定情境下最可能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已经学习好的反应。因此,他人在场对相对简单的任务来说能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同样,对于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他人在场也可能会提高他的成绩。但是,当一项任务是一些复杂的或掌握的不是很好的反应时,其他人在场就会降低其成绩,例如解决难题,记忆新材料或写反驳古代哲学家的语录。

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并增强了优势反应的倾向。

研究进展

奥尔波特(F.H.Allport)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助长的研究。他发现,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的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而是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的下降,最终会成为社会干扰。其后,卡特莱尔(N.B.Cottrell)和扎琼克(R.B.Zajonc)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个体所从事的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操作,则有其他成员在场时,会使活动者工作得更出色;如果所从事的是学习并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则他人在场就会产生社会干扰作用。

产生原因

内驱力唤起

该理论认为对我们活动感兴趣的观众,会对我们起激励、唤醒作用。随着唤起水平的增加,我们的优势反应,即特定情境下最容易做出的那个反应,倾向也随之提高。技术熟练的人在他人在场时,表现会更好。但是对技术部熟练的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评价顾虑

这种观点认为他人在场对我们的成绩有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去关心自己在公众场合下的表现,是一种评价顾虑的效应。这不是他人单独存在的问题,而是我们知道他人正对我们的成绩进行评价,并且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额表现。对于一项简单的任务,这种我们正在被评价的意识能激起我们更多的努力,但对于复杂的任务,这种被评价的压力可能会起干扰作用。

分心

第三个观点认为,他人在场会起到分心的作用。一项简单的任务不要求全部的注意力,我们可能为了补偿干扰而更加努力,这样实际做的可能会更好。但是其他人在场造成的分心对于完成复杂任务来说就是有害的。这种思想的扩展是分心—冲突模型(1986)该模型认为,他人在场创造了两种基本倾向间的冲突:(1)注意观众;(2)注意任务。这种冲突能增强唤起,这种唤起是否有助于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完成任务的反应是否是优势反应。更进一步说,如果对一项复杂的任务,既要注意任务又要注意他人的冲突超出了个体的心理能量,就造成了认知超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