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唐庄村

唐庄村,柳林镇东北4公里处,东靠徐庄、西接安庄村、南接森林公园,北连大河村,魏河穿村而过。辖东唐庄、西唐庄、南唐庄三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其中回族216人。

村庄的来历

据传说:清朝中期,该村主要有唐、佟、鲁三姓,其中以唐姓为主,所以人们称该村为唐庄。现村里荆氏很多。据清乾隆该村荆氏祖墓碑文记载:荆氏祖先为山西太原平定县桑掌坡人,明初,荆氏后裔落户郑州黄岗,安营扎寨,后当地绅士在此修一寺庙,取名显圣寺,寨门横额上书黄岗寺寨。道光十年(1803年),黄岗寺有荆氏三兄弟,三兄弟分家,老大忠厚,为照顾两个弟弟,老大带着家眷从黄岗寺迁到唐庄西,把祖产留给两个兄弟。1916年编的民国郑县志只有“唐庄”的记载,可见当时以荆姓为主的西唐庄人口不多,村庄不大。荆姓在此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望族。

村庄的兴衰变迁

南唐庄、东唐庄

1938年,蒋介石为阻击日军炸开花园口决堤,河水肆掠,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花园口刘庄村一部分难民迁到了老唐庄南。由于周围一些村庄地势低洼不平,河水久久不能退去,而唐庄四周几个大土岗,地处高位,又地势开阔,难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庄,称为南唐庄,原来的唐庄被称为东唐庄。至此,形成了东、西、南三个唐庄。随着人烟的增加,这里慢慢人们在上面形成一个集市。据村里人讲,当年这个集市十分鼎盛,周围几十里的人们都到此赶集,热闹一时。直到解放前花园口决堤决口被堵上,各村村民回到原来村庄,周围村庄环境的好转,才逐渐消失。

解放前,唐庄村民大部分是一刘姓地主的佃户,靠租用地主土地,给地主交租为生。直到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由于唐庄的土地多以沙岗、土坑为主,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到七十年代,人们受到大寨村精神的鼓舞,群愤激昂,团结一心,把原来的几个大土岗铲平,平整出土地三百多亩,又引黄灌溉,通过几年努力,唐庄村民终于用自己的智慧把原来的大沙岗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又因地制宜,把原来的土坑改造成了鱼塘。土地肥沃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唐庄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让唐庄人自豪的是,唐庄为此成为周围第一个吃白膜的村庄。

改革开放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植业得到协调发展,1985年—1995年,村内50%农户以生豆芽为专业,30%的农户以种蘑菇为专业,享有豆芽专业村的盛名。当时“周庄的韭菜,唐庄的豆芽”在郑州非常有名,可见唐庄当时生产豆芽的盛况。唐庄村的村民们还广泛种植水稻和苹果。他们种植的“花梗2号”大米,纯黄河灌溉,产量高,米香浓郁,畅销郑州市市场,当时“花梗2号”的名气非原阳米所及。后来由于黄河游览区的修建,黄河水北移,河南岸灌溉水源逐渐不足,村民们不再种植水稻。

村庄的鼎盛时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两委在荆保才等人的带领下,积极拓宽思路,带领群众致富。唐庄村民硬化了路面,架起了路灯。梧桐引来金凤凰,外部环境优化后,村委会大里发展招商引资,鼎盛时期,唐庄村住村企业有一百多家。企业的增加,不但增加了本村人的就业机会,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为唐庄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少村民盖起了六七层高的楼房,鱼肉鸡蛋、四季鲜果早已成为每家每户日常饭菜,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早已成了村民们的平常之物,甚至有些农户还买了汽车。夜晚时分,花灯初上,街上人来如织,两旁店铺兴隆,一派繁华景象。村建有农民技术学校、图书室,在提高村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000年以后,唐庄村大力发展物流租赁业,2005年到2008年达到鼎盛,唐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多元。2007年10月,柳林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完工,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2008年11月,由于龙湖新区建设,一部分驻村企业包括物流业向外搬迁,驻村企业有原来的一百多家,剩下现在的二三十家,唐庄村为支持新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和牺牲。现村民主要以租房收入为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