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李鸿章传:晚清第一权臣的功与过

《李鸿章传:晚清第一权臣的功与过》是2013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梁启超

《李鸿章传:晚清第一权臣的功与过》内容简介:梁启超对原著进行梳理、总结、细化和提升,对李鸿章这位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在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每节后并附读后点评,既是对作者梁启超观点的总结,也是解译者的读后感悟,以引导读者阅读,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晚清第一权臣的功与过》一个乘承儒家文化传统的文人,一个深谙中国封建官场之道的官僚,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俾斯麦”,一个国人心中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重读晚清第一权臣李鸿章,看他如何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上纵横捭阖,首部全新解译+个性点评之经典典藏本。最权威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著的最权威读本,“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无论是作者,还是读本,都具有无可怀疑的权威性。第一本全新解读加个性点评本。市场上同类书要么复制梁氏原著,要么重新立传,鲜有创造性行为。本书解译全新,而且对原著进行梳理总结提升,提纲挈领,一目了然,主次分明,加之每节后有个性点评,更使全书读来有味有趣有得。版式新颖别致,文字美观大方,文图并茂,给人阅读美感;封面设计古朴厚重,意蕴丰富,既有历史感又不失时代感;印刷精美,绝对是可束之于书架的正版精品。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别号梁启超、衷时客、自由斋主人等。新会区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史学家等。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李安安,70年代生人,做过报纸、杂志,后沉静于图书,出版过国学、心灵励志等图书近20本。喜爱文史哲,近年来醉心于晚清与民国历史的阅读勾沉,此书即为对梁启超《李鸿章传》研读的一个结晶。

媒体推荐

“在过去的40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当天空晴朗了之后,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

“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奥托·冯·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

——美国《华盛顿邮报》,

“寻常人如果遭此失意,不忧愤而死才怪。但73岁高龄的李鸿章,面对国内朝廷的诟病,在外仍努力支撑残局,挺身而出负责议和谈判事宜,不幸又被刺伤,却还能从容应对,不辱使命。后来,他又到俄罗斯祝贺俄国皇上加冕,访问欧美各国,就像没发生什么不快似的,毫不介怀。他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在于此。”

——日本一家报纸

图书目录

上 译文部分

序例

第一章 多面李鸿章——说在前面的话

第二章 时代的巨子——放在时代中看李鸿章

第三章 乱世唤英雄——发达前的国内外形势

第四章 一飞冲霄汉——军事家李鸿章

第五章 洋务兴邦国——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

第六章 东亚逢对手——中日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

第七章 东方俾斯麦——外交家李鸿章

第八章 闲来自有忙——赋闲时的李鸿章

第九章 沧桑垂暮年——晚年的李鸿章

第十章 功罪任评说——留在后面的话

下 原文部分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文摘

第一章 多面李鸿章——说在前面的话

自古英雄多毁誉

天下啥人既不招誉,也不招毁,活得最安全?答案是:平庸人。一个人如果招人厌恶,他可能是非凡奸雄呢!当然,天下多是庸人,说这话的也往往是平常庸人。可见,以平常人的眼光评价非常人,怎么可信呢?

享誉天下的,未必真君子;招人诽谤的,未必不伟人。所谓盖棺论定,其实就是死后也有难下定论的。人们往往自以为是,所以,有人被骂,有人被赞,其程序甚至达到极点。

那么,后世学者史家如何从中甄别评定呢?比如有的人,他今天得到的诋毁,与当初受到的赞扬相当,他今天受到的赞扬,与当初的诋毁相当。那么,他们究竟是种什么人呢?

我的回答是:他们是非同寻常之人。暂不论其是非常奸雄还是非常豪杰,单看他所处的时代、位置以及其作为,就不是平庸人的见识能一语道出雌黄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可看我的这本《李鸿章传》

我佩服李鸿章的才干,惋惜其见识不足,但又同情他的遭遇。李鸿章曾游历欧洲,曾问德国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臣子想为国效力,但满朝与自己不合,百般阻挠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对方回答:“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他支持才给你特别的权力,才能执行,这样有什么事不能做呢?”李又问:“如果他的君主无论什么人的话都听呢?他身边的近臣和侍卫,常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大局,又怎么办呢?”对方深思半晌回答:“只要臣子忠心事君,操劳国事,君主也会理解的,否则无异于妇人了。”

李鸿章无语。由此可见其心中的郁闷块磊,不是旁观者所能理解的。所以,我对他是既有批评又有同情。

[读后感悟]

1.自古英雄集毁誉于一身。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和行为特征,非常人所有,也非常人所能理解。享誉天下,未必真君子;招毁天下,未必不伟人。盖棺未可论定。

2.梁启超开篇即以历史学之眼光,以如之笔,点出他为李鸿章作传的视角和观点:评价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时代,着眼于他的位置和所作所为,而不是非此即彼、想当然地信口雌黄。

3.作者开宗明义,点明自己对李鸿章的评价:既敬服又同情,服其才,怜其遇。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就此意义说,梁启超可为李鸿章一知音。

4.在看这本《李鸿章传》时,在认同梁氏写作视角的基础上,注意独立思考,并联系历史和时代,才能真正有所获。

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李鸿章闻名世界,外国人都知道李鸿章,却不知有清朝。可见李鸿章的名气之大。虽然这不能说明全部,但李鸿章确实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第一流人物。读中国近代史,不能不读李鸿章;读李鸿章,必须参见中国近代史。所以我这本书,也可为《光以来大事记》了。

大凡一国之气象,与它的历史有因应关系。要评价李鸿章,就需要结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大势、中国各民族势力的此消彼长的发展方向,以及当代中外关系来考虑,如此才能了解李鸿章所处的历史地位。孟子说:“知人论事”,世事纷繁,自难评论,而人又岂是容易了解的?

时下的一些时评家,常以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作为李鸿章的功绩,而以他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其罪过。我以为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俾斯麦号战列舰曾对李鸿章说,他并不欣赏一国中的内乱相争,而把抵御外侮当成功绩。李鸿章平定太平军捻军,可说是兄弟相残,同室操戈,兄长得胜罢了,实算不上伟绩。这些年来因受外侮,国人积愤已久,更恨那些不平等协议,于是迁怒到李鸿章身上。李鸿章固然有一定责任,但如果不是他,是别人,就能比他表现得更好吗?所以说,批评李鸿章者,不过是旁观者想当然的臆测,呈一时口舌之快而已,而我却不以为然。

现在,李鸿章去世了。外媒评价他为“中国第一人”,有人甚至断言李鸿章的死,势必带来中国政局大变动。李鸿章是不是“中国第一人”我不敢说,但我敢说,目前清朝五十岁以上、三品以上的官员,无人可与之相匹;李鸿章的死,关涉到中国政局我不敢说,但我敢说中国失去一个李鸿章,如虎失其伥,是一个巨大损失,而且由此可能导致情势危急、前途堪忧、麻烦事更多。我不希望真如外国人所评价的那样,因为如果是真的,那么我诺大一个中国,只有一个李鸿章,全靠他来支撑吗?如果这样,中国的问题何时能解决呢?

西方有哲言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李鸿章,当然是英雄。但他是时势所造的英雄,是平常的英雄。遍观天下,各时各代有其时势,遍观二十四史,李鸿章这样的英雄为数众多。而创造时势的英雄,千载难逢。这就是中国历史古老但因循守旧,缺少创新,落后世界的主要原因。我写这本书时,这种感慨一直在内心涌动……

[读后感悟]

1.国外评价李鸿章为“中国第一人”,国内则对他褒贬不一,生前身后,李鸿章从来就是一个争议人物。唯其非凡,才有争议;唯其争议,才更具吸引力。

2.对某些史家对李鸿章非功即罪,或者此功彼罪的评价,梁启超予以否定,认为不过是书生事不关己的口舌之快。在他眼里,李鸿章也许不是“中国第一人”,也许不足以动全局,但确是中国最关键、关系巨大的人。

3.作为史家,在为李鸿章立传的同时,梁启超想的最多的是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希望能为老大而病患之中国找到一剂良药,故着眼既在李鸿章,又在中国,体现出一个伟大史学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体现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深沉思考。传记中的史家和政论家的笔法,使得他的《李鸿章传》具有独特的魅力,所谓大手笔也。

4.如梁氏所说,李鸿章也许不是一个创造时势的英雄,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一个李鸿章时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每个人,只有审时度势,潜心修炼,抓住时代的机遇,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能量,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后记

读后感悟

1.与同时代的同僚相比,李鸿章的才智显然高出一筹,也因此,他显得鹤立鸡群,更显得孤独郁闷。这也是所有英雄人物的共同点。

2.与外国当权人物相比,李鸿章缺少治国魄力,不敢有出格行为,这是他的不足,也是他的无奈。当然,也许是他的“愚忠”。

3.相对于那些只听命,不作为的内阁大臣们,李鸿章显得更为出格出风头,李鸿章能在太后和皇上的支持下,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勇挑重担,从不推卸责任,也实属难得了。李鸿章尽力了。因此,不能把政治失误归罪于他,他应得到起码的同情。

4.但凡一个人,要想真正做点事,就不可能获得各方面的赞扬和支持,只要有支持的力量,就该竭尽全力,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

序言

序例

一、本书仿照西方的传记文体来记述李鸿章,并加以评论,使读者对他有所了解。

二、中国旧式文体记述一个人的事迹,用传,或用年谱,或用事略(叙述死者世系、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或亲友撰写,留作墓志铭或为史官作传提供依据),多记述生平事迹,不做褒贬评论,即使有也是附于文后。实际上,这种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乃司马迁首创,《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都是这样。后世缺乏识见,又不敢妄学。我虽不才,却偷偷把司马迁的手法“拿来”一用。

三、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和李鸿章有关,所以为他作传,不能不以做近代史的态度和笔法来写。我对时局稍有些看法,故不敢隐讳,目的给后人看。只可惜时间太短,身边又没一本书来参考,因此书中错误难免。望日后有机会修补。

四、关于江南之战,记述了不少湘军事迹,似乎离题了,但淮军湘军关系复杂,不如此写不能充分展现当时形势,望读者理解。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全文转载。因李鸿章事迹的前因后果,与此类公文关系密切,因此冒着文章拖沓之嫌,全部收录。

六、在中国。李鸿章背负的骂名很多。我与他,政治上是公敌,生活上私交也泛泛,所以不会有意为他辩护。书中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也许与时下论调不一致,完全是本着史家之公平心来写的,绝无其他原因。否则就有失公允。

英国首相格林威尔曾不满地对他的画师说:“请你画出我的真实面目来!”我写此书,自信不会遭到这样的不满。李鸿章泉下有知,也当含笑说:“这个人是我的知音啊!”

背景链接

本书写于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1901年,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又名《李鸿章》,这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又对中国新历史学有开创之功,在史学理论上多有建树。他主张作史当以公平之心行之,要“画我须像我”。晚年他还说:“史家之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

对自己创作《李鸿章传》,他说:“合肥市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他要求自己公允写传,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