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鱼,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首次记录于《淮南子》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后来,汉王充《论衡》及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均作了转述。
鳌以龟的形象在神话中扮演负山、顶天的角色,跟古人对龟的崇拜有关。四世纪末,印度造型艺术中常见的灵兽“摩羯座”随着佛经从印度传入中国,最初的摩羯纹为长鼻、巨口、鱼身的形象,后来逐渐融入了汉文化的元素。明代《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三《龙的九子传说》记载:陆文量《菽园杂记》云:“.......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这种似龙的脊饰已经被称为“鳌鱼”了。现代,鳌鱼已作为传说中“鲤跃龙门”化龙之前的过渡形态而被人们熟知。另外也有神话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遨游大海嬉戏。
2025年11月9日晚,鳌鱼形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上亮相,这也是首次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中应用“鳌鱼”这一文化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这头“巨神兽”也迅速走红网络,被称为“赛博岭南美学之作”。
起源
《淮南子》中首先记录有关鳌鱼的神话:“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后来,汉王充《论衡》及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均作了转述。
形象特征
原始形象
鳌以龟的形象在神话中扮演负山、顶天的角色,跟古人对龟的崇拜有关。龟的穹拱形的背甲和宽平的腹甲与古代人天圆地方的说法是吻合的。乌龟寿长,人们认为龟就像阅尽世事的长者,能通晓天意,且龟的性格敦厚、稳重,人们愿意将其视为保护天地的神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龟和龙、凤等灵兽一样备受尊崇。
形象演变
后来见到的鳌鱼,与古代的摩羯座纹十分相似。因为摩羯(梵语称makara)本是印度造型艺术中常见的灵兽。四世纪末,摩羯已随着佛经从印度传入中国,最初的摩羯纹为长鼻、巨口、鱼身的形象,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墓本)就绘有摩羯,隋唐时期,石刻、金银器、陶瓷中均有摩羯装饰,辽代是摩羯发展的繁荣阶段,大量的金银质、玉质、琥珀、瓷质等出土文物都有摩羯纹出现,这大概与辽代继承唐宋文化且佛教盛行有关。
自传入中国后,摩羯的形象一直在改变,可以说来自异域的摩羯一定逐渐融入了汉文化的元素。中国传统的“鱼化龙”纹样是汉族原生民俗纹样,传说古代黄河的鲤鱼跃过龙门,即幻化成龙,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或阶晋升等得意之事,常被称为“鲤鱼跃龙门”,化龙的纹样曾在民间被广泛使用。摩竭也许是“鱼化龙”纹样结合,逐渐演变成龙头鱼身的形态。唐代诗人钱起《送僧归日本》诗中有“鱼听梵声”句,这里的“鱼龙”可能就是摩羯座的民间称谓,因为摩羯本是佛教的神鱼,摩羯纹曾是各处寺庙常用的纹饰。西夏和金的摩羯多作为屋脊装饰。西夏陵区出土了和屋脊瓦片相连的无角琉璃摩羯和卷腭琉璃摩羯,虽仍是长鼻,还身带双翅,但它们头部龙的特征已经很明显,两只摩羯昂首翘尾、双目圆睁、张口利齿,和后来看到的鳌鱼脊饰是十分相似的。
明代《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三《龙的九子传说》记载:陆文量《菽园杂记》云:“.......鳌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这种似龙的脊饰已经被称为”鳌鱼“了。如今,鳌鱼已作为传说中“鲤跃龙门”化龙之前的过渡形态而被人们熟知。
文化内涵
鳌鱼是吉祥、力量和成功的象征,寓意着独占鳌头、勇攀高峰。作为吉兽形象,鳌鱼也被广泛装饰于岭南传统建筑。
岭南的传统建筑,如陈家祠、镇海楼、光孝寺、佛山祖庙等处,常可见鳌鱼脊饰在屋顶两端,造型生动。其实鳌鱼脊饰并非岭南地区独有,但岭南人民对它似乎格外钟爱,《岭南文化符号研究》将灰塑鳌鱼列入为岭南文化符号名单,已成为岭南民俗和人文性格的典型载体。
相关传说
地震传说
鳌足撑天的故事是一则不朽的神话。吴越地区的村民历来相传说鳌鱼是地震之源,于是鳌鱼和地震又构成另一则神话。流传于浙江东阳市一带的《天和地合》神话说:以前,天上没日,日被雾遮住了;天下没地,地被水淹掉了。没日照着,通天下便冻死了;没地托着,万物就无处生长。因此天上天下,都没有一点生物。到上万年以后,天上才出现了一只鸟,天下才出现了一条鱼。那鸟赤红晶亮,叫火鸟;那鱼通身墨黑,山高天大,叫鳌鱼。有一日,火乌问鳌鱼:“你冷不冷?”“冷。”“烘不烘火盆?”“哪有火盆?”“火盆在雾里,我去啄出来。”火鸟扑扑翅膀,便往雾里飞,"啄了九九八十一日。雾被啄散了,天上显出个大火盆,那便是日头。有了日头,天下便不冷了。鳌鱼从水底浮出来,露个大背曝晒,好舒坦,晒着晒着便眠熟了。一眠便是几千年。鳌鱼睡死过去,火鸟千遍万遍叫它不醒。火鸟最怕独自孤单,恨了,飞到半天空拉了堆大泄屙。大泄屙掉在鳌鱼背上,结住了,便变成大山。大山把鳌鱼压进了海底,永远翻不得身,露出水面的山便成了地。这样天上有了日,天下也有了地,万物便慢慢生长起来,有草有树有鸟兽。过了三千六百年,鳌鱼醒了,觉得背脊被压的酸痛,便动身子想把大山甩掉。可是甩来甩去甩不掉,只好干叹气。鳌鱼这一甩,便发生了山崩地裂,水漫天地,这就叫做地震。鳌鱼叹出的气,墨黑墨黑,便成了乌云。乌云如果把天地遮遍了,便会出现天和地合。天和地合,火鸟可不愿意,所以它碰见乌云便啄,轰隆隆,这便是打雷。打雷时的忽闪,便是火鸟的现身。只要有火鸟,就永远不会天和地合。
另一则亦流传于江浙,后流入湖北一带的《鳌鱼和地震》神话也说:上古时,大地一直很安宁。它是一块浮在水面上的青石板,由五条鳌鱼专门顶着。其中四条各顶一个角,一条轮流换班休息一次,一次休息一年。后来出了个姜子牙,他没有事做,就用一枚缝衣针在渭河里钓鱼,还说是愿者上钓。可是一连在那里钓了三年多,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一天,突然觉得浮筒往下沉,拉上来一看,是一只大乌龟,这就是那条换班休息的鳌鱼,它游到渭河里来玩,看到别的钓钩都是弯的,只有这个钩是直的,觉得很巧气,就紧紧地咬住,不料被姜子牙捉住,拿回家去吃了。姜子牙就成了神仙。可是,这样一来,顶着大地的鳌鱼,就再也没有换班的了。从此,顶累了的鳌鱼,只能自己按一下肩。换肩的时候大地就震动一次,有时震动大了,就会有水呀泥呀这些东西随着溅出来,这就是常说的地震。
其实,这些尚在民间流传的鳌鱼引起地震的神话渊源甚古,早就见诸古籍。据《列子》记载,古时候,东海之外,渤海之东,有一深而无底、广阔无际的“大壑”,即巨谷。其中有岱舆、员峤、方壶、赢洲、蓬莱五座神山,其山高下周围三万里,山上栽有果树,其果香甜,食之则长生不老。这五座山均浮在大海上,互相之间并不相连,常随波逐浪上下往还。山上居民苦之,诉之于帝,天帝乃命仙人禺疆派遣十五头巨鳌,轮流举首而戴之,五山始峙而不动。它们每六万年轮换一次,每一次轮换,由于互相交换大山,难免出现剧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后来有龙伯国的巨人,一钓就钓走了其中六条鳌鱼,原先由这六条鳌鱼肩负着的岱舆、员峤二山,即流于北极并沉入大海。天帝得知后大怒,立命“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以作惩罚。剩下的九条巨鳌,支撑着三座神山,当它们互相交换而撑着,依然出现地震。
鲤鱼跃龙门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遨游大海嬉戏。
相关事件
2025年11月9日晚,鳌鱼形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上亮相,这也是首次在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中应用“鳌鱼”这一文化符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这头“巨神兽”也迅速走红网络,被称为“赛博岭南美学之作”,兼具传统与赛博朋克之风,古老又科幻,也有网友评论,“它似来自古老中国的老者,步履蹒跚,来看如今的盛世中华”。
参考资料
【粤港澳全运会】全运会开幕式惊艳亮相“赛博鳌鱼”.中国新闻网.2025-11-10
非遗大理行——古窑燃陶.大理文旅.2025-11-10