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Quality)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在191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全文约4800字。
该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这段时间正值19世纪英国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之际,金钱和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现代社会的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导致大公司垄断并加剧了“大鱼吃小鱼”的竞争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切实际的广告吸引顾客,却牺牲了商品真正的质量。在此背景下,讲述了一位诚实敬业、热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品质的故事。作者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由此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2006年,《品质》短篇小说收录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材,与杨绛的《老王》一起组成“底层的光芒”板块。2013年,《品质》作为中国高考作文预测复习题而备受关注。
作品简介
“我”与格斯拉兄弟住在伦敦,他们兄弟二人合开了一家手工鞋匠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
窄窄的小天窗透进不多的光线,正好洒在窗下两张并排的小桌上。一侧的抽屉中则是各式各样的尺和笔,差不多和工程师的工具一样齐全。环绕小桌的,是柜子和架子,然而柜子只属于弟弟,架子只属于哥哥。架子就在哥哥的身后,上面整整齐齐地排放着一张又一张皮革,皮革上遮盖着米色的布,香味从布缝里毫不避讳地溢了出来。柜子紧贴在弟弟身后,三十六个小抽屉分别贴着不同靴子款式的名称,标签泛着古旧的黄色。抽屉里整齐地摆放着靴子的图纸,密密麻麻的英文小字穿插在缝隙里,每样款式都有十来张图纸。
“我”对手工鞋匠格斯拉的高超手艺和敬业精神无比敬佩,以至于“我”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那样——心灵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所以“我”总是不自觉地接近格斯拉;另一方面,“我”对格斯拉兄弟又有一种潜意识里的畏惧,“我”在潜意识里总是在逃避着格斯拉。一次买鞋,虽然“我”只需要两双,“我”却向格斯拉定做了三双;“我”很快就离开了那里。 “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以为格斯拉的心里把“我”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我”也许不一定跟格斯拉本人作对,而是跟他做靴子的理想作对。
“我”敬重像格斯拉那样有着高尚品质,勇于追求理想的人,但潜意识中,“我”又在逃避着这种人。因为格斯拉身上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威压着“我”。虽然“我”并没有见到过这种无形力量的威力,但“我”可以感受到那深藏其中的巨大能量。或许正是这一股奇异的力量促使“我”产生了既想接近,又不愿接近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的心理其实也是理想与现实这对矛盾投射在“我”身上的具体表现,在当时条件下,“我”无法给格斯拉兄弟们指明一个好出路,只能是无限地同情和不尽地感慨而已。
格斯拉兄弟的精神令人感佩,可是他们终究敌不过机器大生产的大潮和追求时尚的世俗人心,凄凉地走向了死亡。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就,机器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大公司垄断了市场,这对当时的小手工业者来说,无疑就像一场噩梦,许多小作坊都濒临破产。
短篇小说《品质》写于1911年,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形象地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故事主人公格斯拉兄弟来自德国,住在伦敦——那个因为工业革命而变得无比繁荣的地方,那个手工业逐渐没落,工业逐渐兴起的城市。
角色介绍
格斯拉
格斯拉,60多岁,拥有日耳曼姓氏,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后卷起,眼睛霎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鸮形目。
格斯拉兄弟在伦敦西区一条新式街道上经营一家制作鞋子的手工店房,只承做订货,不出售现成靴子。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格斯拉兄弟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他所做的靴子非常耐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精华缝到靴子里去了。
“我”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格斯拉兄弟,因为他们承做“我”父亲的靴子。在“我”大约14岁那年,“我”够格去跟格斯拉兄弟订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些模糊的印象。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品质》主题思想之一:在盲目追求利益的资本主义浪潮中,品质比生命更重要
19世纪末,人类已经无法与机器竞争,大量的手作坊被迫关闭和无数工匠的生活被大公司的兴起而改变。格拉斯兄弟凭借他们出众的手艺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但他们却因为机器而走向没落;他们打败了所有的竞争者,却最终被时代所打败。“我”见证了故事主人公的悲剧却也无能为力:勤劳又固执的兄弟俩只关注他们产品的质量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他们蔑视那些没有原则,又抢走他们顾客的重量不重质的大工厂;他们试图保持品质,可好品质却被高产量打败;他们立志要为他们的荣誉而战,可面对充满野心的利益集团他们实在太过弱小。大工厂不断建立,它们用更少的成本和时间制造了更多的产品,它们不在乎质量,高产量代表一切。“它们用广告吸引客户,而不是质量”。
工业革命标志着历史的重大转折,影响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些影响并不取悦每一个人。格斯拉兄弟的日子尤为艰难,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与大工厂进行斗争。因为大工厂的高产量和新款式,他们的生意变得步履维艰。他们的店面坐落于“伦敦西区最繁华的地段,宫殿、议会、政府部门都在那,还有很多的大商店、戏院和高级住宅”。这个地理位置本该使他们的生意蒸蒸日上,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们的确有一段辉煌的时光,可最终还是走向没落。在那个年代,变化的不只是社会,还有它们的公民。过去,人们尊重格斯拉兄弟高超的手艺和高尚的品格,为了一双好靴子,他们可以等漫长的手工定制。然而,慢慢地,人们也在改变。“当他接到订单,要花好长时间完成。人们已经不愿再等啦,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看起来,人们已经不需要好鞋了。”就在短短的时间里,人们对时髦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好质量,格斯拉兄弟也逐渐地被社会遗忘。
这个时代决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他们无法维持他们的荣誉,只能身无长物的离去。格斯拉兄弟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制鞋者。格斯拉兄弟就像大部分德国人一样,低调、有原则、严肃、有时又有点固执。他们为皇家定制靴子,却从不以此做广告;他们只接受定制,从不出售样品;他们把制鞋当做艺术,从不偷工减料。他们视皮革为珍宝,注重各户的每一个细节,他们不允许错误出现,他们的鞋质量太好以至于顾客无法频繁地光顾,他们将制鞋作为使命,诚信经营,他们本应该有个十分美好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不是童话,好人不一定总有好报,因为大机器的兴起,他们只能接受悲剧的命运。
靴子的品质——结实美观制作精美、质量上乘
格斯拉从不做广告,橱窗里的靴子就能说话。“细长到非语言能形容的地步”“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作者用美好的话语赞美格斯拉的靴子。皮革是没有生命的死板板的物品,但到格斯拉的手里,已经把它变成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靴子是没有灵魂的,但它浸润了制鞋人的情感,它就变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就能在读懂它的人面前绽放。格斯拉的靴子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事实上它的实用价值更胜一筹。他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以至于追求时髦的人宁愿只买易坏漂亮的靴子而不愿意经常光顾他的店堂。
格斯拉去世后,他的杰作照样被摆在橱窗里,成了别人的样品,令人无限哀叹。
主人公的品质——德艺双馨
看过靴子样品的人,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 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物的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严肃认真,不善交际的老鞋匠。诚实敬业的格斯拉对自己的手艺始终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很有把握。因为他用的是最好的皮革,花了很长时间,根据每一位顾客的实际情况,倾注了心血去完成每一件作品。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小手工业者要生存,必须顺应潮流:利用广告,追赶时髦,降低质量,粗制滥造。
格斯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抗争。他坚持一贯的做人的原则,宁愿饿死也不愿偷工减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生命坚守自己的“靴子理想”,恪守一个普通鞋匠的职业尊严。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使用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广告来吸引顾客,此外为了追求更多的数量也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因此,格斯拉兄弟与大工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当某一天“我”穿着一双大工厂生产的靴子来到盖茨勒兄弟的店面时,“‘我’能感觉到他的眼睛穿透‘我’的脚上的劣质覆盖物。最后他说:这些都不是‘我’的靴子。不仅是愤怒的语气,有一点悲伤,甚至蔑视,还有一些安静,那感觉就像冻结了血液。”可以看出格斯拉对“我”感到失望,这也是文中第一次正面描写格斯拉对大工厂的怒火。那些不知自重的大工厂用虚假的广告带走了他的顾客,让他们的生意变得更糟。从那时开始,每次“我”光顾格斯拉兄弟的鞋店都会发现他们的生意变得更差了。他们的店面变得更小了,格斯拉哥哥“因为无法接受失去旧的店面”而离世。他们除了更加注重鞋子的质量之外,还是坚持不做广告,面对竞争还是不做任何改变,所以他们的生意即将崩盘也不足为奇了。
“我”感到万分难过,但除了再多买几双靴子之外也帮不上任何忙。“这些靴子定做的时间格外长,质量也格外好。有一双靴子怎么也穿不坏”。一年之后,“我”从国外回到伦敦,第一时间久去了他们的鞋店,格斯拉好像老了15岁,“我”几乎要认不出他来了,他的生意已经不能再糟糕了。当他问“我”是否要定制靴子时,我立马下来四双靴子的订单。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无比精细的给我做新的模板,并且说因为他几乎没有订单,所以“我”的靴子会很快做好。没有几天,“我”就收到了靴子,“他们还是那么合适,是最好的皮革,是‘我’收到的最好的靴子。”可当“我”去店里打算当面表示感谢时,“我”却发现店面已经不在了,并且被告知格斯拉死于饥饿。旁人说“伦敦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靴子了。”
社会的品质——浮躁功利
在以大工业时代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中,工业垄断,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传统的手工业既费时又费力,小作坊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还有很多像格斯拉先生一样的传统手工业者也面临着失业的窘境。工业革命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使得人心变得日益浮躁。大公司为了追求利益,在成本和效率上下功夫。“人们好像不需要结实的靴子了”,为了时尚,人们把质量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格斯拉坚守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品质,他认为靴子经久耐穿是第一位,但顾客也许是喜新厌旧的。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变了,格斯拉的最好结局就是在坚守中走向死亡。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什么都不做的格斯拉兄弟无疑被市场淘汰了。格斯拉兄弟是好人更是制鞋的专家,他们拥有几乎所有值得赞美的品质,可是他们却输掉了竞争,失去了生命。作者批判了在资本主义浪潮中,盲目追求利益而忽视品质的社会通病。
恪守职业道德、不肯随波逐流的格斯拉兄弟不仅仅代表着他们个人,更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处于城市底层的手工业着坚守自己职业品质的一个时代缩影。
《品质》主题思想之二:在精神他乡的流放中进行自我身份的构建
1、精神他乡的流放者
地域上的流放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脱臼。当格斯拉兄弟慢慢意识到自己价值观不得不放到另外一种文化标准的框架中衡量时,精神的流放就开始了。这种无根的感觉强烈地驱使着他们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属,他们开始感到不安全,并且开始与那些企图剥夺他们生存权利的强势文化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对抗。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文化归属上的失落感促使他们极力想要维持自我身份的认同。
2、寻根:自我身份的构建
寻根的强烈愿望伴随着失落感而来,寻根实质上就是寻求自我身份的构建,但这并没有为主人公带来任何归属感。因为故事主人公已经离开了母体文化。寻根,只能植根于差异中,因此自我身份构建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构建差异来完成。个人的自我意识,常常在他人的凝视中建立,他人就像镜子中的自己,只有通过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不同,人们才能构建自己的身份。从这一角度重新解读《品质》作品时就不难发现,格斯拉兄弟那种原本令人费解的宁愿饿死也要坚守原则的价值观念就再自然不过了,因为这是他们试图通过构建差异来维持自己的身份不被中心文化颠覆的唯一途径。
一方面,他们通过挑战“对手”的权威来保持不同的自我。从该短篇小说中,在当地人民的眼中,制鞋者都会以为王室做鞋而引以为荣,如作者文中提到:“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但格斯拉兄弟却并没有遵循这一传统,他们只在店铺的窗户上漆上自己的名字。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而且“他也绝不会容忍在他的店里放着别人做得鞋子”,以此来区别他的鞋子的特殊。
另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坚守保持原则来保持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身份建立在他们的制作的靴子之上,这些他们称之为艺术的靴子象征着格斯拉兄弟存在的意义,“品质”不仅仅是指他们高尚的品格,更代表了他们唯一不变的身份。
他们能够为人所知是由于他们高品质的鞋子和他们不变的价值观。这样,“品质”就成了他们身份的标签。在该短片小说中,当询问格斯拉先生鞋子是不是“非常难做”的时候,“他回答说:‘这是一种艺术。’他的含讽带刺,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突然的微笑和发人深省的回答告诉读者,对于格斯拉先生来说,靴子不仅仅是他的工作而且是代表他身份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他的牺牲不是为了顾客,而是为了他自己。
在该短片小说中,格斯拉总是沉浸在他自己的“靴子”梦中,他让靴子如同呼吸一样成为了他生活的一切。有人进入他的店铺,就像“进入了教堂”,对于格斯拉先生,他们的店就是信仰所在之地。从这个角度来看,读者就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一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做靴子的艺术和诚实的价值观,在他们移民到英国前就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他们的心里,代表着他们的身份。
3、终点:获得他人对自身的认同
故事的结尾,格斯拉将生命耗尽,最终因饥饿而死。这似乎意味着自我身份构建的失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已经成功地获得认可并且影响了别人。“我”最后一次到他的店里时,虽然店已经被别人接手,店名也换了,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从这里可以看出,代表着主人公身份的靴子,仍然为人们所喜爱与接受。格斯拉先生死了,但是他的信仰与价值观,就像经久耐用的靴子一样,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就像在故事的结尾,虽然人们仍然无法理解他,但他们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格斯拉兄弟最终还是获得了人们的认同。
此外,他们的价值观也深深地影响了另一个文化,“我”便是个例子。从“我”的内心深处,早已经被格斯拉兄弟的价值观被说服了,他甚至对自己的文化感到羞愧。“我”曾好几次想要摆脱格斯拉先生从那里逃走,但“我”离开的时间总不会很长,“我”总会说服自己再走进格斯拉先生的店里。
作为“他者”的格斯拉先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最不想承认的东西就是“我”自己的包括和故事主人公处在同一文化中其他人的价值观都是该重新思考的。“我”钦佩格斯拉两兄弟的骨气并被他们的崇高强烈吸引着,但是,这种感觉越是强烈,“我”越是感觉到自己的卑微,越是想要逃避这种愧疚感。因此,可以说格斯拉兄弟已经影响到了另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冲击了他们的消费观以及价值观。
《品质》以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了代表着少数族群的格斯拉兄弟的身份构建之旅,他们通过构建差异保持了自己根文化的纯洁,并成功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获得了他人的认同,以此作为解构中心文化的元素,对这一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1、借物喻人
深度挖掘人物内涵:在文本的第2段中,作者借物喻人,让靴子的特点高度契合人物的精神。“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在此,不同功能的靴子,具有不同的细节特点。“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象征着人物形象的完美。包括人物精神品格的完美和做靴子技艺的完美。“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在格斯拉看来,“靴子”还有灵魂和本质。
“‘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作者借助主人公的视角与口吻,赞美主人公——格斯拉做靴手艺神妙。
2、比喻暗示
将人物形象与其职业特征巧妙地融合起来:在文本的第5段中:“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作者用“黄褐色的皮革”比喻“黄皱皱的脸庞”,用皮革的纹理比喻“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的整齐的皱纹”,“有点僵硬和迟钝的皮革”是其面部特征,人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该段描写运用了比喻,一是写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职业特点,二是暗示出主人公老实、执着的性格特点。“死板板”“僵硬”词语看似贬义,实则赞扬,赞美主人公对做靴与做人品质的执着追求。
3、侧面描写
在文本第6—8段中:“一个人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人们决不赊欠他的账,不常到他那里去,到别人的店铺是去做买卖,而到他这则怀着进教堂一般的圣洁的情感。这三段文字通过描述顾客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侧面表现出格斯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高,深受顾客的尊重与爱戴。这一切源于主人公的做人品质与做靴技艺。
叙述角度
《品质》中,靴匠格斯拉的故事,由作为一位颐客的“我”以关键性人物的身份将故事串联了起来。“我”作为一位目睹故事发展的在场着,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我”首先是一个故事的串联者。从“我”小时候开始,格拉斯就为“我”父亲做靴子,到后来开始为“我”做靴子,在这漫长的接触时间中,“我”目睹了格斯拉一个个重要人生事件,作者通过“我”的叙述将格斯拉的人生大事件串联了起来。同时,“我”还是一个见证者,见证了格斯拉的店铺从兴旺到被大公司排挤最终抵不过工业生产的浪潮而破败的过程,见证了他对“靴子梦”的执着追求,也见证了他以生命维持职业道德的小人物的高贵品质。除此之外,“我”更是格斯拉高贵品质的崇敬者和命运的同情者,在自身买鞋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大公司的卑鄙无耻与唯利是闺之后,“我”对格斯拉以生命维护靴子品质的品性更为崇敬。
在《品质》作品中,作者已经开始跳出以创作者视角代替所有人物的叙述手法了,高尔斯华绥开始让读者跟循着作品中关键人物的眼睛去展开故班情节、观察其他人物品质,以此来引领读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品影响
2006年,《品质》短篇小说收录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须课(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15(必修)》,2006年12月第三版)。2013年,《品质》作为中国高考作文预测复习题而备受关注。
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年),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有产业的人》。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高尔斯华绥《品质》写作手法浅析.中国知网.2024-01-17
格斯拉的有“灵魂”的靴子.今日临安.2024-01-17
倒计时30天高考作文预测.凤凰教育.2024-01-17
倒计时30天高考作文预测.凤凰网.20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