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籍华人即是指加入日本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日本籍后裔,还有中国公民的日本籍后裔。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最早用文字撰述的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族”“新汉人”“吴人”“唐人”“归化人”等。大陆移民移居日本列岛的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秦汉时代——发轫期;魏晋南北朝时代——高潮期;隋唐时代——持续期;宋明时代——终结期。其中也不乏日本朝廷为吸收先进文化,引进技术人才,多次遣使至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寻觅、劝诱汉人来日等,种种因素推动了大陆移民的赴日高潮。
据法务省的归化许可统计,1952~2012年,共有127200位中国(包括台湾)籍者通过归化申请取得日本国籍。其中,1952~1991年的归化入籍者为41034人,虽然没有详细的本籍地信息,但是可以推测其大部分是从台湾来日的迁移者及其后代。1992~2012年的归化入籍者为86166人,其绝大部分则为中国内地出生者。比较这两个时期可以看出,最近这21年的归化入籍者人数达到了1991年以前40年归化入籍者的两倍以上。不过,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010年以后入籍日本人数减少,同时在回国热潮下,也有一些日本中国新移民精英回国发展。疫情暴发以后,在日中国新移民人数也有所减少。2020年,中国人入籍人数呈下降趋势,2020年仅有2881人入籍。
移民历史
秦汉时期
其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那么,徐福求药寻仙最后去了哪儿呢?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徐福最后到达“平原广泽”之地,竟“止王不来。”据说,这“平原广泽”是今天日本的九州。在日本学术界,研究徐福事迹的学术团体、学者和专家有很多,也有很多研究徐福事迹的文章、著作和专著,都确认了徐福到达并开发日本事实,徐福至今也仍受到日本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在秦汉年间,就开始有中国人大量移居日本。首先在秦始皇的铁骑横扫六国时。旧燕国和齐国民众为逃避战乱,分两路逃亡日本:北路是燕国人由东北到朝鲜半岛再渡海到日本,南路是山东半岛的齐国人直接渡海赴日本。其次在在西汉刘彻时期。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灭卫满朝鲜政权,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乐浪郡等四郡。大量汉族人民随之移居四郡,其中有一部分不断往半岛南部迁移,直至跨海到达日本。再次是东汉时期。此时中日之间终于建立了正式的官方联系。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公元57年,倭奴国来朝,刘秀封倭奴酋首为国王,并赏“汉倭奴国王”金印一枚。1784年,倭奴国内发现“汉倭奴国王”五字金印一枚,证明了记载的可靠。另据日本史籍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刘姓)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达了日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列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所引发的百年内战(史称“五胡乱华”),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尤其是中原的衣冠望族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地区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日本早期史书中,对这段时间大量来自大陆的归化人到达日本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在日本文书中常被提到的汉族“归化人”的代表,有弓月君(秦氏)、东汉直(刘姓)、西文首(王氏)等人。他们大都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汉族“归化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人常常自称为秦始皇或刘知远的后裔。例如,弓月君及其所率领的秦人,自称为秦始皇的后裔;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自称为刘宏的后裔;身狭村主青又自称为吴孙权的后裔;再晚些如司马达止等则自称为南梁司马氏的后裔等等。
隋唐时代
此时,隋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南北分裂状态,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了鼎盛的巅峰时期。尤其是大唐王朝前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空前强盛,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相比之下的日本,则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阵痛期,国势日衰,内部矛盾重重,内讧不断。大陆移民东渡热潮日趋消退,虽仍有部分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和学问僧在日本使者的劝诱下赴日,但是人数相比两晋时期已是强弩之末。相反,强盛的大唐却强烈的吸引了当时的日本人不畏惊涛骇浪,大规模派遣使节(即遣唐使)来唐朝访问学习。本文开头引用李白诗中的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一名最著名的留学生(日语名叫阿倍仲麻吕)。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有名的是鉴真东渡。有趣的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员交往,出现了很多唐日之间的跨国婚姻,如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娶的就是一位中国新娘。可见,跨国婚姻不是今天才有的的时尚,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相对的普遍化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藩镇割据混战,民不聊生,此时直至唐末,又陆续有不少民众驾舟东渡,但规模已无法与两晋时相比。甚至有传说杨贵妃并没有在马嵬驿被缢死,而是随使者逃到了日本,据说日本还有人自称是其后裔。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后,一直到元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趋于冷淡,官方往来基本停止,大规模有组织的大陆归化人移民浪潮也基本结束。有据可查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人琉球王国。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①的后人,林氏为林逋②家族的后人。到了元灭南宋和清军入关的残酷民族战争与屠杀中,又有些南宋和明朝遗民(主要是江南汉族)迁居日本(比如著名的南宋温州雁山能仁寺住持高僧祖元、明朝宗室遗民朱之瑜等),但为数已不足道。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宋以来,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大量的贫苦农民和战争难民开始浮海到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南洋一带谋生,人多地狭的日本已逐渐失去了对大陆人民的吸引力,不再是中国海外移民的首选目的地。17世纪末,清朝统治日趋稳定,民族压迫政策有所减轻,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最后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康乾盛世;日本则进入了江户幕府统治时期,中日两国都奉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官方往来再次中断。至此时,引发移民潮的原动力不复存在,持续了将近2000年的中国大陆移民迁居日本的历史终于彻底终结。
移民分支
秦氏、东汉直氏、西文首氏等归化汉族,以其大量的经济活动,逐渐形成地方氏姓大族,进入倭王政府,成为日本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秦氏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纪所载,大约在四世纪初弓月君率其部民一百二十县(或一百二十七县)归化日本。这是后来被称作秦氏一族的来源。到雄略纪时(即倭王武时代,大约在五世纪后半),收集秦氏遗族,共得九十二部一万八千六百人,赐其首领名为酒公。秦氏一族在长期的养蚕制丝业、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的生产活动中,逐渐蓄积财富,变为具有实力的地方豪族,成为倭王的得力官吏,形成地域集团的首领,并加入倭王高级统治集团,由倭王赐姓为直,成为日本古代重要的氏姓巨族之一。
东汉直氏
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的玄孙。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国,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地区)。阿知王在这时也随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市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晋朝,刘姓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阿知使主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姓、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阿知来日本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有三个儿子山木直,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次尔波伎直。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阿知使主一族在手工业中的业绩显著,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倭王政权中的中下级官吏,进而变成“官人豪族”,成为日本古代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终于成为拥有氏姓豪族的东汉直氏。
西文首氏
西文首氏是另一个归化汉族集团。其中一些人至日本列岛的时间,可能略早于秦氏和东汉直氏。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应神纪载,百济王命阿知吉师(或阿直歧)去日本,赠送倭王牡马和化马各一匹以及刀、镜等礼物。因阿直歧懂中国的经典,倭王令其教太子茧道稚郎子读中国典籍。一天,倭王问他,是否还有比他更懂中国典籍的人?他回答说:有。王仁比他更懂中国典籍。于是,倭王派使者去百济召聘王仁。王仁应召来至日本,同时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这就是关于王仁的传说。王仁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后来在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为西文首的首领。王仁与乐浪郡的王氏一族有某些渊源。乐浪郡的王氏一族原是山东半岛的巨族大姓,因避战乱迁至乐浪郡,并在那里作过郡,守。其后裔中知识分子很多,担任过历代乐浪郡的各种官职。在公元三一三年乐浪郡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移居于百济。王氏的后裔从百济再迁移至日本。因所居之地靠近河道,因而和船运、物资的收藏、管理、搬运等工作发生联系。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族也形成拥有氏姓的地方豪族。为和东汉直归化汉族相区别,且居于大和的西部,遂称为西文首氏。
移民现状
从1952年以来,共有149948中国人取得日本国籍。根据1978年以来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较为平缓,有1000余人。20世纪90年代增势明显,到2000年达到峰值5335人。
2002年3月13日,日本法务省民事局日前公布了2001年度最新国籍统计数据。其中,在日华人加入日本国籍的人数为4377人,创5年来的新低,比高峰期的1999年减少18.0%。数据显示,2001年申请加入日本国籍的外国人为13442人,比高峰期的1998年减少了23.1%。2001年取得日本国籍的外国人为15291人,比高峰期的1999年减少了5.1%。值得指出的是,在华人加入日本国籍人数连续三年减少的同时,取得永住在留资格的在日华人人数自1997年以来逐年递增,目前已达52960人。
2009年,新加入日本籍的华人有5392人。2011年以前,日本法务省对在留外国人的籍贯有作统计。从其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日中国新移民不再仅仅是来自东南沿海地区,而是来自中国各个省份。截至2011年底,在日中国人主要来自辽宁省(105127)、黑龙江省(77753)、福建省(64028)、山东省(59353)、吉林省(56909)、上海市(56843)、江苏省(41066)、北京(23506)。
2012年末,日本总人口中,有12.7万人是归化为日本籍的原中国籍移民,此外至少有约34.5万人是作为日本国民子女直接取得日本国籍的华裔后代,合计有日籍华人47.2万人。2017年,只有1596人。2018年,获得“永住”在留资格的中国人,比上一年增加12090人,总数超过26万人。
据法务省的归化许可统计,在日华侨、华人按时代划分,大致可分为新、老两部分。老华侨、华人由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主要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赴日者及其子孙后代构成,人数约7万左右,该群体中,日籍华人约占三分之二。新华侨、华人,由1972年以后,主要是由中国改革开放后,通过与日本人国际结婚、留学、就学以及以日本残留中国战争孤儿眷属等身份,从中国大陆赴日并在日本定居者构成。1952~2012年,共有127200位中国(包括台湾)籍者通过归化申请取得日本国籍。其中,1952~1991年的归化入籍者为41034人,虽然没有详细的本籍地信息,但是可以推测其大部分是从台湾来日的迁移者及其后代。1992~2012年的归化入籍者为86166人,其绝大部分则为中国内地出生者。比较这两个时期可以看出,最近这21年的归化入籍者人数达到了1991年以前40年归化入籍者的两倍以上。
2020年,中国人入籍人数呈下降趋势。2020年有2881人入籍
华侨总会
截止2002年日本共有130多个华侨、华人社团,主要综合性社团有:
1、华侨总会:成立于1946年,以促进华侨团结、互助、爱国,维护华侨正当权益,发展民族教育,推动中日友好为宗旨。
2、日本中华联合总会(原名为“中华民国留日华侨联合会”):成立于1946年。
3、横滨华侨总会:建立于1949年,几经兴衰,1976年经华侨代表大会通过,正式恢复成立。
4、大阪华侨总会:其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大阪华侨协会,几易其名,1968年改为现名。
5、神户华侨总会: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神户华侨联谊会,I976年改为现名。
此外,还有一些同乡社团,如福建同乡会、广东同乡会等。
参考资料:
名人代表
吴清源:吴清源(1914年6月12日-2014年11月30日),名泉,字清源,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拥有“棋圣”和“现代围棋第一人”之称。吴清源7岁开始学棋,14岁时东渡日本,开始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吴清源在同名人本因坊秀哉的比赛中运用新布局,迫使对手中盘打挂(日本围棋名人的特权)13次后最终惜败对手,赛后新布局理论得到整个围棋界的承认,传统围棋因此进入现代围棋时代。1936年,吴清源入籍日本(1949年恢复中国国籍)。1939年起至1956年,吴清源在升降十番棋赛事中击败木谷实、桥本宇太郎、藤泽库之助等同时代世界一流围棋高手,被公认为“围棋天下第一人”。1979年,吴清源再次入籍日本。1984年,70岁的吴清源宣布引退。
贺乃和:1953年出生于北京,于1969年完成北京一零一中学学业后,毅然选择参军,成为山东青岛北海舰队驱逐舰的一名水兵。之后,他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担任爆破工人,又自学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后软件班,并在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攻读本科。他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计算中心担任计算机工程师多年后,于1988年赴日本留学,深造于庆应大学。1996年,他创立了自己的软件开发公司。
他在日本华人社区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全日本华侨华人联合会会长、日本川渝总商会会长等,为中日交流和华人权益做出了显著贡献。他还被北京工业大学聘请为荣誉教授,并多次被大使馆和四川省政府推选为海联会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他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包括被大使馆推荐参加国侨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团,以及在2018年被任命为中国侨联海外委员。他的经历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毅力和对社会的深厚贡献。
村田莲舫:原名谢莲舫,196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中国台湾。据悉,莲舫在担任电视新闻主播的时候,认识了自由作家村田信之。两人于1993年结婚,1997年莲舫的女儿村田翠兰和儿子村田琳出生。2004年在参议院选举中首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在民主党执政时期,莲舫曾任行政刷新担当大臣等职务,致力于清理支出项目、裁减不必要的预算等工作。莲舫曾3次当选众议员,旧民主党执政时期曾历任行政刷新担当相及首相助理等职。2016年9月15日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华裔参议院议员莲舫,今天下午在民进党的全国临时党代会上,以高票当选为民进党新党首。
陈舜臣:陈舜臣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祖籍中国台湾,他在日本以写中国历史小说成名,1990年取得日本国籍。陈舜臣祖上从河南川南迁到福建泉州,再搬到台湾。父辈经商,后移居日本,他出生在神户。那里有陈家墓地,碑上还刻着“颍川”字样。虽然日本生,日本长,但陈舜臣却抱有强烈的中国人意识。
在陈舜臣二十来岁时,日本战败,台湾光复,陈舜臣从日本人又变回中国人。他读大阪外国语学校时,和日本文坛另一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同校。司马辽太郎学蒙古语,陈舜臣学印地语。陈舜臣本打算留校做学问,可是,在日本,非日本人在国立学校的前途到讲师为止,当不上教授(这个潜规则直到1982年才打破)。陈舜臣也直到1990年才重新加入日本国籍。
1961年,陈舜臣以《枯草的根》获得第七届获江户川乱步奖,1969年他发表的《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了第六十届直木奖,1970年发表的《玉岭再度》和《孔雀之道》,也同时获得了第二十三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因此陈舜臣被称为推理史上首位的“三冠王”。
田川七左卫门:田川七左卫门(1626—1696),中国明朝末期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胞弟,所以也有人称呼:田川次郎左卫门,之所以姓田川,是因为父亲郑芝龙将这次子过继给妻子田川氏娘家。1645年郑芝龙派人把田川氏接到安平,而其次子七左卫门被留在日本。七左卫门长大后,曾担任郑氏家族在日本的代表,从事中日贸易。在一官党的势力中,郑芝龙是规划其为贸易线上日方分部的主持人,在郑成功起义以后,田川七左卫门仍不断输送人力、物资供应其兄,且维持组织海上贸易命脉,直到江户幕府锁国。
至七左卫门的儿子孙左卫门时恢复郑姓,取名道周,继续从事对外贸易。他的后代至今仍在日本生活着。据调查得知,七左卫门的11世孙郑审一(原日本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去世;第12世孙福住(郑审一次子,1955年时改姓“福住”),现居住在横滨市。现居住在日本横滨市的福住邦夫(又名郑邦夫)是七左卫门的第十一世孙,1988年专程抵达南安的石井镇寻根祖并祭扫郑成功陵墓。1992年他再次到石井,参加郑成功逝世330周年纪念活动。
影响和评价
日本华侨华人促进了日本民众对历史和中国现状的了解, 改善了日本舆论环境, 维护了中国和平统一, 推动了中日关系发展, 提升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日本华文传媒客观报道事实, 塑造中国形象, 输送华人信息, 改善在日华人形象, 推动出版和电视事业, 介绍中国国情与现状, 可以从语言交流到文化理解, 打好公共外交的基 础; 促进知识精英之间的交流, 发挥思想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维护在日华人与中国的形象, 保障中国公共外交的成效。 日本华文教育蓬勃发展, 教授汉语的学校越来越多, 可以起到 传承中华文化, 为促进中日交流培养后备人才;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在日华人的社会地位; 传播中国语言,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同时中国新移民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其中留学生不仅是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者,也是日本中低端、高端就业市场的重要供应源。留学生留学期间,往往在餐馆、工厂、便利店打工,供给了日本的中低层劳动力市场。而留学生毕业后,很多又进入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从而转变为日本所需要的高端人才。日本中国新移民学者把“中国”融入自身的教学、研究与行政工作,丰富了日本大学的教学研究和多元文化环境,向日本社会提供了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日本中国新移民企业家在日本经营,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跨国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成为沟通中日经贸的纽带和桥梁。日本中国新移民不仅通过自己的专业工作,也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促进了中日的交流互动。日本中国新移民社团通过日语/中文比赛的形式,引导两国青年一代增进彼此理解,促进了中日之间的良性互动,巩固了两国友好的民间基础。
随着日本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留学生政策和移民政策等为中国新移民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致同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推动日本社会国际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在1983年提出了“十万留学生计划”,积极接收外国留学生。这为中国人留学日本打开了通道。此外,中国人也通过工作、投资、家庭移民等方式进入日本。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前提条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就开始选派人员出国留学。尔后,中国逐步开放自费留学。通过留学而移居日本是很多日本中国新移民的重要流动途径。不过,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010年以后入籍日本人数减少,反映出希望保留中国国籍、能够从中日两国跨国流动中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人士增多。近年来,在回国热潮下,也有一些日本中国新移民精英回国发展。疫情暴发以后,在日中国新移民人数也有所减少。
相关争议
在日本居住久了,生活稳定下来了,在日华人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申请加入日籍还是保留中国国籍而申请永住。加入日本国籍在日本叫做归化。 根据法务省的规定,申请入籍必须经过法务大臣的许可。形式上大约分为普通归化、特别归化等方式。所谓普通归化就是指与日本人没有婚姻关系的人的归化,而特别归化就是指与日本人有婚姻关系并满足一定条件者的归化。普通归化的条件,其中有:连续在日本居住5年以上;20岁以上,有遵照本国法律的能力;品行善良;具有维持自己乃至家庭成员生活的经济能力。对于那些属于日本人配偶的特别归化者,上述条件中的第一条可以更加宽松。他们只需要在日本连续居住3年以上即可。满足了这些条件之后,还要根据规定提交10种以上的表格,外加5种以上的证明就可以申请入籍。据说这个词语原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被某国君主的功德所感化,甘愿为其子民的意思。这个词虽然到了现代,由于其有以日本为中心的意思,已经被“国籍取得”所代替。但是,日本的法务省还在沿用这一词汇,这也让很多在日华人感到抵触,而不太愿意选择归化。但在日本申请永住比申请入籍还要难,最基本的条件就有区别。在日本申请入籍的基本条件是连续在日本生活5年以上,而申请永住则要求本人必须连续在日本生活10年以上,且要连续工作5年以上。
参考资料
外籍华人怎么定义的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24-02-15
103年前的今天 横扫日本的围棋最强者生于中国.新浪体育.2023-10-09
贺乃和理事长致辞.ucrj.2024-02-15
日本华裔议员莲舫当选民进党首位女党首 被指“双重国籍”.观察者.2024-02-15
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去世:曾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桥梁.今日头条.2024-02-15
郑成功的亲弟弟——田川七左卫门生平事迹简介.上游新闻.2024-02-15
华侨华人华裔分不清?哪个才是中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24-02-14
baijiahao.百家号.2024-02-15
股研:历史上中国人四次移民日本之谜.ims.2024-02-15
二十一世纪的日本华侨华人蓝皮书.hqu.2024-02-19
2021年蓝皮书.hqhrlps.2024-02-19
去年华人加入日本国籍人数创五年来最低.中国新闻网.2024-02-19
日本的华侨、华人概况.中国新闻网.2024-02-14
围棋大师吴清源在日本去世,革新现代围棋致力中日友好.澎湃新闻.2023-10-09
“棋圣”吴清源:一生中那些重要的相遇(上).福州新闻网.2023-10-09
吴清源生平:十次十番棋全胜 击败日本所有高手.搜狐体育.2023-10-09
让天下一先.光明网.2023-10-09
“棋圣”吴清源:一生中那些重要的相遇(下).福州新闻网.2023-10-10
baidu.百家号.2024-02-15
日本华侨华人在中日关系中的角色探讨 ∗.hqu.2024-02-21
在日华人更愿保留中国籍 "归化"一词难以接受.央视网.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