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拉丁学名:Conuropsis carolinensis),是鹦鹉科卡罗来纳州长尾小鹦鹉属的鸟类,于1939年灭绝。其有2个亚种,西部亚种(C. c. ludoviciana)在1914年左右灭绝,东部亚种(C. c. carolinensis)在1930年代后期或1940年代中期灭绝。其曾分布在美国,栖息于农田,筑巢于空心树中。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成鸟平均体重280克,体长32-34厘米,翼展53-58厘米。雌鸟和雄鸟羽毛同色,但是雄鸟体型比雌鸟稍大。其大部分羽毛是绿色的,下体为较浅的绿色。外部主羽上有黄色的边缘,肩黄色,沿着双翼向外边缘延伸。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额头和脸颊橙色,橙色的羽毛延伸到眼睛和脸颊上方,眼睛周围的皮肤白色,鸟喙浅肉色,头上的羽毛完全为鲜黄色。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是高度社会性的鸟类,其被观察到舔食盐水、泥土和沙子。其以喙为第三肢,在树上行走、跳跃和爬升。主要吃苍耳属植物的种子,还吃其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以及花蕾和昆虫。其飞行的距离可以离筑巢点最远达48千米。人类、福特猛禽是其天敌。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成群繁殖,一夫一妻制,并一生中只有一个伴侣。每年繁殖一次,春季繁殖,通常在3-4月之间。每窝产2-5枚卵,平均孵化时间23天。人工圈养的寿命可达30年。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灭绝因素较多,如被射杀、生境被破坏、与引进的蜜蜂属竞争自然环境等。其还有一个习性,可能使得人们的猎杀更具有毁灭性,即当同伴被击落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并不会四散逃走,而是会降落到伤亡同伴的周围。由此,猎手们可以很容易地杀掉整群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其具有经济价值,如彩色的羽毛被用作装饰帽子,亦有人饲养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作宠物。2021年,卡罗莱纳长尾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灭绝(EX)。
历史沿革
1758年,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根据1731年出版的《卡罗莱纳、佛罗里达和巴哈马群岛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Carolina, Florida and the Bahama Islands)书中的插图描述命名了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尽管学名和俗名里都带有地名卡罗莱纳(Carolina),而且林奈命名时所依据插图参照的标本据信也源自南卡罗莱纳,但是现今保存下来的该种标本里面没有发现采集自南北卡罗来纳州的。所以,该种长尾鹦鹉的名字存有误导,卡罗莱纳并非分布集中的地方。
18世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分布范围覆盖了当今美国的近一半。
19世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数量持续减少。19世纪中叶,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仅在佛罗里达境内还保有相对健康的种群。1877年,一个名叫葛特·古柏定居于密苏里的德国移民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这是一件小型的艺术作品。它们大小如鸽子般,羽毛是绚丽的亮绿色,头部是橘黄色。”这是在北半球温带气候区唯一一次目击记录。19世纪末,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大部分都消失了。
1901年4月18日,有人在佛罗里达的东海岸采获了一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标本,也是有据可查从野外获取的最后一个该种标本。1904年,著名鸟类学家弗兰克·查普曼在佛罗里达奥基乔比湖边见到了13只为一群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被认为是该种在野外最后的确切目击记录。史上最后一只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名叫印卡斯,为雄性是由人工饲养的。它与母鹦鹉“珍小姐”同在一个鸟笼达32年。1918年,珍小姐去世半年后,印卡斯在辛辛那堤动物园死亡。但是,有关罗莱纳长尾鹦鹉存活的传言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2021年,通过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标本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托马斯·贝叶斯灭绝估计模型来确定其灭绝日期。经研究发现西部亚种(C. c. ludoviciana)在1914年左右灭绝,东部亚种(C. c. carolinensis)在1930年代后期或1940年代中期灭绝。
亚种分化
鸟类学家将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分为了两个亚种,以阿巴拉契亚山脉为界,东边的为东部亚种(C. c. carolinensis),西边的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的则是西部亚种(C. c. ludoviciana)。
形态特征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成鸟平均体重280克,体长32-34厘米,翼展53-58厘米。雌鸟和雄鸟羽毛同色,但是雄鸟体型比雌鸟稍大。其大部分羽毛是绿色的,下体为较浅的绿色。在外部主要的羽毛上有黄色的边缘。肩膀黄色,沿着双翼向外边缘延伸。大腿上部绿色,下部黄色。腿和脚浅棕色。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额头和脸颊橙色。橙色的羽毛延伸到眼睛和脸颊上方。眼睛周围的皮肤白色,鸟喙浅肉色。头上的羽毛完全为鲜黄色。
幼鸟的颜色与成鸟略有不同。脸部和整个身体呈绿色,下部较浅。其脸颊、翅膀和大腿缺少黄色或橙色的羽毛。孵化出的早成雏被灰老鼠皮色的绒毛覆盖,直到大约39-40天出现绿色的翅膀和尾巴。雏鸟在1岁左右有完整的成年羽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曾经分布在美国,具体分布于佛罗里达州南部至北卡罗来纳州,北至纽约的沿海地区,也曾经生活在墨西哥湾州,远至得克萨斯州东部以西,北至阿肯色州、密苏里州、密西西比州和俄亥俄州河及其支流。在南达科他州、艾奥瓦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也有记录,最西部达到科罗拉多州东部。
栖息环境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曾栖息于农田,筑巢于空心树中。
生活习性
行为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可以组成100到1000只左右的大群。其在一个巢中筑巢多达30只。其是高度社会性的鸟类,族群会徘徊在失去的族群成员的上方。疑似北卡罗来纳州的长尾鹦鹉会迁移。其被观察到舔食盐水、泥土和沙子。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以喙为第三肢,在树上行走、跳跃和爬升。其飞行姿势迅速而优美,拍击翅膀时非常响亮。平时会进行相互装扮和抓挠,以保持社会凝聚力。喜欢干净,常用水梳理羽毛,以清除身体上的“蚂蚁”。在白天主要是休息,栖息或日光浴,在清晨和日落时进食。
食性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主要吃苍耳属植物的种子,还吃许多其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以及花蕾和昆虫。其被记录破坏了许多水果作物,会将未成熟的果实从树上剥下来,吃掉种子。鸟群可能在几分钟之内毁坏一棵特定树的果实。进食时用喙抓住食物,将食物放在爪中,并在用喙吃东西时将其抓住。
声音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飞行的距离可以离筑巢点最远达48千米。它们在飞行时大声鸣叫,数千米外都能听到鸟群的声音。在栖息时通常保持沉默,偶尔低鸣。喂食过程中观察到低而一致的颤动声。当发现掠食者时,其会发出刺耳的警告声。鸟群会被受伤同伴的叫声吸引住。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之间也可能通过视觉线索和彼此鸣叫进行交流。
天敌
人类捕食卡罗莱纳长尾鹦鹉,鸡鹰等猛禽会捕食其成鸟或幼鸟,巢中的卵和早成雏也可能会成为捕食者的猎物,例如浣熊、加拿大臭鼬、松鼠和蛇。
繁殖方式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成群繁殖,一夫一妻制,并一生中只有一个伴侣。其每年繁殖一次,春季繁殖,通常在3-4月之间。每窝产2-5枚卵,平均孵化时间23天。在孵化期间雌鸟负责孵卵,雌雄双方都照顾幼鸟。幼鸟成熟期18-19天。性或生殖成熟的平均年龄为1岁。人工圈养的寿命可达3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39年,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灭绝。
灭绝因素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灭绝因素有:被捕杀、森林的砍伐、与引进的蜜蜂属竞争自然环境。随着农地扩张,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开始习惯食用谷物、水果等农作物,农民视之为害鸟,将其射杀。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一个习性,可能使得人们的猎杀更具有毁灭性。当一群鹦鹉中一部分同伴被击落之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却并不会四散逃走,反而会在空中边盘旋边发出紧张的刺耳叫声,最终还会降落到伤亡同伴的周围。由此,猎手们可以很容易地杀掉整群的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保护等级
2021年,卡罗莱纳长尾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灭绝(EX)。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卡罗来纳长尾小鹦鹉主要以苍耳种子(xanthium strumarium)和其他种子为食。其在植物种子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价值
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曾经可作为宠物饲养,或制作成标本保存,也可以制作成食物,其羽毛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关研究
关于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灭绝的原因,人们曾有过各种猜测,除了人类的大肆捕杀之外,砍伐森林导致的栖息地丧失、从欧洲引入的蜜蜂属与长尾鹦鹉竞争树洞巢址、某种未知的疾病等,都被怀疑为灭绝的原因。
2020年,《当代生物学期刊》上发表一项基于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基因组的研究,在所获得的数据当中,没有发现该种存在近交现象,说明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走向了灭亡。也没有在该种基因组当中,发现病毒存在过的证据,所以结果也不支持疾病导致灭绝的假说。各种迹象表明,卡罗莱纳长尾鹦鹉的灭绝有可能归咎于人类。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跟卡罗莱纳长尾鹦鹉有关的另一个谜团。根据历史记载,该物种偏好取食苍耳,而苍耳种子内含有羧基苍术苷,是一种能够抑制线粒体能量产生的致命毒素。早期博物学家曾描述,单是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含有苍耳种子的肠胃,就足以毒死家猫,而其本身却不会中毒。人们发现该物种的基因组中存在三个遗传变异,可能与适应含有羧基苍术苷的食物有关。或许是因为其取食大量的种子,需要矿物质来中和食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早期记载当中不乏卡罗莱纳长尾鹦鹉和旅鸽大群聚集,一起饮用咸水或啄食含盐的泥土的描述。
相关报道
2013年,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发起的会议上,科学家就复活24种已灭绝动物的可能性展开讨论。这24种已灭绝动物中包括卡罗莱纳长尾鹦鹉。
参考资料
不肯离开死去同伴的鹦鹉,是因为悲伤吗?.网易.2025-09-18
Conuropsis carolinensis.itis.2025-09-18
Conuropsis carolinensis.animaldiversity.2025-09-18
Carolina Parakeet.iucnredlist.2025-09-18
Carolina Parakeet: Portrait of a Vanished Species.hubpages.2025-09-20
Conuropsis carolinensis (Linnaeus, 1758).itis.2025-09-18
The two extinctions of the Carolina Parakeet Conuropsis carolinensis.x-mol学术期刊.2025-09-18
科学家拟复活24种已灭绝动物 恐龙不在其中.中国广播网.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