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气象台(别名:青岛市海洋气象台)是1959年7月建立的青岛气象服务机构,隶属于青岛市气象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伏龙山4号,台长是马艳。
1959年,青岛市气象台地面气象观测场建成。1960年10月1日,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正式对外发布气象预报。1966年1月1日,气象台正式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市气象台”。1971年,气象部门实施军队与地方双重领导。1973年9月,青岛市气象台的军代表全部撤离,青岛市气象台划归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建制。1974年1月1日,青岛市气象台全部承担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气象区台负责的青岛市地面气象和高空气象的观测发报任务。1976年,成立了青岛市气象局,与青岛市气象台合署办公。2005年,青岛市气象台建起新楼。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均对外开放。
1980~1982年,在山东省气象预报竞赛活动中,青岛市气象台曾连续三年蝉联山东省冠军;观测业务考试,青岛市气象台名列全中国第一。1985年8月,青岛市气象台对在青岛直接登陆的“8509”号台风的监测、预报,服务工作主动、准确、及时,被山东省气象局授予“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一等奖”。2022年2月,青岛市气象台被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政府评为2021年全省防汛抗洪表现突出的集体。
历史沿革
1959年7月5日,从山东大学第一期海洋气象干部训练班选留24名人员,开始筹建“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次日,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正式成立。自此,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始在青岛市正式设立了国家海洋气象部门。同年,青岛市气象台地面气象观测场建成。1960年10月1日,以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正式对外发布气象预报。
1963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扩大了海洋水文气象服务的业务范围,建全了麦岛海洋气象观测站,接收了原归青岛市水产局管辖的千里岩海洋气象站,并专门设立了海洋水文预报组。
1965年底,按照中央气象局的指示,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将水文业务,其中包括水文预报组、麦岛观测站、千里岛海洋气象站,全部移交给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1966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市气象台”。青岛市市气象台负责的天气预报区域共8个,即青岛市、渤海海峡、山东北部沿海、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山东南部沿海、青岛近海、黄海中部。
1971年,气象部门实施“军队与地方双重领导,以军队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警备区接管青岛市气象台。1973年9月,青岛市气象台的军代表全部撤离,青岛市气象台划归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建制。1974年1月1日,青岛市气象台全部承担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气象区台负责的青岛市地面气象和高空气象的观测发报任务。1976年,成立了青岛市气象局,与青岛市气象台合署办公。1979年,单独组建青岛市气象台后,新设了“气象科研”和“大气污染”等机构。2005年,青岛市气象台建起新楼。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气象日(3月23日)均对外开放。2022年2月,青岛市气象台被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政府评为2021年全省防汛抗洪表现突出的集体。
业务范围
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和责任海区的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等制作及发布工作。
承担决策气象服务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承担气象灾情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
承担相关业务科研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职责。
负责气象信息网络业务维护、运行和保障工作。
承担青岛市海洋气象相关科研业务工作。
负责城市内涝、交通、地质灾害和空气污染等气象风险及影响预报研究与合作交流。
承担对县级气象部门相关业务指导。
气象预报服务
预报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6~1948年,青岛观象台的预报区域共有11个。即南海及其岛屿、华南、长江下游及东海、西南山地、西北高原;华北、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地区各省、山东半岛及黄海、东南沿海及台湾、华中地区、青岛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气象部门主要负责青岛地区及其附近区域。1960年,青岛分工预报区域又扩大至海上的有关海域。按国家气象局的规定,青岛市市气象台负责的天气预报区域共8个,即青岛市、渤海海峡、山东省北部沿海、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山东南部沿海、青岛近海、黄海中部。
预报种类
长期天气预报
正式开始于1963年,当时只作月的长期天气预报。后来逐渐将季和年的长期天气预报纳入日常业务。其预报内容主要是:旱涝、冷暖趋势、汛期早晚、雨量分布及可能发生的重要天气过程、重大灾害性天气等。
中期天气预报
1959年1月1日,青岛气象台正式向使用单位发布中期天气预报。1976年正式在报纸、电台发布。中期天气预报的内容是青岛市和所属各县的气温、降水、大风等气象要素预报和出现的天气过程。中期天气预报和发布时间,一般在旬前的1~2天定期发布。遇有某些特殊需要,则随时增加3天以上的,如五、七天或跨旬的中期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分12、24、36、48、72小时的天气预报。青岛市国家气象部门的短期天气预报,于1959年8月试作,1960年10月1日正式制作,并在报纸、电台公开发布。短期天气预报的内容为青岛市和各分片预报区域的气象要素预报(气温、风向、风速、晴、阴、雨、雾、雪、霜等等)和天气形势的预报。1983~1984年,还曾制作发布过空气湿度预报。
短时天气预报
短时天气预报,亦称“超短期天气预报”,其时效为12小时以内的大风、暴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突发性重要灾害性天气预报。青岛市的短时天气预报,于1982年5月正式纳入气象业务,主要是为青岛市区与气象关系最密切的有关部门服务。
预报方式
电台广播
1956年6月1日起,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将未来12、24、48、72小时天气预报,通过电台每天进行10多次广播,其中有固定的“天气预报节目”,全文广播不同时效的天气预报,并用记录速度重复播放;另外还通过“新闻节目”和“快讯节目”等简要广播天气预报。在雨汛季节或遇有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临时增加天气预报的广播时次。
报纸刊登
1956年6月1日起,《青岛日报》每天均在一版的专栏内刊登当日的天气预报。《青岛科技报》也曾刊登过中、长期天气预报。遇有重要天气过程或逢重要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时,则在报纸上刊载“节日天气”或“天气新闻”。
电话传递
将青岛市领导机关和各生产指挥部门列入“气象服务一览表”,用电话将天气预报内容和天气演变趋向,定时向重点服务单位详细报告。这些单位是:(一)领导机关,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等;(二)新闻宣传部门,《青岛日报》、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三)市各部委办局,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局、水产局、水利局、港务局、电业局、城建局、机械局、轻工局;(四)军事指挥单位,青岛水警区、青岛警备区等;(五)生产指挥机关,抗旱防汛指挥部、海上安全指挥部、渔业指挥部、重点工程指挥部、引黄济青指挥部等;(六)厂矿企业,北海船厂、青岛钢厂、四方机厂、黄岛发电厂、汽车运输公司、海运公司、远洋运输公司、青岛一粮库、二粮库、三粮库、国棉厂、海产养殖场等;(七)商业旅游部门,商业局、外贸局、旅游开发公司、海上旅游公司、体育场、海滨浴场;(八)公共事业单位,保险公司、公交公司、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则携带天气图、气象传真、卫星照片去领导机关当面汇报。
悬挂信号
青岛市公众预报服务,还采用悬挂天气信号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在大风天气即将出现时,大风警报传输至海港监督、船舶指挥部门,在固定、醒目的地点悬挂号灯,向海上船只通告大风情况。
自动答询
1987年,青岛市设立了“气象预报自动答询机”。值班预报员将每次的天气预报内容,经过录音处理后输入答询机,人们可随时拨气象预报自动答询机的电话号码,即可收听到未来天气预报。
材料印发
青岛的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主要是采取印发材料的服务方式。将每旬、月或季、年已制作出的天气预报打印成书面材料分送至主要单位,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以《天气公告》《台风警报》《紧急台风警报》等材料分发;年度的长期天气预报,则打印分发或刊登在《青岛气象》上。
现场服务
始于60年代初期。青岛市曾多次派出由预报、报务和观测人员组成的气象小分队(亦称“流动气象台”),深入到各渔场及烟台市、龙口市、石岛等地,随渔业指挥部门或指挥船只,就近就地开展气象预报服务。1960年4月17日至7月24日,海上流动气象台随船12次出海。1961年4月,组成黄海远洋流动气象台和黄海近海流动气象台,随船出海16航次。1975年和1976年间,还两次派出海上气象小分队,随渔业公司冷藏加工轮“延安5号”赴黄、渤海渔场,开展海上现场气象观测和就地制作发布天气预报。1976年2月25日至6月12日,由预报、报务、观测人员组成的海上气象小分队,随“延安5号”轮出海服务,行迹遍及渤海海峡,黄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东海北部渔场,积累了海上定时276次第一手资料。现场发布预报137次、警报14次。
气象警报
1986年起,青岛气象部门又增设了“气象警报系统”。该系统包括设在气象台的警报发射机和装在重点专业有偿服务用户的气象警报器等。在重要天气将临时,预报值班员可随时开机呼叫发布气象警报,各用户可在室内利用警报器随时接收天气警报信息,便于迅速采取防范措施。在公众预报服务上运用气象警报器,主要是对党政军领导机关专门设置的。
电视播放
1985年,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开始播放青岛市的每日气象预报和天气警报。1987年1月25日起,正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88年,青岛广播电视台也开始播放青岛市区及所属县(市)区的天气预报。
组织机构
隶属机构
青岛市气象台隶属于青岛市气象局。
内设部门
截至2019年,青岛市气象台内设天气预报组、中长期预报组、地面观测组、高空探测组、通讯报务组、卫星传真组、电子计算机室。
现任领导
机构条件
截至2019年,青岛市气象台共有专业气象技术人员50余名,常规气象仪器齐全,并配有气象雷达、电传通讯、气象传真机、国际卫星云图接收机、气象警报发射机及各类型的电子计算机。
科研成果
1983年6月,应生产部门的要求,增加制作“湿度”项目预报,各类预报的准确率显著提高。1984年,成立海洋气象研究所,完成《山东半岛暴雨预报方法》等专项研究。1985-1986年为英国BP、Equinor提供海上气象服务。
交流合作
在气象方面,1979年12月承担了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下达的“全球大气实验”的观测发报;1981~1983年,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国际台风业务实验,组织了10个国际台风的高空、地面加密观测。在经济方面,1985~1986年,青岛市气象科技开发公司还开展了与英国、挪威石油公司在青岛外海开发石油的海上气象保障的服务业务,同时还接待过苏联、越南、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多次参观访问。
所获荣誉
1980~1982年,山东省预报竞赛活动中,曾连续三年蝉联山东省冠军;观测业务考试,青岛市气象台名列全中国第一。1985年8月,青岛市气象台对在青岛直接登陆的“8509”号台风的监测、预报,服务工作主动、准确、及时,被山东省气象局授予“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一等奖”。2022年2月,青岛市气象台被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政府评为2021年全省防汛抗洪表现突出的集体。
参考资料
青岛:做客“行风在线”栏目共商智慧气象发展.山东省气象局.2025-06-15
青岛气象局介绍.中国天气网.2025-06-15
青岛市气象台(青岛市海洋气象台).爱企查.2025-06-15
第二章 组织管理.青岛市情网.2025-06-15
青岛气象台的来历.半岛网.2025-06-15
概述.青岛市情网.2025-06-15
230个集体、500名个人!山东通报表扬奖励!.百家号.2025-06-15
第一章 气象预报服务.青岛市情网.2025-06-15
第一章 气象台、站建设.青岛市情网.202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