钏姓,中国姓氏。钏,读作chuàn(ㄔㄨㄢ)。钏姓源于畲族,出自天宝时期派驻闽越地区的大将军陈元光,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基本介绍
钏[钏,读音作chuàn(ㄔㄨㄢ)]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族,出自唐朝时期派驻闽越地区的大将军陈元光,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钏氏源出古代畲族,在唐朝以前,没有钏氏。唐朝以前,福建省的畲民深受半奴隶半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常以武力反抗封建王朝的地方政权,汉族统治者也无法予以遏制,他们驻这一地区的军队,只能驻守在九龙江以东“阻江为险”,“插柳为营”,与“蛮獠”相对峙。在唐王朝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以后,为了巩固对东南边陲的统治,乃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和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先后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军队来到闽南地区进行剿抚。陈元光赴闽后,在逐步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坚持对“蛮獠”实行招抚政策,他下令本人以及跟随他们父子入闽的唐军及随民,全部在这闽越一带落籍,使该地区成为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后来,陈元光的这一支具有钟氏畲族血缘的子孙逆汀江而上,直至长江流域,因而取姓氏为“钏”,大多驻居于建康(后叫建邺区,今江苏南京),后又逐渐衍分至湖南武冈、云南腾冲、阆中古城等地区,其家族人等在唐、宋、元、明诸朝多为军伍者,所以钏氏与陈元光一支陈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至于“钏”字作为姓氏的读音,在宋朝时期的官修字书《类篇》中讲得明白:“昌缘切,音穿。”即读音作chuān(ㄔㄨㄢ)。钏氏族人大多尊奉陈元光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倭奴族,出自唐朝时期倭奴过遣唐使,属于汉化改姓氏。唐朝时期的公元七世纪初开始,以及在其后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中,倭奴国为了学习中华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人数之众,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上的空前盛举。由于遣唐使在唐文宗执政的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最为众多,这批遣唐使学成回国后,对推动和促进两国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倭奴国社会的发展,从此,倭奴国人开始称自己为“大和民族”,以追念唐大和年间的遣唐使们。
在遣唐使中,有一批倭奴留学生的姓氏为久代氏,罗马字为“Kushiro”,日语为“钏路”,来自倭奴钏路部族(今日本国北海道东南岸的钏路市),进入中国后,按汉俗起汉姓为钏氏,其中后有留居中国者,逐渐融入中华大家庭,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避战乱迁居岭南地区,以钏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陈元光。
各支始祖
钏长任:原应天府闪霞冲人。明朝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随兵部尚书王骥如滇平思氏叛乱,随留驻腾越。是为云南腾冲钏氏始祖。
迁徙分布
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体是汉、畲民族融合姓氏,源起唐朝,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二十一位,以腾越为郡望。
今四川省的阆中市,湖南省的武冈市,云南省的昆明市、保山市腾冲市、芒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台湾省,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地,均有钏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腾越郡:亦称腾越州。是历史上曾管辖和影响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西的广大地域,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保山市,离缅甸已经很近。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保山考察了四个多月,花了大量篇幅在他的《滇游日记》里详细描写了腾冲,称其为“极地边城”。那时的腾冲还叫“腾越州”,是非常繁华的边城。自唐朝起,腾充(冲)、藤(腾)越之称即交替使用。后自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的四百零六年间,怒江以西的一个广阔的大行政区域(州、厅、道)一直以腾越命名(其间民国元年和二年称腾冲府)。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融汇、发展并于清朝中叶逐渐成型的滇西边地文化,便被称为腾越文化。腾越文化是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汇了南诏文化、土著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云南省西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开放的复合型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边地代表性文化。腾冲市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商代晚期已进入铜器时代,先民路蓝缕,以启山林,发展着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腾冲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国道”的要冲,在秦汉已是一个商贸重镇。唐南诏时"畴壤沃饶,人物殷凑",筑腾充城,为云南西部重镇。宋大理国设腾冲府。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腾冲府,置腾越、越甸、古勇三县。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罢州县,府如故,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腾冲府,后废。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置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卫军民指挥使司。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置腾冲土州。明正统年间的三征麓川之役,以腾冲市为战略基地和管制边境土司的触角,大军云集腾冲。万历年间平息岳凤之乱,平叛大军从腾挥戈收复三宣。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卫入州。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置腾越州判分防南甸。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改腾越协为腾越镇。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升腾越州为直隶厅,隶迤西道。爱新觉罗·旻宁二年(公元1822年)降直隶厅为厅,隶永昌府。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改腾越州判为经历,仍分防南甸。光绪年间,爆发了抗英的“马嘉理案”和“甘地之战”。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以张文光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腾冲市建立了云南省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滇西军都督府,出兵占领了整个滇西,促进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胜利。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腾越厅为腾冲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撤消腾冲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迤西道改腾越道。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五行政区直隶腾越道。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裁腾越道,设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署于腾冲。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第一殖边督办署为腾龙边区行政督署。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5月间,日寇自缅甸侵入中国,占领腾冲市城,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保山专区合并入德宏自治州,腾冲县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63年,恢复保山市专区专员公署建制,腾冲县录保山专区。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腾冲撤县设市,腾冲县更名为腾冲市。
堂号
腾越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云南和顺钏氏家谱,修谱始于九世祖云南都司腾冲衙指挥使司世袭千户钏英杰,最近一次重修由在在缅甸经商的第二十二代族人钏德泽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所修。现被收藏在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钏家村。
字辈排行
云南腾冲钏氏字辈:“文本加相有助兴旺定发成根”。
宗祠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钏氏宗祠门楹对联。
十一言通用联
始祖开边繁衍子孙遍天下,后辈创业辈出英才满乾坤: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钏氏宗祠正堂前楹联。
历史名人
钏长任
(生卒年待考),应天府闪霞冲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明朝武德将军、云南钏氏始祖。曾在明朝正统年间奉旨率军在云南省腾冲地区参加征讨思氏叛乱的麓川战役,后驻防留居云南,因功封世袭正千户、武德将军。
钏海
(生卒年待考),钏长任之子;祖籍应天府,云南腾冲人。著名明朝千户。
钏文贵
(生卒年待考),钏长任之孙;云南腾冲人。著名明朝千户。
钏国贤
(生卒年待考),阆中古城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朝万历年间,任江西抚州照磨。照磨,官吏名称。据《元典章》记载,元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设立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另肃政廉访司中负责监察的官员也称照磨,“纠弹百官非违,刷磨诸司文案”。后明朝初、中期沿袭之。
钏佩
(生卒年待考),四川阆中人。著名明朝官吏。曾任贵州贵阳县丞。
钏训正
(公元1929~今),湖南武冈人。著名建筑设计专家、教育家。1952年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南大学任教。1954年回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工作至今。钟训正一直致力于建筑教学、科研、创作工作。他早年曾参与北京火车站综合建设方案、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设方案;其设计的该两项工程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二、三等奖,四项数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二、三等奖。
1995年担任南京中华、则花两路政建委员会总建筑帅,南京禄-11新机场机场大道总建筑帅,两工程均获得较高赞誉。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十余篇。所编教材《建筑制明》获1996年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现任江苏省建筑帅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帅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钏相俊
(公元1954~今),云南昆明人。著名烟草工业专家。现任云南省保山市烟草公司烟科所所长,农艺师。多年在基层从事烟草农业科技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是云南省保山地区烟草产业试种、开发、发展的主要技术骨干。曾担任过保山地区农科所副所长,保山地区烟草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烟科所所长、云南省烟草学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烟草品种评审委员会委员,保山地区烟草学会和地区青年联合会委员。
在烟草科技工作中,曾获得过十三项科技进步奖,特别对云南烟草丛枝病进行多年的试验研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技能。
参考资料
腾冲的历史沿革.腾冲文旅.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