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logo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于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博物馆地址位于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3层,馆长为田辉。

自2008年3月28日起,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该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七个特色展厅,包括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会服饰厅及图片厅。博物馆内还设有适配教学与学术交流的多功能厅,以及可让观众参与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以及近千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彝族藏族羌族等生活服饰图片。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博物馆”两大硕士培养方向,还是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曾获得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等称号。该博物馆在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1988年,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正式成立。自2008年3月28日起,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设立目的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设立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地理位置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地址位于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3层。

馆内布局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七个特色展厅,包括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会服饰厅及图片厅。此外,馆内还设有适配教学与学术交流的多功能厅,以及可让观众参与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博物馆馆藏中国各民族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各类物品逾万件,另有近千幅珍贵影像,均拍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记录了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风貌。

陈列展览

少数民族服饰厅

中国南北方民族服饰存在显著区别,长衣重饰是北方各民族服饰的核心特征。北方平原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服装款式在多样中呈现出统一性,多为大襟、斜襟样式的宽大厚实旗袍。材质以皮毛、毡料、氆氇及锦缎为主要选择,装饰则主打华贵的金银、珠玉、珊瑚、绿松石等,满族蒙古族、藏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裕固族等均符合这一特点。

南方山地文化体系中的各民族,服饰多以上衣下裳为主要形制,材质多采用棉麻。受山地文化特性影响,其服装款式多样、装饰丰富,尽显瑰丽风貌。南方民族服饰中,施洞苗族的银装绣衣最为华丽,黎族佤族的贯头衣尽显古朴,瑶族的狗尾衫独具特色,傣族的短衣筒裙清丽雅致。哈尼族僾尼少女的饰物最为丰富,鲜花、草珠、海贝、羽毛、甲壳虫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皆可作为她们的装饰。

中国民族服装的基本形制包括旗袍、长衫、连衣裙、大襟衣裙、大襟衣裤、对襟衣裙、对襟衣裤、斜襟衣裙、贯头衣等。这些形制蕴含着服装的原始形态与发展脉络,因此中国民族服装被称作 “一部活态的服装发展史”。

汉族服饰厅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也是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民族。它拥有悠久历史,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服饰文化。

汉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且内涵深厚,其形成与发展始终紧密关联着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精神信仰、社会习俗与审美趣味。汉族服饰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形态样式,既展现了数千年来汉族人民为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彰显的智慧才情与理想追求,也印证了其与各少数民族长期且多维度的文化交融。汉族服饰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上独具一格,每一处细节都折射出汉族含蓄内敛、典雅端庄、简约务实的普遍价值取向与审美特质。

汉族服饰厅陈列的是汉族不同地域与类型的近现代服饰。汉族服饰既存在共性特征,也因风土人情与时代背景的差异呈现出独特风貌,其色彩绚丽、形制丰富,绝非这一小小展厅所能全然容纳。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甄选珍贵藏品在此展示,并通过文字、表格、图片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全面地呈现汉族服饰的整体面貌。

苗族服饰厅

在中国南方各民族里,苗族服饰的丰富程度首屈一指。苗族包含百余个支系,对应的服饰样式也多达百余种,从精细华美的施洞镇苗族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县苗族服饰,风格与款式各具特色。贵州省的苗族服饰最为精致,刺绣、蜡染、纺织、银饰等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准,尽显苗族服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苗族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出众的艺术天赋,他们不仅把文化传统融入口头文学,更将其镌刻在服饰图案里。图案中既有记述人类起源神话的“蝴蝶妈妈”,也有讲述苗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姜央射日月”等,还有追溯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历程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纹样。世界上鲜有民族能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当作 “活史书”,既深刻承载历史,又作为民族标识世代传承。苗族服饰处处向世人传递着民族印记:我们是苗族,源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历经长途跋涉与艰辛磨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璀璨文化。

金工首饰厅

中国多个民族都有佩戴银饰的传统,传统认知里,银饰兼具玉貔貅之用与吉祥幸福的寓意;在现代视角下,银饰则成为财富与美丽的象征。各民族崇尚银饰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因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与生活习俗的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装饰风格,即便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银饰也存在明显区别。以苗族雷山短裙苗为例,其银饰的造型与装饰纹样均彰显原始粗犷的文化特质,而文化发展更为成熟的施洞清江苗,其银饰则尽显精致细密之美,这些差异极大地丰富了银饰的品类。

银饰品类丰富,涵盖头饰、耳饰、项饰、胸饰、手镯、戒指,以及镶饰于衣物的银泡、银花、银片、银铃等。银饰制作工艺极为繁复,包括镶珠嵌玉的镶嵌法、雕龙刻凤的錾花法、盘丝编花的花丝法,还有焊接、锻造、镂空、绕丝、点珠等多种金工技艺,精湛的技艺也从侧面促成了银饰的丰富多样。

织染绣品厅

中国各民族均传承着纺织技艺,北方民族精于毛织品纺织,南方民族则擅长棉麻织物或织锦的织造。早在汉代,中国织锦工艺便已相当成熟,此后持续发展,佳作不断涌现。南方民族的织锦吸纳历代织锦工艺精髓,融入本民族生活习俗与文化特质,成为中国南方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间织造艺术。

刺绣技艺随着织物的出现逐步发展起来,它以丝、棉线为材料,借助针线在布帛、绸缎上勾勒出花纹图案。刺绣在民间服饰中应用广泛,南北方民族皆会通过刺绣装饰衣物。刺绣品类繁多,包括辫绣、锁绣、绞绣、堆绣、马尾绣、绉绣、数纱绣、十字绣、打籽绣、簇金绣、锡绣、镂空绣、剪贴绣等多种类型。

蜡染绘制工艺在唐代达到鼎盛。当缂丝、织锦、刺绣等工艺逐渐取代中原地区的蜡染时,西南、中南地区的苗族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中,蜡染却得以世代延续,以朴素清新的风格彰显出永恒魅力。

织、绣、染三大工艺不仅形式多样、技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文字民族借助织、染、绣的视觉表达特性,用花纹图案描绘原始图腾、记述历史神话、再现民俗风情、寄托精神向往,使其价值远超单纯的实用与装饰范畴。

奥运服饰厅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备受全球关注,既弘扬了奥林匹克理想,更以独特艺术设计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风貌。北京服装学院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与设计实力,为这届体育盛会贡献了重要力量。

2005年12 月,北京奥组委正式启动奥运会制服设计项目并面向国内外招标,北服师生踊跃参与并组建设计小组,积极递交设计方案。历经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以北服奥运服装设计团队为核心提交的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与志愿者服装设计方案,从全球 200 余个参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成功通过评审。此后,北服设计的奥运会及残奥会火炬接力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装、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方案,也陆续通过北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审核。此外,北京服装学院还承担了这些设计方案及多项其他奥运服装的制版、样衣制作、模特展示等相关工作。

奥运服饰厅陈列着北京服装学院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制作的各系列服装及相关资料,这些服饰既是盛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充分彰显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的教学宗旨。

老照片厅

老照片厅陈列着一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民族考察影像,均出自著名民族学家、摄影家庄学本先生之手。这批照片内容极为丰富,真实呈现了当时彝族羌族藏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学、宗教文化及生活习俗等实际状况,兼具极高的民族学研究价值与历史意义。

从老照片厅陈列的照片内容能看出,作者不仅具备敏锐的民族学洞察力,还拥有精湛的摄影技艺与出色的审美素养。这些优秀特质让照片既富含学术性,又兼具艺术感染力。照片题材广泛,涵盖战争场景、宗教仪式、日常生活等,更有大量反映服饰演变的画面,清晰还原了上世纪初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接壤的西康省地区各民族的社会风貌。部分记录的内容在历史进程中已彻底消失,使得这批老照片更显珍贵,也拥有了更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主要藏品

楼台对兽纹锦

楼台对兽纹锦,又可称为楼堞对兽纹锦。曲波楼堞纹骨架与兽纹组合,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简化山云式云气动物纹的发展延续。据研究,它的结构设计可能是受了西方柱式和圈拱建筑造型的影响。

黄地几何动物纹锦马面罩

黄地几何动物纹锦马面罩主要用于为马遮挡风沙,保护面部,防止受到伤害。图案以抽象几何莲花纹,蛙动物纹,忍冬纹纹,方形十字花纹,佛像装饰。以黄棕色为底,金色显花,图案多样,经向图案重复,规整密集排列,沿纬向图案变化,经线显花,整体图案极具西域风格。

绮地翼马纹绣片

绮地翼马纹绣片色彩以红色、蓝色、黄色为主,配色典雅。在中国西北出土的北朝晚期至盛唐的织锦中, 经常可以看到有翼天马的形象,据研究其原型就是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珀伽索斯,即长着双翼的飞马。

罗地缠枝莲花纹贴绣片

罗地缠枝莲花纹贴绣片以缠枝莲花纹贴绣在土黄色的罗上,图案轮廓清晰,左右对称,结构规律,整体构图饱满,造型丰富。缠枝莲纹以莲花为主,以蔓草缠绕成图案,结构连绵不断,故有“生生不息”之意,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通过贴绣在织物上,层次清晰,立体感更强。罗地以其轻、薄质感与满绣的纹样的沉稳、扎实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华贵和典雅。

文化活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踊跃推进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领域的教学实践及科研探索工作。围绕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创新、服饰技艺传承等维度,探寻博物馆学与教学、设计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方法。该博物馆不仅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博物馆”两大硕士培养方向,同时还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馆长介绍

田辉,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漆画、公共艺术理论与创作研究。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获奖,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等项目多项,先后在《装饰》《艺术设计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发表作品50余幅。

价值意义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在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团体预约

2008年3月28日起,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免费参观。团体参观需提前预约,可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其中20人以上的团体参观需提前1周电话预约。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文化中国行丨领略民族服饰之美 走进北服民族服饰博物馆.新华网.2025-11-11

博物馆介绍.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交通指南.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硕士方向推介】北京服装学院美术与书法公共艺术方向.微信公众平台.2025-11-11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旅游.2025-11-11

新华全媒+丨高校博物馆奇妙之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新华网.2025-11-11

参观导览.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少数民族服饰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汉族服饰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苗族服饰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金工首饰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织染绣品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奥运服饰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老照片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楼台对兽纹锦.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黄地几何动物纹锦马面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绮地翼马纹绣片.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

罗地缠枝莲花纹贴绣片.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